汪 瀛 曾中华
(一)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
1.17~19世纪初期,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初步建立。(1)英国经过半个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反复,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建立起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2)美国通过独立战争,颁布《独立宣言》,制定1787年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政体。(3)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了1789年《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推翻了君主制度,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拿破仑帝国时期,颁布了《民法典》、《刑法典》和《商法典》等法律性文件,维护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成果,并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到确立与发展。(1)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基本实现了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2)1861—1865年美国的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南北统一和民主政治制度,也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3)1864—1871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建立起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使德国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4)1860—1871年,意大利的局部统一和最终统一,使意大利也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5)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通过这些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初步形成。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定型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与专制统治两种道路:(1)以英、美、法三国为代表的政治民主化道路。(2)以俄、日、德等国家为代表的专制主义道路。
4.一战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危机与调整。(1)美国通过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实现了对经济危机的和平过渡,维护了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为二战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2)德国和日本则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分别走上了法西斯专政和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5.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民主政治的改革与存在的问题。(1)二战后,国际军事法庭分别在德国纽伦堡和东京审判了德国和日本法西斯战犯。审判中,对德国法西斯制裁比较彻底;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美国采取包庇日本法西斯战犯的政策,导致一些日本法西斯分子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2)二战后,德国和日本先后进行了民主改革,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崛起。(3)虽然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缓和社会矛盾。但矛盾冲突仍然存在,并且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①阶级矛盾仍然存在,如麦卡锡主义的兴起。②社会危机加深,如毒品泛滥、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社会暴力等。③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如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重新抬头等。
(二)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法制建设
1.资产主义国家的法制文献。(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2)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宣布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正式独立。(3)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发布《人权宣言》,将启蒙运动中的政治主张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下来。(4)1791年,法国制宪会议颁布宪法,规定法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5)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1787年宪法第一次实践了三权分立的学说。(6)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7)1861年,俄国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8)1862年,美国颁布《宅地法》,促进了西部的开发。同年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南北战争北方不利的战争形势。(9)1917年,墨西哥政府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宪法。(10)1933年,美国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举措。(11)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实质是美國式的绥靖政策。
2.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文件。(1)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2)1991年8月,苏联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导致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演变
1.人文主义。(1)背景:①经济基础是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②社会原因是中世纪宗教神学严重束缚人的个性。③阶级基础是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束缚。④文化基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积淀。(2)主张: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强调人的可贵;反对神学观和来世观念,提倡人们对现世的追求。(3)评价:①积极影响: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勃然兴起,对当时的科学、哲学、文学、艺术、教育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②消极影响:过分推崇个性,造成人文主义运动中的个人主义泛滥和社会混乱。
2.理性主义。(1)背景:①阶级基础是17、18世纪西欧国家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②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③根本原因是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④思想基础是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主张:①直接指向封建制度,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等级制度和教权主义,还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学说,强调理性,主张用法治代替君主专制。②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君权神授,用理性的原则、自由平等的原则批驳中世纪的等级特权。(3)评价:①有力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及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②它宣扬的自由、平等、法制等思想原则启迪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自由主义。(1)背景: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②各国封建专制制度或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旧制度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主张:①经济上,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②政治上,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享有政治和民主权利,积极展开自由主义改革运动。(3)评价:①推动了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有利于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的兴起,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4.社会主义。(1)背景: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这是根本原因。②工业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19世纪欧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3)意义:无产阶级斗争从此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并成为工业革命后一股主要的社会进步思潮。
5.民族主义。(1)原因:①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亚、非、拉美国家的殖民侵略和掠夺,激起了亚、非、拉美人民的反抗。②随着亚、非、拉美旧的经济体制的瓦解和新的经济形式、新的阶级力量的出现,产生了新的领导阶级。③亚、非、拉美国家宗教组织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组织和发动。(2)特点:①亚洲:两种类型,一是旧式的民族运动;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属于资产阶级改革的范畴。②欧洲:民族运动体现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要求,即反封建的民族独立、民族统一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3)影响:①亚洲革命风暴沉重打击了本国封建势力和殖民势力,有力地推动了本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②欧洲的民族运动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铺平了道路,德、意等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快车道,德国统一还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四)国际工人运动和国际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1.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主要表现为以“卢德运动”为代表,破坏机器、厂房。主要特点:无组织、无意识,以经济斗争为主;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在英国。实质:手工工场工人反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说明当时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不成熟。成因: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工业无产阶级尚未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尚未认识到自身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2.19世纪中期,主要表现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法国、德国和英国三大工人运动。主要特点:有组织、有意识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斗争矛头开始指向资本主义制度;缺乏科学理论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实质: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斗争,说明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的提高和政治上的逐步成熟。成因:工业革命逐渐完成,无产阶级已经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历史舞台,政治上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3.19世纪晚期,主要表现为欧美各国工人运动广泛兴起并逐步走向高潮,工人阶级政党和组织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工人运动走向国际联合。主要特点:主要以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为主;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先在德国,后转到俄国。实质:以合法斗争中的示威游行和议会斗争为主要形式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趋向成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工人和工人阶级政党取得一些民主权利。
4.一战中和一战后,主要表现为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第三国际的成立。主要特点:以暴力斗争为主,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主要目标;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在俄国。实质:以暴力斗争、社会主义革命为主要形式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成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工人觉悟得到提高。
5.二战后至今,主要表现为参与议会斗争和开展罢工等形式的经济斗争。主要特点:以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为主。实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完善下的较为和缓的工人运动。成因: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了社会福利制度,缓和了社会矛盾;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继续完善。
(五)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三次高潮:(1)第一次高潮以20世纪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开端,有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兰、匈牙利的改革等。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以外,都未涉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能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2)第二次高潮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等,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然没有涉及旧制度本身的弊端。由于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中断。(3)第三次高潮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的,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各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同时进行;三是具有深刻性,改革触及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基础,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有许多突破。
2.四种模式:(1)中国:走先经济体制改革后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之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且取得巨大成就。(2)苏联: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的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后来进行激进改革,导致了苏联解体。(3)南斯拉夫:根据社会主义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后因进行激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4)匈牙利: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后因摆脱苏联控制进行激进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而倒向资本主义。
3.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东欧和亚洲不少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必须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东欧各国照搬苏联模式,后来产生消极影响,要求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4.针对的问题:(1)强调国家主权独立。如匈牙利人民要求纠正匈苏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捷共奉行对外独立自主的方针。(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匈捷改革都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中国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3)改革经济体制。如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主要内容: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利用市场的积极作用发展经济等。
6.改革结果:苏联和东欧的改革成效甚微,而且还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之路,取得了巨大成就。
7.成败原因:(1)东欧改革受挫的原因:苏联模式的消极影响;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影响。(2)苏联改革受挫的原因:苏联模式的束缚;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苏联致力于大国沙文主义;领导人个人专断的作风。(3)中国改革成就巨大的原因:对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正确分析;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不断改善,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不断擴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8.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2)各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和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改革方针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1.如何判断相关革命的性质
(1)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不是看它的领导力量是什么人,而应看它的对象是谁和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是什么。(2)判断一场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标准是:革命对象——封建势力;要完成的使命——推翻封建统治,消灭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这一标准是对通常情况下、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言的,即是在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里资产阶级领导和发动的革命运动。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3)由于各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条件不同,革命的领导力量、具体对象、任务、主力也有所不同,显示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通常有三种情况:第一种:一个主权独立国家,已发生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占了统治地位,但其发展仍受到一定的阻碍,那么它的革命对象是封建残余势力或其他反动势力,要完成的使命是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这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如法国二月革命、美国南北战争。第二种: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那么它的革命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要完成的使命是赶走外国侵略势力、推翻本国封建势力,完成民族、民主两大革命任务,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这样的革命,不管是由资产阶级领导还是由无产阶级领导,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如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第三种:一个完全沦为殖民地的国家,在外国资本和世界市场的客观作用下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发展受到殖民统治的阻碍,那么它的革命对象是殖民势力,要完成的历史使命是推翻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这种革命不管由资产阶级领导,还是由无产阶级领导,或者由其他爱国力量领导,就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以民族解放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
2.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道路选择的决定因素和由此而产生的不同影响
(l)决定因素:①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弱。在爆发革命的国家里,资产阶级力量较雄厚,他们相应地要求取得政权;而在进行改革的国家里,资产阶级力量较薄弱,他们往往沒有能力进行推翻封建统治的武装斗争。②封建统治者的开明程度。在爆发革命的国家里,统治者不但不能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措施,反而千方百计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而且首先使用暴力压制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资产阶级用暴力革命的形式来抗争;而在进行改革的国家,统治者一般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而主张通过改革来达到国家富强、长治久安的目的。(2)不同影响:①社会革命对旧势力、旧制度的打击较为彻底,对社会观念、社会风气的改变作用较大,因而发生社会革命的英、法、美在革命后一直走政治民主的道路。②社会改革往往是由旧的统治阶级实行的,他们有意地顾全自己的阶级利益,旧的制度没有被完全废除,旧的阶级势力仍被结合在新政权中,社会观念的转化也较为缓慢,因而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被保留下来。采用这一方式的德、意、日三国到19世纪末仍然是专制主义道路和军国主义倾向占主导地位。
3.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或改革的共性与个性
(1)共性:①革命前,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资产阶级随着自身经济力量的不断增强而成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正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得以爆发的必要社会历史条件。②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阻碍和束缚,正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爆发的根本原因。③改革从本质上讲,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④改革都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
(2)个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受的阻碍和束缚又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表现如下:①封建专制或封建残余势力的阻碍,如英、法、俄、日等。②殖民主义的阻碍,如美国。③分裂割据势力的阻碍,如德、意等。由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所受到的阻碍来自不同的方面,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必定有不同的对象,领导阶级也不完全相同。在看到资产阶级起主要领导作用的同时,还应看到其存在的特殊性,如北美独立战争是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联合领导的,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是由当时的封建势力推行的,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是由无产阶级布尔什维克党发动、领导的。
4.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因此,资本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在不同的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资本主义政治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19世纪以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缓慢,资产阶级的力量也相对弱小,国家政权掌握在封建地主阶级手中。各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首要任务。而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只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若干基本原则。(2)从19世纪初以来,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工业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在许多国家,已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此时,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已主要不是封建统治而是大资产阶级。因此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一个集团——金融贵族的统治,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日趋完善。(3)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规模展开,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垄断组织产生并发展壮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以英、法、美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确立了较为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走向成熟。就资产阶级民主而言,选举权由大资产阶级扩大到中小资产阶级,又由资产阶级扩大到其他阶级,范围已经相当普遍了。
5.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1)从途径看,各国往往通过制定重要的法律文件来确定和完善政治制度。如1689年英国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美国制定的1787年宪法,法国制宪会议发表的《人权宣言》等。(2)从内容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一般包括国家制度和个人权利两个方面。在国家政体方面,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类型。其中,英国保留君主但限制其权利,首创了君主立宪制度,后来完善了议会制度,形成了内阁制,从而形成了典型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美国1787年确立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成为典型的总统制共和制国家。在个人权利方面,法国走在历史的前列。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制定和颁布的《人权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具有开创意义。1804年拿破仑颁布《民法典》,明确肯定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3)从历史作用看,上述制度和法律避免了少数人的专制独裁,保证了多数人参政议政的权力,具有先进的民主主义精神,同时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例如,在选举权上有财产资格的限制,在财产权上承认并保护财产的不平等,美国宪法还有种族歧视的色彩,它们都集中体现了这些制度和法律的资产阶级性质。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制度和法律是资产阶级保护自己阶级利益的工具,可资产阶级总是把它们视为超阶级的、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准则;它们只是西方国家自己的历史选择,可西方国家却总企图把自己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给他国,甚至藉此干涉他国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