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文综地理高考命题趋向之我见

2009-01-17 07:34靳文东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9年1期
关键词:乙地考查分析

靳文东

国家考试中心文科命题组秘书长张亚楠老师指出,2009年高考地理命题继续“考对学生终生有用的东西,考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东西”。下面笔者根据当前形势及以往高考试题的特点,对2009年文综地理高考命题趋向做以下分析。

一、重在考查考生地理思维品质

(一)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考生应该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本能力,具体表现在:能多角度地观察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收集相关信息;能有效地整理、理解及正确地表述图、表、文字、数据、公式等提供的信息和知识;能提取资料中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相关问题。试题对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突出表现在对考生审题能力方面的考查。考生审题时首先要做到全面了解、准确把握、抓住关键、综合分析。然后调动原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判断、推理、归纳以解决问题,或对所未曾见过的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思考、判断和筛选以得出正确结论。

高考由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的转变,要求我们的学习由以学习地理知识和现象为主向以分析地理现象成因为主转变。因此,对地理原理、规律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具备正确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才是解题的关键。

例1.(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据报道,哈尔滨地区2004年10月14日出现的日偏食开始于9时20分,结束于10时57分。当哈尔滨日食结束时,美国阿拉斯加州某地为13日16时57分。那里人们看到的日偏食开始于13日17时55分,结束于13日18时46分。读图1,完成9~11题。

9.图中阿拉斯加州的甲地和乙地()

A.能够同时看到这次日偏食的全过程

B.乙地先看到日偏食,甲地后看到日偏食

C.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甲地看不到日偏食

D.乙地只能看到日偏食开始,甲地只能看到日偏食的结束

10.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

A.地方时B.西10区的区时C.西9区的区时D.西8区的区时

11.阿拉斯加州能看到这次日偏食结束的地区,其使用的区时与地方时相差约()

A.0小时 B.1小时 C.2小时 D.3小时

分析:根据题目及图示所给信息,哈尔滨用的标准时间是北京时间,求阿拉斯加经度时注意过日界线。当哈尔滨的日食结束时,阿拉斯加州某地(时间为13日16时57分)的经度为:(10时57分+24时-16时57分)×15°-120°=150°W,即甲地。因此,报道中的阿拉斯加地区使用的时间是西10区(150°÷15°)的区时。由图可知,乙地的地方时与区时相差2小时,所以,当日偏食在乙地出现时,其地方时为15时55分,结束时为16时46分,乙地能看到日偏食的全过程。但甲地地处60°N以北地区,时间又是10月1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当日偏食在该地发生时(17时55分),已经日落,因而甲地不能看到日偏食。

参考答案:9.C 10.B 11.C

(二)考查考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考生要自主学习,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

例2.(2008年高考地理海南卷) 23.如图2所示,拟在A地与B地之间建设高速公路,有两种选线方案:方案①通过半荒漠地区,所需建设成本约为15亿元;方案②通过地形破碎、人口较稠密的区域,所需建设成本10亿元。试比较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分析:本题课本上没有现成答案,考生需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及地理素养得出答案。

答案要点:方案①优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缺点: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方案②优点: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缺点: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二、关注考生对地理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呢?在地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再是地理知识与能力的陪衬、附属,而是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这既体现了地理学习认知与思想态度的统一,也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从而考查考生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例3.(2008年高考地理海南卷) 21.图3示意某中纬度半湿润地区,A是乙地从B河引水的中继水库。完成下列要求。

(1)由A水库至乙地修建引水明渠后,丙地作为水源保护地,产业发展方针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地现有水源(包括从B河引水)不能满足其今后发展的需要,试列举可能的应对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并引申至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对答案要求有一定的弹性。

答案要点:(l)严格限制所有对水源有污染的生产活动(必须关停也不能新建对水源有污染的工业,并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及其他污染) (2)节约用水;革新技术,提高废水处理和循环使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从其他区域寻找水源,)进行跨流域调水;(研发新技术,加大)海水淡化(量);收集雨水。

三、注重考查考生的学习方法

(一)对空间定位考查。地理学科关注在时空变化中的人地关系,要求考生根据经纬网或自然要素如山脉、河流、海岸线轮廓、植被等,或人文要素如城市、道路、矿藏、特色农作物、民俗等来确定地理位置。空间定位能力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能力。

例4.(2007年高考地理江苏卷) 35.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图4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________区。

(2)弱水年总径流量为43亿立方米,在河西走廊绿洲农业灌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径流量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3)弱水下游流入甲、乙两湖,乙湖已于上世纪后期彻底干枯,成为沙尘暴的源地之一。造成这一结果的人为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评价该流域所在自然区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分析:本题首先要确定上图中部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甘肃中部地带,根据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特点及具体位置,答案很容易得出。

答案要点:(1)西北干旱与半干旱 (2)有较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 (3)中上游用水过度(水资源利用不当) 过度农垦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植被破坏)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等) 工程措施(设置沙障等) (4)有利条件:矿产(能源)资源丰富;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光照条件好。不利条件: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

例5.(2008年高考地理海南卷)图5中a为纬线,P、Q两地经度相同,相距800千米。完成13~14题。

13.若Q地5时30分日出,a的纬度为15°,这时的月份可能是()

A.12月B.2月C.6月D.10月

14.若P地19时太阳已落,Q地仍夕阳西下,这一季节()

A.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 B.美国大平原麦翻金浪

C.潘帕斯草原绿野千里 D.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分析:第13题,P、Q两地相距800千米,纬度相差近7.3°,a的纬度为15°,Q地5时30分日出,应远离赤道,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答案为A;第14题,P地19时太阳已落,Q地仍夕阳西下,说明越往南昼越长,南半球为夏季,答案为C。

参考答案:13.A 14.C

(二)对现实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创造一个虚拟的地理事物、自然环境等,考查考生对地理问题本质的掌握。例如:当黄赤交角变为30°时,极昼、极夜如何变化,五带如何变化;西部大开发中,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因素,利大还是弊大等。

例6.(2007年高考地理海南卷) 图6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6~8题。

6.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

7.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

A.③或④B.②或⑧ C.③或⑦D.⑥或⑦

8.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全力方向

()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分析:本组试题考查假设状况下空气水平运动的成因和结果。

参考答案:6.A 7.C 8.D

(三)区域地理学习及其比较方法的运用。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

例7.(2008年高考地理江苏卷) 28.图7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8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

(2)分析甲地的氣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有利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利影响:_______________。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

分析:本题考查两种季风气候的异同,通过对比能够让考生对地理事物、现象有深层次的本质的认识。

答案要点:(1)

(2)全年高温,作物生长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 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3)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保护耕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兴修水利,防灾减灾。

四、注重考查考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不变。特别是目前考生亟待提高的地理思维能力、读图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例8.(2007年高考文综宁夏卷)37.读图9,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计划在a处建一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厂,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并说明建厂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2)该地区计划建一大型机场,分别说明b、c两地作为机场选址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提示:大型机场占地规模大,c地需填海。)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信息采集、综合表述能力。

答案要点:(1)有利条件:接近原料产地;靠近水、陆交通线(交通运输便利)。影响: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对策:合理采伐和育林相结合,采取防治污染措施等。

(2)b地 有利:位于几个大城市的中间(靠近几个大城市),便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便利)。不利:占用大量农田和湿地。

c地 有利:(通过填海兴建机场,)可以保护农田和湿地。不利:位置偏离大城市,不利于旅客和货物的集散(交通不便)。填海造陆,工程造价较高。

例9.(2008年高考地理海南卷) 22.兰州为克服自然条件对种植白兰瓜的不利影响,在原有土地上增铺沙砾层,使白兰瓜的产量、质量显著提高(图10)。说明沙砾层对白兰瓜生长自然条件的改善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农业生产方面的技术问题。根据兰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很容易想到用新疆瓜果长得又甜又好的原因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沙砾层减少了水分的蒸发;白天增温快,夜晚冷却快,增大土壤日温差,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可以有效减少(风沙等造成的)土壤养分流失。

例10.(2008年高考文综宁夏卷) 37.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大桥南起宁波慈溪,北至嘉兴海盐(图11),是世界上建造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之一。

(1)分析造成大桥施工困难的自然原因。

(2)从宁波到上海,经该桥将比走原有公路路程短。据图估算缩短的里程约为______千米。

(3)试评价大桥建成后产生的主要经济与环境效益。

分析:本题考查国家建设中对地理知识的应用。

答案要点:(1)①海域宽阔;②台风多;③潮差大;④流速急;⑤水深,风浪大;⑥海洋腐蚀环境作用严重;⑦桥墩地基。 (2)(在85~105间的值均可) (3)降低交通成本,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增进区域经济整合),实现节能减排(减少运输油耗及尾气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五、注重考查考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

地理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学科,社会问题、热点问题一直是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重点。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热点,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评价。一些社会重大问题如自然灾害、全球变暖、热岛、生态都是考查地理知识的切入点。

一方面,要注意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的挑战,如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海洋环境问题(石油污染、赤潮)、资源问题(水荒、能源安全)、生态破坏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问题(旱涝、台风、寒潮、地震)等。

另一方面,对于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应重在提取其空间背景,注意用来考查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对于2004年印度洋海啸,考生就要对东南亚(特别是印尼)的地理环境多作了解;对于2005年10月克什米尔地区大地震,考生就要对南亚地理环境多了解;对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考生就要了解西南地区板块构造、地质、地形等要素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对于2008年1月到2月发生的南方雪灾,考生就要了解造成雪灾的天气系统、危害程度等内容。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在工业、农业、城市、交通及产业结构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1~2题的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第3~4题的人口变化、第5~7题的三个产业重心的变化都反映了对这些方面知识的考查。

例11.(2007年高考地理海南卷) 图12为1951—2002年我国气温增温速率的分布图。回答9~10题。

9.1951—2002年,我国()

A.各地都增温

B.增温幅度自东向西递增

C.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年增温可达0.8℃

D.增温幅度最大地区的增温值可达4℃

10.我国气温升高最明显的地区在()

A.西北、华北、东北地区 B.西北、华北、西南地区

C.西北、华北、华东地区 D.西北、华北、华南地区

分析:本组试题考查了全球变暖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参考答案:9.D 10.A

六、考查地理学最新的发展变化和科技手段

(一)地理学科的命题也考虑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思想、新方法等。

例12.(2008年高考地理江苏卷) 图13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读图回答问题。

7.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分析:本题考查对新技术的应用。

参考答案:B

例13.(2008年高考地理海南卷)图14示意为某专题研究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层。据此完成15~16题。

15.该专题研究可能是()

A.耕地分类和评价 B.工业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C.商业分布和规划 D.学校布局

16.若利用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深埋垃圾场选址,在以上图层中应增加()

①大气污染 ②区域规划 ③造纸厂、印刷厂分布 ④水文地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分析:本组试题考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国土资源的利用和评价。

参考答案:l5.A l6.D

(二)符合地理新课标。

如2008年高考地理海南卷第21题(见例3),就反映了新课标的内容与指导思想。高考试题会正确反映新课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考试选拔性之间的关系。

七、初中地理在高考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初中地理的内容,是由地球、地图的基础知识以及世界和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组成的。地球知识中的经纬网,地图知识中的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各个区域的地形状况以及地物名称,世界的国家与地区,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等,这些基础的地理知识必须掌握。

张亚楠老师指出:“初中知识不可替代,不考的也是养料,把所有的知识凝聚焕发出来完整的知识体系,在高考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考每一个字,都是多年所学知识的凝聚。一些基础知识、区域位置必须熟练掌握。”

八、高考试题体现公平性

高考试题的题目不会因为性别、年龄、民族、城乡、地域等差异而使考生感受到不同。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山西等地的考生使用全国卷Ⅰ,那么全国卷Ⅰ的大题出现华北平原的可能性就极小,出现西部的、世界其他地区的可能性就大。正如北京市海淀区第11中学马文华老师所言:“试题在设置新情境、新背景的基础上所采用的素材内容对所有应试者都是公平的,不会让某个或某些特定群体产生与考试目的无关的过激反应,从而影响考试质量。”

总之,高考将继续关注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对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也将持续下去。

猜你喜欢
乙地考查分析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如何计算地方时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
Units 13—14解题分析
“区时”的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