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刚
当今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人居环境也就被世人普遍关注。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将居住在城市之中,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和问题也就被人们高度重视,所以城市化的相关内容也就备受历年高考命题者的青睐。纵观近三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其主要考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考點之一:城市化的含义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过程
例1.(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卷)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3,回答5~7题。
5.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6.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 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 D.90年代后期
7.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解析:本组试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概念。由图可知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为:20 000 / (20 000+80 000)×100%=20%;根据图中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数量变化可以看出,90年代后期,城镇人口增幅快,而乡村人口下降幅度大;根据图中的数据计算可知,1997年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已经超过30%,所以城镇化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5.B 6.D 7.C
例2.(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读图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l~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解析:本组试题主要是考查城市化的含义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特点以及其城市化水平高低。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如美国)相比城市化水平比较低,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7%,但是城市化的速度比较快。
参考答案:1.D 2.C
考点之二:城市化的发展及其表现
例3.(200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图10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18~20题。
18.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cB.a-c-d-bC.d-b-c-aD.c-d-b-a
19.该城市在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
A.城市人口逐渐向市中心集聚 B.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C.城市用地规模逐渐减小 D.市区交通流量明显减小
20.b图中距市中心8千米处,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D.住宅区
解析:城市化的表现主要有三方面:①城市人口的增多;②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③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而本题就侧重于不同时期城市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的关系变化,并以此为切入点设计试题,共考查了三方面内容:①城市化发展过程;②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③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变化。这三项内容并分别对应以上的三道题。尤其以第1题设计独具匠心,同时此题的解决也是解决下一道题的先决条件。解答此题可以分别从以下两个方面巧妙入手:
(1)从整体入手,从全局出发。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总量必然增多。而人口总量=城市人口密度×城市面积,人口密度曲线与坐标围成的面积,虽与城市人口总量不成正比例关系,但是一定呈正相关,即围成的面积越大,则人口总量越多。如右图,将以上四幅图叠加在一起,就十分容易判断,正确排序是:a-c-d-b。
(2)从局部特殊点入手。
可以只考察市中心或距市中心20千米处的人口密度状况,例如我们仅就考察距市中心20千米处的人口密度,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密度应该增大,而距市中心20千米的人口密度也应该是增大的,(观察右上图)据此就也可以将其正确排序,得出正确选项B. a-c-d-b。
在第1题正确选择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判断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市中心人口由密到疏,不断外迁,正是逆城市化的表现。第3题,距离市中心8千米处,人口密度最大,应为住宅区。
参考答案:18.B 19.B 20.D
考点之三:城市化的表现及其对城市环境关系的影响
例4.(2007年高考广东地理卷第14题)图6反映了某市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该市
()
A.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B.1990年以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C.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关系密切
D.1950-1980年期间城市发展非常迅速
解析:图表直接反映的是城市面积与地下水位之间的负相关性,与全球气候变暖不存在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出现在1965年左右,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出现在1980年后。答案C。
考点之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例5.(2008年高考江苏地理卷)图11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25~26题(双选题)。
25.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城市人口比重
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26.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发展
解析:本组试题主要考查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第25题,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图表判读进行考查。江苏省作为经济发达的省区,就产业结构而言,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明显,第三产业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故①为第二产业(工业),③为第三产业(服务业),④为第一产业,而②应为城市化发展水平,故C、D项为正确选项。
第26题,主要通过对图表的判读,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通过图表中的几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速度最快,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的增长并不同步,前者快于后者,后者的增长速度有波动,故A、D两项错误;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故B、C项正确。
考点之五:城市化标志、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例6.(2006年高考上海地理卷)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活跃地区,读下图并回答问题:
27.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
28.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9.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
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30.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还会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产生不良影响,具体表现在:
(1)对生物:__________。 (2)对气温:__________。
(3)对降水:__________。 (4)对地下水:__________。
31.城市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多项选择)
A.满足了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效益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目,主要考查城市化标志、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城市环境问题,同时也考查了考生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趋势,是经济发展的表现,但也受到其他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的影响,把握这些主干知识,即可顺利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27.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数量增加(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8.公路 29.①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30.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市多酸雨) 减少了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31.A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