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初探

2009-01-16 08:15李红浪张立青
职教论坛 2009年35期
关键词:思考高职院校建设

李红浪 张立青

摘要: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和发展之源,高层次人才更是高职院校整体发展、办学水平提升的核心力量。适时搭建高职院校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平台,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激励等机制,既是高职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对职业院校发展要求的需要,对推动高职院校事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作者简介:李红浪(1973-),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公共经济管理专业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张立青(1962-),男,江西新建人,南昌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35-0015-02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使得高职院校近几年发展极为迅猛。21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追求规模发展转到重视内涵建设上,其中人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建设成为推动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的有效动力。

一、对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内涵的理解

在高职院校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核心内容就是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组成的一部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高层次人才是人才资源中具有较高层次、较高水平的那一部分人。从大的方向讲,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从小的地方说,表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其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虽然在办学主体、发展模式等方面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但在未来发展趋势上应该和本科院校发展相似。为加快高等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集聚,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专业领军人才,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快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再者,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核心,更是一个学校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高层次人才代表着各个学科方向的最新发展方向,对其他教师起着榜样作用,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大量的职业型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所在,也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需要。

第二,是高职院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机构,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机遇,把自身做大、做强,就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提高学校的育人和管理水平,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从实际出发,构建人才队伍高地,是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扬长避短、寻找自我生存的重要途径。

第三,是有效解决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发展瓶颈的需要。“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能否发挥其‘首要的社会职能,并体现其‘根本的社会价值,取决于是否能培养数以万计的高质量的创新人才。”[1]高职院校大多建校周期短,管理机制、办学经验、师资力量、思想政治工作等等方面相对薄弱,普遍缺乏相应的工作机制和配套的工作队伍,人才紧缺、结构不够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必经之路。

三、高职院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原则

第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必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刻认识人才工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只有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坚持将人才计划项目的实施与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努力扫除用人和分配制度中的制度性障碍,最终形成一个吸引、稳定、集聚高层次人才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作用的制度环境。

第三,坚持统筹规划、形成合力的原则。高层次人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以及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同时,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统筹资源,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打造品牌,促使高层次人才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高层次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是要求具备善于获取知识的能力,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二是要求 “一专多能”,适应市场需求;三是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四是必须具有较高、全面的素质。

四、加强高职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当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经之路。综观各职院之间以课题、试点专业、精品课程、实践创新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对人才的竞争。[2]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下大功夫,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努力建设一支适合学校发展的数量多、素质高、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1.进一步提高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重才的思想观念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高层次人才有力地带动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的提升,促进了学校学科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另一方面,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还不够高,建设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坚持用世界眼光谋划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思路,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注重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是增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3]因此,师资队伍是办好职业院校的关键,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核心所在。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职业院校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职业院校要培养职业型人才,必须要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只有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才能迅速提高学校的科研能力与水平。职业院校应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人才建设的实际,积极创新人才观念,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人才观,特别要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教师必须具备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创新的能力。

3.优化高层次人才成长的环境。实践证明,人才的成长有赖于良好的机制和环境。这就要求院校必须努力营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竞争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平台;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对外交流几率。

4.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的吸引机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理论的核心内容。职业院校只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和舆论环境,才能最终吸引、稳定、集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首先,建立特聘教授制度。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能够消除职业院校用人制度中存在的人才单位所有制、职务终身制以及分配平均主义等弊端,能够为学校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甚至吸引、造就一批学术大师和学科带头人。其次,建立科学竞争机制,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要积极探索富有弹性、灵活的用人机制,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流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使学校用人真正做到“领先者上,落后者下”。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要加强对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只有用良好的事业环境、浓郁的学术氛围吸引人才,以才引才,才能使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加入到大学人才队伍中来。最后,要积极探索如何吸引、利用留学和海外的人才与智力资源的新路子。学校要建立有关学科留学人才信息系统和留学人才库,掌握有关学科海外留学人员的情况,加强和他们的联系,为学校的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5.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人才观的发展,作为新世纪职业型人才不仅应该具有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的素质,还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造力。过去,高职院校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把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其他诸如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等因素往往被忽视。当前高职院校管理者不仅要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而且要有正确的人才培养的质量观。[4]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素质,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学校要敢于打破传统、常规的教育教学方式,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侧重于激发并挖掘职高生潜在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大都是采取“一言堂”形式,教师为了便于课堂教学管理,常常对学生统一要求,没有进行因材施教。事实上,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有着不同的发展要求。个性是学生创造力萌发和生长的基础,学校应该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能强求学生事事都一致性地服从于教师,应该把教学要求和学生的个性相联系,对其进行谆谆诱导,使预期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辉,刘传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30).

[2]罗碧华.浅议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J].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2).

[2]何农.论高职院校教师创新团队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4]张天鹤.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8(1).

责任编辑夏焕堂

猜你喜欢
思考高职院校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