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健康
摘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就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发散性思维;质疑
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教育在培养民主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当务之急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前启后,更显得责无旁贷。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策略一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会运用两种思维,即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传统的语文教学,一向注重培养集中性思维。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智力测验,都限定在同一范围,同一题目中思考,往往只要求学生提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其后果是抑制了学生思维触角的伸展,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发散性思维对个体的创造性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应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注重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并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技术,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能力。
策略二 营造紧张而愉快的民主气氛。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紧张而愉快的民主气氛十分重要。初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好表现多奇想是他们的明显特点,因而,轻松的民主气氛将有助于他们这一特点的发挥。以前不少教师的课只搞一言堂,灌输式,课堂气氛过于呆板拘谨,在这种环境气氛下,学生学习感到事不关己,只要记好笔记,其他一概无需过问,心情极其压抑,更无从谈思维活动,自始至终在死气沉沉中学习,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策略三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质疑的基本条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质疑。疑是深思的结果;疑者,往往是觉悟的契机。只有主动质疑,学生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在教学活动中,常会遇到学生读而无疑的情况,此时教师应促其生疑,努力使学生产生探究反射,强化兴趣。古人云:“学则须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疑则难以提高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激疑,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提问题、谈看法,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如在进行《孔乙己》的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排出九文大钱,摸出四文大钱”这一细节,有位同学质疑道:“为什么孔乙己第一次去咸享酒店,算帐时用“排”,而最后一次去算帐时用“摸”呢?“这个问题提得好!我随即引导学生们从人物现状,人物心理等方面思考,不久大家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死要面子,生活穷困不堪的孔乙己“形象。诚然,由于初中学生知识和认知的局限,难免会提些低层次的、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以强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应从积极方面予以鼓励,努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策略四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并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问题情境创设得成功与否,将是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求心理的关键。成功创设问题情境,易使学生对新授课文产生新奇感,产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主动精神,在大脑相应区域内求知欲陡增,形成强烈的兴奋中心。因而教师适时地、恰当地设置问题情境,并且有意识地引导、启发、鼓励学生思考,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会使学生如坠入云雾或味同嚼蜡,兴味索然。如在进行《变色龙》教学时,若单纯问学生“本文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体现怎样的社会意义?”学生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要是问:“文章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赫留金最后输给了小狗说明了什么问题?”就易激活学生思维,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
诚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特点,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的全过程,特别注意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从扎扎实实的教学中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的思维门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