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本文从教师应该深刻领会创新精神、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和教学方法及手段开放等四方面去阐述了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
【关键词】创新教学 尊重 热爱 教学方法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篮。”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实践证明,创新不仅是科技界和高等学校的任务,也是基础教育的任务。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本人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深刻领会创新精神
我们都知道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然而我们其中的一些人认为,语文学科容易陷入教育的“惰性”,几千年的语文教学传统罪不可恕,必须毫不留情地大张挞伐。“误尽苍生是语文”是他们射向语文教学阵地的一枚贫铀弹。他们直截了当地说:语文教学扼杀了难以尽数的民族人才,有的人更是把韩寒等中学生抬出来向语文教师施压。韩寒曾以不无轻蔑的口吻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所有的数学老师都能教语文”,弄得语文教师好不尴尬和汗颜。同时孔夫子、叶圣陶、张志公的那一套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正为明日黄花,必须用全新的无一点瑕疵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其实也许我们忘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史和多若晨星的享誉中外的作家,也许忘记了事物发展的承继性是不可割舍的起码常识。但,无论如何,创新是不应忘记传统的。换句话说,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创新方面,除了教师要明了创新的精神含义外,学生也要知道创新精神。但在日常学习中,学生总以为在课堂上比以前活跃,就是创新。于是,在课堂上大声讲一些和课堂教学没有关系的话,结果创新没达到,反而把课堂弄得乱哄哄。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是不能离开承继性与延续性的,没有承继、延续,创新便无从谈起;要创新,必须认真做一番承继性工作,正如开拓必须拥有一方基域一样。
二、热爱和尊重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作为一名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如果你不能够去热爱你的学生,那么你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也好,文化知识传授也好,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效应体。因为学生是情感丰富的群体,如果说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对他们毫无爱心的老师,那么就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对学生的爱心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只有体会到教师的爱心,才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学生人格的助长剂,是挚爱学习的驱动力,是人际关系的导航标,也是永不褪色的记忆库。
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单凭教师去热爱学生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在热爱学生的基础上去尊重学生。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学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在当前形势下,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单纯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学生是很尊重老师的,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换不来教师对他的尊重,而是对其尊重的侵犯,学生就不会再相信我们的教育。因此教师就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
三、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失去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教师讲读一篇课文,紧扣教材观点和高考考点,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成了录音机,只有复制的功能,没有主动、自由的个性。学生的语文学习形成了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创造性被泯灭。因此,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如果一个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这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自身就应该先具备这些能力,否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成了空洞的理论。其次,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及时有效地进行成功、赏识教育,它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持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学习有了成绩而受到鼓舞时,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的努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针对学生的各种不同层次,实行分层次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并且在他们有成功感时,哪怕是他们有一点点的成功和进步,也要毫不吝啬自己对他们的赏识,及时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表扬。再次,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推行竞争机制的教育。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放在重要地位。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可通过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2.注重联想、想象能力和质疑交流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应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不要把一切都给学生嚼烂,而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即使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看来可能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有些荒唐,教师也要善于鼓励和正确引导,不要给这些提出问题的同学以绝对的否定,同时也不允许其他同学对提出问题的同学进行讽刺、挖苦、嘲弄。否则,就会挫伤学生提问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开放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在提倡对传统教法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加强对研究法、发现法、暗示法、范例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并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多种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组合,注重提倡自学、贯彻启发、重视反馈、讲求效率。教师要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综合多家之法,拿出自己的设计和创意,不断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凡是想在语文教学上有所成就的教师,必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吸取本学科的先进的科研成果,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让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变化,看是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管用什么教学方法,一定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给学生“点金之术”、“渔猎之技”。要能扣住课文,抓住课堂,将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凭这个范例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课内既得法,又得益,进而在课外得益,彻底走出繁琐分析的泥潭。
而就教学手段而言,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它能对教学情境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情境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教师亲切而自信的目光、期待而专注的眼神可以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缩短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以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要尽可能有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信息辐射教学,用多媒体作助手,增大课堂的容量;让现代化技术走进课堂,让学生综合适应多种感官接收信息,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发现、善于总结、敢于创造的优良习惯。
“路漫漫其修远兮”,创新教育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教师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取得创造思维教学的硕果,离不开学生,“教学相长”,每一个学生都是老师创新教学的源泉。“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学生来”。只有师生一起,共同探索创新教育的奥秘,才能奏响语文创新教育的主旋律。
★作者简介:谭国勋,广东省江门棠下中学高一级级长兼语文备课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