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占重要地位,因此,对于学生——文本——教师这一平等的对话关系,我们应:在教师与文本对话时,注意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实现有效对话。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对话教学 重要性 策略
一、学生、文本与教师的对话关系
“对话”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教师——文本构成了对话关系。
1.构建对话关系
高中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系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
高中教本的着眼点是学生的自主性。学本则重在学生的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教法。教案设计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应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课题中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2.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教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把握和解读,就无法将自己的体验与学生分享,所谓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必须把握两点:
第一,思考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新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师通过饱含感情的言语,通过情境的创设,将学生逐步引入文本深处,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第二,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主要通过言语形式表现出来。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语文学科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是一门探究言语形式是如何表达言语内容的学科。
3.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产生感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是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允许学生对文本产生各种想法,特别是那些富有想象力的想法。
二、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语文对话教学
1.教师要搭建平等、民主的对话平台
师生人格平等和教学民主是对话教学的前提。对话教学就要给学生和教师营造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氛围,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充满爱心、富有差异和个性的对话平台。教师要成为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智慧的泉源才会充分喷涌,对话才会变为心灵的沟通与呼应。
2.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
对话要有效,首先得有时间保证。有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才能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授课时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研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句进行品读赏析;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训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索时间,鼓励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调动情感、态度的参与,做独立、反思和批判型读者。
3.教师要设置有价值的话题
对话是围绕话题展开的。话题可能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种现象。话题要有价值、有深度和能提供思考的空间,这对学生理解文本能起关键作用。话题是对话交流的核心,话题设置的科学与否、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参与到对话中来,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笔者认为,话题的设置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趣味性。话题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调动起学生创新思考的兴趣和主动性。第二,启发性。话题的开启要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第三,开放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话题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能沟通课堂内外,引发学生多元思考。
4.教师要尊重对话结果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理解、体验,并非让学生游离话题,而是让学生围绕对话主题充分进行自主地思考、体验。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都会影响到他的阅读理解和鉴赏,阅读的结果还会带上学生强烈的主观色彩,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解读的“多元化”。对此,教师不要用唯一的标准去判断,只要他们的解读于理或于情能自圆其说,就要肯定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上好高中语文课。
★作者简介:齐书桥,河南省内乡实验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