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2007-12-27 06:30高德辉
中学理科园地 2007年4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新课程信息技术

高德辉

摘要:以前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本人结合课程改革的理念并针对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缺失进行了分析,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活动中去。变革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就是要以《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标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课程目标: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将要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2、课程内容:倡导“新、活、宽”

针对过去学科教材内容表现的“难、窄、旧”的特点,新课程提倡的是“新、活、宽”。新课程把学生的生活及其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强调的是问题解决,引进了许多现代社会生活和科技知识。

3、课程学习方式:突出学习方式变革——自主探究与相互合作

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课改的核心任务。

4、课程评价:重在“发展性”和“多元化”

新课程标准前所未有地用了较大的篇幅提出评价和建议。并在评价上试图尽量避免过去单一的以检测知识、技能评价为主,以及过分依赖考试等量化评价方式和管理主义倾向,制定了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缺失

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已经开设十多年了。这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完成各项任务,实现自己的创意。然而,笔者在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实施及实现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特殊的、新兴的学科,在课程研究方面,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既没有组织机构上的保证,也没有现行模式可供借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尚待开发和规范。这对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采取哪些教学方法增加了难度。

2、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目前一些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还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沉闷、缺乏生气与乐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就会严重窒息学生的创造精神。

3、目前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大多数以课堂操作实践为主,而教师也大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传统的教学已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

三、信息技术教学的两种设计

信息时代呼唤学习方式的变革,根据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我们必须改革传统教学,创设新的教学设计。通过教学实践我逐步摸索出了以下两种教学设计。

1、“情境探究”

“情境探究”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是根据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两个方面,以及教学活动客体构成的教学结构,这种方法主要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完成。努力创设一种“跳一跳,够得着”,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成功的情境,这是本法的关键。

“情境探究”教学设计不是单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一般应遵循以下五个环节:

①设情境,激发求知。要激发主体的能动性,教师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情绪智力,创设一种具有新颖性与层次性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思维状态。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少问“是什么”,以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维,要鼓励、诱导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达到“跃跃欲试”的状态,即“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准备。

②激活思维,活泼想象。将各种情境(问题情境等)展示给学生,激励学生思维把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表象对接起来,对已往的认知结构整合力矩和修正,并选择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此外,还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对情境地感知,多层次、多角度地想象,甚至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这是教学结果有所创新的基础。

③激发灵感,探究创新。不能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有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充分利用学生创造灵感促使学生在灵感的驱动下去发现;同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对情境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将此进行合理探索和思考演绎,或动手操作实践,来进行理性的加工。这一环节,尤其重要的是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求方式、方法的统一,但教师应给予适时指导和启发,以使学生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④创造发展,舒展个性。这一环节要把握好时机,待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已有所通、有所疑、有所言的时候,组织学生竞争发言,畅谈自己的看法、疑问和结论。此时教师不宜过早下结论,应待学生充分表现后,再作评价(即“延缓判断”),也可先让学生相互评价解答。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对探究有成功的尝试,有自己的创意,同时,达到每个学生处于急欲得到教师认同的“愤悱”状态,为下一步铺垫作良好的情境。

⑤讨论学习,获得真知。这是结论性的一步,是达到完整知识体系的一步,既可以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评价前一步的各种结论,也可教师单独作出评价和总结,最后,得出准确而简洁的结论,并回顾同学们的探索方法,以利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的养成。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情境探究”教学设计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当然。个体的差异性和地区的不平衡性,以及教材的不统一,使得“情境探究”这种教学设计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2、“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探究”教学设计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①分配任务。教师对全班进行引导教学,说明教学的目标与学习的任务。

②进行分组。这里的分组强调的是“异质组合”,所谓异质组合是指将全班学生依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序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4—8人为佳。如果在讲授框架网站的构建时,可每6人分成一个小组,挑选一名基础比较好。能起到一定指导作用的学生作为组长,负责整个网站的构建及规划;然后由组长根据本组实际情况,再进行具体分工并填写信息反馈表。

③小组活动。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及依照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如对于上例,可以这样设计:成员A负责搜集、整理必要的班级文字信息并转化成电子信息待用:成员B负责搜集、整理制作班级主页必需的图形、图象、动画及相关素材待用(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外设进行处理加工):成员c负责子页面版的美工设计及制作;成员D负责对框架中出现的超链接进行制作并协助组长完成整个网站的调试。

④成果展示。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和如何改进和提高。

⑤学习评价。这是“合作探究”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步。表扬学习成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对于个别学生的表扬,可以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等具体说明。

实践证明,“合作探究”教学设计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同时,小组的分工合作也充分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这一课程的综合性和内容的待生成性,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时代性。无论信息技术怎样瞬息万变,我们将以新课程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不断创新出更多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新课程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