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煌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在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全面展开,给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和生命力。可以说,新课改的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逐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立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生发展;以人为本;课堂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形成独立思考、主动提问的能力:利用解决问题的时机,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的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团结协作精神。
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只注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学生“提出问题”,久而久之,造成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心理依赖性强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不问”转变为“敢问”、“善问”。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地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物理教学更切合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与学习实际,并充分挖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开始,当然教师要针对物理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诱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已有结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独立概括,提出概括型问题;通过观察、类比、想象,提出猜想型问题;通过对问题多角度、多方面的发散思考,提出引申型问题;通过对已知命题一般化、特殊化或逆向思考,提出探究型问题:通过针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矛盾的分析,提出批驳型问题;通过—些不对称、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的因素的思考,提出完美型问题等等,让学生依托问题,使物理思维得到高效发展。
二、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即指导、引导、疏导等,这就要求教师:第一要想方设法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第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加工。教师在上课时,解决问题时顺利流畅,讲解例题、习题似乎滴水不漏,却往往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也掩盖了教师解决问题时自己经历的曲折或失误。这就容易给一些学生造成错觉,“为什么老师这么聪明,我这样笨?”而此时如果教师愿意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当学生问到某些较困难的问题时,乐意和学生共同思考,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学生们不但有机会学习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原来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也会遇到挑战,也会经历曲折与失误。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不仅要教“题目应该这样解”,而且要教开始是怎样探索的、解题方法是怎样发现的、走过哪些弯路、产生过哪些错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弯路和错误、遇到困难时是怎样打通思路的、怎样寻求最佳方案、关键何在等等。通过展示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猜想和探求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培养协作能力
交流是一种能使学生主体充分表达自己思想、认识、情感的方式,是学生个性化的体现。学生个体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通过相互交谈、倾听、讲述、板书,使发现得以分享,零乱的知识得以组织,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猜测得到验证或否定,观点得到辨析或认同。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因此交流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和群体意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应当创造有利于合作交流的气氛与环境,从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出发,寻找交流讨论的契机。同时教师也应仔细倾听并分析学生交流中所反映的问题。对于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要组织新一轮的讨论交流。通过引申、演化讨论内容。将学生思维引向更高的层次,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获得物理知识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主动参与物理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物理基础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多看(观察)、多想、多做,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设计物理实验,优选最佳的方案,分析教材的某些实验装置,找出其不足,开发其新的用途等,来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例如对课本上的学生实验,要求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编写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选定实验器材、拟出实验步骤、画出记录表等。在完成学生实验后让学生思考:同样的实验目的,改变实验条件将如何完成实验?教师可趁机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四、通过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品质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且也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更取决于学生的参与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因此重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成为营造课堂宽松环境的首要因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保护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给学生创设探索求知的时间与空间。凡是学生有可能想出、说出、做出的,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认知的发展离不开学生原有的物理实际,潜能的开发离不开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实践活动。人的思维他人是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前,放手大胆地让学生深度探求新知。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暗示。应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学会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自主探索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和探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余文森,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探索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