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均
新中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道路非常不平坦,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起落,直到近10余年才获得蓬勃发展。回顾专科教育的这段历史。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对于推动2l世纪初期的专科教育改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据1947年民国政府《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全国当时有专科学校74所,在校生23897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批学校,并通过颁布《专科学校暂行规程》(1950年)、《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1951年)等重要法规对它们进行了整顿和改造,使之初具一定的办学条件和教学力量。
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使新中国的专科教育经历了第一次重大变革。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大多数专科学校被拆并到本科院校或降为中专,专科学校的数量由1951年的7l所降至1953年的29所。这一时期专科学校尽管骤减,但专科生却大大增加,因为调整后的大学和学院都大力举办专修科,来满足国家为实施“一五”计划对专科人才的急需。1952年全国专科生达到59 860人。占本专科生总数的31.39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可惜专科教育的第一次大起局面持续时间不长,因为在50年代中央只把办专科教育作为应急过渡措施,并不打算长期发展。在“一五”计划后期中专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专科教育随之受到冷落,专科生人数及比例逐年下降,到1957年全国专科生仅占本专科生总数的10.8%。专科学校也只剩下10余所。
就在专科教育陷入困境的时候。1958年开始的“教育大革命”使它陡然兴起。在“超英赶美”和“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等口号下,各地以惊人的速度办起大批专科学校。1958年专科生突破14万大关。比1957年增长近3倍。1960年更达到高峰。专科学校达360多所,专科生18.7万人,占本专科生总数的38%。这次大起的动因,一方面是为了摆脱原有的苏联模式,探索中国高等教育自己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让更多的工农群众接受高等教育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由于院系调整中专科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大学专修科,所以新中国专科教育的基本格局实际上到此时才开始确立。但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教育大革命”中专科教育的失误大于成就。各地分散建立新学校,盲目扩大招生数量,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论证,因而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方面不符合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造成诸多比例失调。而且绝大多数专科学校都是在极短的时同内突击建成,不少在师资、生源、设施、规模等方面不符合专科学校的标准,教育质量不能保证。
1961年开始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的调整,这是根据当时国家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做出的一项正确决策。但这次调整中对专科教育削减幅度太大.近300所专科学校的下马,使我国专科教育的元气受到很大的伤害。调整后,专科生数量锐减,到1964年全国仅剩专科生2.3万人,占全国本专科生总数的3.4%,这一比例是建国后前17年的最低点。加之在随后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中专科教育也未能幸免于难,使我国专科教育在长达lO余年的时间内都一直处于低谷。这是新中国专科教育的第二次大落。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专科教育从此获得新生。仅1978年一年全国就恢复和新建专科学校98所,当年在校专科生就达38万人,比1977年增长30多倍。占本专科生总数的44.3%,创历史最高水平。遗憾的是,第三次大起持续的时间更短,由于对专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及“升格风”的影响,在经历了1978年的短暂辉煌之后,从1979年开始。专科生人数和比例逐年下落。1980年在校专科生比1978年减少近1O万人,1981年又比1980年减少6万多人,该年度专科生仅21.8万人,占本专科生总数的17.7%。同时,专科教育的科类结构也极不合理。1982年,专科生中非师范专业的学生仅占33.9%,许多经济建设急需的专科人才严重缺乏,专科教育仍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为了遏制专科教育的滑坡趋势,改善高等教育结构,国务院于1983年批转《关于加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报告》,指出“要在发展中逐步调整好高等教育内部的比例关系,多办一些专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改变专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的状况,着重加快高等专科教育的发展”。对近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低重心”战略开始启动,并很快得到落实。1985年全国在校专科生就达到58.2万人,比1983年增加30万人;到1994年,在校专科生的数量突破120万大关,发展速度之快举世嘱目。1998年全国普通专科学校为428所,比1978年增加300所,在校普通专科生为117.4万人。与此同时,近10余年我国多种形式的成人专科教育也如雨后笋般地发展起来。1997年,全国有成人高校1 107所,在校专科生243.7万人,占全部成人高教在校生的89.5%。这还不包括每年以10万计通过自学考试获得专科毕业证书的人数。值得一提的是,从80年代初期开始,具有悠久传统的私立和民办的专科学校在政府的鼓励下,静悄悄地“复苏”了。并在此后几年得到较快发展。全国现有民办高校1000多所,几乎全部属于专科层次。总之,专科教育经过10余年大发展,已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办学的繁荣局面,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已得到有效改观。
二
历史是面镜子,它既是过去的反映,也是现实和未来的借鉴。50年来。我国专科教育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其中有成功.亦有失败,有经验,亦有教训。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值得深思和总结。回顾新中国专科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保持相对稳定的环境和采取温和的变革方式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外部条件。新中国专科教育几起几落,饱尝“人世间的炎凉冷暖”,这种不和谐的演变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中国专科教育的发展进程,拉大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专科教育缺乏—个正确认识,对发展专科教育缺乏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真正明确专科教育在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地位与作用,以致于稍有变革,首先就去调整专科。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一些适当调整是完全必要的,但变动过于频繁、幅度过大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相对稳定的制度和相对稳定的队伍,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去搞好工作、总结经验、追求新的发展。
启示之二:用系统和动态的观点看待教育
结构,才能建立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教育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结构。要受政治、经济、科技诸因素的制约。但是,在长期的计划体制下。我们却采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教育结构,致使教育结构虽几经调整。但总还是不够合理。如层次结构中的专本比例问题,过去实行“高重心”造成专科比例偏低,近年来实行“低重心”使专科教育获得空前大发展。但是专本之间合理的比例到底是多少?这却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只能把它放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大环境中去考虑。否则。只顾埋头发展,无视社会需求,就会走向另一极端,即出现专科比例过高,专科人才大量过剩的不良局面。在当前专科生就业日趋困难的形势下,建立一种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增强高等教育结构的应变能力,把人才的结构性浪费降低到最低限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课题。
启示之三:只有办出特色。才能充分发挥专科教育的优势。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在于分工不同、任务不同。前者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专科教育只有在办学特色上多下工夫。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确立它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否则在激烈竞争中会甘拜下风,面临生存危机。我认为,今后专科教育改革重点是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构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科教育模式,而这一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促使高专和高职在教育模式上的全面融合。高专和高职皆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其本质是相通的。作为一种教育规格,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科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层次,绝大部分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专科教育。但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为地把高专和高职分割开来,使它们各自为政,难以沟通。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试图使两者有所区别,但一直又区别不清。不少专科学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轻视职业技术教育。认为这是“稼穑百工之艺”,片面追求“学科本位”。远离“技术应用本位”,造成专科特色的缺失和人才质量的下降。所以,今后同属于“技术应用型”的高专和高职应该在培养目标、课程与专业设置、教学过程、招生考试等各环节相互融合和沟通,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以保证专科教育的特色和优势。
启示之四: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是专科教育的生存之本。建国以来.质量和效益的低下始终束缚着专科教育的发展,它是专科教育几次被调整的原因之一。近几年专科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也是由于不少专科学校办学质量太差,不少专科生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太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的竞争。因此,今后专科教育的工作重点应从单纯增加学校数量、扩大招生规模转移到优化专业结构、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办学效益、提高师资和生源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专科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来,走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专科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未来的竞争中立子不败之地。
(说明:本文所引新中国专科教育的数据.皆出自教育部所编历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作者系汕头大学高教所讲师
(广东汕头515063)
责任编辑: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