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和平 徐 洁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1]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完成这一新世纪的艰巨课题时,则必须对此持有理性、务实的态度。目前在教育理论界兴起了一股研究创新教育的热潮,这在客观上对加深人们对创新教育的认识。指导教育的改革与实验大有裨益。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概念使用混淆、概念关系模糊等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一番澄清和梳理,以便能更好地为教改实践服务。
在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大致有:创新教育、教育创新、传统教育、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教学、创新教学、教学创新等等。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呢?我们想从纵横两个角度,用下图来表示:
一
从横向上看。A组与B组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它们是不同价值范畴中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一)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
在我国。“创新”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它的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创新教育中的创新应以此语义为起点。在内涵与外延上都将有所拓展,以符合人们理解的时代要求与精神特性。1912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从经济学的独特视角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主要要素新的组合。”[2]后来,人们把这种创新又分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大类型。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为教育领域的创新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参照系,即如何在基本的教育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让它们重新组合以获得机制上与功能上的新的活力。在教育学的范域里,创新教育的提出有其深刻的国际背景和现实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创新”一词涉及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在内的诸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江泽民总书记也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为实现现代化,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尽快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另外,我国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也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建立教育创新体系。因此,无论是从创新的基本语义出发,或是参照经济学中新的函数关系的建立,还是从国内外的宏观背景来看,创新教育在内涵上都应包括:教育价值观念与思想的创新;教育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关系的重新组合。而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是不断发展中的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或是人与人关系集合的社会。至此,我们可以把创新教育的定义概括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3]它同时包含教育价值观念与思想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系统要素关系的重新组合及其运行功能的创新.即它包含了人和社会的双重因素。倘若仅仅把创新教育理解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忽视社会存在因素对实现创新教育这一基本价值取向的制约作用,那么,这不仅是对创新教育内涵的狭隘认识,而且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因为,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在传统的教育框架中实现。
创新教育是针对传统教育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扬弃。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历史的价值支点不同。在我国。传统教育是在继承(有时是潜移默化的)古代教育观念与近现代“学西”和“学苏”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我国传统教育是一种外铄的、束缚的、压制的教育,是建立在赫尔巴特的思想、概念体系以及“目的——手段”的研究范式基础上的,在操作层面上是以凯洛夫教育实践为范型的教育。传统教育的价值体系是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或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混合经济形态社会中建构起来的。它的价值支点是在如何看待受教育者的教育地位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即,传统教育把受教育者看成静态的教育对象,视其为绝对客体,在教育方法上采用“授受式”。然而,创新教育的价值体制的形成吻合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特殊需求,它的价值支点也将放在如何看待受教育者的教育地位上。即,创新教育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尊重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以此为出发点。在宏观层次上的思想与观念、中观层次上的教育制度、微观层次上的技术设备条件与操作方式上全方位地对传统教育进行变革。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也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创新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而教育创新是相对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而言的。创新教育是对特定时代教育的价值性描述,教育创新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手段。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源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同时它的出现也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决定作用的规律性表现。素质教育的涵义可概括为: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4]应试教育则是以应试为目标。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围绕考试来制定教育规章制度、安排教学内容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应试教育以“注入式”为基本指导思想,采取题海战术和频繁的考试(比如旬考、月考、中考、终考等)。在分数的高压下,学生的负担过重,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人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应试教育在我国曾起到过一定的历史作用,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以及考试、分配制度内在要求的必然反映。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日臻成熟。市场经济的规律必然反映列教育领域,反映到考试制度上,反映到人才选拔上来。应试教育思想及其操作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了。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应试教育功利性功能和“工具理性”的否定,是对被考试异化的儿童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时代责任感的必然,也是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复合型人才呼唤的反映。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素质教育具有广泛的解释阈,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但是,我们在认识素质教育的思想实质时,不可摒弃应试教育这一天然的参照系,并应以此为认识的基础,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批判与扬弃,树立素质教育的务实观念,摸索并建立可供操作的实践体系。惟有如此。我们才能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落到实处,这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三)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创新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在扬弃传统的基
础上产生的。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表现了历史的必然与时代的使然的统一。创新教学在人学基础上表现为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动态主体,思维具有自主性;传统教学在人学基础上表现为学生是教养的对象或培训的客体。教学价值倾向于社会本位,以牺牲人的主体性价值为代价来满足社会的要求。创新教学与传统教学都是属于观念层次上的概念,是在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下的教学价值体系中孕育形成的。
我们可以从点和面的不同视角来把握创新教学的内涵和本质。从作为课堂教学的“点”上看,创新教学的教学关系体现为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智力活动的多边互动性及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在课堂交往关系方面。师生之间都处于平等、相互认同的和谐的地位上。从作为教学系统的“面”上看,创新教学的本质在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并以此为核心,创新教学将在整个流程系统中对传统教学作符合时代要求的调适,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规律及原则、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评价等等。
诚然,创新教学并非属于一个特定的教学价值范畴,而是一个具有明显时代特点的动态概念。创新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而独立存在。创新教学不等于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不等于全盘“电化”,也不等于全盘“西化”。创新教学从观念到理论、从模式到方法、从制度到管理的各个层面都将反映特定的社会条件对教学的关照。
另外,创新教学与教学创新两个概念也应区别对待。相比较而言,创新教育主要涉及的是教学观念与价值层面,而教学创新则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主要局限在操作层面上。比如教学新制度的制订、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创新、教学新方法的运用、教学技术设备的更新等等都属于教学创新活动。创新教学观念的确立与深化将伴随着教学创新的整个探索过程。如果说创新教学是现行时代的需要。那么,教学创新则是对这种需要的动态追求。
二
从纵向上看,A组与B组的概念是相互平行的关系,它们是基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教育价值观念而形成的两条不同的流程。
(一)A组
传统教育的形成、发展与消亡没有明显的时间界定,它是对历史上的教育观念、体制、模式与方法的一种定性描述。在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教育是一种不可定义性概念。我们把握传统教育的实质与内涵可以从旧的教育制度、考试选拔形式以及代表人物的典型著作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统筹考虑。不同的国际文化背景和地域文化传统对传统教育的个性塑造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我国,由于科举制度存在1 300多年,应试化教育传统根基相当深厚;而且,近现代我国的意识形态受前苏联影响也相当深远,凯洛夫的传统教学体系和课堂操作程式对我国传统教学的形成也产生过一定的历史影响。
传统教育在教育政策、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甚至教育市场中的产权关系等不同领域都有自己的特色。而应试教育则是从教育评价方式与选拔人才的尺度来透视传统教育的精神与内涵的。因此,它们两者的关系是侧面与立体、局部和整体的互照关系。
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传统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双基”水平为主的教学。“双基”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极为关键的概念,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知识性人才的重要标准,这一点与创新教学重在培养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智慧型人才有根本性、实质性的差异。“双基”教学的教育心理学依据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基础上的。它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刺激——反应的能力,而不是认知结构创造性转换过程或新的认知图式的建构。这与当代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融合互补的时代潮流显得极不相称。应试教育在人才观上表现为培植“权威的奴仆”或“机器的活部件”式的人才;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则表现为注入式。也可以说,传统教学是计划经济体制在教学领域内的具体体现。
(二)B组
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重大的跨世纪课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那么,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与当前正在全面实施与推进的素质教育的关系如何呢?笔者认为,创新教育研究的视野更广,内容更丰富,理念更新。创新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改革针对的对象不同,前者面对的是传统教育,主要是一种社会性变革,而后者针对的是应试教育,主要是人(教育对象)的改革。从空间范围来看,创新教育范围更广,涉及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以及相关的教育产业机构等等。从时间跨度上看,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大致比素质教育晚10年。自20世80年代中期提出素质教育的概念与思想以来,素质教育的研究、改革与实验取得了不少成就,对基础教育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观念与操作的转变,以及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20世纪末以来,面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网络化社会的逼近,教育仅仅停留在改革应试教育弊端的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用“三个面向”作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来全面实施创新教育。
目前,创新教育无论从内涵的深度和外延的广度上都要比素质教育更深、更广。由于针对的对象的差异和教育改革的功能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创新教育包含素质教育,或称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一部分。两者的根本立足点是一致的。即在于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品质为其核心内容,兼顾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立足点,并对教育系统内部诸如教育观念、制度、操作方式以及硬件设施等进行全面创新。
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学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重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是教育的基本的、首要的形式。素质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教学的创新,离不开创新教学观念的形成及创新教学体系的建立。创新教学是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说,创新教学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素质教育观念下重视人的客观存在的结合。是形式与内涵和谐统一的表现,或者说是内涵对形式的应然追求。因此。从本质上说,创新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学,这也是从创新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创新教学逻辑链条发展的合理结果。
综上所述.在创新教育的研究中,对相关概念及其内涵的把握应持正确的价值立场,分析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甚至意义生成的政策因素,从语义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等不同视角去综合分析,从而科学地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为我们的教育科研与实践服务。
注释:
[1]参见江泽民同志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7.5
[4]柳斌.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人民教育。1998.9.3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大教育系
(哈尔滨150080)
责任编辑: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