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高等院校心理环境及其建设

2000-02-02 00:48孙昌军张春潮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4期
关键词:要素成员院校

孙昌军 张春潮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群体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良好环境的建设不仅包括物质环境建设,还应包括心理环境的建设。加强对高等院校心理环境的理论研究,充分运用管理手段,建设良好院校心理环境,对于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管理效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高等院校,心理环境的特征分析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环境的各个要素在形成人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等方面都起着自己特殊的作用。当某些环境要素被人所共同感知、分析、理会并普遍地以观念的方式形成一种新“环境”时,我们称之为心理环境。高等院校心理环境既不同于客观的物质环境,也不单纯指院校成员个体对环境的心理感知,其实质是一种能动的氛围环境,这种环境形成于普遍的心理感知,并对院校成员成才需要、工作和学习动机及行为产生广泛的影响。其特征如下:

1.特殊性与普遍性——要素观

人们总是在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进行了解、分析与评价,并在形成主观映象的基础上,决定自己的需要及行为。由于个体主观经历不同,对相同环境要素的心理反映也各不相同,会产生主观心理映象差异,这是心理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但是,由于环境要素本身是客观的,在集体组织中,对相同要素的心理反映势必产生相同的或普遍的心理映象,因而也会产生普遍的心理环境,这就是心理环境普遍性的表现。心理环境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特征体现了建设良好心理环境的要素观。它要求院校管理者,应针对院校情境,系统分析那些能产生普遍心理映象的环境要素,当这种普遍的心理映象有利于组织及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时,就应强化这些要素,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院校心理环境。

2.稳定性与发展性——状态观

院校心理环境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并有一定的继承性。如院校心理环境中的“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良的风气不容易轻而易举地扭转,优良的风气也不可能即刻形成。院校良好的心理环境一旦形成就会对全体成员产生稳定的、无形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约束力。而一旦失去,重新建设亦将非常困难。院校心理环境也不是静止不动的,随着客观物质环境要素的改变,人们的心理反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心理环境,重新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向。院校心理环境稳定与发展的状态观要求院校管理者,注意对当前院校心理环境的现状以及形成原因进行系统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心理环境状况实施有效控制,以对状态的控制来影响院校成员的行为。

3.自发性与可控性——控制观

由于心理环境的产生来自个体对客观物质环境的主观反映,并由此诱发心理需要,引导行为,因此,它的产生有一定的自发性。如国家教育政策、社会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等外部环境要素都将自发地对院校群体的心理产生内在影响,并形成心理环境。但是,心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又并不是完全不可控的。特别是一些内部环境要素,如院校发展目标、管理方式、校容校貌等则可以实现部分的控制。院校管理者应针对不同性质的环境要素,对其形成院校心理环境的过程和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

4.能动性与潜移性——导向观

院校心理环境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院校个体的群体归属和交往需要以及担心被排斥等基础上产生的心理强制。这种强制不一定使院校成员放弃原来的思想、观念及行动,但却使其有意识地使自己外在的言行等符合当前心理环境的要求。二是基于个体需要对心理环境的依赖基础上产生的心理扩张。这种扩张在引导和刺激院校成员的行为中起着重要的能动作用。例如学习动机的激发,当只有个体进行学习时,其动机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对知识本身的兴趣、需要等,而在一种学习气氛很浓的心理环境中,自尊、自强和荣誉的需要等会起到维持和增强这些动机的作用。院校心理环境的潜移性主要表现为院校成员在无意识、不自主的状态下,心理环境会对其价值观、人生观和行为举止等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同化,使之在耳濡目染中接受院校道德规范和传统,更好地完成个人及组织目标。

二、建设良好的高等院校心理环境

院校心理环境的发展是在群体的心理需要与周围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建设良好院校心理环境应该从环境要素,特别是对群体产生心理需要的要素出发,遵循院校心理环境的特点与内在规律,运用管理手段,建设富有单位特色的、良好的高等院校心理环境。

第一,是创建院校心理环境的内容体系。影响院校心理环境的因素主要分两大类,即院校外部环境要素和内部环境要素。从管理控制的有效性分析,对外部要素的影响,管理者应主要采取教育和引导的方式加以过程控制;对内部要素的影响,则可以通过教育和管理手段加以要素控制。因此,针对高等教育情境,从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可控的院校心理环境内容体系的构建应以研究内部环境要素为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成就与目标心理环境、教育心理环境、组织心理环境、文化心理环境和物化心理环境。成就与目标心理环境是通过对院校已取得的成就、相应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以及院校积极的发展规则和奋斗目标等要素的教育管理与控制,形成一种全体成员以及社会对本院校充满期望和信心的心理环境。教育心理环境是院校心理环境中的核心部分,它是指通过对院校“三风”(校风、教风和学风,并以校风为主线)为主要要素的教育管理与控制,形成富有单位特色的院校传统,并使院校成员在“传统和特色”这一个性化的思想心理环境的感召下,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提高个人修养,专心本职工作,自觉维护院校的特色和声誉。组织心理环境主要是通过对组织管理方式、运转机制、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管理要素的有效控制,使这一组织气氛达到规范成员言行、产生激励效应、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文化心理环境是最富院校教育特色的心理环境,它通过对以提倡知识创新和成果探索为主要特征的院校主导文化,以追逐时代潮流和人性丰富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的管理控制,使院校形成强烈的文化氛围,以达到实现成员个人价值和集体目标的目的。院校物化心理环境则是通过对校容校貌等校园外部特征总体布局的控制,使院校成员既感到大学校园的开阔舒畅,又体会到院校严谨治学、开拓进取的氛围,并以此体现院校成员的言行、规范和作风。

第二,是加强院校心理环境的管理设计。院校心理环境的管理设计指从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出发,遵循心理环境的特点及内在规律,运用各种管理手段,结合院校实际,有针对性地做好院校心理环境的设计与建设工作。一是要注意对目标设计的科学分析。院校心理环境的目标设计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院校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人手,客观设计符合单位实际

的环境目标。强调对要素的分析与设计,通过优化和控制要素达到目标设计的要求;强调对状态的分析与设计,从目前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距中确定建设目标;强调对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在区分院校群体心态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基础上设计目标。二是要体现内容设计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同类型的院校既具备高等院校的共性特征,需要建设高等院校一般心理环境的内容体系,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应体现单位心理环境的特殊成分。对任何一所院校而言,传统和特色总是最富个性特点和集体感召力的心理环境因素,因此,在院校一般心理环境的基础上,继承优良传统,设计和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则是保持院校个性和长期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三是要树立过程设计的效益思想。院校心理环境的建设是量变积累的长期工程,需大量消耗人力、物力和财力。把握院校心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科学决策投资重点和方向,是体现效益思想的基本思路。对那些能引起普遍影响的要素实施重点投资,以实现院校心理环境的整体优化;针对当前环境中的不良倾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心理环境的重点改造;充分重视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以教育的高效体现效益思想。

第三,是优化院校心理环境的导向机制。院校心理环境是通过对院校群体的心理感知来引导人们的需要及行为,因此,优化院校心理环境的导向机制,既是建设良好院校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心理环境功能的基本途径。一是优化院校建设目标的激励机制。以院校发展目标为例,目标的制定应做到切实可行但应更富有挑战性。因为不同的目标对其成员会产生不同的心态。如果决策者保守僵化,必然给成员造成得过且过的想法;如果决策者以创造活力、锐意进取为院校发展目标,势必能造成奋勇争先的活跃气氛。二是大力提倡院校物理环境的激励机制。美国西点军校的许多楼群均以美国著名人物命名,如学员总部的华盛顿大楼;以海军战略家、《海权论》的作者马汉命名的马汉楼,以及大量名人纪念碑、雕像和历届优秀学员榜,以此来激励学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设置荣誉室、名人和英雄雕像等既可以体现院校特色和风范,又以自身的物理环境来教育和激励成员。三是正确利用榜样的仿效机制。在院校集体中,院校成员在作风培养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往往对他人、尤其对地位高、影响力大和自己敬佩的人进行仿效,这种效应对院校良好心理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充分利用典型渲染、教育激励、名人效应和领导表率等方式,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者系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校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石家庄050084)

责任编辑:海文

猜你喜欢
要素成员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两只挂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最强新成员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我家的新成员
课题组成员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