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下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两点思考

2000-02-02 00:48朱世陆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0年4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国家改革

朱世陆

一、高等教育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知识经济的兴起是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最近10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成就。据国际经合组织(OECD)1996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的定义,“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这种经济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资本、劳动力成为生产要素中的主要要素。这种以人为本位的经济有利于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我国现有条件下,除了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条路以外,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产业更是发展我国知识经济的一条必由之路。

我国经济与教育现有状况能否支持高等教育实现超常规发展呢?首先,要看高等教育的需求情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教育发展迅速而高等教育相对滞后,这既与国家不够重视有关,更与国家财力不足相关。由于迅速发展的经济需求、国民收入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与传统上对教育的重视,学生与家长对高等教育特别看好,高教需求异常旺盛。这从1997年有915万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可见一斑。其次,要看我国高等教育供给情况。我国现有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相当不足,高校的发展潜力很大;国家从1998年以来大幅度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争取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9%提高到4%左右;同时,民间力量办高校趋势明显。民办高校,这和我国经济紧缩、传统产业发展维艰、资金寻找新的投资热点有关。我国居民存款余额到1999年接近6万亿元。合理引导以至发动民间力量办高校既符合我国国情、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经济体制特别是高校体制改革的目标,又能够迫使国有高校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改善教学质量,提高国家教育投资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可以逐步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督,强化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据统计,西方从70年代起,高等教育私有化浪潮兴起;而东方,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泰国与菲律宾等,除新加坡高等教育以公立为主,泰国私立高校学生在50%左右以外,其他国家、地区私立高校学生达70~80%,而且这些国家和地区私立高校几乎都经历自发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制和国家补助与加强控制三部曲。可见,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在“今后3~5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间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是可以做到的。当然,这需要社会各界真正吃透并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积极行动,即“凡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办学形式,均可大胆实验。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国家要加快民办教育的立法,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可以预见,今后数年中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本身有利于推动和其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建筑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二、高等学校的改革取向——企业化经营

在市场经济与私立高校崛起的环境下,高等教育必然实行企业化的经济核算原则。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可以认为当代高校有培养专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各种形式的直接为社会服务三种功能。由于功能不一样,其经济核算原则、经济方式必然不同,对经济的影响力也不一样。

1.人才培养机制的转变。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高校首先要做好的事业。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人力投资方式既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所必须,因而国家可根据高校培养出来的对社会特别是对国家贡献的学生的性质、数量与质量,予以不同的财政拨款。如对军警公安类学校全额拨款,一般性高校按类别由各级政府给以一定数额的拨款。后一类高校因国家支持的经费有限,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依据自己的信誉和能力,收取一定的培养费用。此外,还可以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函授教育、短期培训与虚拟教育(通过卫星、电视与电脑等媒体进行的远程教育)来创收。由此高等教育既可以形成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又能够在市场竞争压力下改善教育条件、高校内部的教育体制,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这样才能够形成高校为社会的机制,使高校成为社会经济进步的发动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在2000年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的教育新框架,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这一设想要落到实处,高校教育机制的适度企业化是必由之路。

这里要特别强调大学生参与创业对知识经济的支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2000年元月11日教育部公布的《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若干意见》中宣布高校要支持老师兼职或辞职创业活动,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规定既是借鉴国外经验,也是我国大学生为主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垂范效应的结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通讯、交通等超常规发展的支撑下,未来的中国必将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办企业,尤其是创办属于知识经济的科技企业。

2.知识创新体系的重建。由于高校人才密集,设施相对完善,信息发达及教育制度的内在安排,一般国家的高校都是本国知识创新的一个重心,我国也不例外。国家必须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因为,第一,高校职务制度决定高校老师必须要有一定的创新成果,但是国家与高校要加强对教师(含研究人员)培养与学术交流的支持力度。因为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在当今科技知识增长速度呈现“爆炸性”的态势下,不断加强对教师知识的补充非常必要。拥有丰富的最新知识的大学教师教学可以省去学生许多追加学习的时间和金钱,因而出现人力资本投资中所说的“人力资本剩余”,也便于教师的创新。这一问题在高等教育有一定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得到部分解决,但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地方总是存在一定程度的短期行为,而且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对高等教育这种具有相当大社会效益的事业要加强投入特别是师资培训方面的投入和制订相关法规就显得十分必要。第二,国家科研经费可以通过和成果挂钩的方式促进知识的创新。我国科研经费和西方相比,不仅在总体上存在着严重的投入不足,而且投资结构严重失衡。就后一点而言,我国3.增强科研转化能力和创收能力。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不仅在于创造,更在于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据统计,我国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比率是6~8%,发达国家为40~70%。因此,改革包括高校在内的科研体制势在必行。具体办法就是加强校企合作、校办高科技企业与鼓励师生创业,进而创造条件在高校周围,特别是在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并发挥科技开发“孵化器”的作用,造就大批中国的“硅谷”。为此,我国在中关村进行相当成功的试验,当前在国家的鼓励下各级政府与高校正在酝酿遍及全国的“硅谷”计划。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高校高新技术企业将成为我国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另外,我国高校后勤制度从福利型向市场型过渡的改革,从长远角度看,利大于弊,因为一方面减轻了负担,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庞大的市场有利于校办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后勤改革的市场化取向是值得的。

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大发展,必将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改造我国二元经济格局。而且这种以增量带动存量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是我国改革的特点。如果说由农村改革引发的市场化改革造就了我国改革以来的第一波发展浪潮,那么,以高等教育改革为龙头的知识经济大发展是不是能够启动我国经济第二波发展浪潮呢?请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厦门361005)

责任编辑:海文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国家改革
知识经济背景下优化企业法务体系问题及改进对策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
创新网络活动对大中型企业研发绩效动态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