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安卓版下载
时政综合
商业财经
文学小说
摄影数码
学生必读
家庭养生
旅游美食
人文科普
文摘文萃
艺术收藏
农业乡村
文化综合
职场理财
娱乐时尚
学术
军事
汽车
环时
2016年13期
名作欣赏
订阅
上一期
下一期
浏览往期
本期头条 (2016年13期)
对话经典:人生价值的选择
《名作》视野 (2016年13期)
“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二《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中)
文学生命与生命文学
古典丛谈 (2016年13期)
《还吾〈论语〉》系列之二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下)
诗体与国体
——唐诗笔记之二
现代回眸 (2016年13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钱锺书先生的旧体诗《此心》试赏
如何重读赵树理:在“现代”与“不现代”之间
当代文坛_作家在线 (2016年13期)
作家在线吴玄:我对崩溃以后的“自我”比较有兴趣
——与作家吴玄座谈(上)
在“年代学”的框架中理解余华对鲁迅的“重读”
域外文苑_重估俄苏文学(十七) (2016年13期)
重估俄苏文学(十七)讽刺是一种优雅的冒犯
——论谢德林的仇恨叙事学及其成因(下)
域外文苑_日本对华文化侵略专题(一) (2016年13期)
一个少年对当年长春的记忆
——评三木卓短篇小说集《炮击之后》
论江见水荫的军事小说
——以《突贯》为中心
当代新青年_“80后”作家文珍评论小辑 (2016年13期)
“80后”作家文珍评论小辑从逃而不得到以克制重建个人秩序
——文珍访谈
三个故事,一种现实
神出现的那一刻
——读文珍的小说
当代新青年_台湾“80后”现场:新主体的发生、困境与再探求 (2016年13期)
慵懒中见秩序
——郑聿专访
语文讲堂_批评与建构 (2016年13期)
批评与建构构建语文课程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语文讲堂_课文新读_《荷塘月色》一文三读 (2016年13期)
论《荷塘月色》的比喻
——兼论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引发的争论
风流女:杨柳身子桃花面
——《荷塘月色》中荷花意象的文化意蕴
她视界_海外华文女作家研究小辑(二) (2016年13期)
跨文化书写的可喜实践
——解析德国华裔作家刘瑛的小说创作
百家茶座 (2016年13期)
它山之石
——张仃与毕加索(上)
百家茶座_演讲录 (2016年13期)
演讲录妙说红楼人物(下)
姑苏水巷诗韵
——杜荀鹤《送人游吴》品读
先有风骨峻,始能翰墨香
——吴德文先生其人其画
编辑手记 (2016年13期)
本期的一点新鲜感
戏仿经典系列之二复 兴
——戏仿鲁迅《白光》
“80后”批评家:我们的观点和立场 特邀主持:周明全从“杀千刀”说起
——论莫言小说创作中的“恶”
台湾“80后”现场:新主体的发生、困境与再探求 特邀主持:黄文倩从“钝感”到“成为更少的人”
——读郑聿及其诗兼谈台湾网络世代的极简写作
课文新读 特邀主持:李华平《荷塘月色》一文三读朱自清为何“颇不宁静”
——《荷塘月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