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屈伟忠
论《荷塘月色》的比喻
——兼论余光中《论朱自清的散文》引发的争论
浙江|屈伟忠
摘 要: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引发了对《荷塘月色》比喻的争论,但没有详细而深入的讨论,究其实质,是对比喻优劣标准的模糊。本文就局部(单句比喻句)和整体(比喻句与语境的融洽度)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荷塘月色》余光中比喻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历来被当作散文中的经典而被选入教材,对其评价一直褒扬不一,这种局面至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发表才有所改变。余光中的《论朱自清的散文》写于1977年,但在大陆迟至1992年才在《名作欣赏》刊载。此后围绕着余光中的观点,大陆学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其中,关于比喻的论争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荷塘月色》中比喻的优劣,二是喻体的“女性意象”问题。对于第二点,余文认为“女性意象不高明”,“会引起庸俗的联想”,反对者认为余文从道德上攻击朱自清的人格,是用“道学家式的眼光”①进行的“恶意的攻击”②,目的是 “把朱自清从中国文坛扫地出门”③。对此,刘川鄂从“艺术人格”④、曹惠民从“道德批评与审美批评的关系”⑤进行深入辨析,反驳了反对者的意见,支持余文立论的正确性。因为第二个问题讨论得比较深入,本文就不再讨论;而第一个问题虽然是论争的焦点之一,但没有正面深入展开,本文就《荷塘月色》的比喻优劣问题进行探讨。
《荷塘月色》的比喻集中在四、五、六三段,这部分内容被认为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在中学教学中历来要求背诵。对于这些比喻,余光中认为:“细读之余,当可发现这譬喻大半浮泛,轻易,阴柔,在想象上都不出色。也许第三句的譬喻有韵味,第八句的能够寓美于丑,算上小小的例外吧。第九句用小提琴所奏的西洋名曲来喻极富中国韵味的荷塘月色,很不恰当。十四个譬喻之中,竟有十三个是明喻,要用‘像’‘如’‘仿佛’‘宛然’之类的字眼来点明‘喻体’和‘喻依’的关系。在想象文学之中,明喻不一定不如隐喻,可是隐喻的手法毕竟要曲折、含蓄一些。朱文之浅白,这也是一个原因。唯一的例外是以睡眼状灯光的隐喻,但是并不精警,不美。”
余光中评判比喻优劣的依据是隐喻(暗喻)比明喻的手法要“曲折、含蓄”,但其原理并未详细展开论述。对于余光中的观点,正面肯定的很少,即使有,也没有展开。曹惠民仅仅说:“应当公允地说,余光中并不是只做判断而不加论证的,举例也不可谓不充分,说理更不可谓无逻辑。”⑥但在比喻优劣的问题上也没有展开,弥补余文的不足。孙绍振在两次演讲中回应过这个话题,但是观点不尽相同。一次是肯定余文观点的:“比如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荷塘的那一段,据余光中分析,一连用了十四个比喻,有十三个是不好的,只有一个是好的。但是,这一段恰恰是老师们认为最精彩的,甚至要求学生背诵的。这说明,老师们心目中的‘语基’,大抵是常识性的,有许多粗糙的、不可靠的成分,还没有达到可以解决具体问题的程度。”⑦孙绍振以余光中的观点批评中学教师对比喻认识浅陋,言下之意是赞成余文的观点,但在此只是引述而已,没有具体分析《荷塘月色》比喻优劣的原因。
孙绍振在另一次演讲中却又持相反观点:“事物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十四个比喻,不可能全是很精彩的,如把荷花说成是‘像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之类,孤立起来看,比较平庸。余光中先生在批评朱自清的文章中说:比喻都不高明,那么多明喻,不好。这是因为余光中先生从美国新批评出发,认定明喻不如暗喻。但是,他又认为,这十四个比喻中,最好的是形容月光从高处丛生的灌木中,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但是,这是个明喻,这就有点自相矛盾了。其实,把比喻分别加以研究,是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不十分完善,因为就文章而言,首先是整体的效果,一般不宜拆开来分析。局部是整体的一个有机部分,整体功能大于要素之和,这是系统论的起码规律。整体效果好了,就构成了一种互相渗透的和谐,没有什么地方的语言在程度上,或者在性质上,互相冲突,互相扞格,互相抵消的;也就是朱自清自己在文章所说的‘恰到好处’。哪怕局部比较差,由于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总体上就比较完善了。这篇文章属于抒情散文,所动人者,情绪也,情绪、感觉和语言达到和谐统一,给人的印象就比较强烈。”⑧这段文字,虽然部分肯定了余光中的言论,认为《荷》中部分比喻句确实比较平庸,但在整体上是成功的;批评了余光中所持比喻论的依据——“明喻不如暗喻”,并确立了将比喻句放在整篇文章中看待的整体观。这个论调,也是许多批驳余文的基本看法。孙义丞:“他从朱自清的用比着手,并且运用了不知来自何处的明喻不如暗喻的理论,似乎朱自清散文的比喻多为明喻,是理屈词穷的表现。而实际上,明喻和暗喻各有自己的特色。”⑨胡德才:“修辞手法并无高下之分。”⑩孙德喜:“多用明喻恐怕说不上是毛病。明喻有明喻的效果,隐喻有隐喻的妙处,暗喻有暗喻的特长。关键在于它是否与其语境相融洽,是否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作家思想感情,传神地描景绘物……这些比喻或描写荷叶之娇态,或书写荷花之丽质,或与通感手法融为一体,以突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或以动写静,别有一番情趣,或营造氛围,酿造诗意,从而给文章注入活力与灵气。”(11)
这些争论的焦点是比喻优劣的标准问题,具体分为从局部(单句比喻句)和整体(比喻句与语境的融洽度)两个层次。
单句比喻高下的标准是什么?这在修辞学家和文学家那里已有定论。
王希杰认为:“比喻的运用,要新鲜、贴切、不落俗套。”(12)骆小所也持相似的观点:“比喻必须要贴切、形象、新鲜,不落俗套。”(13)两位修辞学家都强调了贴切和新鲜,贴切是比喻的基本要求,而新鲜、不落俗套才是比喻艺术高超的标志,因而是否新鲜、不落俗套是比喻高下的标准。这个标准也是文学家的经验之谈,老舍在《言语与风格》中说:“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予深刻的印象的,也没有比一个可有可无的比喻更累赘的。”(14)朱自清也强调了新鲜性:“事物的比喻虽然取材于经验和常识,却得新鲜,才能增强情感的力量。”(15)
那么怎样使比喻“新鲜、不落俗套”呢?钱锺书指出:“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的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古罗马修辞学早指出,相比的事物间距愈大,比喻的效果愈新奇创辟。”(16)王希杰:“比喻的基本矛盾是:相似点越明显,解读越容易,但新奇感、审美感越低;相反,相似点越晦涩,解读越困难,新奇感、审美感越高。比喻运用的得体性原则要求:在两者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过分追求新奇感、审美感,解读的困难叫读者无法承受,甚至导致歧义误解,这不可取。过分讨好读者,一味追求解读的方便,丧失了新奇感,减低了审美感,也是不可取的。”(17)
两位学者指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如果相似点比较明显,即使是原创的,读者也能容易地想到,或者后来者容易模仿,这样就降低了刺激感;如果喻体和本体之间关系比较远,读者不易想到两者之间的关联,后来者也不容易模仿,这对读者的想象力有极大的刺激,比喻的新奇感也就越强。朱自清在论象征诗派时,根据本体与喻体关系的远近,将比喻分为“近取譬”和“远取譬”(18),与上述学者的观点一致。这意味着,比喻是对作家想象力的考验,好的比喻既要不重复前人窠臼,也要让后人不易模仿,这样才能保证比喻的生命力和新鲜度。
由此可见,新鲜,关涉比喻的新奇感、审美感,决定了比喻的生命。余光中赞赏“曲折、含蓄”,反对“轻易”,实际上就是强调了比喻的新鲜性。至于他所认为的暗喻要比明喻“曲折、含蓄”的判断,在修辞学上确实有这种说法。“同明喻相比,暗喻和借喻增加了解码难度。增加解码难度,一方面增强了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带来了误解的可能。”(19)所谓“增加解码难度”就意味着“曲折、含蓄”,但是这个说法只是相比较而言,而不能断定为所有的暗喻都比明喻更有艺术审美力。所以批驳余文者抓住这一点,是有道理的。然而,正如孙绍振所指出的,余光中自己也没有遵守自己的比喻观,实际操作中还是将一句明喻评为最好的比喻,余光中评判比喻的实际标准还是“新鲜”,因而明喻、暗喻孰优孰劣,是个伪命题,应当抛弃。
在厘清了单句比喻的高下的标准之后,我们需要逐句讨论《荷塘月色》的十一句十四个比喻: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此句实际有两个比喻,叶子比作裙,荷花比作舞女,正如花与叶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刺激读者想象的不仅仅是“裙子”,而是“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样一个整体,对“裙”的联想紧连着对“舞女”的联想。这个比喻只能算是贴切,算不上高明,因为将花与美人对举流行广泛,没有新奇感。同样,第二句的将“白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也只是平庸的比喻。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空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是从外观的“白”切入,另外隐含的一个比喻:将“层层的叶子”比作“碧空”,也是从外观的颜色切入。此句虽以博喻闻名,但相似点比较明显,解读容易,新奇感、审美感较低。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巧妙地将嗅觉转换到听觉上,喻体与本体跨度比较大,将“清香”的若有若无,用“渺茫的歌声”比喻,独出心裁,富有想象力。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用“闪电”形容速度快,比较平常,“像闪电般”属于可有可无的比喻,去掉这四个字也不影响表达效果。
5.“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此句比喻侧重形似,比较平常。
6.“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将月光比作流水,古代诗文常见,如赵嘏《江楼感旧》“月光如水水如天”;但“泻”字将静态的月光写动了,有一点韵味。
7.“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以“牛乳”喻月光之白,仅仅取其形似而已;“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夜的朦胧,本体与喻体之间跨度很大,能给人新奇感。
8.“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从新鲜的角度,确实是超出常规想象。
9.“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句虽然是通感,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对许多读者而言,是个空洞的名词,即使到今天,许多读者对小提琴的名曲还是陌生的,不会引起相关联想,这个比喻违反比喻“化生疏为熟悉”的原则,因而是不成功的。
10.“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这是写夜色朦胧的,但由朦胧而联想到烟雾,实属常见,“烟雾迷蒙”已固化为一个成语。
1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此句比喻较新奇,但“渴睡人的眼”往往是不美的。
以新鲜而论,1、2、4、5、6、10六句比喻相似点比较低,是不成功的;第9句喻体较生疏,也是不成功的;只有3、7、8、11四句比喻有新鲜感,是成功的。
比喻与整体语境关联是决定比喻高下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众多论争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讨论朱自清为何要用这么多的比喻。四、五、六三段共十九句六百字左右,而比喻句占有十一句三百字左右,可见用喻之密。那么朱自清为何要用如此之多的比喻呢?这与《荷塘月色》的写作策略有关。
杨义称:“《荷塘月色》简直在用唐人写绝句的劲头来写散文,千锤百炼,诗趣盎然。”但是唐诗注重空白艺术,以有限的文字来表现无限的意境。(20)宗白华先生认为:“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境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一张画可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21)而朱自清用工笔细描,将原本需要读者想象的“虚”全部实写,如第四段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到荷叶底下的流水,一一写到。这种重写实写法的危险是限制了读者想象力的发挥。对此,已有论者指出:“对荷塘及其月色过于细密直观的描绘使审美对象成为碎片散点,难以激起我们对荷池的进一步艺术化想象。这种竭笔式的表现方法虽然赋予该文文字上的优美、语言上的延宕,但很大程度上却削弱了文学的感召力。”(22)
既要细细铺排景色,又要不限制读者的想象空间,这个困境也是现代写景散文的困境。朱自清的解决策略是借助喻体意象群来拓展本体意象群构建的境界,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这种写作策略是符合修辞心理学原理的:“人们之所以在说话和写文章时‘运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就是因为说写者在运用了联想的心理在‘这思想的对象’与‘那另外的事物’之间找到了连着之间某一性质或特征上的‘类似点’,从而将本不相干或相距较远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有机地联系搭挂起来,以此丰富所叙写对象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新颖性和拓延性,有利于接受者(听读者)对表达者(说写者)所叙写对象内容的实质和深刻内涵的把握。”(23)借助喻体来丰富所叙写对象内容的拓延性,从文章整体而言,就是借喻体意象群拓延本体意象群的境界。因而衡量《荷塘月色》中大量的比喻是否成功,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喻体意象群是否有效地拓延了本体意象群构建的意境。
《荷塘月色》四、五、六三段描述的实体意象群如下: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月光、荷叶、荷花、青雾、淡云、灌木影、柳影;树色、远山、路灯光、蝉声蛙声。喻体意象群如下:舞女的裙、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渺茫的歌声、闪电、波痕;流水、牛乳、笼着轻纱的梦、鬼、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烟雾、渴睡人的眼。
对比这两个意象群,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问题:
第一,部分喻体意象与本体意象群构成的意境不和谐。本体意象群除“路灯光”外都是自然世界的,构成的世界是静谧而超脱、不食人间烟火的“另一个世界”,基调是淡雅的,风是“微风”,颤动是“一丝”的,青雾是“薄薄”的,云是“淡淡”的,连主角荷花也是“零星”的。而喻体意象群中的“舞女的裙”“刚出浴的美人”过于世俗化,与超脱淡雅显得不协调。“闪电”“鬼”这两个意象显得强烈而突兀,与整体氛围的静谧不和谐。“渴睡人的眼”不够优美,与“荷塘月色”的秀美显得不融洽。这五个意象对本体世界不仅没有拓延作用,反而有抵触,弱化本体意象构成的境界。
第二,部分喻体意象与本体意象同质化严重。“波痕”与荷波、“流水”与荷水、“烟雾”与青雾,这三组意象高度重叠,“星星”也是月夜应有之物,这四个喻体意象与本体意象没有本质差异,不易激起读者想象的拓延。
由此而言,上述九个比喻也是不成功的。
《荷塘月色》的比喻,余光中批判其一无是处固然过于苛刻,某些学者赞赏其“极为贴切传神”(24)也是过誉。我们要抛开意气之争,正视其长处与不足。
①⑩胡德才:《也谈朱自清的散文》,《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第2期。
②张剑:《朱自清不是散文“大”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③⑨孙义丞:《真诚是评论的第一要素》,《名作欣赏》1992年第5期。
④刘川鄂:《读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第3期。
⑤⑥曹惠民:《道德批评与审美批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⑦孙绍振:《比喻和诗》,《语文建设》2012年第4期。
⑧孙绍振:《〈荷塘月色〉:超出平常的自己和伦理的自由》,见《批判与探寻:文本中心的突围和建构》,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350—351页。
(11)孙德喜:《不该如此“求疵”》,《名作欣赏》1993年第1期。
(12)(17)(19)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3页,第397页,第384页。
(13)骆小所:《现代修辞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3页。
(14)老舍:《言语与风格》,见《老舍文集》第十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7页。
(15)宗廷虎:《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上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50页。
(16)钱锺书:《读〈拉奥孔〉》,见《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18)朱自清:《新诗的进步》,见《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20页。
(20)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21)杨义主笔,杨义、中井政喜、张中良:《中国现代文学图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89页。
(22)张炜:《文化破碎意蕴下的美》,《语文学刊》2008年第8期。
(23)吴礼权:《修辞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24)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页。
作 者: 屈伟忠,浙江省临海市台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曾获台州市优质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