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
- 在“谥号”上得到好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飞叨“谥号”是一种盖棺定论性的评价。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一个人生前的功过是非,都会通过谥号有所体现,所以在古代,谥号的评定是极其重要的事。既然是评价,那么自然有好有坏,“谥号”也相应地被分为上谥、平谥和下谥。上谥绝对是褒扬性的评价,比如“文、武、神、圣”等;平谥大多具有同情的味道,比如“怀、悼、哀、闵”等;下谥则完全是批评性的,比如“厉、灵、炀”等。按常理说死者为大,在人死后给对方一个好评自然在情理之中,但在谥号史上,得到一个好评,有时并不容易
中学生博览 2023年8期2023-07-06
- 《庄子》寓言“仲尼问于大史”发微
三个史官对卫灵公谥号“灵”的讨论。包括李勉、陈鼓应在内的大多数学者都将此章寓言解释为庄子对卫灵公无道的批判,但是这种解释是错误的。此章寓言的真正内涵是对《内篇·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的阐释。【关键词】 庄子;寓言;谥号;名实之辩【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0-0043-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
今古文创 2023年20期2023-06-16
- 谥号这点事儿
是墓志铭了,而是谥号。大人物都有谥号,皇帝的谥号,一般都不错,得了丑谥的,都是亡国之君,而且是亡国之君中格外不堪的,比如像南齐的东昏侯萧宝卷,隋炀帝杨广什么的,得个昏字、炀字。改朝换代了,没人给他做主。即便如此,其他的亡国之君,人们还是能开恩尽量开恩,再次,也是个献字,恭字,愍字,哀字。为尊者讳,是史家的使命,谥号这玩意儿,原本是史笔,寓褒贬的,但弄着弄着,大家就不好意思了,不好意思难为死者,于是,能糊弄,就糊弄,尽量面子上过得去。皇帝有谥号,臣子也得有。
领导文萃 2023年8期2023-04-24
- 金代帝王谥法考论
始死,临葬时确定谥号。立谥的宗旨是尊崇死者,通过称谥祔庙,将其转变成祖神以享祀。《通志·谥略》云:“以讳事神者,周道也。周人卒哭而讳,将葬而谥。”③自周迄清,历代因循,代有增损,行之数千年而不辍。金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北方王朝,积极学习中原王朝礼仪文明,谥法亦在其借鉴之列,且在继承基础上,积极创新。帝王谥法是皇家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金代帝谥对了解金代典章制度的发展及变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关于金代谥法的研究,目前学界专门成果比较少,基本是针对某一阶层
北方文物 2023年2期2023-04-06
- 肯定与怜悯
——从鲁隐公生平看其谥号含义
250014]谥号是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是对某一人物品行的总结和评价。《礼记·乐记》曰:“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①通过谥号,可以较为快速地了解和认识某一人物的品行和大致生平。鲁隐公是鲁国第十四代国君,谥号为“隐”。较早阐释谥号含义的《逸周书·谥法解》中解释“隐”为“不显尸国曰隐,隐拂不成曰隐”,经学家多以此为基础阐释“隐”作为谥号的含义。而从鲁隐公的性格和政绩来看,鲁隐公性格温和敦厚,遵守礼制,在位期间政绩不俗。结合同时期以“隐”为谥号的其
名作欣赏 2023年3期2023-03-06
- 试析明代藩王赐谥制度
635000)谥号是国家对个人身份的尊崇,它不仅反映了国家对个人生前功勋的回赠,也反映了朝廷向国外、向基层表达国家礼治文化的不可调序性,即非功非贵者不可享有此种厚遇。谥号所呈现的含义一定要准确,具有公平性和公开性,决不能是私谥,“虽臣子于君父不得私焉,所以示万世之公也”[1]“古人谥必有议,谥不当则加贬削”[2]。唐起居郎苏楷认为昭宗谥字名实不相符,认为“夫谥者,所以易名而贵信也”[3]。明礼部尚书胡濙称:“谥法之设有美有恶,无非因人贤否而示劝惩也。”[
武陵学刊 2022年4期2022-12-03
- 古代读书人的向往成为“文正”公
冀被皇帝赐封一个谥号——“文正”。但是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这个谥号把持得非常严格,轻易不许人。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博得“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都是当时朝廷高度认可和文人交相赞誉的国之重臣。历宋、元、明、清四朝,共有26位股肱之臣获赠“文正”谥号这一盛誉,其中宋代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9人,元代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等5人,明代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等4人,清代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
阅读时代 2022年8期2022-08-08
- 史可法谥号更易因由及寓意
“忠烈”“文忠”谥号;清乾隆四十年(1775),清廷重新朝议南明殉难诸臣谥号,赠予史可法“忠正”谥号,并于次年正月御赐谥文;计六奇《明季南略》和史致康《序公遗稿》中,分别有“清惠”“忠襄”两个谥号,目前尚无权威史料能对此二谥提供赠予者确切的佐证。史可法谥号的几次更易,预示了南明朝廷和清朝政府怎样的目的和寓意?对此,目前学界尚无专门的学术成果。据先秦著作《逸周书》所述,谥法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初期,为周公姬旦所创制,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谥法历经春秋战国,秦一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3期2022-06-27
- 明代藩王谥号的特点
作用。 学界对于谥号的研究已有相当丰硕的成果,王泉根在《中国谥号的文化解析》中探讨了谥字的功能、由来和分类,认为谥法具有荣誉性和资格限制性,且私谥更要公正一些[2]。田冰对明代谥法有深入的见解,在其博士论文《明代官员谥号研究》中以时间为主线,认为洪、永时期以“武”为重,成化以后开始美谥化,嘉靖时期谥字成了皇帝专政的工具之一, 万历以后遭到严重的破坏[3]。 关于对群体谥号解读的文章有乔凤岐所撰之《唐朝追赠太子谥号及其释义》,作者对不同特点的太子进行分类并总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4-28
- 为何隋之前皇帝多称“帝”,唐之后皇帝多称“宗”
去脉,就要弄清楚谥号和庙号的区别。中国古代的史书在称呼以前的皇帝时,有比较统一的习惯,一般是三至四个字,而且以朝代名称开头,比如汉景帝、汉光武帝、隋炀帝、唐高宗、明成祖等。但这里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隋朝以前的皇帝称呼最后一个字是“帝”,格式是“朝代名+某字+帝”,如隋炀帝、汉文帝等;而唐朝以后,皇帝称呼的最后一个字是“祖”或“宗”,格式变成了“朝代名+某字+祖”或“朝代名+某字+宗”,如唐太宗、宋仁宗等。到了清朝,干脆连“宗”都少叫了,直接叫年号,如康熙
新传奇 2021年45期2021-11-22
- 皇帝谥号“放飞史”
小琪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武、景、明、烈、昭、穆等;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厉、灵等;平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哀、怀、愍、悼、思等。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皇帝称为质帝、冲帝、少帝(后人称呼,不是正式的谥号),一般用作朝代中后期君主的称呼是哀、思,还带有点同情的意味,政变中被推翻的称废帝,亡国君主称末帝。无论是开创了一片基业的开国皇帝,还是努力守护基业的后继皇帝
奥秘 2021年6期2021-09-10
- 《论语》中的成语故事之敏而好学
什么获得‘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明勤勉,喜爱学习,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国君给他‘文’的谥号。”典故锦囊这一段是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子贡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子贡以善于辞令闻名天下,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当时齐国的大臣田常为了实现夺权的野心,决定对鲁国发动战争。孔子听说之后非常着急,这时子贡主动请缨,到齐国去化解这场危机。子贡凭借出色的口才和外交家的策略,先后到达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出色地完成
作文周刊·小学三年级版 2021年32期2021-01-04
- 古人的称呼,不小心就出错
个中肯的称号叫“谥号”,是上一级统治者赐予下一级死者的高规格政治待遇,有褒贬之分。褒义的有文、武、成、桓、昭、穆、景、明等;同情兼有不同程度贬义的有冲、殇、愍、哀、悼等;厉、幽、炀均表示贬义。常见的“文”,表示具有极高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谥号算是盖棺定论,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20余字,情况较为复杂。 西周时期,给地位较高或有一定身份死者加谥号的做法就很普遍了,天子死后叫某王,如周成王、周康王;诸侯死后叫某公,如晋灵公、晋文公;大夫死后叫
北方人 2020年11期2020-12-23
- 古人的称呼,不小心就出错
个中肯的称号叫“谥号”,是上一级统治者赐予下一级死者的高规格政治待遇,有褒贬之分。褒义的有文、武、成、桓、昭、穆、景、明等;同情兼有不同程度贬义的有冲、殇、愍、哀、悼等;厉、幽、炀均表示贬义。常见的“文”,表示具有极高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谥号算是盖棺定论,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20余字,情况较为复杂。西周时期,给地位较高或有一定身份死者加谥号的做法就很普遍了,天子死后叫某王,如周成王、周康王;诸侯死后叫某公,如晋灵公、晋文公;大夫死后叫某
北方人 2020年21期2020-10-20
- 古代帝王谥号为何越来越长
黄金生谥号是对古代帝王的盖棺定论。“一字之褒,荣于华衮;一字之是贬,严于斧钺”,死后得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谥号,对帝王来说意义重大。谥号本是对逝者生前品行功绩的客观评价,为何帝王的谥号越来越长,还多是溢美之词?公元前626年,楚王熊恽的长子商臣在太傅潘崇的策划下发动政变,率领宫中的警卫部队包围王宫,要求楚王立即上吊自杀。在行将断气之时,楚王听到商臣和潘崇商议给他上谥号为“灵”,突然睁开眼睛,死死地瞪着商臣。商臣见父亲这个表情,安慰他不用“灵”字,换为“成”字。
新传奇 2020年23期2020-08-03
- 金代皇帝得谥程序和礼仪考析
的程序,金朝皇帝谥号的制定,大抵沿用唐、宋皇帝上尊谥的程序。皇帝得谥程序分为以下四个部分:1、皇帝敕召,百官议谥据《大金集礼》记载,金朝皇帝给大行皇帝上谥号前,先由新帝下诏,然后令尚书省集百官五品以上与礼官共同商议指定大行皇帝谥号。天会十四年奉上祖宗谥号时,熙宗下诏曰:“盖闻积厚者流远,德隆则报丰,乃古今之达道也。朕仰惟祖先奕世修德,皇基帝迹,濬发其祥,而号未崇,诚为阙典者。太祖、太宗方经起恢廓,故不暇给。夫礼时为大,惟予绍膺多福,天地底平,大礼尚稽,偒然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4期2020-06-17
- 谥号
性质的称号,称为谥号。谥号的字大致分为: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内从乱”等。周厉王是一个昏君,“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下谥。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0年16期2020-06-12
- 秦厉共公谥号析
750021)谥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谥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1]19《礼记·檀弓下》云:“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2]35为避免直呼祖先名讳而在其死后称之的新名号便是谥。谥初是为了区别生死,活人称名,死人称谥,郑樵《通志·谥略》有云:“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初不为善恶也。以谥易名,名尚不敢称,况可加之以恶乎?”[3]201谥最初本无善恶之分。春秋时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3期2020-02-28
- 试论汉代后妃谥号
臣子之所安也!”谥号的褒贬功能,多数学者认为出现在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之交。杜建民、崔吉学认为,至迟在春秋中叶,谥号已具有褒贬性质,但尊崇周礼的儒家,仍然倾向于遵行西周“谥以尊名”的原则,讳言贬斥之谥[1]17。汉代,谥法作为政权统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常被帝王用来作为给宠幸妻妾的追荣。西汉时,后妃多随帝谥。到了东汉,后妃则普遍拥有自己的专属谥号。一、汉代后妃得谥情况西汉时期的后妃谥号多随帝谥,一般没有专门的皇后妃嫔谥。除去刘邦的生母昭灵后,西汉历史上共有16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2020-02-25
- 从“唐宗宋祖”谈对皇帝的称呼
别有以“庙号”“谥号”和“年号”来称呼皇帝这样三种情况。一、称庙号“庙号”起源于周代,秦时废止,西汉时恢复,指的是皇帝去世后,为了在太庙供奉祭祀时表示尊崇,由继位皇帝梁大臣们共同商议追尊的名号,类似于现在知名人士去世后悼词中冠以的什么“家”什么“者”。庙号分“祖”和“宗”两种。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下半阕有“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这里的“唐宗宋祖”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宗”和“祖”分别是他们的庙号。何人尊“祖”何人称“宗”,是有讲究的。
长江丛刊 2019年19期2019-11-14
- 先秦谥法与一种中国特色的人物品评机制
根据人物德行给予谥号,进而对人物进行褒贬和道德评定的做法,以及对“名实相符”的追求,实开中国特色的“传播公共性”之先河,值得纳入新闻传播史的研究视域。中国现代新闻业虽始自近代,但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秦理斋在《中国报纸进化小史》一文中认为:“我国新闻事业,发轫最早。在昔前商周之际,政府已设置专官,春秋二季,出巡列邦,采风问俗,归而上诸太史……周官太史所掌,亦曰‘陈诗以观民风'。大抵今日所传诗歌、《国语》《国策》,要亦当时新闻之流亚。”秦理
华夏文化论坛 2019年1期2019-11-13
- 唐朝追赠之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死后却获得了太子谥号。这些皇子被追谥为太子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年少而亡者、英年早逝者、含冤而死者,也有處事谨慎而善始善终者,具体到每一个人通常又是多种因素共存,只是主要因素有所侧重。唐代前期追赠的太子谥号不多,皇室子弟对太子之位的争夺非常残酷,玄宗在位时先后赠予三个兄弟和两个儿子太子谥号,赠谥现象逐渐流行,此后的皇权争夺虽然存在,但大都是权臣、宦官等势力相互角逐引起的,皇族内部相互残杀的情况并不多见,这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追谥太子等教育形式产生的影响。以
江汉论坛 2019年12期2019-09-10
- 谥号
时候,给他们封以谥号。“谥号”在殷商时期开始流行,到西周周公、召公时开始定了下来。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例句】皇帝都有谥号,但是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字里字外】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庙号常用“祖”或“宗”。开国皇帝一般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庙号太祖。继任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14期2019-09-10
- 为何历代都有文武帝
“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行,按照谥法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有褒善贬恶的意思。属于赞扬的如“经纬天地曰文”。意思是,善于治理天下的可谥为“文”。像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著称的,所以都被谥为“文”,称“文帝”。“威強睿德曰武”,意思是说,声威强盛而又明智的可谥为“武”。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等,都是以声威强盛而著称的,他们的谥号都是“武”,称“武帝”。(摘自《团结报》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50期2019-09-10
- 死也要有表情包
知道会给个啥样的谥号。谥号就是帝王将相去世以后,盖棺定论的称号。只不过,有的好看,有的难看。果然,商臣他们最先定的是“灵”。意思是:为君不道,死于非命。后来的晋灵公、郑灵公、陈灵公,便都是这样。可见,看起来灵光的,其实不灵。楚成王听了,便不肯闭眼睛。商臣等人无奈,只好改谥为“成”。这个好。西周的第三个王,就是这谥号。楚成王这才满意地升天。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这个故事在《左传·文公元年》和《韩非子·内储说下》中都有记载,看来像是真的。谥号有啥用呢?谥号是贵
故事会(蓝版) 2019年1期2019-01-24
- 从皇帝称呼看执政能力
事。于是,庙号、谥号、年号、尊号被发明出来,用于称呼皇帝。简而言之,庙号是用来方便把自己放进太庙供后代奉祀的,死了才有。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慈禧太后垂死而不瞑目,张之洞上前说了一下光绪的庙号,慈禧就放心地去了。谥号是皇帝死后,臣子对其一生功业的评价;年号则是用来纪年的。“祖、宗”之争古人说,天子七庙。就是说一个王朝里面,如果每个皇帝死后都建庙的话,随着王朝的持续,会越来越多。《礼记》就做了一个规定,除太祖庙外,要依次毁去较早祖先单独修建的庙,把他们的灵位
领导文萃 2018年20期2018-11-02
- 帝王的谥号
规律性的是帝王的谥号和尊号。帝王谥号在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广泛的政治影响,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而给予的一种价值评定,“谥者行之迹也,累积平生所行事善恶而定其名也”。谥号包括谥和号,严格地说,即所谓“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但它的主体是谥。谥即是用含有特定含义的字表示对死者一生的总结性评价。谥号主要适用于帝王、后妃和重要大臣。关于谥法的起源,自古至今尚无定论,有黄帝制谥和周公制谥之说。春秋战国时期,诸
老年世界 2018年5期2018-09-11
- 一场今人难以理解的议谥之争
功过是非给出一个谥号,比如范仲淹谥“文正”,欧阳修谥“文忠”。谥号具有盖棺论定的性质,何人当配何谥,有一套谥法。王公及职事官三品以上,具有获得赐谥的资格,三品以下的官员,原则上不给予赐谥。话说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九月,郑国公夏竦在京师去世。夏竦是一品大员,当然必须赐谥。在议谥的过程中,就究竟应该给予夏竦一个什么谥号,礼官与宋仁宗发生了一场冲突。礼官的抗议夏竦是饱学之士,曾担任过仁宗皇帝的老师。宋仁宗是一位很有人情味的君主,一直感念老师,现在老师去世,
领导文萃 2018年12期2018-08-11
- “文正”谥号里的明规则和潜规则
清,得过“文正”谥号的官员不足40人,如范仲淹、司马光、苏轼、耶律楚材、方孝孺这样的,自然是实至名归。但里面也有汤斌、李鸿藻、孙家鼐这等不太知名或因帝师身份进入文正圈子的,似乎应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面的那句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博弈之后的安慰奖“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自古流传的话,这也几乎是古代文官能获得的最高荣誉了。按理说,太师高于太傅,但一般活人很难弄得到太师封号,追授死人的时候多,所以是“生”晋太傅。而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
领导文萃 2018年7期2018-05-18
- 好奇心诊所
字、年号、庙号和谥号。这里面的学问是很大的,现在咱们就拿康熙皇帝举个例子吧。玄烨,全称爱新觉罗·玄烨,爱新觉罗是他家族的姓,玄烨是他的名,和我们一样,通常是由家人来取的。康熙是年号,是那时的人们用来纪年的。年号多由皇帝亲批,全国实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年号是可以换的。但从明清开始,很多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因此后世人们也常用这个年号来称呼皇帝,康熙皇帝就在此列。清圣祖是庙号,庙号是皇帝在祖庙中的称号,比如高祖、太祖、太宗、世宗这类称呼多为庙号。仁皇帝是谥号,这
奇妙博物馆 2018年8期2018-03-13
- 唐朝太子谥号及其释义
太子死后能否获得谥号既与他们生前的品行有关,也存在在任皇帝对于他们的感情因素。谥号分三个类型,皇帝谥号者二人、太子谥号者五人,谥为王者二人。使用的谥号多为美谥或平谥,没有恶谥的情况,表达的是对这些太子的褒扬、哀思或怜悯之情。每个谥号的释义大致与受谥者的生平事迹相一致或略有溢美,这也是太子地位在古代国家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体现。关键词:唐代;太子;谥号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8)12-0114-07谥法既是古代礼制方
中州学刊 2018年12期2018-01-07
- 略论中国古代的姓与名
伯仲叔季;庙号;谥号;年号姓与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很早就在中国产生了,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现就我国古代的姓与名作一简单考究。关于姓的起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作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赐姓。”可见,姓的产生是随血缘关系的确立而出现的,而最初的血缘关系是从女性来确定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差,一些基本的生活资料来源主要靠妇女的采集,
卷宗 2017年23期2017-09-02
- 谥法常识
表彰,即称为谥或谥号。评定谥号的标准是谥法。周初始创谥法。秦始皇废而不用。汉初又恢复。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继位的皇帝认可;贵族大臣之谥,由朝廷赐予。明清定谥属礼部。此外,还有私谥,始于东汉,大多是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大多数封建帝王的名号都不止一种,往往有几种称号。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用谥号。唐代以前,多用谥号来称乎已故的皇帝。如汉武帝,魏武帝,隋炀帝等。偶尔也有庙号、谥号并用的。二是用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特立一个名号,如某祖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2期2017-07-12
- 从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谈皇帝的称谓
牌位用的是皇帝的谥号或庙号,也有部分牌位用的是皇帝名号或年号。笔者从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出发,对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等问题做一简单梳理,以期从多角度来探寻历代帝王庙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帝王之谥号称谥号,是帝王或大臣死后,依据其生前品行进行评定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说文解字》载:“谥,行之迹也。”谥号反映了死者生前的行为事迹,好的予以褒扬,坏的予以贬责。一般来说,帝王的谥号先由礼官进行初议,再由群臣会议,上奏后由继位的帝王进行“圣裁”。谥法制度始于何时仍有争议
寻根 2017年1期2017-04-08
- 文言文阅读指津
事迹,难点是包括谥号在内的文化常识。基本信息看开头。史传类文章的布局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开篇总体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祖籍族望、家境师学、父兄仕途、布衣声望等基本信息,记述传主的特殊才能。生平事迹看正文。正文主要记载传主的生平事迹,大多由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段组成。这些材料多以时间为线贯穿始终,以品行为核心决定取舍,以任职与官衔为行文标志。《孙傅传》中,孙傅登进士第,任礼部员外郎时,劝说尚书蔡翛在治国方略上应有所变更;宣和末,任中书舍人,反对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3期2017-03-31
- 皇帝的年号谥号庙号陵号
宗只用乾隆。2.谥号 先主驾崩,新主即位,为给先主一生做个概括的评价,便为其追加一个称号,这称号就叫“谥号”。如周代的姬发,因灭商有功,死后谥“武”,后人就叫他周武王。从周代始,国君、诸侯死后都要追加谥号。后按“谥法”,推恩到贵族和大臣。到了秦朝,嬴政认为后人为先皇加谥,有失皇帝尊严,便废除了“谥法”,并规定从“始皇帝”开始,依次排二世、三世乃至万世。谁知才传到二世便垮了台。于是,追谥之风又起。谥号分美谥、恶谥、平谥三种。美谥,用字都含褒扬意,如文、惠、明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6年48期2017-03-07
- 漫话谥号
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谥法起源于西周。评定帝王的谥号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事情,必须由礼官斟酌议定,再经继位帝王的认同才能确定下来。臣下的谥号,多由朝廷赐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二世、三世传之无穷。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完善。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对王公列侯的评议。汉代以后,历朝历代沿用不废,且不断发
学生之友·最作文 2016年4期2016-11-19
- 春秋时期谥法行用考
——以周王及鲁、齐等八诸侯国之国君为考察中心
子及诸侯国君所上谥号有美谥、恶谥与平谥等三种类型,且以一字为常。尽管谥号“累生时之行而谥之”,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的谥法行用仍大量名不符实,所上谥号美化色彩浓厚,且符合程度诸侯国间并不均等,鲁、晋较高,而楚、齐、郑较低。究其原因,既有规定不严格、各国标准不同等因素,又有着个人感情偏向,后继者有意地隐恶溢美,或人为抹黑而故意给予恶谥。春秋时期;周王;诸侯;谥法行用一、问题的提出谥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礼法制度,“太古有号毋谥,中古有号,死而以行为谥。”[1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8-16
- 古人谥号浅说
时,常常会看到“谥号”这个词,如: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等等。这里的“谥号”,是古人死后,人们依其生前行迹而评定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由继立皇帝批准;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议定,报呈皇帝。谥号也用作正名的代称和尊称,如陶靖节(陶渊明)、岳武穆(岳飞)、曾文正(曾国藩)等。谥号制度依据《谥法》而形成,可以追溯到西周早期,《逸周书·谥法解》中有周公制谥的说法。《谥法》在刚兴起的
初中生学习·低 2016年1期2016-05-30
- 王安石谥号含义考释
研究(二)王安石谥号含义考释⊙胡玉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湘潭411201]王安石在历史上备受争议,其谥号“文”的含义亦有褒美与隐恶两种解释。综合考察他谥号形成的时代背景,可知该谥号是超越当时所有臣谥之上的特殊谥号,有着独特含义。考察其产生的深刻背景与特殊寓意,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王安石其人。王安石谥号单谥二字谥谥号是中国古代生者对逝者一生的总结,也是逝者流传于后世的特殊称号。它既在事实层面反映逝者生前的功过,又在道德层面褒贬善恶,有时还是反映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2016-01-28
- 中国谥号的文化解析
0875))中国谥号的文化解析王泉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谥法是国家的荣典,具有极高的荣誉性与资格限制。所谓谥,是封建时代在人(主要是帝王)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由于帝王死后不再称名号,而只称谥号,这等于给他们更改了一个名字,因此谥法又叫易名礼或更名典。有关给谥的规定,谓之谥法。谥法最初的目的有二:一为避讳。以谥易名,以示敬重;二为表彰。官谥对象的主体是文武百官,其目的是为了笼络人心,驾驭臣下,以巩固统治地位
文化学刊 2015年10期2015-03-21
- 说“谥号”
说“谥号”我国古代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或有忠勇义烈行为的人死后,朝廷或私家会给他一个特殊的称号,即谥号。而关于给谥的规定就是谥法。皇帝的谥号由礼官议定,在嗣位皇帝的参加下,由朝廷最尊大臣在圜丘祭天仪式上称天给谥。官员的谥号,由朝廷赐予。官员死后,由其子孙或佐僚整理出反映死者一生事迹的“行状”,提出赐谥的请求,皇帝同意后,即由礼官拟出谥号,报经皇帝批准,再派专员参加丧礼,宣布朝廷的诔策(祭文、悼词),公布谥号。这就是立谥、赐谥的过程。谥号之事大约起
学语文 2015年1期2015-02-28
- “年号”“谥号”“庙号”“尊号”的区别
张晓耕“年号”“谥号”“庙号”“尊号”的区别□张晓耕封建帝王有各种称谓,如“年号”“谥号”“庙号”“尊号”等。讲清这些称谓的内涵,辨明其间的区别,能丰富同学们的文史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把握这些专名中蕴含的相关文化因素。年号;谥号;庙号;尊号在语文学习中,常会遇到关于封建帝王的各种称谓,如“汉武帝”、“唐太宗”、“乾隆皇帝”等,有的资料上说,称“汉武帝”是称其“谥号”,“唐太宗”称其“庙号”,“乾隆皇帝”则是称其“年号”。这些称号到底有没有区别呢,下面就谈一下
学语文 2015年5期2015-02-28
- 宋朝的“文正”保卫战
发争论的名义是“谥号”,谥号是古代国家对已故皇帝、将相大臣以及民间杰出人士盖棺论定的简短评语。皇帝的谥号比较长,比如宋太祖谥“英武圣文神德 皇 帝 ”。其他人的谥号则比较短,比如三国时候著名的诸葛亮谥“忠武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谥“武穆”。故事发生在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七月,宋仁宗(1010-1063,1022年即位)亲自下令,要给去年九月间去世的前任枢密使夏竦“文正”的谥号。没想到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开封舆论大哗,一片反对之声!为什么?因为“文正”
博览群书 2014年2期2014-12-10
- 爱偷东西的丞相
“显祖文宣帝”的谥号,祖珽表示反对:“这谥号不妥。高洋性情粗暴,哪能称‘文?又没有开创基业,咋能称‘祖?”高湛觉得是那回事,就问他:“那你觉得啥谥号合适呢?”祖珽说:“‘威宗景烈皇帝挺好。”这谥号听上去挺美,实际却是将高洋贬得一文不值。“威宗”是说高洋之所以能够开创北齐王朝,其实是继承了老爸老哥的威风基业,而“景烈”是暗讽其暴虐。像祖珽这样患有盗窃癖,集诸多秽行和才华于一身的极品丞相,亘古罕见。【素材分析】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也如此。正反共存,优缺同在。
意林·作文素材 2014年3期2014-05-09
- 明代官员“忠”谥考论
段。关键词:忠;谥号;明代;政治原则作者简介:李佳,女,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研究人员,从事明清史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2批面上资助项目“君臣冲突与明代政治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2M520664;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种子基金项目“明代君臣冲突与士大夫政治研究”,项目编号:450060482350;“政治批评与明代政治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13ZZ036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求是学刊 2014年2期2014-03-31
- 唐代官员驳谥的类型、原因和作用
称,这种称号叫做谥号。最初的谥号并没有褒贬善恶之意,完全是出于周王室、贵族“卒哭而讳,将葬而谥。有讳则有谥,无讳则谥不立”的避讳需要,[1](p788)借此表达自己“尊宗敬祖”的观念。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谥号逐渐被赋予了辩行迹、明善恶、寓褒贬的含义。《逸周书·谥法解》载:“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是一个人一生功劳行为的高度概括。一个人如果对社会具有重大贡献,便会被赐予美谥予以褒扬;一个人如果作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7期2014-03-25
- “神宗”不是什么好谥号
臣子们给他们上的谥号,还是感觉宋神宗应该是个了不起的皇帝,是个有着丰功伟绩的皇帝。否则,臣子们就不会给他奉上“神宗”这个神圣而高贵的谥号。再后来,发现明朝还有一个神宗,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位几十年不上朝,派出税监到全国各地搜刮民脂民膏的万历皇帝。然后就想,给万历起谥号的这些明朝大臣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竟然让这个数一数二的混账皇帝享用“神宗”这个非常正面的谥号。然而,是我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神宗”这个谥号和人人羡慕的神仙连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进入正题之前,先侃
知识窗 2012年12期2012-02-11
- 给美国总统定谥号
国传统文化里有的谥号。就是对一个人一生的评价和总结,或者叫组织鉴定。谥号用的字,不是随便翻字典翻出来的,而是有专门的字库。有一本周代的文献叫《谥法解》,详细规定了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字。太平洋对岸有个国家叫美国,美国没皇帝,但是有总统,一代一代总统下来,中途未有断绝,绵延至今已有四十四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业。姑且做个假设,如果美国也实行中国式的谥法体系,你说这些总统该如何定谥号呢?头一位,乔治·华盛顿,美国开国元勋。他的谥号,我以为应该定为“武”。这不只是说
新一代·上半月 2011年11期2011-12-05
- 论唐前期皇帝的孝行观
150080)谥号加孝,是对皇帝孝行统治的一种评价。唐前期皇帝在继承汉朝孝治天下的基础上,把皇帝孝行和孝行统治这种意识自觉发展到孝行观,通过对唐前期皇帝谥号的变化分析可知,谥号加孝、躬行孝道和孝治天下,是从名位制度到实践层面对皇帝孝行观进行阐释,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皇帝实行孝行统治的走向。孝行观;谥号;唐前期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其源于先秦时期。皇帝的孝行观是引导和建立孝行社会的基础,两汉时期皇帝的孝行观是移孝于忠,魏晋时期是移忠于孝,而唐前期皇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2011-03-18
- 清代谥法制度的来源与确立
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谥号现象。谥号现象是一种很古老的现象。根据汪受宽先生在其著作《谥法研究》中的论述,谥号是原始社会末期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创造出来的。他们在农业生产与抵抗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派生出的“勤劳朴实、安分守己、讲求信誉、崇尚中庸、尊重传统、敬爱老人、关心自然与人事,少幻想与迷信”的民族心理,这种民族心理造就了中国以宗法伦理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这一传统就是谥号现象产生的根源。谥号是对死者一生道德功业的最终评价。谥号的出现最早是为了避讳先人的姓名,据宋代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2010-04-07
- 古代的帝号
史上,帝号主要由谥号、庙号、尊号和年号组成。谥号,起源于周代。是依据亡帝生前的行为、品德和是非功过评定的一种称号,实际就是所谓“盖棺论定”的结果。“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逸周书·谥法解》)凡帝王死后,先由礼官将其一生的作为进行褒贬评议。再交大臣进行廷议,定出谥号。并以朝廷的名义,由即位的新帝正式授予。由于是在死后评定的,故称追谥。如商汤王、商纣王、周武王、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帝、隋炀帝等,都是以谥号作为帝号。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秦朝的两
百科知识 2009年14期2009-09-03
- 为官做人,试着为自己“谥法”
都是谥法给他们的谥号。汉朝最后那个皇帝为献帝,就比较惨了,含有奉献给别人、送上去的悲哀。所以,谥号就是一个人死后的盖棺论定,也就是死后的一字之定评。中国古代做皇帝、做官的最怕这个谥法,怕在死后留下万世骂名。可见这个谥法很厉害。王阳明,是他本人的号,后来加谥号为“文成”。曾国藩,后人称他曾文正公,“文正”两字是清朝给他的谥号。死后的评语够得上称为“文成”、“文正”的,上下五千年历史,却数不出多少人,最多一二十人而已。《论语》有云: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知识窗 2008年9期2008-05-14
- 光绪之“德”
来成了虚名”;“谥号只是骗人的把戏”,“不可全信”。例子之一是,“光绪皇帝,他谥为德宗。光绪变法不成,被慈禧害死,实在无德可称”。(《古代文化基本知识》136页,天津人民版)这段话略有小误。光绪的“德宗”不是谥号,而是庙号,他的谥号是“景”,合称“德宗景皇帝”。此外,这里仅说到“德”字的骗人,却未交代这个庙号谥法拟定者的深曲用心。一九一四年春某日,徐致靖、康有为戊戌后首次重逢,劫后余生,抱头痛哭之余,自然要一吐数年来的积冤,却又怕隔墙有耳,只得采用笔谈。徐
读书 1994年7期1994-07-15
- 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文帝”“武帝”
“武”都是帝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死后,新继位的皇帝请大臣们根据死者生前的品德和行为,按照谥法规定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本来是有褒善贬恶的意思。按照谥法规定,谥号可分为表扬、批评和同情三大类。属于表扬的如:“经纬天地日文”。意思是,善于治理天下的可谥为“文”。象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都是以善于治理天下著称的,所以都被谥为“文”称“文帝”再如,“威强睿德曰武”,意思是说,声威强盛而又明智的可谥为“武”。象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1年6期1991-01-01
- 崇祯为什么有四个称号
定一个称号。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谥号,由朝廷赐予。朱由检在位十七年。清兵入关后,为了笼络人心,也由于在镇压农民起义问题上,同明朝一致,清廷就以帝礼隆葬崇祯,谥怀宗。顺治十七年(一六六○年),进一步追谥为庄烈帝。此外,明亡后,其残余势力在南方曾建立南明政权,谥崇祯为思宗,后又改谥为毅宗。这就是崇祯四个谥号的由来。解放后,除庄烈帝这个称号由于是针对农民起义的,不采用外,其它三种谥号,均有用者。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2期1982-01-01
- 中国历史朝代名称和帝王称号的来历
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而这些庙号、谥号在历史书籍及书报上是常见的。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先王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1年4期198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