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时英

  • 穆时英长篇小说《五月》的颓废书写
    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的长篇小说《五月》着重从都市男女主题、意象群建构和现代性技巧三个方面展开对都市颓废性的书写,揭示都市人存在的焦虑、忧郁和独孤的现代性精神困境以及表现着对现代性表现技巧的自觉运用。关键词:穆时英 《五月》 颓废 都市男女 意象 现代表现技巧作为新感觉派干将的穆时英尤以描写都市生活见长,著有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但其长篇小说《五月》却是一部很少被研究者关注到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宋一萍、江均、刘沧波三位独

    文学教育 2023年2期2023-05-30

  • 欲望都市的畸变:穆时英的都市“新感觉”
    315300)穆时英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从十七岁在文坛崭露头角,到二十八岁遇刺,他在短暂的人生中创作了不少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他将对现代生活的独特领悟,微观投射到个体中,采用内聚焦的方式,对都市生活以及社会人情世态进行剖析,披露现代化进程中落魄无力者的放纵与迷茫,不仅展现时代中的个人苦闷,更表明都市发展进程中人的异化。一、繁华欲望的都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赶上“现代化”的潮流,形成了以现代商业为支柱的新兴消费文化城市,现代生活的气息充满上海的街道

    戏剧之家 2023年7期2023-04-05

  • 在激流中喘息的人 ——《黑牡丹》人物书写之下
    蛰存、刘呐鸥、穆时英为代表,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穆时英作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在那个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的社会中,他一以贯之地关注着近代都市中个人精神的空虚与个体存在的异化状态。《黑牡丹》聚焦于都市最具代表性的场所——舞厅,通过与之相关的几位人物的刻画,穆时英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的深层感受,并继续对现代性内涵进行探索,流露出作者本人的某些情感与态度。一、黑牡丹:舞娘近代以来,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急剧丰富的物质文明使都市充满着腐朽的气息和欲望的浪潮。

    今古文创 2022年30期2022-11-01

  • 穆时英小说中的上海书写
    言本文主要研究穆时英小说当中的上海书写。对穆时英的研究状况做出一定层面的总结和概括。然后从空间构型上切入,探究穆时英小说当中存在的不同空间结构,其中包含现代空间、消费空间和欲望空间。穆时英小说当中的人物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本文将其归纳为两类形象,分别是孤独寥落的浪游者和两极化的摩登女郎。本文还将探讨20世纪30年代电影艺术对穆时英小说的深刻影响。二、穆时英小说研究概述(一)研究背景20世纪30年代,中国上海被人们称为“东方巴黎”,商场、舞厅、跑马场等一

    参花(下) 2022年6期2022-07-04

  • 叙事、节奏与表现:论电影蒙太奇对穆时英小说的形塑
    电影”的代表,穆时英被认为使用大量电影技术写作小说。然而其体认最深、使用最多的电影蒙太奇技术却从未得到系统论述。从电影理论家与实践者两重身份出发,论证电影蒙太奇对穆时英的影响。基于1930年代上海电影文化生态溯源其蒙太奇思维的两处源头。随后结合文本指认、辨析并论证穆时英小说中两类六种蒙太奇及功能:叙事蒙太奇(平行/交叉/重复/节奏)与表现蒙太奇(心理/隐喻)。研究旨在为再探穆时英小说技法,1930年代中国电影与新感觉派小说之关系亦即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的跨媒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04-08

  • 尘埃还不能落定 ——再谈穆时英
    辉先生的《“杀穆时英的刽子手”——穆时英案补记》(以下简称“《补记》”),开始写道:“笔者曾撰《谍影重重——穆时英之死新探》……以客观事实证明其确有汉奸行为,并是以遭到抗日分子的制裁。解志熙先生也在相关文章中得出大致相同的结论。关于穆时英是汉奸还是被误杀的‘中统’卧底应该可以定论”,最后又写道:“穆时英被杀案应可以尘埃落定”。但本文认为,尘埃还不能落定。《补记》援引1940年10月11日汪伪《国民新闻》刊登的缉获凶手的新闻(以下简称“A1”)、容信《刺死穆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2-02

  • 都市漫游者
    本文将简要分析穆时英《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并对文中男主角和穆时英漫游性的中止做出讨论。关键词:穆时英 漫游者 上海穆时英毋庸置疑是中国20世纪撰写都市小说作家中极为出色的一个,也是极富矛盾色彩的一个。他的作品如他命名的《南北极》作品集呈现极端的对立,他的经历也从对左翼的叛离走向了汪伪政府。《骆驼·尼采主义者和女人》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其意涵的丰富性与矛盾性并未被篇幅限制,并且作者与男主人公选择的相似使本篇有一定的讨论空间。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1年7期2021-08-03

  • 穆时英《清客的骂》及黎锦明信
    刊有一篇题为《穆时英的苦闷》的文章,文中说:“不久以前,南京发现了一种小型刊物名《艺坛导报》的,对穆时英大大的攻击了一下,穆時英看了这篇文章,大大的不快,便写了一篇回骂的文字,题名《清客的骂》,发表在二月十日的南京《朝报》的《副刊》上,说得可真刻毒,又婉转,又伤心,从那篇文字里,你们可以看出穆时英苦闷到什么程度了!”关于《艺坛导报》,似很少有论者提到。鲁迅曾在1936年1月15日日记中记载:“得陈约信并《艺坛导报》一张。”据《鲁迅全集》编者称,《艺坛导报》

    书屋 2020年6期2020-06-19

  • 王家卫镜像中的穆时英文学之源
    新感觉派”代表穆时英,指出其典型文学作品对王家卫导演的典型电影作品的着影响,并且从四个方面具体分析。穆时英(1912-1940)作为中国新感觉派作家之一,出版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四个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的先驱者,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描绘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上海畸形病态的社会生活为主,其内容风格可以明确分为两个时期:早期刻画底层人民生活,揭示了社会贫富对立的不平等现象,具有反叛精神,例如《黑旋风》《南

    电影评介 2019年13期2019-10-18

  • 《上海》与《上海的狐步舞》都市空间的书写比较
    派;横光利一;穆时英;比较文学横光利一是现代日本文坛上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在日本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穆时英则是中国新感觉派的重要作家,被称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二者均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上具有诸多共通之处。同时,穆时英的文学创作又受到横光利一为代表的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这使二者更具备同源性与类同性。《上海》与《上海的狐步舞》在上海都市空间描写对象和形形色色的上海都市生活主题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但在都市空间的客观与主观书写的诸多层面存在着鲜明

    读天下 2019年21期2019-08-14

  • 穆时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姿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生活在上海这座摩登都市的女性的相貌和穿着打扮很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她们身上往往有一种异国情调。与传统的女性形象相比,这些女性在精神气质方面也是有很大的改变。本文将从这些女性的外部特点和精神特质两个方面来探析穆时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转变及其转变背后的原因,来揭示出男性对女性形象的种种想象以及女性在都市中的生存处境。关键词:穆时英;女性形象;精神特质一、女性的外部特点由于上海受到西方现代文明影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2019-06-28

  • 穆时英小说电影化视角下的人物*
    050024)穆时英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在日本新感觉派中找到源头,其作品也受到电影艺术的影响。当时穆时英所在的上海拥有全国最出色的电影产业。穆时英是忠实的电影爱好者,也是最成熟的电影评论家之一,他善于从艺术的角度分析电影,他本人的小说中也能寻到电影手法的蛛丝马迹。小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塑造人物,穆时英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影响,笔下的人物有较强的电影化色彩。一、电影化的人物出场方式——“行为出场”在小说中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2-17

  • 穆时英是谁? ——对其附逆之事的再思考
    上,话题扯到了穆时英,一位同事说,穆时英是汉奸,很多人为他翻案,说他是国民党特务,但解老师发了篇论文证明他就是汉奸。当时听了又惊讶又好奇。因为我在读博期间(2007—2010)完成了一篇论文《〈穆时英年谱简编〉补正》,提供了若干新发现的史料,并认为“至于穆时英是否是中统特务,除非有解密档案作直接的证明,否则只会留下种种猜测”。如今同事说得那么坚决,难道解老师发现了关键的证据?后来查知这是解志熙先生在2016年第3期《文学评论》上发表的《“穆时英的最后”——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4期2019-01-13

  • 穆时英研究三题①
    嘉谟、江兼霞、穆时英等人的反批评,史称“软性电影”论争。而今回顾这一论争,可以见出,双方争执的焦点,在电影艺术观念的层面,不过是电影艺术发展中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与娱乐性、技术性何者能确定“影艺的价值”,且应处于优先位置此一问题而已。②最近有学者对此有更细致的研究,参吴海勇:《“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 310-317页。论争过程中,穆时英发表了长文《电影批评底基础问题》(连载于《晨报》)。而后,鲁思又以长文 《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年4期2018-12-05

  • 穆时英笔下好莱坞式的维纳斯 ——《公墓》中女性人物的好莱坞女影星印记
    一、摩登都市与穆时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社会环境上看,都处于一种与外来因素交汇融合的情况下。美国、法国等在这里划分着自己的势力范围,中国传统文化、上海本土文化与外来思想文化交错传播。社会文化的多样形态造就了不一样的上海,使其成为一座开放性的国际都市。生长在这里的穆时英,便不能不受到上海独特社会文化氛围的感染。从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制影片到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相对自由的社会氛围为“电影”这一新鲜事物的扎根上海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而思想

    长江丛刊 2018年14期2018-11-14

  • 欲望政治与文化身份想象 ——穆时英小说、流行音乐与跨文化现代性
    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不但是当时上海文坛的传奇人物,更是最早跟流行音乐紧密互动的中国现代派作家。过去穆时英的研究,鲜有论及其作品与当时上海流行音乐文化的互动。本文尝试从个案分析入手,考察穆时英小说与外国流行音乐的互文性。本文认为,穆时英对当时欧美和东亚地区流行音乐的征引和转化,不但使其小说呈现出高度风格化的氛围,而且建构小说人物的情绪及欲望。穆时英藉挪用外国流行音乐如爱尔兰民歌、日本流行曲等,成功把歌曲中的感伤情绪、浪漫想象和情欲流动移植到中国新感觉派小说

    文学与文化 2018年2期2018-11-13

  • 浅论穆时英小说中都市女性病态躯体背后的病态心理
    。总体来看,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作家们在描写都市文化时都注重女性病态的躯体,而隐藏在这种描写背后的恰恰是病态心理的集中爆发。通过隐喻展示这种非正常化的心理,新感觉派作家们力图揭示人们在刻意追求主观感受的新奇刺激下人性的错位。关键词:新感觉派 病态心理 穆时英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是民国时期文学潮流中重要的一支。它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新感觉派”,以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为代表,主要反映一种虚无的精神。我国的新感觉派小说,借鉴了德国作家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7期2018-10-20

  • 穆时英《南北极》的语言 ——“活”的语言
    244003]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的作家,提到他,人们记住的是先锋派的他。他为人所知的是写都市纸醉金迷生活的“新感觉派”作品,也因此得名“新感觉派圣手”。然而穆时英的名声大噪却是因为《南北极》的发表,这是一部与新感觉派作品风格迥异的作品,是“新的对大众化形式的探求”[1]。虽然《南北极》其中的“流氓无产阶级意识”常常为人所诟病,但是其对大众化形式的探索与技巧是值得肯定的。很多人都诧异于一个作家竟然能够有着这样两副完全不同的笔墨,甚至于去批

    名作欣赏 2018年12期2018-09-10

  • “挑战”与“应战”
    独主题,此外,穆时英还力图用尼采的酒神精神劝勉世人,在深谙人生孤独的悲剧主题之后,依旧不失踽踽独行的前进勇气。关键词:新感觉派;穆时英;应战;孤独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到,一种新文化的产生起源于对于外部环境挑战的应战,外部环境的突变,极大刺激了旧有的文明,正如“时势造英雄”这样的预言所示,不安稳的时势因而孕育出了新的文明、新的文化现象。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北洋政府横跨在没落了的封建王朝与新兴的民主政权之间,新文化运动亦将新文学与旧文

    西部论丛 2018年6期2018-08-31

  • 穆时英《南北极》的语言
    对的概念,但是穆时英这位具有双重人格的天才作家,在同时期创作出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完全大众口语的和完全新潮书面的。作为新感觉派的作家,穆时英能够在大众形式方面实现了其探索,有意识地利用大众语言进行创作而取得不菲的成就。关键词:穆时英 《南北极》 两副笔墨 “活”的语言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在文坛崭露头角的作家,提到他,人们记住的是先锋派的他。他为人所知的是写都市纸醉金迷生活的“新感觉派”作品,也因此得名“新感觉派圣手”。然而穆时英的名声大噪却是因为《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4期2018-05-08

  • 穆时英《montage论》对格里菲斯蒙太奇理论的接受与创新
    呐鸥、黄嘉谟、穆时英为代表的海派电影人,尤其是穆时英,他对蒙太奇理论进行了细致的分条阐释,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打破了早期电影人只关注电影内容而忽视电影技术的局面,同时,一些留学归来的青年,也开始助力电影技术本身的研究和实践,随着好莱坞电影的热潮一并将电影理论的探索步入正轨。二、 蒙太奇理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在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一个迅猛发展时期。进入20世纪20年代,随着电影公司的成立,中国最早的一批电影专业学校开始出现,许多公司设立学校或

    电影评介 2018年14期2018-03-13

  • 穆时英作品中的都市类型化人物
    感觉派“圣手”穆时英的创作在表现手法、描写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前后巨大的差异。但风格转变前后,其作品几乎都在都市背景下展开,都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在穆时英作品中也均有涉及,这些人物形象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类型化的特征。本文将对穆时英作品中的都市类型化人物进行分类,并探讨这些类型化人物与上海这座都市的关系,以及穆时英写作人物类型化形成的原因。关键词:穆时英;类型化人物;都市作者简介:刘秋妍(1995.10-),女,汉族,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期2018-01-31

  • 战时日本知识阶层与穆时英的交流* ——从《文学界》追悼特辑到夭折的文艺团体“中日文艺家联盟”
    彭雨新穆时英是中国现代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文学受日本新感觉派影响颇多,被称为中国的横光利一。然而,关于穆时英与日本知识阶层的实际交往过程及战时日本文学界对穆时英的理解与认识,却并未受到广泛关注。1940年,穆时英遭暗杀前数月,曾与日本文学界有过短暂而频繁的交流。遭暗杀后,以横光利一、片冈铁兵为首的数名作家于杂志《文学界》发表了穆时英追悼特辑。此外,菊池宽也在杂志《文艺春秋》及《华文大阪每日》上分別发表了日文及中文的追悼纪念文,评价穆时英为“中国人的知己中最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4期2018-01-24

  • 半殖民语境下穆时英的城市书写与创作观念
    郑佳苗摘 要: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以其独具现代性的手法描绘了上海这个新兴的现代化大都市。此外,上海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早期租界城市,具有半殖民性质。作者描写了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科技给传统城市带来的强大冲击力,而这种冲击是具有双面性的,在繁华的背后往往是伤痕累累,导致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了混杂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同时,在半殖民地的形成过程中,知识分子与部分群众具有了新的民族国家观念与中西观念,这些观念的核心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并贯穿穆时英的创作始终,导致其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6期2017-09-20

  • 穆时英小说的混搭风格
    01318]论穆时英小说的混搭风格⊙冉 彬[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 201318]穆时英小说的混搭风格体现于两点:第一,小说内容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多元混合的区域文化特征;第二,小说形式吸取了多种艺术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新兴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多元并存的思想文化价值观是穆时英小说混搭风格产生的土壤。穆时英小说 美学风格 混搭当下重读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穆时英的小说,其作品蕴藏的“混搭”风格明显。如果

    名作欣赏 2017年27期2017-09-18

  • 功利性与艺术性
    小说《子夜》与穆时英的长篇小说《中国行进》都是以一九三〇年代的上海为背景,写了民族资本家与国际资本主义的斗争和农村的破产与农民暴动,同时也写了当时的南北大战。但由于两人视角的不同与观念的差别,呈现出来的景观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说,茅盾对上海的社会形态是科学家、哲学家的分析,《子夜》体现出的社会价值,有着里程碑的意义;那么,《中国行进》则是“把现代派技巧作为一种现代历史主义形式而加以使用”,体现出不同凡响的文学价值。关键词:茅盾;《子夜》;穆时英;《中国行进

    社会科学 2017年4期2017-06-07

  • 穆时英小说《上海的狐步舞》中反复辞格的语用效果
    453003)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被誉为‚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有意借鉴西方印象主义、未来主义等表现手法,并深受电影文化的影响,对小说语言和写作技巧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从而建构了一个个新的感官世界。在《南北极·改订本题记》中穆时英这样写到:‚对于自己所写的是什么东西,我并不知道,也没想知道过,我所关心的只是‘应该怎么写’的问题。‛‚象征的词句,色彩的字眼,音乐的文章,和所特具的那副Melancholic(忧郁)的情调‛[1],构成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7年6期2017-03-09

  • 1930年代文学批评视野中的“穆时英作风”之争
    批评视野中的“穆时英作风”之争王 蓓(华东师范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241;浙江树人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穆时英的文学地位确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被当时的评论者们称为“穆时英作风”。本文从三十年代文坛对“穆时英作风”的争论出发,以他三十年代的创作、成名以及接受的过程为研究对象,借此考察时代语境中文学批评话语的价值取向,以及不同文艺思潮之间的冲突与纠葛。穆时英作风;脸谱主义;形式 内容;文学武器论有着“新感觉派圣手”“天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3-07

  • 论新感觉派战争题材小说创作的发展与流变 ——以《空闲少佐》与《我们这一代》为例
    材小说,其中以穆时英所作的《空闲少佐》与《我们这一代》为代表。比较二者对战争的描写与认识、对人物生命体验的表达、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与开拓,深刻表明以穆时英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在战争题材小说创作方面,对战争认识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与深化。穆时英;《空闲少佐》;《我们这一代》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普罗小说之白眉”。穆时英描写五光十色的都会生活的功力历来为人所称道,但却少有人注意到这位“洋场浪子”式的作家也创作过以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2017-02-25

  • 试述新感觉派的先锋性创作
    蜇存;刘呐鸥;穆时英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为施蜇存、刘呐鸥和穆时英三人。施蜇存虽创作了很多实验性小说,但总体风格还是与后两者是大有不同的,但总体来说,三人的创作都带有了某种先锋性,不仅是表现在他们开创了中国的都市文学创作,更重要的是其小说大量引进了西方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三人的文学创作都与上海这座大都市必不可分,其中特别是他们的现代新感觉派小说,不仅总以上海作为故事发生地,其内容和人物性格也都充斥着上海的气息。本文即以新感觉派

    山西青年 2017年9期2017-02-01

  • 重审“新感觉”:以横光利一与穆时英的“现实”论和上海叙述为例
    :以横光利一与穆时英的“现实”论和上海叙述为例赵家琦摘要:通过分析日本横光利一和中国穆时英这两位新感觉派代表作家的“现实”论篇目,并参照两人以上海为题的小说作品,可以发现两者的“新感觉”写作并非表现为生理感官或主观心理的形式审美创作。横光利一以科学为思想核心而建构一套物理唯物观的认知论和现实观论述体系,穆时英则以电影为中心对文艺本质展开论述,并在其上海叙述中融合了现代技法,使左翼题材作品得以多元实观。通过对横光利一与穆时英的分析,能让我们跳出西方审美现代主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6年2期2016-12-29

  • 浅析穆时英小说中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根源
    5000)浅析穆时英小说中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根源赵永铭(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穆时英是中国19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在其短暂的文学生涯创作的大量作品中饱含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情绪。本文从政治环境、现代作家的悲剧意识、穆时英的成长环境以及罗曼蒂克的生活总结出四点根源。穆时英;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根源《百日》中的夫人,在追悼丈夫百日时因为没有钱而向别人借钱,但是没有人借给她。读者从这部作品中很容易读出人情如纸薄的社会状态。《烟

    小品文选刊 2016年23期2016-11-26

  • 穆时英小说感觉化的故事建构
    内容摘要:穆时英开启了真正的现代中国都市小说。在上海这个带有近代工业文明和殖民性特征的畸形环境中,以感觉作为创作的基点与核心,靠直觉来把握社会人生,创造出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异样的艺术世界,为都市叙事引入了一种新的叙述意识。关键词:穆时英 小说 感觉化 故事建构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的中坚,穆时英的小说吸纳借鉴欧美和日本的现代小说的新元素,将都市故事内化为直觉的呈现和感受的外化,“将五官的感觉,练得及其细腻,及其灵敏,对于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虽极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6年10期2016-11-21

  • 穆时英小说电影化特征下的“异化”主题
    0036]论穆时英小说电影化特征下的“异化”主题⊙杨玉[辽宁大学文学院,沈阳110036]摘要:在现代工业土壤里孕育产生的电影,以一种微妙的姿态与“异化”的人类社会、文学相遇,产生了另类的文化景观。20世纪30年代号称“东方巴黎”的上海一跃成为文学与电影交汇的重要场域。穆时英以敏锐的艺术创作直觉,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叙事方法,将电影艺术自然地融于作品,并对周围已经“异化”的生存境遇做出别样的艺术解读。关键词:穆时英小说电影特征现代性异化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

    名作欣赏 2016年3期2016-07-12

  • 浅议《现代》杂志中的穆时英小说创作
    ”的重要阵地。穆时英则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他在《现代》杂志上共发表十一篇小说,由此出发,可探索穆时英创作上的“南北极”风格及此种风格形成的原因。关键词:《现代》  穆时英  转变原因  普罗文学  现代性一、《现代》杂志:兼容并包一九三二年的上海,文艺是与政治紧密相关甚至为政治所左右的。淞沪战争之前,上海现代书局曾出过《拓荒者》《大众文艺》等左翼刊物,但都被国民党禁止。因此,书局老板洪雪帆、张静庐计划创办一个不冒政治风险的文艺刊物,连带着卖一些书局的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1期2016-05-30

  • 浅析穆时英作品中的两面性
    师玲玲摘 要:穆时英被评论家们赋予了两副面孔:“普罗文学”白眉与“新感觉派”圣手。这两个称谓很确切地对穆时英那具有明显不同特征的两类作品进行了归类——表现流氓无产者的作品和具有“新感觉派”独有特征的作品。关键词:穆时英;两类作品;都市;人性一苏雪林曾经这样评论过穆时英的作品:“他也有两副绝对不同的笔墨;一副写出充满原始粗野精神的《南北极》,一副写出表现现代细腻复杂的感觉的《公墓》和《白金女体的塑像》。”穆时英的这两类作品前者表现原始的、野性的下层劳动无产者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2期2016-05-30

  • 伪装者,黑牡丹
    华日报》的社长穆时英下班后,乘黄包车经过三马路福建路195号附近时,突遭枪手狙击,右肩及右小腹各中一弹,倒在车上。后被送到医院,因子弹射中要害,失血过多,不治身亡。死的时候,年仅28岁。1940年的上海,暗杀盛行。专门暗杀汉奸的“锄奸”组织十分活跃。十分蹊跷的是,案发当天,穆时英既没有乘坐日本人为他配备的凯迪拉克高级防弹轿车,也没有携带往日形影不离的两名保镖,而是选择了一个人独自乘坐黄包车回家。他的死,给历史留下了一个悬案。今年,反映当年抗战期间上海地下组

    大武汉 2016年1期2016-03-22

  • 穆时英“温情小说”研究
    71002)穆时英“温情小说”研究卢思颖(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摘要]一般认为,成就穆时英在文学史上地位的是新感觉主义小说,以及使穆时英蜚声文坛的普罗文学气息作品,但对他表现家庭亲情以及纯真爱情的小说如《父亲》《百日》《公墓》《玲子》等篇目关注很少。文章把这类穆时英“温情”作品单独列出,对这类作品的创作特点、创作原因等进行重点研究。[关键词]穆时英;温情小说;新感觉穆时英作品分为普罗文学气息作品与新感觉主义作品两类。除此之外,有几篇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3-16

  • 穆时英的上海“感觉”
    文·史·哲研究穆时英的上海“感觉”安忆萱 (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1920年代的上海在现代性的冲击之下出现了以电影手法融入文学创作的“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他抓住急促、眩晕、喧嚣的现代都市感觉,表现快速的节奏、旋转的韵律、变幻的光色,推动了传统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转型;着重描绘上海“浮世绘”,呈现了迥然有别于现实主义的现代都市风貌;穆时英接受电影等现代文明的影响,进行现代都市实验,并在文本背后渗透着人文关怀。穆时英凭借个人的创造,完善了新感觉派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2015-04-10

  • 穆时英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身体
    摘要: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生动而鲜活的女性形象——既有《南北极》中的底层女性,也有《Craven“A”》、《黑牡丹》中的摩登女郎,还有《公墓》、《玲子》、《第二恋》中的纯洁少女。不过无论哪种女性,要么是男性暴力发泄的对象,要么是男性赏玩消费的对象,要么是寄托男性乌托邦幻想的对象。她们的身体要么沦为了暴力的牺牲品,要么成为了物化都市的象征符号,要么因为疾病最终归于死亡。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女性,作为身体的主人,却

    西部学刊 2014年11期2014-12-02

  • 从《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透视穆时英的都市书写
    的五个人》透视穆时英的都市书写侯兰(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他以一个都市人特有的敏锐给我们展现了20到30年代上海繁荣背后都市人的生存体验。他用新感觉派新意的表现技巧为我们揭示了这群都市人狂欢的面具下焦灼与颓废,并通过大肆渲染人们寻找感官刺激的疯狂,深刻的挖掘出都市人登峰造极的绝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穆时英的都市思考。穆时英;都市书写;《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一、充满新感觉的都市从《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我们可以看出他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8期2014-11-28

  • 生存困境缠绕与荒诞虚无上升——穆时英都市小说的现代性表现
    00)0 引言穆时英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17岁便发表处女作《咱们的世界》,随后又发表了一些反映劳苦大众生活的小说,收入到小说集《南北极》,以此受到左翼文坛的一致赏识,并获得“普罗小说中之白眉”的称号。但是穆时英却很快转向了现代主义创作,又以风格截然不同的《白金的女体塑像》、《夜》、《黑牡丹》、《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等而成为“中国新感觉圣手”。由于旧中国城市经济与都市文化的欠发达,因而鲁迅得出中国文学的现状是“我们有馆阁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8-15

  • 鲁迅与穆时英小说存在思想之比较
    本质。在鲁迅和穆时英的作品中,人们信仰出现了危机,荒诞的现实以及虚无的处境把他们抛在了荒诞的路途,孤独者到处存在:生活在农村、小城镇中被当成异类的狂人、疯子(《长明灯》)、魏连殳,追求传统精神支柱却屡次遭受嘲笑的祥林嫂,把自己锁死在旧有体制的孔乙己、单四嫂子;生活在大都市中看似快乐却内心孤独无依的“我”(《第二恋》);在都市中漂泊、找不到家的流浪者;发现每个人都“孤独地,寂寞地在世上生存着”②,并在追求与失败中饱尝孤独滋味的潘鹤龄等。穆时英借潘鹤龄之口道出

    名作欣赏 2014年2期2014-07-13

  • 穆时英小说中的颓废色彩
    何君丽穆时英小说中的颓废色彩何君丽穆时英是新感觉派杰出的代表作家。早期他是一个无产阶级的写实主义者,描写了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了贫与富的对立;后期他是一个都市的“堕落客”,状写了都市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纸醉金迷的生活,表现出现代都市的颓废色彩。本文重点介绍其后期创作中人们在都市生活的物化过程中所展现的颓废色彩。颓废 疲乏症 嫌恶症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期,文坛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为代表的新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在以横光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1期2013-12-12

  • 穆时英研究现状分析及反思
    12)文学研究穆时英研究现状分析及反思陈海英(浙江外国语学院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穆时英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又备受争议的作家。对穆时英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历了从政治层面到艺术视角,从外部批评到内部研究的曲折过程,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反思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穆时英研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缺憾及新的研究生长点,探讨穆时英研究的潜在路径和当代启迪,既有必要且有意义。穆时英;研究;分析;反思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又备受争议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6期2012-04-14

  • 穆时英农村反抗题材小说创作的发展与流变 ——以《南北极》与《中国行进》为例
    116081)穆时英是上个世纪 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然而,让他成名的却是一部带有左翼色彩的小说集——《南北极》。《南北极》1932年 1月由湖风书局初版,共收入《黑旋风》、《咱们的世界》、《手指》、《南北极》、《生活在海上的人们》五篇小说,创作时间从 1929年 9月到 1931年 1月〔1〕。凭着这个集子,穆时英获得了“普罗小说之白眉”的称号,然而在左翼阵营内也有钱杏邨、阳翰笙、巴尔等人对他作品中流露出的“流氓无产阶

    中国文学研究 2011年2期2011-11-19

  • 穆时英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71023]论穆时英小说中的现代意识⊙闻 兵[洛阳理工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穆时英是20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代表性作家,他对都市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现代大都市的喧嚣、繁华与奢靡,还揭示出都市人的孤独寂寞,流露出一种悲观绝望的情绪,这使得他的小说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具有了相同的精神取向,具备了现代意识。穆时英 现代意识 都市人生虽然新感觉派由刘呐鸥首创,但将其推上巅峰并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是后来居上的穆时英,他也因此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穆时英的小

    名作欣赏 2011年9期2011-08-15

  • 《上海的狐步舞》:感觉主义的都市书写
    211171)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圣手”,17岁开始写小说,出手不凡,第一个小说集《南北极》出版,便震撼了文坛,并获得左翼文坛一致好评。钱杏邨都赞誉它“:不仅从旧的小说中探求了新的比较大众化的简洁、明快、有力的形式,也熟习了无产者大众的独特的为一般智识分子所不熟习的语汇”,“我们仅以一个比较进步的作家期许穆君,这篇《南北极》,不论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是相当成功的。”其实穆时英并非左翼作家,而是一个新感觉派小说家,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谈到:“‘普罗

    名作欣赏 2010年30期2010-08-15

  • 穆时英小说中的舞厅意象与狂欢化
    作家作品研究论穆时英小说中的舞厅意象与狂欢化秦安国(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杨州 225009)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高楼大厦、舞厅、影院、百货公司、城市公园和咖啡馆的出现代表了都市文化外在的物质表征。作为新感觉派的前锋主将——穆时英,他把舞厅意向广泛运用在其如电影散文体的创作中,并常以舞厅作为叙述背景,以男性作为叙事主体,表现都市男女生活之外的异化心态,着力关注那些戴着面具的人们物质狂欢和精神狂欢,同时消解了摩登上海现代文明的建构。穆时英;舞厅;狂欢;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期2010-08-15

  • 穆时英的一篇佚文
    派圣手”的作家穆时英,死于1940年6月。长时期以来,他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从大节上来说吧,抗战时期,他曾先后担任汪伪政府控制的《国民新闻》总编、《国民新闻》社社长和伪《文汇报》的筹备社长。就这些情况而论,他被冠以“汉奸”的罪名名副其实,其被国民党“军统”特工刺杀遭惩罚也理所当然。然而,还有一种说法也流传甚广,1972年10月,康裔在香港《掌故》第14期上发表了《邻笛山阳——悼念一位三十年代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先生》一文,讲穆出任伪职是受国民党“中统”派遣,他

    博览群书 2009年9期2009-09-22

  • 穆时英研究综述
    赵婷婷摘要:穆时英研究经历了从创作之初的繁荣走向沉寂,新时期又重新被纳入研究视野的过程。本文试图梳理近八十年来对穆时英作品的研究,阐述可喜成绩的同时试总结其特征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发现新的研究生长点。关键词:穆时英研究综述穆时英是三十年代海派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实践和丰富了新感觉派的创作实绩。并在当时的读者群和评论界引起巨大反响。由于出任汪伪政权文化要员并遭暗杀伏尸上海四马路,对穆时英的评价自此定下“汉奸文人”的基调,从众声纷纭走向沉寂。特别是新中国成

    文教资料 2009年18期2009-08-31

  • 穆时英笔下的城与人
    局面,代表作家穆时英将其发展至成熟,不仅描绘了一幅幅富有现代都市特征的场景,并且深入地探究了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关键词:新感觉派 海派 穆时英 都市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文学上的审美趣味推崇的是山水田园的诗意,表现大都市的作品非常缺少,正如鲁迅所说“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而没有都会诗人。”[1]这种状况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都会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茅盾在其作品《子夜》中第一次描写了一个“光暗交织”的大城市——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8期2009-01-29

  • 《交流》的异质
    志[摘 要] 穆时英早期作品《交流》的新近发现使我们得以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交流》中透露出了鸳鸯蝴蝶派的气息、“爱的哲学”和嗜血性,小说人物类似于命运之神,这些展现出与其后期作品的异质。[关键词] 穆时英;交流;异质[中图分类号] I206.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6-0074-03[收稿日期] 2009-06-20[基金项目]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WXC01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6期2009-01-27

  • 由钱基博批五十九分想到的
    。一次。他批给穆时英“基础国文”一科的分数为59分,需要补考。穆时英去求钱基博加分,钱不买账。坚持原立场,气得穆时英啼笑皆非。这位穆时英虽为光华学生,但已成名。写有短篇小说《南北极》,发表于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月报》,蜚声一时,被誉为崛起的青年作家,十分吃香,各家杂志争相约稿。后来,穆时英果然进入现代文学史,成为“新感觉派”的头面作家,其小说《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均为名篇。偏偏这么一位成名作家,国文成绩居然不及格,而且只差这意味深长的一分,可想穆时

    杂文选刊 2007年15期2007-05-14

  • 异曲同工的水手之歌
    文坛,沈从文和穆时英是站在这个时代的风格迥异的杰出作家。这两位作家分属于京派和海派,在人生态度和写作立场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对立。沈从文曾经撰笔毫不留情地批评穆时英的小说只“适宜于写画报上作品,写装饰杂志作品,写妇女、电影、游戏刊物作品”,而穆时英在《公墓·自序》(1933年6月版)说道:“说我落伍,说我骑墙,说我什么都可以,至少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上,大声地喊:‘我是忠于自己的,也忠实于人家的人。”这两位作家毫不动摇地坚守着自己对世界的观照方式,分别在乡村和都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6年9期200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