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铭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浅析穆时英小说中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根源
赵永铭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穆时英是中国19世纪30年代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在其短暂的文学生涯创作的大量作品中饱含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情绪。本文从政治环境、现代作家的悲剧意识、穆时英的成长环境以及罗曼蒂克的生活总结出四点根源。
穆时英;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根源
《百日》中的夫人,在追悼丈夫百日时因为没有钱而向别人借钱,但是没有人借给她。读者从这部作品中很容易读出人情如纸薄的社会状态。《烟》里充满青春活力的主人公面临着公司的破产,他从口袋里掏出六个铜钱买了烟,烟象征着男人的社会地位,但没有了地位也就失去了一切。
无论是没落的家族还是失意的商人,都逃不出命运的捉弄,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在寂寞中沉沦。世间的牛鬼蛇神总是加速主人公苦痛悲剧的命运。从这些中我们可以看到穆时英作品中存在的悲剧意识。
《黑牡丹》里的舞者这样说:“譬如我。我是在奢侈里生活着的,脱离了爵士乐,狐步舞,混合酒,秋季的流行色,八汽缸的跑车,埃及烟……我便成为了没有灵魂的人。那么深深的浸在奢侈里,抓紧着生活,就在这奢侈里,在生活里我是疲倦了。①人们面临着精神和物质的选择,占据人们灵魂的总是物质。灵魂如果没有物质,精神就会陷入空虚。这是穆时英作品里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
穆时英作品里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有着深刻的根源。笔者对穆时英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从政治环境、现代作家的悲剧意识、穆时英的成长环境以及罗曼蒂克的生活总结出四点根源。
第一点,当时上海处于政治不安定时期。和19世纪20年代前期不同,30年代前后的上海政治斗争变得更加激烈。1925年的五卅事件中,上海的工人阶级遭到了血腥镇压。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失败告终,共产党被迫转移到地下。1931年,日本制造“满洲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企图全面侵略中国。1932年1月28日夜11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在闸北登陆,上海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被敌人炮火轰炸的人们饱受日本海军陆战队及其援军的虐待。这样不稳定的局势持续着,大量灾民和难民溢满上海的大街小巷。无家可归的人不计其数。在传统文化被侵蚀,政局不稳的时代氛围中,个人难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追求个人的自我意识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就产生了个人的精神危机,过去的信念开始动摇并消失,不确定性和非现实性的意识增强。这样的局势让上海进入前所未有的虚无时代。不稳定的局势和不明朗的方向让穆时英感到不安。因为这样的不安,穆时英想在热闹的都市生活中填补精神的空虚,结果却拖入更深的空虚。这是穆时英的虚无主义的社会根源。
第二点,中国的现代作家们都怀着悲剧的意识。中国的新感觉派吸收了日本的新感觉派的营养,所以中国的新感觉派也有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同时,那个时代本身就是悲剧的时代。文学者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的体验者。他们不仅要承担知识分子的悲剧,还要承担农民,都市市民的悲剧,民族的悲剧和中华文化的悲剧。
第三点,穆时英的悲剧意识和虚无主义的他人生和性格的直接表现。穆时英幼年家庭殷实,但他15岁时因为父亲股票投资失败,从此生活环境突变,家庭开始没落。因为股票投资失败而失去经济上的优势和工作上的权势的父亲再没从挫折中走出来,反而长期深受疾病缠绕。1933年穆时英大学毕业不久,他的父亲就在失意和遗憾中离开了人世。通过父亲人生的沉浮,穆时英看清了人世间的薄情。这样的人生变化在他的小说《父亲》中也有反映。《父亲》里的父亲在做银行行长、钱庄经理、信托公司的管理者时,家里每天都会来两桌客人。但是父亲生病之后,没有任何人来看望。“人情真的比纸还薄啊。”②昔日热闹的房屋变得毫无生气,一片衰败的景象。这一切让主人公“我”产生巨大的落差,仿佛从天堂掉到了地狱“我还是我,人还是那个人,只是现在倒霉了,是个过时人罢了。”③父亲这样的话让主人公感受到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父亲没有变,改变的是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人。根本原因的经济地位的丧失。主人公明白了这个世界的残酷和冷淡。人生的追求毫无意义,就算获得了成功,得到的不过是虚伪的客套,这一切瞬间就能化为乌有。穆时英自己的悲惨遭遇都会深深滴在他心里扎根,成为逃脱不了的噩梦,并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这就是他的作品中存在的虚无意识的自身根源。
最后,穆时英基本上一直过着罗曼蒂克的生活。在大学校园的固定氛围里,穆时英已经成为了一个罗曼蒂克的文人。毕业后,他自然也就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文人。穆时英搬到虹口江湾路为文人提供的免费公寓。同他一起生活的施蛰存说:“他每天早上开始在屋里读书做翻译,午睡之后,去虹口的游泳池游泳,在北四川路日本人开的店喝水。晚饭之后看电影,在舞厅玩到很晚。”④这就是他一天的生活。“一生中最罗曼蒂克的生活。”⑤这样的生活直接为穆时英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夜总会、酒吧、舞厅、电影院,这些是其小说的基本创作环境。夜总会是上海快生活的代表。这些快生活无法让穆时英感到充实,反而让他产生虚无的感觉。这也是其小说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存在的根源之一。
以上便是笔者得出的穆时英小说中存在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四个根源。
注释:
① 穆时英:《上海的狐舞步》,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第16页。
② 吴义勤:《上海的狐舞步-穆时英经典必读》,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第331页。
③ 吴义勤:《上海的狐舞步-穆时英经典必读》,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第331页。
④ 谭敏:销魂体验下的暗暗伤痕,《时代人物》,2008年第10期。
⑤ 谭敏:销魂体验下的暗暗伤痕,《时代人物》,2008年第10期。
[1] 严家炎,李今.穆时英全集[M].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
[2] 吴义勤.上海的狐舞步-穆时英经典必读[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3] 王贞兰.在生命底线上游移着的旅人—论穆时英及其小说的虚无建构[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6.
I106.4
A
1672-5832(2016)11-00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