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际
- 代际接触对大学生年龄歧视的影响:老化知识及群际焦虑的多重中介作用
理论和实践价值。群际接触理论指出,有效的群体间接触能够帮助个体增加对外群体的了解,纠正对外群体的错误认知,进而减少偏见和歧视[8]。对群际关系的研究表明,群体间消极态度部分源于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缺乏积极接触[9]。有研究显示,与老年人接触的大学生通常报告出更积极的老化态度,更少的消极刻板印象和年龄歧视[10],以及对与老年人有关的工作岗位更感兴趣[11]。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代际接触能够负向预测年龄歧视。老化知识是指与人的老龄化过程相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2023-05-25
- “我们”和“他们”的冲突与融合:国外群际关系研究的主要方向与前沿
, 这也就形成了群际关系 (Tajfel & Turner,1979)。这种自我分类与社会认同的心理过程是当代群际关系研究的基石之一, 扩展了原有的主要基于个体内部(intrapersonal)和人际之间(interpersonal)的心理机制研究视角, 为个体行为提供了群体心理层面上的解释。群际关系研究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负面的群际关系通常与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关, 不平等、歧视、社会排斥,乃至社会群体间和民族国家间的仇恨、 冲突和极端暴力行动等问题
心理研究 2023年2期2023-04-13
- 共同内群体认同对群际威胁引发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
有研究者探究医患群际威胁对医患失谐的影响(尹红艳 等, 2021)。 事实上, 暴力伤医事件使得医护人员长期笼罩在人身安全威胁的阴影之下, 由于担心自己遭受患者群体的侵犯和攻击,会相应出现防御性医疗等行为(徐莉,2016)。 同样地,在医疗互动中患者对医生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感知甚至威胁体验。例如,医生冷酷或不耐烦的语气让患者感到紧张焦虑, 过度检查和开昂贵药品使患者的财产受损, 做手术前送红包的陋习会使患者感到健康受到了威胁。其次,作为潜在的患者,当医
心理研究 2023年2期2023-04-13
- 想象群际接触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如何建立积极的群际关系、打破各民族之间的心理界限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群际关系指的是群体之间的关系,但是它体现在具体的个体互动交往中。在民族心理学的视域中,个体存有的负性民族偏见是引发群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正向的群际接触能够增进各民族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的了解,缓解由于陌生感而导致的民族间的交往焦虑,同时在交往的过程中使个体能够站在其他民族成员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改善群际关系,减少民族偏见。有研究者在构建主义基础上提出了扩展的群际接触理论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3-01-04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群际接触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基于NSSE-CHINA 调查的数据分析
一视域出发,探讨群际接触对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机制,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学生学业表现的管理制度和学业支持体系提供政策建议。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一)群际接触理论群际接触理论由群际接触假说(1954 年)发展而来,形成于二战之后的美国,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llport,他提出了“群际接触的最佳条件”:即群际接触的双方拥有平等的地位,共同的目标,存在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并且其群际接触得到权威、法律支持,满足上述四个条件的群际接触可有效改善群
喀什大学学报 2022年5期2022-12-30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侨的语言群际偏差与文化认同心理的关联
抽象程度,即语言群际偏差。群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要课题,新侨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研究新侨的语言群际偏差与文化认同心理的关联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于温州市侨领、侨眷和华侨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文化认同能够显著性影响群际偏差并且体现出新侨拥有对中华文化的较高文化认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都需要与其他个体相互交流和互动,并在这过程中产生联系。人类作为社会性群居个体,往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生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侨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3期2022-12-10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侨的语言群际偏差与文化认同心理的关联
抽象程度,即语言群际偏差。群际关系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要课题,新侨具有特殊的文化身份,研究新侨的语言群际偏差与文化认同心理的关联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于温州市侨领、侨眷和华侨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文化认同能够显著性影响群际偏差并且体现出新侨拥有对中华文化的较高文化认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都需要与其他个体相互交流和互动,并在这过程中产生联系。人类作为社会性群居个体,往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生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新侨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3期2022-12-09
- 群际接触视角下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策略
7]。本文运用的群际接触理论在学界也有一定应用。聚焦群际接触理论中的接触与互动部分,解释各族群众之间的互动互融关系,据此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建议与措施。总的来看,群际接触视域下聚焦社区居民尤其是民族互嵌式社区居民的微观研究成果相对有限,仍有较大的学术研究空间。总之,笔者一方面始终立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落脚点——认同,从社会学学科视角与群际接触理论视角出发,强调认同这一概念所蕴含的个体身份共识和社会关系认知,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个体与社会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7期2022-11-22
- 群际冲突长期存在的心理基础与和解路径
00134)解决群际冲突,推进群际关系的和平发展,一直是众多学科领域在学术研究和治理实践方面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样,学界在关注现实中的一般群际冲突及其解决之道的同时,也对“非一般”的群际冲突的存在和发展给予了一定的重视。这种“非一般”的群际冲突通常指的是长期存在且不容易调和的群际冲突(intractable conflicts),比如中东地区的巴以冲突。这种冲突持续了至少一代人的时间,具有较强的暴力性,很难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对于卷入
学术交流 2022年5期2022-11-08
- 清末民初桂西北壮汉瑶三族群际接触的作用机制及当代启示
——基于高甲布努瑶歌文本的研究
530001)群际接触理论或接触假说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为解决群际关系问题而提出的一套理论体系。该理论认为不同民族群体成员之间的接触是改善群际关系最有效的策略之一,而减少群际偏见的主要方式是群体在最佳条件下进行接触。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 Allport)提出族际接触的最优条件是平等地位、共同目标、群际合作和制度支持等[1]。群际接触方式主要包括面对面的直接接触、扩展性接触、想象接触、替代接触和模拟接触,后四种接触假设属于间接群际接触假设,其与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2-10
- 想象接触对高校学生亲社会行为倾向的影响
为指导,探讨想象群际接触与大学生亲社会倾向的关系,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与他群体的积极接触,考察高校学生亲社会倾向的变化。一、群际接触与亲社会(一)想象接触1954年,Allport提出了著名的群际接触假说。[3]Allport认为,群际偏见是两个群体成员因为缺少对方的信息或产生了错误信息而导致的,如果满足地位平等、共同目标、群际合作、权威支持四个条件,则可以减少群际偏见,改善群际关系,拉近个体与外群体的心理距离,增加群际帮助。[4-5]群际接触假说适用于面对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2022-01-15
- 群际接触与群际认同: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调研分析
——以N大学为例
对其他民族学生的群际认同感,并基于群际接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本次调研对象来源于本科各年级,男女比例约为6:4。问卷从群际接触理论的中介变量出发,内容涉及功能联系、行为因素、认知层面因素及情绪因素,包括个人生活、学习状况、人际交往、思想动态、心理状况等方面,涵盖藏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哈萨克族等民族。此次调查通过线上问卷形式进行,共收到问卷358份,其中有效问卷358份。三、基于群际接触理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分析群际接触理论由群际接触假说发展而来,它形
区域治理 2021年11期2022-01-01
- 群际容忍的影响因素及其增进方法
键要素,通过减少群际消极刻板印象和群际焦虑,有效解决群际冲突、促进群际交往(Forst,2013; 高承海,2019)。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日益多元化已经成为社会面临的主要挑战(Van der Noll et al.,2018)。尤其是在竞争理念普遍化的影响下,从大国之间明争暗斗导致的国际秩序动荡,到组织之间相互抵制造成的经济效益损伤,对人类社会来说无疑都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损失,而这种因为不同群体的规范和观念等差异造成的冲突在全球范围内还在持续
心理研究 2021年1期2021-11-25
- 共同内群体认同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通过扩大感知到的群际边界,将内外群体构建为一个包摄水平更广的“共同内群体”,从而使内群体认同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强调成员身份的共享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铸牢路径可通过引入共同内群体认同研究范式进行探索。通过梳理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内涵,阐述共同内群体认同中群体表征范畴和感知相似性的意义,可以发现二者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扩大群体表征范畴强化共有社会身份可以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年10期2021-10-26
- 基于动机认知理论的突发事件网络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从信息价值认知、群际情绪感染、应急意识控制三个维度提出突发事件网络信息分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不仅拓展了以往研究仅对其中某一项或两项进行研究的视角,而且探讨了与信息分享行为密切相关的客体、群体、主体各层面的重要影响因素;二是在上述模型基础上,分析了突发事件信息分享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三是研究分享态度在动机表现向分享意向转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阐释了网络信息分享行为产生的内在机制。1 研究背景1.1突发事件网络信息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信息分享行为是人与信息环境
情报杂志 2021年5期2021-05-28
- 内群体关系与观点采择对扩展接触效应的影响
接触是一种间接性群际接触, 既有研究[2-3]为扩展接触效应的普遍存在提供了广泛且一致的证据, 即扩展接触能够对增进群际关系产生积极且有益的影响. 扩展接触可以减少北爱尔兰地区天主教徒与新教徒[4]、 科索沃地区的塞尔维亚人[5]以及南非地区种族群体[6]等诸如此类冲突群体间的抵抗; 同时, 扩展接触也可以改善社会对同性恋群体[7]、 残疾人群体[8]的态度. 扩展接触效应内在过程包含认知和情感2种不同路径, 虽然情感因素诸如共情、 信任等在扩展接触效应中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4期2021-04-29
- 医患信任关系的构建:一项社会心理学分析*
和不稳定性。医患群际关系表现在医方群体和患方群体在社会背景下的群际互动过程,群际关系一旦形成就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6]。医患关系的人际与群际特征映射出医患信任关系建构过程中的冲突性和复杂性。医患信任关系是指医方与患方个体或群体间认为对方值得信赖,彼此间具有稳定的心理预期和积极社会评价的关系[7],是化解医患矛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医患信任关系可以认为由人际信任关系和群际信任关系构成。医患人际信任来源于医患个体互动产生的理性认同与感性依赖。医患群际信任
医学与哲学 2021年4期2021-04-27
- 新媒体时代两岸民众群际焦虑:根源、影响与因应
步引发两岸民众的群际焦虑心理,具体表现为两岸民众负面情绪上升、话语对抗趋势明显、群体抵触行动增加。在新媒体时代,群际焦虑以更快的速度传播蔓延,成为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民众认知与认同的潜在威胁。因此,两岸民众群际焦虑现象,应是两岸民众社会认同研究领域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两岸民众的群际焦虑现象当前,两岸民间交流中存在种种问题和现象,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1985年,社会心理学家史蒂芬(Stephan)等人最早提出“群际焦虑”(interg
闽台关系研究 2021年1期2021-04-17
- 社会融合视阈下城市人印象的测量体系与维度
本群体、外群体、群际关系处理上有着独特的感受与评价,从而形成具有时空区域和文化特色的城市人印象,它可以看作是一座城市向未来发展的物质与精神载体。[1]自近代以来,依据城市人的居住历史特征,可将其划分为“本地人”和“外来人”两类;在此基础上,外来人又可细分为已经在城市里定居的外来人和具有不确定流动性的外来人。[2]在城市所形成的内在文化环境中,政府通过推行各项各项政策和制度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城市印象,以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会融合局面,这种管理模式即称之为“城市印
城市学刊 2021年1期2021-04-14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与内地青年交往心态的调适
——基于群际接触理论的分析
据社会学范畴的“群际接触”理论,两个群体之间的相互偏见、犹疑、分歧会通过彼此之间的接触而减少,矛盾也会得到缓和。那么,在我国港澳“自由行”政策推行之后,香港与内地两个青年群体间是否随着交往的日渐增多而彼此更加了解,相处更加融洽了呢?事实上,这种直接接触并没有很有效地改变部分香港青年对内地人的偏见,而且在直接接触过程中两个群体的某些差异被凸显出来,部分香港青年对内地青年产生了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那么,接触增多的两地青年群体为什么并没有改善交往心态?我国提出的
当代青年研究 2021年5期2021-04-03
- 群际接触理论视角下非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践行和落实。二、群际接触理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中的作用(一)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思想引领筑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增强高校安全稳定和团结的需要,也是促进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国家搞好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达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目标和希望,而群际接触理论的效用与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因此群际接触理论可以为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3](二)为思政工作者提
区域治理 2021年27期2021-01-02
- 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群际关系研究综述
havior)和群际行为(intergroup behavior)。[1]前者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完全由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个体特征决定,完全不受他们各自所属的社会群体或社会范畴的影响;后者指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完全由他们各自所属的社会群体或社会范畴决定,完全不受人际关系和个体特征的影响。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极端类型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绝大多数社会互动处在二者之间。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农民和市民成为具有强烈区分能力的社会身份范畴,这使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社会互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12-19
- 群际威胁视角下的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对民众影响机制研究
就需要研究者们用群际关系的视角审视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使得民众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乃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背后的内在机制,为政策执行主体与民众的良性互动服务,为优化公共政策执行服务,为构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服务。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表现形式(一)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定义要理解公共政策执行偏差首先必须界定公共政策执行。不同学者对于公共政策执行有不同的定义,但这些定义都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点:首先,公共政策执行都是为了实现某种既定政策目标;其次,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12-04
- 群际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83)1 引 言群际关系(intergroup relations)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重要的研究领域。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群体成员对所属群体的认同能预测一系列的群际行为(Tajfel & Turner,1979),包括最重要的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贬损(Levin & Sidanius,1999)等。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看似简单的群际行为会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引发有关不平等、歧视和社会排斥的政策议题(Green
应用心理学 2020年4期2020-11-26
- 群体认同对群际敏感效应及其行为表现的影响*
079)1 引言群际互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其所属群体的价值评价(Abrams & Hogg,2004)。因此,他人对个体所在群体的看法会影响其自我概念,甚至在群际互动中的情感和态度,更严重的群体污名或消极的群体评价可能会对个体自尊以及威胁情境中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Jetten & Hornsey,2014;Smart-Richman,Blodorn,& Major,2016)。本研究立足群际敏感效应理论,从群体认同
心理学报 2020年8期2020-08-06
-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际宽恕与群际宽恕的分离
veness)与群际宽恕(intergroup forgiveness)的差异。近半个世纪以来,宽恕心理一直是积极心理学领域关注的热点。早期对于宽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人际宽恕领域,即产生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宽恕。人际宽恕指的是人际侵犯发生以后,被侵犯者对侵犯者消极因素(例如回避、报复等)的释放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对侵犯者的同情和爱。[1]进入21世纪以后,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以往有关宽恕的研究和测量多集中于人际宽恕层面[2][3],然而侵犯并不仅仅发生于个体人际层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6-13
- 脑同步或使群成员不惜自我牺牲
神经活动同步性在群际冲突中的作用机制。该成果4月2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在群际冲突中,群体成员会不惜牺牲自身利益甚至生命,幫助群体在冲突中获利。研究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这种“疯狂群体”的起源,这种群际极端行为的神经机制更是未知。马燚娜团队采用群际“攻击—防守”经济决策游戏进行分析。游戏由6人同时参与,3人为攻击组、3人为防守组。实验中,研究者同步记录了6名实验参与者的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颞顶联合区的神经活动。研究者通过操控群体成员间的相似性,进
科学大观园 2020年10期2020-06-08
- 群际互动与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案例研究
文化认同感。• 群际互动合作能够强化湾区文化深度融合,进而推动区域文化协同发展。一、引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单元,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经历由地区各自行政、共建合作区向区域合作治理的转变(马捷等,2014)。由竞争走向竞合是中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也先后规划形成诸如长江中游城市群、哈长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19个不同发展路径的城市群。近年来,文化在城市群经济动能转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文
公共行政评论 2020年2期2020-05-16
- 疫情下的差序格局与群际偏见
情中的群体划分和群际偏见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疫情中出现的内群体偏爱、外群体排斥与群际界限的模糊性体现着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络的亲疏差序。疫情中的群际偏见也与人类行为免疫机制的自我保护、媒体舆论的标签式传播以及群体心理的非理性特征有着密切关系。消解群际偏见需要加强相关的法律规制,在积极引领舆论导向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并拓宽个体的身份认知,形成更具包容性的群体身份认同。“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剖析中国社会结构时提出的理论模型,旨在描述乡土社会中亲疏远近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5期2020-02-22
-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的群际歧视探析
正当的消极行为。群际歧视(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不仅包括人们对外群体成员的伤害或不利行为,还包括不公平优待自己所在内群体的利己行为。源于不恰当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群际歧视的表现形式很多,且程度变化大,从口头与语言文字蔑视到社会交往中的故意回避,再到暴力行为乃至极端的种族灭绝或宗教性大屠杀[2]。重大疫情创生了一种非人类意愿的特殊社会实验场,对疫情中人的社会心态开展研究,对疫情防控中的群际歧视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理解特殊时期群际互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3期2020-01-08
- 越多接触就越愿意接触?取决于效价与效能*
现状和效应、丰富群际接触研究证据有理论意义, 对于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实践意义。积极族际接触; 消极族际接触; 族际接触意愿; 族际自我效能1 前言族际关系是我国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社会稳定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建国至今, 中央与地方在多个层面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致力于构建和谐融洽的民族关系。在中共十九大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
心理学报 2019年11期2019-11-18
- “我不喜欢你”所以“你也可能不喜欢我”:矛盾性别偏见与群际焦虑的关系
7)1 问题提出群际焦虑(interaction anxiety)是个体与外群体交往时,由于担心消极的心理或行为结果,担心被内外群体成员消极评价而感受到紧张、别扭甚至敌对等不愉快的体验(Stephan & Stephan,1985),是群际接触中常见的消极情绪体验。大量研究表明,群际焦虑使得个体与外群体交往意愿降低,造成群际交往中对外群体的消极反应,阻碍群际间有效交流,导致群际间不信任(Plant &Devine, 2003; Wilder, 1993;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9年2期2019-04-28
- 元刻板印象对随迁儿童攻击行为的效应及挫折感的中介作用*
元刻板印象是一种群际元知觉, 能够引起焦虑、愤怒等与群际交往相关的负性情绪(Gordijn,Finchilescu, Brix, Wijnants, & Koomen, 2008), 以及对外群体成员的消极态度和不利评价(Owuamalam,Tarrant, Farrow, & Zagefka, 2013)。研究发现, 这种群际元知觉往往是消极的(Vorauer, Hunter, Main, &Roy, 2000)。当消极的元刻板印象激活时, 个体通常会经
心理学报 2019年4期2019-04-11
- “对不起”有用吗:道歉对群际宽恕的影响 *
研究的新领域——群际宽恕(Inter-group Forgiveness)。相对于人际宽恕已经有明确的界定而言,群际宽恕的界定尚不完善,概念表述也相对比较模糊(艾娟, 2014)。有学者借鉴人际宽恕的概念,从消极因素减少和积极因素增加的角度对群际宽恕进行了界定,将群际宽恕看作是群体成员对曾经侵犯过本群的外群体所具有的报复感、愤怒感以及不信任感的减少,同时有意识地去理解、接近对方群体并积极地参与到对方群体中去的行为(Staub, 2006; Tam et a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9年1期2019-03-12
- 群际接触对医患消极刻板印象的影响
本研究系统地阐释群际接触理论在消除医患消极刻板印象中的应用,以期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提供参考。1 医患关系失调的心理诱因1.1 医患消极刻板印象医患关系紧张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社会转型、医疗体制改革、医疗的市场化和医院的商业化,逐利性倾向加剧了医患信任危机[3]。除了制度层面的原因之外,医患关系紧张还有着许多社会心理因素,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降低了全社会的信用水平,也增加了医患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的难度。消极刻板印象也是导致医患双方认知偏差的
医学与社会 2019年11期2019-03-03
- 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轨迹
国内对于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研究,往往站在了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即对于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如扩展接触假设、想象接触假设、替代接触假设、模拟接触假设,群际接触的最优条件,群际接触理论的困境方面的研究。但对于群际接触理论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也就是群际接触理论是如何由一种观点变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有没有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群际接触理论的产生有没有必然性,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在这里,通
长江丛刊 2018年22期2018-11-14
- 群际接触理论在民族院校跨文化交际中的适用性研究
041)1 前言群际接触理论是Allport首次于1954年提出的,旨在探究群体跨文化交际的有利条件:(1)平等的地位;(2)共同的目标;(3)合作的关系(4)权威的支持。跨文化交际是指文化认识和符号系统不同的人之间的交际(Samovar,Porter,2015)。国内只有少量对群及接触理论进行评价的文章,比如森森等人(2010)认为群际接触理论可以减少偏见,改善群际关系。但缺少检验该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的研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民族
丝路艺术 2018年3期2018-09-10
- 共同内群体认同与群际帮助意愿:群际威胁的中介作用
行为,建立积极的群际关系,从根本上为流动儿童营造更为良好的生活发展环境。共同内群体认同(common ingroup identity)恰可以作为探讨如何改善本地儿童态度的切入点。1.1 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与群际威胁、群际帮助的内涵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common ingroup identity model)认为,当将个体对原本分离的两个群体的认知表征改变为一个包摄水平更高的上位群体,即将群体成员身份由“我们”和“他们”转变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我们”时,
心理研究 2018年4期2018-09-04
- 群际接触类型对言语期望偏向的影响
群体交际之间。在群际背景下,言语偏向的出现受到动机机制的调节,表现出言语的策略性使用,这一机制认为在群际背景下,这种使用言语的方式可能反映的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沟通目的。当激活群际沟通的目的,即美化或贬损靶子个体,沟通目的会影响评价靶子个体时言语使用的抽象性。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描述靶子的刻板印象一致和刻板印象不一致行为特征,在实验条件下,要求被试以创建误导性的靶子印象方式描述靶子的行为特征,在控制组条件下,要求被试仅仅描述靶子的行为特征。结果表明,在控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8期2018-04-28
- 从心理认同角度阅读宗教对话
可行的选择,它在群际关系层面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并能够在对话实践的层面进行评估。一、释读宗教对话宗教对话的范围甚广,从不同宗教领袖的高层正式会谈,到不同信仰者之间的友好交往;从共同社会或政治项目中的宗教间基层合作,到通过相互学习深度研究其他宗教并加深和丰富自己的宗教传统;无论宗教间抑或教派间的对话都可以被称之为宗教对话。广义而言,所有的宗教交流都是对话;狭义的对话则是对宗教及其背后更大文化的探讨,以及针对宗教或教派间关系的磋商。当代的对话理论更多在狭义的方面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5期2018-04-12
- 儿童群际态度:理论、证据及对流动儿童研究的启示
USA)1 引言群际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的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态度,在儿童期发展非常迅速,到了成年期则相对稳定,较难改变(Killen, Hitti, & Mulvey, 2015)。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儿童由于性别、种族、地域、社会地位等群体特征而遭受着偏见和歧视(Killen,Rutland,& Ruck,2011)。偏见和歧视作为常见的消极群际态度,给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短期或长期的不利影响 (刘霞,2013;Rutland& Killen,2015)。流
心理研究 2018年5期2018-01-23
- 替代性接触改善群体态度*
——以自闭症群体为例的思考
接触是一种间接的群际接触形式,“替代”就是非直接的意思,即个体通过观察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成功互动的过程,从而减少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4]。替代性接触是发生在内外群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必须是积极的、顺利的,可以通过媒介的形式展现。“积极互动”是指一种“成功的、自然的交流互动”,即群际成员间能够顺利完成的、目标实现的互动。替代性接触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演变而来。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从个体角度深入探讨了个体如何通过观看和学习榜样的行为、认知和
残疾人研究 2017年4期2017-12-07
- 群际接触对民族关系的作用
650000)群际接触对民族关系的作用郭凌旭(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考察群际接触对民族关系是否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群际接触通过增进了解、缓解焦虑、产生共情促进民族关系,但并非所有的群际接触都能促进民族关系,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群际接触会导致群际冲突的产生,不利于民族关系的促进。群际接触;群际接触理论;最优条件;作用机制1 引言群际接触理论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学科为解决群际冲突问题而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如今,群际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2017-09-03
- 高校英语教师群际情感现状与评析
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群际情感动机与驱动机制进行研究,是对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有力补充。(二)群际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绪着重体现情感现象的过程和状态,因而气质中的情感特质,以及性格中的主导心境也都是情感现象在过程和状态中表现特点,一般也用情绪表示。此外,在涉及到情感内容方面时,与生物需要相联系的情感现象也被称为情绪。由于心理学着重研究过程和状态方面,所以情绪也就成为情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是情绪现象。有些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6期2017-04-26
- 群际接触理论在改善师生关系中的可行性探讨
文/贺盼群际接触理论在改善师生关系中的可行性探讨文/贺盼不论是直接接触还是间接接触,群际接触都可以有效提升群体关系,其中想象性群际接触的范式在应用中已经发现可以显著改善群际关系。接触理论是否可以运用到目前被认为紧张的师生关系中,提升师生关系质量,还需要实证研究佐证。2007年,初二男生张润(化名)被老师责骂,一气之下大打出手,怀恨在心。为了报复老师,他离校后练习散打,把自己工作中的一切不顺也都归结于老师的教育问题。2014年,张润提菜刀回校找老师,劫持学生
青苹果 2017年6期2017-02-25
- 想象接触对男同性恋态度干预的有效性:助人的作用
接触干预实验中,群际焦虑在想象接触对男同性恋群体态度的作用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个体对男同性恋者进行的助人想象接触,能有效缓解个体对接触男同性恋时的群际焦虑,从而改善外群体对同性恋群体的消极态度。男同性恋;态度;想象接触;群际焦虑;助人1.引言我国自2001年取消过去将同性恋划为性变态,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越来越宽容,但由于无保护的男性同性恋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人们还是普遍对同性恋存在负面的态度[1][2],并把同性恋视为“社会丑恶现象”。社会公众对男、女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10期2017-01-20
- 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接触与社会距离
——市民与农民工群际关系研究
非社会经济地位、群际接触与社会距离 ——市民与农民工群际关系研究文/王毅杰 茆农非社会距离是衡量群际关系的重要指标。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及其惯性,市民与农民工虽然同属城市环境,但彼此在生活境遇、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有较大差异,特别是文化观念上的不同而带来的歧视与排斥,更是难以在短期内消除,进而在两群体间形成了一定的“社会距离”。中国社会当下正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社会结构和政策环境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社会观察 2016年9期2016-11-26
- 群际接触、角色认同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关系研究
215600)群际接触、角色认同与大学生创业意向关系研究崔祥民1,2,杨东涛2,刘彩生3(1.江苏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镇江212003;2.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3.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苏州215600)本研究突破从个体微观层面探讨创业意向形成的传统,创新性地将群际接触理论引入创业领域,在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提出了以角色认同为中介的群际接触对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概念模型。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528份有效问卷进行回归统
中国科技论坛 2016年9期2016-11-12
- 社会比较倾向和群体认同对群际信任的影响
——对品牌群危机过程的实证研究
倾向和群体认同对群际信任的影响 ——对品牌群危机过程的实证研究杨国亮1,卫海英2(1.广州航海学院 航运经贸学院,广东 广州 510725;2.暨南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不同于以往对于品牌危机及其溢出效应的机理解释,文章关注于品牌群危机中的社会心理过程,依据群际关系理论,分析了危机中消费群体的社会比较倾向和群体认同对群际信任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在产品伤害或服务失败事件的启动下,消费群体成员的社会比较倾向和群体认同都会提高群体相对剥夺感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6年9期2016-10-13
- 转型期城市居民群际信任的层级性特征
——基于深圳、哈尔滨、烟台调查数据的探索性研究*
转型期城市居民群际信任的层级性特征 ——基于深圳、哈尔滨、烟台调查数据的探索性研究*胡琳丽杨宜音郭晓凌[摘要]转型期的中国出现了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以职业为基础的阶层群际信任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变得愈加重要。文章采用来自深圳、哈尔滨、烟台三地的群际信任调查数据,探索性地考察了群际信任的结构特征及其在不同地域、不同主观阶层认同人群中的表现。研究发现:(1)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群际信任结构和水平具有明显的层级性,职业群体可以分为上位群体、中位群体和下位群体,也相应
学术研究 2016年6期2016-07-05
- 阶层群际特性构建下的媒介接触形态
30022)阶层群际特性构建下的媒介接触形态魏涵玉(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基于媒介化社会的现实境遇,卡茨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置于自我主动性寻求满足的语境。但从社会阶层视角来说,人的社会关系网格化映照出个体所属群际的多元化。群体性的亲疏程度影响着个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在群际中,集体意识驱使个体遵从符合群体性共识规范的行为模式,无论是在媒介选择的渠道上,还是媒介内容接触的偏好上,集体意识或显或隐地在建构个体的媒介接触行为。群际作用机制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2016-03-02
- 扩展群际接触:观点、机制与展望*
环境中, 直接的群际接触可能会遭遇到很多障碍, 比如群体制度与准则不允许、接触的机会太少(Wright, Aron, McLaughlin-Volpe,& Ropp, 1997), 而且直接的群际互动还可能引发群体成员的交往焦虑、恐惧、不自在等负性情感,从而使得群际关系无法继续深入(Voci & Hewstone,2003)。基于此, 研究者提出了扩展接触效应(Extended Contact Effect):如果个体得知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存在友谊
心理科学进展 2016年5期2016-02-28
-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群际情感驱动机制研究
摘 要:本研究以群际情感基本理论为依据,采用高校教师群际情感综合分析模型;通过文献参考、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调查研究手段以探求高校英语教师的群际情感因素,对教师专业发展造成的影响;探索群际情感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式与方法,深入探求一种内外因素相结合的教师情感因素研究模型,以拓展我国的教师发展的情感动机理论和实践研究视野。本文成果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年度编号为14YB111一般课题:“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群际情感驱动机制研究”,
卷宗 2015年5期2015-06-10
- 当前社会群际心理冲突及其调适策略探讨
230009)群际心态是社会心态的重要表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不断解组、分化、流动和整合,不同社会主体逐渐形成市民、农民,穷人、富人,官员、民众等相互区别的类型群体。随着社会阶层化体系的不断结构化,不同阶层群体之间在总体和谐的背景下,群际矛盾也不断激化,群际冲突已成为诱发和激化社会矛盾、制约与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在表现为资源占用和利益分配等现实物质冲突的同时,群际冲突也突出表现在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的偏见、紧张、敌视等心理对立上。这些
湖北社会科学 2015年3期2015-03-26
- 自主定向与依赖定向的群际帮助在动机与后果上的差异*
2005)。而对群际过程与群际关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群际间的消极行为,如群际歧视与冲突等(Stürmer &Snyder,2010),忽视了对群际间积极行为,如群际帮助、信任与合作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群际间交互作用的日益增强,群际间亲社会行为的大量涌现,群际帮助引发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e.g.Nadler,2002;Nadler &Halabi,2006;van Leeuwen &Täuber,2010,2011,2012;Wakefield,Hopki
心理科学进展 2015年9期2015-02-26
- 随迁儿童元刻板印象威胁对工作记忆的影响: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
针对元刻板印象对群际关系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Finchilescu,Tredoux,Mynhardt,Pillay和Muianga (2007)等人将元刻板印象纳入群际焦虑模型中,该模型认为,消极元刻板印象激活后被拒绝或被消极评价的预期导致个体产生群际焦虑,增强对外群体成员的敌意,降低了个体与外群体成员的交往兴趣(Finchilescu,2010; Finchilescu et al.,2007)。若个体知觉到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评价就会导致群际焦虑的增
心理学报 2015年11期2015-02-05
- 群体心理研究:群际关系为核心的变革
)群体心理研究:群际关系为核心的变革韦庆旺1,谢 天2(1.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系,北京100872;2.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430072)群体心理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群体心理研究从产生、盛行到衰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它又重获重视与认同,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近年来,群体研究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即受欧洲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认知研究视角的共同影响,它以群际关系研究为主导内容。站在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角度来审视群体心理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3期2012-11-15
- 基于群际情绪的群体*事件羊群行为研究
于宽泛,本文引入群际情绪这一心理变量,解释根植于社会土壤而引发的弱势群体针对强势群体的群体事件羊群行为形成机制。二、源于群际情绪理论的思考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ckie提出的群际情绪理论(Intergroup Emotions Theory,IET),给予了群际关系研究一种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个体会因为某些外在特征进行归类,认同一个群体的价值与规范,从而形成对内外群体的情绪评价和体验。当个体认同某一群体时,基于内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比较评价,人们具有一种从本群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2011-02-02
- 浙江社会冲突调查显示:浙江劳资双方冲突多为非对抗性冲突
间之间的关系,即群际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前浙江社会群际关系的特点如何?特定的群际关系对社会整合与稳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何建构和谐的群际关系?在社会加速转型期,对这些问题的调查研究,就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对群际关系的研究,有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研究各群体之间的相互协作,良性互动的机制,也有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角度,研究各群体社会资源分配和占有的不平衡及由此而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本文将从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研究浙江省公众群际关系的现状及内在的逻辑。这
观察与思考 2010年7期2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