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超英, 王思雨, 张小聪
(1.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2.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年龄歧视主要指对老年人的歧视,是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流行的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偏见、歧视及由此产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1-2]。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4.5亿人,占总人口数的32.2%。根据国际通用的老龄化社会界定标准,我国已属于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社会[3]。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年龄歧视及其对社会和个体的消极影响被广泛关注和研究。年龄歧视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不仅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对待老年人的态度[4]、行为[5]及其职业兴趣和选择[6],也损害了老年人的心身健康[7]。因此,探索年龄歧视形成的机制和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群际接触理论指出,有效的群体间接触能够帮助个体增加对外群体的了解,纠正对外群体的错误认知,进而减少偏见和歧视[8]。对群际关系的研究表明,群体间消极态度部分源于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缺乏积极接触[9]。有研究显示,与老年人接触的大学生通常报告出更积极的老化态度,更少的消极刻板印象和年龄歧视[10],以及对与老年人有关的工作岗位更感兴趣[11]。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代际接触能够负向预测年龄歧视。
老化知识是指与人的老龄化过程相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知识[12]。通过与老年人群体进行积极的代际接触,年轻人有机会充分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况,掌握更多老龄化知识,纠正对老年人的错误看法和认知[13]。元分析研究表明,对外群体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在群际接触和群际偏见间发挥中介作用[14]。与老年人积极接触的大学生对老年群体的真实情况更了解,老化知识水平更高[15]。大学生的老化知识水平越高,对老年人的态度越正向,年龄歧视越少[10]。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老化知识在代际接触和年龄歧视间起中介作用。
群际焦虑是指个体在进行群体间接触时产生的负性情绪反应,如担心、尴尬、压力等[16-17]。研究显示,有积极群际接触经验的被试在群际互动过程中的心血管和皮肤电活动变化更小,群际焦虑水平显著降低[18]。该研究为群际接触降低群际焦虑提供了可靠的生理证据。元分析研究表明,群际焦虑在群际接触与群际偏见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14]。积极的代际接触能够缓解年轻人与老年人相处时的焦虑和威胁感[13]。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群际焦虑在代际接触和年龄歧视间起中介作用。
群际关系的威胁模型指出,对外群体的知识经验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对外群体的态度,还能够通过群际焦虑间接影响群际态度[19]。研究显示,积极的群际接触有助于促进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程度,有效减少群际接触时的紧张、恐惧等消极情绪,建立更多的群体间友谊[20]。基于以上理论,本研究认为大学生通过代际接触,可以掌握更多老化知识,有助于降低与老年群体接触的群际焦虑水平,进而达到减少年龄歧视的目标。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老化知识、群际焦虑在代际接触与年龄歧视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南京两所高校发放问卷566份,剔除异常值数据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546份,有效回收率为96.47%。被试平均年龄为(19.53±1.32)岁。其中,男生216人(39.56%),女生330人(60.44%)。
1.2.1 年龄歧视量表(Fraboni Scale of Ageism)
该量表由Rupp等人编制,主要用于评估被试年龄歧视的程度,共包含23个项目,采用李克特5点评分(1=非常不同意, 5=非常同意)。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年龄歧视态度越严重。本研究使用江荷修订的中文版本[21]。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5。
1.2.2 老化知识量表(Facts on Aging Quiz Scale)
该量表由Palmore编制,主要用于测量个体对老龄化过程中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知识的了解水平。量表共包含25个正误判断题,每题有“是”“否”“不知道”3个选项,答对计1分,否则计0分。量表总分在0~25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老龄化知识掌握的水平越高。本次研究使用的是我国学者汪正清翻译后的中文版量表[12]。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72。
1.2.3 群际焦虑量表(Intergroup Anxiety Scale)
使用由Stephan编制[16]的群际焦虑量表来测试被试的焦虑水平,该量表共包含10个项目,均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量表得分越高,代表群际焦虑水平越高。已有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水平。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7。
1.2.4 代际接触量表(Intergenerational Contact Scale)
采用由Hutchison等人编制的代际接触量表[22],共包含6题。其中3道题目是关于与老年人的接触数量,得分越高,表明与老年人的接触数量越多。另外3道题是关于与老年人的接触质量,得分越高,表明与老年人的接触质量越高。量表采用李克特7点评分(1=完全不符合, 7=完全符合)。本研究中,接触数量部分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74,接触质量部分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78。
对回收的所有有效问卷进行整理,采用SPSS 24.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运用Amos 24.0软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未旋转前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15个,其累计贡献率为57.83%,且第一个主因子的贡献率为17.19%(<40%),说明本实验中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对年龄歧视、老化知识、群际焦虑、代际接触各变量的量表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代际接触与老化知识呈显著正相关,与群际焦虑、年龄歧视呈显著负相关;老化知识与群际焦虑、年龄歧视呈显著负相关;群际焦虑与年龄歧视呈显著正相关(见表1)。
表1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及相关分析矩阵
采用结构方程对代际接触、老化知识、群际焦虑和年龄歧视的关系进行检验。模型将代际接触设为自变量(接触数量、接触质量作为观测变量),年龄歧视设为因变量,老化知识和群际焦虑设为中介变量。结果表明,模型各项拟合指数皆达到较好水平,χ2/df=0.655,GFI=0.999,AGFI=0.993,NFI=0.998,IFI=1.001,TLI=1.004,CFI=1.000,RMSEA=0.000(见图1)。结果显示,代际接触到年龄歧视的直接效应显著(β=-0.32,P<0.001),表明代际接触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年龄歧视;代际接触到老化知识(β=0.34,P<0.001)、代际接触到群际焦虑(β=-0.29,P<0.001)、老化知识到群际焦虑(β=-0.23,P<0.001)、老化知识到年龄歧视(β=-0.13,P<0.001)、群际焦虑到年龄歧视(β=0.37,P<0.001)的路径系数均显著,表明老化知识、群际焦虑在代际接触与年龄歧视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注:***P<0.001。
采用Bootstrap法对中介效应的显著性进行检验,Bootstrap样本数设为5 000,置信区间的显著性水平设为95%,当置信区间不包含0时表示显著。由表2可知,三条间接效应对应的95%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三条间接效应路径均显著。老化知识、群际焦虑在大学生代际接触、年龄歧视间存在多重中介效应。将每条路径的标准化效应除以标准化总效应求出各中介路径的效果量,以老化知识为中介的路径效果量为-0.04/-0.50=8%,以群际焦虑为中介的路径效果量为-0.11/-0.50=22%,以老化知识、群际焦虑为链式中介的路径效应量为-0.03/-0.50=6%。由结果可见,群际焦虑的中介效应量明显大于老化知识的中介效应量。
表2 对中介效应显著性检验的Bootstrap分析
本研究表明,代际接触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年龄歧视水平;代际接触对年龄歧视的影响可能通过三条中介路径产生,分别是通过老化知识的中介作用、通过群际焦虑的中介作用以及通过老化知识进而影响群际焦虑的链式中介作用。该研究结果对探索老龄化背景下大学生年龄歧视形成机制和干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表明代际接触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年龄歧视水平,验证了假设1,且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0-11]。国外研究者已经广泛关注通过代际接触减少年龄歧视的干预策略。Levy等人提出的减少年龄歧视的PEACE(Positive Education about Aging and Contact Experiences)模型,强调将代际接触作为减少年龄歧视的关键方法[23]。国内对年龄歧视的干预研究相对滞后,大多还停留在对社会制度的探讨层面,后续可开展更多实证研究。我国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除了与家中长辈进行代际接触外,缺少代际接触和代际服务的机会。因此,学校、社会和家长要共同努力,引导大学生与老年人交流和互动。国家也需要建立和完善代际服务项目[24],增加大学生与老年人接触的途径,为大学生创设积极的代际接触的机会。除了直接接触,研究者们开始尝试通过间接接触的方法改善代际关系。Lytle和Macdonald等人采用替代接触的方式,让大学生观看7分钟的在线视频,学习老化知识和代际接触的案例[25]。结果表明,观看包含老化知识和积极代际接触视频的大学生报告了更多的老龄化知识和更少的年龄歧视。后续的研究可以考察间接接触对干预年龄歧视的效果,拓展代际接触的范围。
群际接触理论强调,通过群际接触的方式消除群际间偏见,需要有一些限定条件[16]。例如,群际接触过程中要确保各群体地位平等、具有共同目标、开展群体合作、进行个人信息分享等。而群际接触过程满足的上述条件越多,减少偏见的效果越好[26]。代际接触研究也发现,高质量的代际互动有助于大学生对老年人形成更积极的态度,更少的消极刻板印象,更低水平的年龄歧视[10,23,25]。因此,今后在开展代际接触的实践活动中,需要重视创设和营造高质量的代际接触条件,以达成减少年龄歧视的最佳效果。
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代际接触减少年龄歧视的机制。结果发现, 老化知识(认知因素)、群际焦虑(情感因素)可以分别作为代际接触对年龄歧视影响的中介因素。代际接触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老化知识水平,也能够减少他们与老年人互动时的焦虑水平,进而减少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这两个结果验证了研究假设2和3,符合群际接触理论和群际焦虑模型。老化知识的中介作用(8%)小于群际焦虑(22%)的中介作用,可能是因为人的认知相对于情感更难改变[27]。后续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对代际接触过程中群际焦虑的干预研究,并且探索其他的情感因素(如共情)作用[28]。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老化知识,仅有12.8%大学生的老化知识达到及格水平[29]。学校的老龄化专业教育是学生获得老化知识的重要渠道[29-30],但我国各级学校的老龄化教育比较缺乏。因此,高等学校应该完善老龄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利用校外课堂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创设代际互动的机会,提升大学生的老化知识水平。
本研究还探讨了老化知识和群际焦虑的链式中介机制,表明代际接触可以通过增加大学生的老化知识,进而影响群际焦虑水平,达到减少年龄歧视的效果,验证了研究假设4。该结果符合群际关系的威胁模型,即对外群体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群际焦虑对群际态度产生链式中介作用[19]。Teater的研究验证了上述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与老年人接触较好的年轻人,他们对老年人的真实情况更了解,因此与老年人接触时更容易放松,群际焦虑较少,也更有可能对老年人形成积极的态度[13]。此外,PEACE模型将老化知识和代际接触作为减少年龄歧视的两个重要途径[23],表示其既具有独立作用也具有联合作用。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拓展了该模型的内容,表明代际接触既是老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也可通过老化知识对群际焦虑的链式中介效应影响年龄歧视。元分析表明,相比于单独作用,结合老化知识和代际接触的综合干预措施对年龄歧视的影响更大。成本低、操作性强的老化知识教育和代际接触可以作为减少年龄歧视的有效干预策略[2]。本研究结果也为我国今后减少年龄歧视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思路。
虽然本研究拓展了以往研究的结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的被试主要来自南京的两所高校,样本的代表性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次,本研究中调查问卷表面效度较高,被试容易受到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后续研究要考虑增加内隐态度和生理指标的测量[18],获得更可靠和准确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