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际接触理论在改善师生关系中的可行性探讨

2017-02-25 09:01贺盼
青苹果 2017年6期
关键词:群际想象性师生关系

文/贺盼

群际接触理论在改善师生关系中的可行性探讨

文/贺盼

不论是直接接触还是间接接触,群际接触都可以有效提升群体关系,其中想象性群际接触的范式在应用中已经发现可以显著改善群际关系。接触理论是否可以运用到目前被认为紧张的师生关系中,提升师生关系质量,还需要实证研究佐证。

2007年,初二男生张润(化名)被老师责骂,一气之下大打出手,怀恨在心。为了报复老师,他离校后练习散打,把自己工作中的一切不顺也都归结于老师的教育问题。2014年,张润提菜刀回校找老师,劫持学生以要求老师当面道歉。然而这一事件并不是偶然,近年来学生跳楼事件频发,网上甚至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怕老师批评你?直接告诉TA,你要跳楼,TA就不敢了。

中国自古尊师,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美德。程门立雪、寸草春晖、门墙桃李等若干成语的产生更是表明了古时对老师这一职业的崇高敬意。然而现今社会,师生关系越来越紧张,我们不否认良好师生关系的广泛存在,但是也不能忽视日益尖锐的师生冲突。

从社会角度出发,政府、媒体等具公信力的机构可以给予大众正面的宣传信息,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氛围。从家庭角度出发,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改善或形成对师生关系的正确认知。那么从学校角度出发,除了广义上的思想教育,我们是否还可以采用某种方式提升师生关系质量呢?群际接触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新的途径。

1 群际接触理论

1.1 产生及其发展

群际接触被认为是提高群际关系最有效的心理学策略之一。关于群际接触能减少偏差的思想在上世纪30年代已有文献记载。早期研究者比较了隔离和非隔离学校中白人小孩的种族态度,但几乎没有在其间发现显著差异(Horowitz, 1936; Dovidio, Gaertner, & Kawakami, 2003)。然而种族歧视在世界范围内的成人世界却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1954年,Sherif和他的同事开展了一项关于群际冲突的实验研究。二十二名11岁的男孩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并被随机分为两组(后被称作老鹰组和响尾蛇组)。实验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同组的孩子们相互熟悉,且并未意识到另一组孩子的存在;阶段二,实验者人为制造了一系列竞争性活动,这些活动让两组的孩子产生了明显的群际冲突;阶段三,孩子们在中性、非竞争条件下进行群际接触,尽管实验者的目的是希望消除两组孩子的冲突,但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阶段四,实验者要求孩子们参与一系列合作活动,用以改善群际关系。Sherif等发现,仅靠群际接触是不足以显著提高群体之间关系的。只有在实验者要求两个群体共同合作完成任务(该任务若不合作无法成功完成)时,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和谐。

在相关背景下,Allport(1954,1958)形成了接触假说,该理论影响深远。他假设:要获得最好的效果,个体在接触时应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对目标有共同的追求,同时应尽量获得社会认可。在此基础上,当不同种族的人在一起工作时,若这些成员把自己看作是团队一员,那么接触后产生的效果就会更明显(Allport, 1958)。

Allport认为接触可以成功减少群际冲突、达到群际和谐,但应该具有4个必备特征。这四个特征是(1)平等地位;(2)群际合作;(3)共同目标;(4)权威、法律或习俗的支持(Pettigrew, 1998)。因为Allport(1954, 1958)的构想,接触假说得到了广泛关注。事实上直到现在它还极具魅力,在Google学术搜索‘Contact Hypothesis’得到的487万条结果中,有7.52万条结果是出版于2016年到2017年。值得一提的是,Pettigrew和Tropp(2006)对515项研究的713个独立样本的元分析发现,Allport所提的最佳条件对改善群际关系并不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即使不具备最佳接触条件,接触也可以改善群际关系(Pettigrew & Tropp, 2006)。

1.2 作用

大量研究表明,群际接触是一种改善群体间关系的有效手段(Pettigrew & Tropp, 2006)。多重检验表明,这个结论不是因为被试选择或出版偏差(Publication Biases)造成的,而是由越来越多的严谨研究得出的平均效应(Mean Effects)(Pettigrew & Tropp, 2006)。此外,群际接触效应在群际差异和外群体可变性(Islam & Hewstone, 1993; Oaker & Brown, 1986; Paolini et al., 2004)、内群自豪(London & Linney, 1993)和愿意信任、忘记外群体存在(Hewstone et al., 2005)的研究中也获得了证实。

与实际接触相比,间接接触的形式在实际操作上更加灵活多样、充满活力(Dovidio, Eller, & Hewstone, 2011)。而想象性群际接触就是其中一种研究范式。

2 接触分类

2.1 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

接触可以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间接接触较常见的形式之一是拓展接触(如,跨群体友谊)。有研究发现,拥有群体外的朋友不仅会减少偏见,而且会产生其它的积极效果。因此,比起那些没有外群朋友的被试,有跨群体朋友的被试通常更能知觉到外群体的可变性(Islam & Hewstone, 1993; Voci & Hewstone, 2003)。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之间有高相关,而且两者都可以减少本土德国人对在德外国人及穆斯林的偏见(Pettigrew, Christ, Wagner, & Stellmacher, 2007)。

在一定范围内,拓展接触可以解决接触机会的问题,但是在高度隔离的情况下,即一个人可能不知道谁有外群朋友、甚至没有人和外群成员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有意义接触,此时拓展接触就会失去作用,这是现实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当处于高度隔离情况下时,另外一种间接接触的形式——想象性群际接触就应运而生了。

2.2 想象性群际接触

2.2.1 概念

想象性群际接触(Imagined Intergroup Contact)被定义为:与一个或多个外群成员进行社会交往的心理模拟(Crisp & Turner, 2009)。它的基本观点是:通过心理模拟与其他群体成员产生积极接触,这种积极接触可以激活与成功交往有关的概念。这概念包括当未来要与其他外群成员接触时,感觉会更舒服并且会产生相对较少的担忧。根据以往学者提出的观点,意象(Imagery)可以增加与社会情境有关的抽象概念的可及性。与此相类似,当人们想象群体间接触时,他们可能产生和实际群体接触相类似的意识过程。

想象性接触就是依赖这样一种想法产生的,即通过想象与外群成员的积极接触能够改善群际态度,而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想象性接触对改善群际关系有好处(Husnu & Crisp, 2010; Stathi, Crisp, & Hogg, 2011; Turner, Crisp, & Lambert, 2007; West, Holmes, & Hewstone, 2011)。

2.2.2 研究范式

在想象性群际接触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通过指导语唤起被试的想象,然后根据实验目的完成因变量的测量。例如,“我们希望你能花一分钟的时间想象一下,你第一次遇见一个陌生人(来自外群),想象这个互动是积极、放松且舒适的。”,在这个简单的句子中包含了一个中心思想,即以积极的语调展开积极的互动。在缺乏任何模拟接触的场景中,只想象一个外群成员,对态度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Turner, Crisp, & Lambert, 2007),因此指导语中必须包含互动过程。

已有研究表明,对比中立的想象性接触,积极的想象性接触有更好的效果(Stathi & Crisp, 2008)。同时,如果被试对群际互动有先入为主的消极观念,积极的氛围对防止可能产生的消极想象也有重要作用(Crisp, Stathi, Turner, & Husnu, 2009)。此外,描述想象的见面很有趣(Stahi & Crisp, 2008)或额外情节不会产生相关积极效应(Turner, Crisp, & Lambert, 2007; Crisp & Turner, 2009)。

但也有研究发现,让被试特别注意想象细节会让其产生一种期望,即未来会有更多外群朋友。而且,如果主试在指导语部分,要求被试闭上眼睛进行想象性接触则会加强未来真实接触的目的性(Husnu & Crisp, 2011)。

3 接触理论在改善师生关系中的一些探讨

想象接触技术作为一种低成本技术,在促进跨文化多样性、以及包含与宽容教育策略等领域,具有极大的潜能(Crisp, Stathi, Turner, & Husnu, 2008)。

当今中国社会,许多关系都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被认为“紧张”的群际关系,例如时常登上媒体头条的师生关系。不论是老师与学生在平时教学中,还是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政策上的指导、社会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宣传、家长与师生三方之间在师生关系上的正确认知,学校是否可以运用接触理论,特别是想象性群际接触的方式提高师生关系质量,可以考虑成为未来改善师生关系的一种研究方向。

但是这其中也存在诸多需要关切的问题:(1)如何在校园中良好执行想象性群际接触,才能拉近师生关系?(2)这种方法运作多久才能对师生关系的改善产生实质性的改变?(3)想象性群际接触对师生关系的改善是否具有持久性的作用?(4)如若想象性群际接触对师生关系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那么这种方法是否具有可推广性?

通过想象性群际接触提升师生关系质量,还需要多项实证研究的佐证。希望在未来学界,有更多的人可以关注到师生关系及其提升质量的议题上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群际想象性师生关系
群际容忍的影响因素及其增进方法
奥尔波特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轨迹
浅析VR技术在初中物理情境教学中的应用
群际接触对民族关系的作用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群际关系的社会结构与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管理策略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