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

  • 虞弘墓浮雕中“酒”元素初探
    相互融合与碰撞。粟特人在宗教祭祀与日常生活中热衷于宴饮乐舞。酒具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出现,凸显其在粟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酒具作为切入点,通过浮雕上的图案和文献资料,探究入华粟特人生活中的文化特征。关键词:虞弘墓;粟特;宴饮乐舞图一、粟特人与饮酒乐舞艺术从留存下来的入华粟特壁画图像中,可以发现乐舞表演时常伴随着宴饮活动,代表着当时当地的文化风貌。粟特乐舞融合多种艺术风格,正是因为粟特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使其精通商贸,大约于3—6世纪经丝绸之路带动了东西商

    收藏与投资 2023年7期2023-08-07

  • 山西博物院藏隋代虞弘墓石椁解读
    词:隋代;虞弘;粟特;丝绸之路;民族融合20世纪末,发现于山西太原晋源区王郭村的隋代虞弘墓曾在学术界引起了高度关注,先后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世纪百大考古重要发现”。该墓中发现的虞弘墓石椁,无疑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考古中的一颗耀眼明珠。一、虞弘墓概况虞弘墓为单室砖墓。该墓曾严重被盗,随葬品不多,主要有人物俑、墓志等。随葬品中,以石质人物俑最多,达16个。随葬品中最重要的、也最令人震撼的出土物就是一套硕大精美的汉白玉石椁,安放于墓室中部

    收藏与投资 2023年7期2023-08-07

  • 时代掠影
    木棺板画;吐蕃;粟特;文化交融;丝绸之路对于郭里木棺板画,其墓葬主人的说法主要有苏毗说、吐蕃说和吐谷浑说。诚然这三种说法至今都难以确定,但学者们普遍认为郭里木棺板画所呈现的应是青藏高原北部吐蕃统治时期的生活画卷。学者霍巍认为其墓葬主人的族源应为北方鲜卑系统的吐谷浑人,但其反映了青海吐蕃文化的多元因素[1]。学者罗世平认为1号墓的A、B板分别表现的是吐蕃民族的会盟和丧葬场景且传达出一种天国观念[2]。学者许新国支持吐蕃说且认为这一时期的吐蕃绘画融合了中原、中

    美与时代·上 2022年3期2022-04-26

  • 丝路货币与汉唐之际丝路经济、文化往来关系研究 ——以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藏粟特文货币为例
    钱、汉龟二体钱及粟特文钱币等。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博物馆从民间征集了一批丝绸之路钱币,共计590枚,质地包括金、银、铜、银铜合金等。通过初步整理,这批钱币主要来自欧洲、中亚、西亚、东北亚、南亚、北非等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政权,铸造年代跨度大,地域涉及范围广,颇具系统性和代表性,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汉唐之际的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文化交往,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本文以馆藏粟特文货币为例,阐述汉唐以来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状况。二、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2022-03-18

  • 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
    出土了一系列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这批葬具纹饰精美,雕绘图案自成体系,代表了北朝时期中国石刻艺术的高峰。从这些现存的北朝入华粟特人的石质葬具入手,完全可以提炼出粟特雕绘图像中常见的文化符号以及艺术纹样,挖掘出北朝艺术考古中的粟特艺术核心。通过对北朝艺术中的粟特艺术进行考古研究,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不断努力。关键词:北朝艺术考古粟特艺术雕刻图像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1(a

    科技资讯 2022年1期2022-03-07

  • 探析隋唐时期中亚粟特商人对蜀锦贸易交流的贡献*
    坛中古时期,中亚粟特商队经古丝绸之路连接欧亚大陆的经济往来,奠定了中西贸易交流和文化互鉴的基础。粟特商人活跃的汉唐时期,也是丝绸之路最为繁盛的阶段。近年来,通过对古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大批丝绸残片进行研究证明,隋唐时期蜀锦是从丝绸之路出口的主要丝织品[1]。唐代是蜀锦艺术成就最辉煌的时期,蜀锦无论是纹样的设计还是织造的工艺都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和发展。中亚粟特织锦对中原蜀锦设计与织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粟特人在蜀锦商贸活动和中西丝绸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区域治理 2021年25期2022-01-01

  • 唐王朝在粟特、吐火罗地区所置羁縻府州的性质以及监制措施
    1)关于唐王朝在粟特、吐火罗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早年沙畹、[1]冯承钧、[2]岑仲勉,[3]都对其地望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唐王朝在粟特、吐火罗地区的统治形式以及与西域其它地区的区别。认为唐王朝在西域地区采取了三种管辖制度,粟特、吐火罗地区的广大羁縻府州,不同于伊、庭、西三州,塔里木盆地和西突厥十姓地区。[4]这些地方无汉将镇捍防守,与唐保持朝贡、册封关系。[5]这些论述使得对粟特、吐火罗地区羁縻府州有了基本的认识。然而关于粟特、吐火罗地区

    青海民族研究 2021年3期2022-01-01

  • 粟特文化在敦煌的传播
    摘要:本文通过对粟特文化在敦煌的传播,引砖抛玉。讲述了中亚的粟特人通过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的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沿线进行的商业活动,这些活动可从出土的书信略知一二。他们在敦煌、酒泉有进行销售马、骆驼、奴隶、珠宝、丝绸、药材等商业活动。有将粟特的袄敎传入敦煌,他们通过丝绸之路在敦煌莫高窟也留下有珍贵的文化遺迹,有开凿的洞窟,有将粟特的胡旋舞传入敦煌。关键字:丝绸之路;粟特文化;敦煌前言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部,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古丝绸之路的枢纽。是连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2021-11-29

  • 粟特“昭武”姓氏的起源及相关问题研究
    波斯语名称,实为粟特名。吐鲁番盆地曾经居住着很多粟特人,现在在这里召开此次会议,很有纪念意义。在七世纪早期的丝路贸易中,粟特人占主导地位,这可以从阿斯塔那古墓中出土的文书《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帐》中得到印证。该文书现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73TAM514:2),是高昌以重量为计税依据所收取的税单。对每笔交易,税收部门都记录下购买货物的种类、重量、税费金额、交易日期及买卖双方姓名。在记录的54 人中,有45 人是粟特姓。比如康姓来自撒马尔罕,安姓来自布哈拉

    吐鲁番学研究 2021年2期2021-11-25

  • 在汉水流域寻访失落的粟特部落
    之。康氏出自中亚粟特地区(今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与中国文献中的安、史、何、米、曹等同属“昭武九姓”。粟特地处东西、南北交通的十字路口,粟特人充当了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中介,西方文化的东传、中国文化的西播都有赖于他们的媒介作用。且粟特人善于经商,是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商业民族,汉唐时期大量粟特商人移居中国内地,文献中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诸多踪迹,也有不少考古遗存遗留至今,如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史君墓、康业墓等,墓主人都是入仕北周政权的粟特后裔,曾担任

    大众考古 2021年6期2021-10-29

  • 丝绸之路中国境内粟特织锦纹样风格探讨
    安 710119粟特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与域外的丝绸贸易往来最为频繁的时期。具有异域特色工艺和纹样风格的西亚波斯锦、中亚粟特锦流入中原,被中国织工模仿,对中国织锦产生了极大影响[1-2]。约在7世纪中叶,丝绸之路出土了大量斜纹纬锦,代替了初唐流行的斜纹经锦,是一种采用纬线的表里换层来显花的方式,这两种纬锦被称作唐代纬锦。在丝绸之路上出土的唐代纬锦既有中原地区织造的,也有中亚、西亚织造的。从工艺和纹样风格可以对其进行区分[3]。文化的影响向来是双向的,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1年3期2021-10-16

  • 奄蔡位置考
    。关键词:奄蔡;粟特;康居;《史记·大宛列传》中图分类号:K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115-03引言西域在中国古代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频繁冲击引起汉民族对西北边疆的重视,汉族封建王朝能否对西域保持有效控制影响着整个中原的安全与稳定,对西域诸国威慑和制衡导致各王朝的西北边疆成为决胜西域的关键之地。其中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塞种人由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攻打和游牧民族铁骑的冲击开始四散,一部

    西部学刊 2021年4期2021-09-10

  • 天水石棺床研究现状及其相关问题
    要:石棺床作为粟特人独特的葬具,备受考古及其他学科研究者的重视。收集当前有关天水石棺床论著可以看出,20多年来学界主要集中在天水石棺床的年代、图像、宗教、艺术风格等方面研究。当前学界对天水石棺床年代、宗教派别等问题已达成共识。在今后要加强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法、文化史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期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关键词:粟特;天水石棺床;研究现状1982年6月,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出土了一具隋唐屏风石棺床。该棺床由床座、床板和屏风组成。①从天水市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4期2021-08-30

  • 唐与粟特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家文化交流频繁。粟特是西域古国之一,与唐的交流尤为密切。唐与粟特在金银器、服饰、葬俗等方面互有影响。本文着眼于粟特文化对唐与唐文化对粟特的影响两方面,探索两种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关键词】唐朝;粟特;金银器;服饰;葬俗;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178-04【本文著录格式】王琳,续囡囡,张婕,张梦圆.唐与粟特物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178-1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8期2021-08-06

  • 粟特纳骨瓮上的音乐图像释读
    处亚欧大陆中心的粟特人频繁往来于丝绸之路之上,他们和周边诸国展开商贸往来、传播宗教文化,在河中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支中亚古族主要信奉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祆教”,俗称“拜火教”。该教认为火、水、土、空气都是纯洁神圣的,人死后尸体是污秽的,不能火葬、水葬或埋葬。死者的肉体会被鸟兽啄食,骨殖放到纳骨瓮中。为避免土地受到污染,纳骨瓮会被放在山上或专门建造的“瑙斯”(Naus)内。①[伊朗]贾利尔·杜斯特哈赫选编:《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圣书》,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5-10

  • 隋唐时期入华粟特男子世俗服饰与中华文化认同① ——以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资料为中心
    文对隋唐时期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男子形象进行了辨析,其所穿世俗服饰或为粟特传统胡服,或为隋唐本土服饰。隋唐时期是中华民族大一统、中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入华粟特人在与本土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加速了其中华文化认同的进程,这在入华粟特男子世俗服饰上有突出的体现:粟特胡服体系转向本土服饰体系;服饰逐渐呈现出身份等级的区别,以遵循儒家服饰礼制,而服饰所显示的官员身份的获取及转变,则是加入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价值观的文化界的需要与适时调适;服饰纹饰上祆教影响弱化,逐渐接受并喜爱

    西域研究 2021年2期2021-03-30

  • 从奈良到南锡:粟特人寻踪(上)
    ,公元8世纪日本粟特人的足迹到底跨越了世界上多远的地方?本文追溯了粟特的人与物在欧亚大陆的旅程,以及粟特人在多种文化艺术传统中所留下的印记。他醉醺醺地瞪着我们, 眯着眼睛,眉毛弯弯,他那鼻子长得离谱,向下垂着,耳垂也低低地耷拉着,上面还打了很大的耳洞。他怪诞、滑稽、又微微怒嗔,是个来自远东的古代小丑。我们是在日本南部的奈良。这里是法隆寺, 它是日本一座重要的宝库。在这里曾经存放了公元6世纪到9世纪之间从亚洲各地收集来的举世珍宝。这里曾是丝绸之路的珍宝阁,藏

    海外星云 2021年21期2021-01-19

  • 从奈良到南锡:粟特人寻踪(下)
    海外艺术对粟特的表现所有文字和物质证据加在一起,有力地证明了粟特人的实际存在,他们中的许多人无疑受到贸易的诱惑,前往了远离粟特的各个地方。证据还表明,粟特工匠生产的商品或粟特商人交易的商品遍布欧亚大陆的广泛地区。我们对海外粟特人存在的最后一类证据是在亚洲各地发现的艺术品中对他们的表现。粟特人在外国的存在似乎确实促使当地的艺术家,尤其是在中国,常常用一种接近漫画的奇思妙想来描绘粟特男性形象。中国出图的唐俑中所描绘的许多异国情调的人物如今都被认定为是粟特人,基

    海外星云 2021年22期2021-01-19

  • 白 瓷
    者认为这类杯是仿粟特金银器的样式而称其为“粟特式”,因为中国出土的唐代金银器中就有一部分来自于中亚地区的粟特(今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一部分可能是中国工匠的仿制品,也可能是粟特工匠在中国制作的。沉船中的金杯也应属于粟特式器物。如果再往前追溯,单柄杯的造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前希腊的迈锡尼文明,在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迈锡尼遗址出土的金杯可以看到其来源。

    海外星云 2020年16期2020-12-25

  • 粟特文化对唐代饮具的设计影响研究
    ,通过梳理唐代与粟特地区的文化交往概况,分析粟特文化对唐代饮具设计形制造型、纹样装饰与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以通过饮具这一物质载体的发展演变,探究当时的造物文化交流与审美意识融合。关键词:粟特;唐代;饮具引言:唐代作为我国历史上空前开放的时期,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与吸收态度。外来文化因子的引入,促进并丰富了中国传统造物体系的发展,其中对饮食器具的设计影响突出表现在金银器制造方面。唐时的金银器,以受到波斯萨珊、罗马拜占庭、粟特文化的影响最为重要且发展成为系列。

    神州·下旬刊 2020年5期2020-10-21

  • 敦煌祆庙渊源考
    亚斯德教,主要由粟特人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土,敦煌文书中不乏祆教尤其是祆庙的记载。从建筑形制上来讲,敦煌祆庙呈现出古波斯宗教建筑的特征,中央为四柱方形内殿,四周绕以柱廊;庙中既祭拜神像,又有圣火崇拜的痕迹,考虑到中亚祆教与波斯本教的关系,敦煌祆庙应同时继承了中亚和波斯两地的传统。关键词:祆庙;古波斯;粟特;敦煌中图分类号:B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0)03-0099-08A Study on the Origin of

    敦煌研究 2020年3期2020-09-22

  • 唐诗中的粟特文化
     要: 唐诗中的粟特文化主要以音乐和商业的元素出现,说明随着粟特人大量进入唐朝,粟特文化已经融入唐朝社会。虽然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兴起华夷之辩,对粟特文化有所反思,但是并没有逆转粟特文化在唐朝的流行。关键词: 唐诗    粟特    音乐    胡姬    安史之乱粟特人指的是古代生活在乌浒水、药杀水流域的中亚胡人,主要由昭武九姓组成。自汉朝以来,他们就来到中国,南北朝时期,逐步东渐,进入隋唐,发展壮大,几乎深入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从官僚贵族到普通百姓,从而推

    文教资料 2020年14期2020-08-13

  • 北周史君墓石椁所见之粟特商队
    又为我们研究入华粟特人提供了丰富的图像资料。这里仅就史君石椁所见的粟特商队,参考其他文字史料和图像材料,略作整理分析。一史君石椁等图像上的粟特商队史君石椁西壁第三幅(W3)画面分上下两部分(图1)。上部描绘的是一位粟特首领在树丛中狩猎的场面。画面下部的图像,是一幅商队行进图。商队最前面是两个骑马的男子,其中一位可以看见腰间悬挂着箭袋。后面是两头驮载货物的骆驼,再后面是一位头戴船形帽的骑马男子,上举的右手上握着望筒正在了望。在两头骆驼的右上方,有两匹马和一头

    海外星云 2020年9期2020-08-06

  • 善于经商的神秘粟特
    任紫涵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善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丝绸之路上的粟特粟特人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叫“昭武九姓”“九姓胡”,或简称作“胡”,他们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有9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史、米等国。粟特人在文化上很早就接受波斯的文化影响,他们的到来使唐朝的都市充满了一种开放的胡风。李白《前有樽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20年7期2020-07-28

  • 善于经商的神秘粟特
    文/任紫涵粟特人以善经商闻名,且多豪商大贾。他们在欧亚各地奔波往来,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粟特人的服饰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善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丝绸之路上的粟特粟特人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叫“昭武九姓”“九姓胡”,或简称作“胡”,他们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地区,以撒马尔干(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为中心,有9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史

    青春期健康 2020年13期2020-07-24

  • 浅析粟特人在柔然
    摘要:粟特人早在公元5世纪初,就已然活跃在了漠北游牧民族之中。其凭借较高的政治素养成为柔然可汗身边的智囊,并常在中原王朝与漠北游牧民族之间往来,充任使节,促进双方交流。关键词:粟特;柔然;吐谷浑公元5世纪初,柔然汗国继匈奴、鲜卑之后,成为蒙古草原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而最迟到了社仑末年,已经建立了从东面和北面向西域扩张的基地,表明了掠夺和垄断丝路的意向。在这一时期,粟特人更是丝绸之路上的常见商队之一。这就为两者之间产生联系提供了可能。从粟特本土向东,几乎每

    传奇故事·百家 2020年1期2020-07-18

  • 唐代金银器伎乐纹八棱金杯的设计特征
    型与纹样(例如:粟特、萨桑、罗马及拜占庭)。其独特的造型,精致的图案以及先进的工艺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这些金银制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含义,并且这些金银制品是非常重要的物质资料,为后世人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西安何家村出土的伎乐纹八棱金杯,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高6.4厘米,口径7.2厘米,重380克。侈口,尖唇,八棱形杯体,束腰,器体厚重。主题纹饰为八位手执乐器的乐工,分布于八个棱面。这件八棱金杯上的乐工手执的乐器以竖箜篌

    大众文艺 2020年14期2020-07-13

  • 敦煌写卷安雅《王昭君》考论
    理以及临淄安氏与粟特胡人流寓关系的考察,确知安雅为昭武九姓粟特人。结合安雅所撰《罗炅墓志》和《王昭君》,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安雅生平事迹,尤其是他与开元、天宝之际诗人可能有交往。安雅《王昭君》的直接艺术渊源为杜甫《咏怀古迹》等前人的昭君诗,诗中昭君形象的原型为乾元元年出嫁回纥的宁国公主,汉元帝的原型则可能为唐玄宗。与此前昭君诗相比,安雅诗在思想主题上表现出了独特的一面,这可能与其粟特族裔的身份有关。安雅的诗作是唐代粟特文学的典范,显示了敦煌文学的多民族性。关键

    敦煌研究 2020年2期2020-06-15

  • 隋唐洛阳粟特移民分析
    的洛阳生活着大量粟特移民,其来源或是汉魏北朝以来入华粟特人的后裔,或是隋唐时期入华的粟特人。商业利益的驱使是粟特人移民洛阳的根本原因。生活在洛阳的粟特移民身份包括商人、官宦、僧侣、奴仆等,其中官员以武职为主。他们在洛阳的居住比较分散,但在南市周边相对集中。唐代中期以后,洛阳的粟特移民加速了汉化的进程,在与汉族通婚、丧葬习俗、文化认同等诸多方面与汉族渐趋一致,并最终与汉族无异。关键词:隋唐时期;洛阳;粟特中图分类号:K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

    中州学刊 2020年3期2020-05-06

  • 汉唐时期粟特乐舞与西域及中原乐舞交流研究 ——以龟兹、敦煌石窟壁画及聚落墓葬文物为例(上)
    陶制纳骨瓮线描图粟特人本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东伊朗语的一个古老民族。伴随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粟特人开始活跃在丝路上,进行经商贸易并大规模移民,形成粟特聚落。他们经过塔里木盆地南北,然后到达河西走廊,沿固原到达唐都长安或东都洛阳,从洛阳东行北上经卫州、相州等地到达营州,或者从灵武东行,经六胡州到达河北重镇幽州。在中国北境丝绸之路上的城镇,都有粟特人的足迹,来到中国的粟特商人需起一个汉姓,从撒马尔罕城来的一般姓康,从布哈拉来的一般姓安,唐朝时期

    新疆艺术 2019年5期2019-11-11

  • 试析唐代金银器杯类中的外来因素
    方交往频繁,大量粟特、中亚、西亚、甚至罗马—拜占庭等西方各地区的金银器随着使节、商旅等各色人等大批东来,丰富了唐人的物质精神生活,影响了唐代社会的审美习惯,更把大量外来文化的因素融入大唐文化之中。这些都刺激了唐代本土金银器的生产消费,影响了唐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从而促成了唐代金银器的繁盛局面。唐代金银器中的外来文化因素有很多,我们可从中一窥大唐社会的对外文化交流局面。根据齐东方先生的研究论证,可将唐代金银器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大致分为粟特文化、波斯萨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5期2019-10-14

  • 敦煌的粟特
    的“胡商”哪些是粟特人,但是其中两位胡商头戴着的白色尖帽,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艺术研究所藏粟特故地出土的人物塑像(下图)所戴帽子的形制极为相似。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商业民族,在中国史书中也被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粟特胡”等,其定居区域位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西方文献将这一地区常称之为“粟特”,也就是索格底亚那(Sogdiana)的简称,大致范围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公元3-8世纪,粟特成为中国与萨珊波斯、拜占庭和印度之间

    华夏地理 2019年6期2019-08-03

  • 新出粟特音乐考古材料探析
    。这种构图形式在粟特地区十分常见,在邻近的片治肯特遗址发现的多幅壁画上,娜娜女神的大小比例和出现位置也是如此,反映了该地区对于娜娜女神的尊崇。进一步观察这例娜娜女神图像,她右手握束发带,左手持权杖,头戴羽翼王冠,带头光,两肩冒有火焰,这些都是粟特神祇的符号性元素。她身穿的紧身连衣长袍、边饰连珠纹、双臂间缠绕帔帛等,也都是典型的粟特服饰标识。两侧祭祀者二十人,分列两层,均为男性,剪发,身穿中世纪粟特服饰,腰部束带,未悬挂武器,足蹬软靴,他们面向女神站立,手持

    音乐研究 2019年6期2019-07-21

  • 粟特民族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意义
    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人,他们以商业民族著称,是丝绸之路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关键词:粟特 唐朝 商业 交流 意义粟特,被西方古典史籍称之为“索格底亚那”,属丝绸之路中段,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对于粟特的记载主要集中于政治军事方面,而对于其商业发展状况鲜有记载。在丝绸之路开通之际,粟特的商业规模仍较小。自公元3世纪以来,粟特商人开始控制丝绸之路贸易。公元5世纪到8世纪,粟特成为东西交通的枢纽及南北往返的中转站。他们连接了东西

    西部论丛 2018年10期2018-10-25

  • 古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商队
    唐朝古丝绸路上的粟特人商队。粟特人原居住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即史称粟特地区,相当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大小不等的绿洲区域。公元3世纪,粟特人东移入华,中國古籍史书通称外族人入华为胡人,故史书上记载粟特人为粟特胡。从人种学论,粟特人属于伊朗系统的中亚古民族,从语言上观察,是属于伊朗语系的分支,文字通称粟特文。粟特人由于动乱或连年战争离开原居地,沿着中亚至新疆古丝绸之路东移,在游牧狩猎活动中,逐步进入新疆或河西走廊地域

    侨园 2018年7期2018-10-09

  • 胡人安在?
    ,中国人已经清楚粟特人的故乡,隋唐时期的中国人,习惯在粟特人所居住的绿洲都市前用漢字来称呼,例如撒马尔罕称为康国,布哈拉称为安国,现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称为石国等。粟特地区的文明史起源比较早,从考古学上观察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粟特地区就有了零星的人类活动痕迹,逐渐兴起了聚落。后期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粟特地区的文明还在缓慢发展着,出土的很多陶器表明很有可能一部分游牧民族也定居在了该地区,一些运河水路开始发达,绿洲地区的人口开始膨胀,逐渐兴起了城邦文明。在

    大学生 2018年1期2018-03-14

  • 丝绸之路上粟特的多元宗教文化及其东传
     300350)粟特地区处于东西南北交通的枢纽,从事商品转运贸易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个被称为“文明的十字路口”的地方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特征。粟特本土及其聚居地不仅是联系东方、西方和南方的商业通道,而且也是文化纽带。粟特人在整个欧亚大陆扮演着传播多元文化和多种宗教的角色,在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搭起了一座流动的桥梁,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亚之后,主要经由粟特人经今新疆而传入中国,一度活跃于北魏后期至唐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2期2018-03-03

  • 昭武,谜一样的故事
    史。昭武九姓就是粟特人的先祖。粟特商队活跃在中原地区的时间和规模,远远超过同一时期和之后的中国任何一支商队。现在我们能见到的有关粟特商人在中国活动的最早记录,是斯坦因在敦煌西北发现的一封粟特文书写的信札。这封信札的书写时间是公元4世纪初。信札主要陈述了粟特商人以武威为大本营,派出商人前往敦煌、兰州、洛阳、邺城等地从事商贸的情况,里面还提到晋末中原动乱,致使粟特商人蒙受了沉重打擊。再后来,一个叫辛姆斯·威廉姆斯的教授在印度河上游一块岩刻文字上发现,粟特人不仅

    丝绸之路 2017年19期2017-10-21

  • “一带一路”国家国情手册
    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康马泰(意)著 毛铭 译/漓江出版社/2016-11/36.00/9787540777463中国古籍中的“康国”,即指撒马尔罕;欧洲的粟特学家都希望能以“康”为姓,事实上唯独康马泰因其名为Compareti而独享此荣耀,而年轻的康马泰也确实与撒马尔罕有着不解之缘。《唐风吹拂撒马尔罕》正是作者康马泰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实践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全书分为四卷——《粟特艺术与中国》、《粟特艺术与波斯》

    全国新书目 2016年12期2017-09-23

  • 书讯
    动态。《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俄】马尔夏克 著漓江出版社,2016年11月全书分为《壁画与娜娜女神》、《突厥人与粟特人》和《粟特与北朝》三卷,阐释了中亚粟特古国文明的异彩纷呈以及粟特商旅在丝路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作者将文献与考古结合,高屋建瓴地论述了粟特古国的文明和艺术传统、粟特的历史和社会构成,以及粟特与拜占庭、波斯、印度、中国及突厥草原等外界文化之间的精彩互动。《四季花与节令物:中国古人头上的一年风景》贾玺增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本书通

    大众考古 2017年2期2017-07-25

  • 书讯
    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 【意】康马泰 著漓江出版社,2016年11月本书是作者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田野考古实践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共分为《粟特艺术与中国》《粟特艺术与波斯》《粟特艺术与印度》《粟特艺术与拜占庭》四卷。关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唐代端午节,中国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艺术,粟特信仰与佛教、印度教神祇的关系等,皆有精彩论述。

    大众考古 2017年1期2017-06-28

  • 马尔夏克:《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
    简介:《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是马尔夏克在2003年夏到2006年夏带领联合国中亚考古队分别在撒马尔罕和片治肯特场地进行挖掘的考察结果,全书分为三卷——《壁画与娜娜女神》《突厥人与粟特人》和《粟特与北朝》,阐释了中亚粟特古国文明的异彩纷呈以及粟特商旅在丝路历史上的重要角色。作者以“开启粟特艺术的钥匙”一文开篇,将其多年的中亚文化研究与现场考古结合,高屋建瓴地论述了粟特古国的文明和艺术传统,粟特的历史和社会构成,以及粟特与拜占庭、波斯、印度、中国及突厥草

    海外星云 2017年1期2017-02-06

  • 康马泰:《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
    撒马尔罕;欧洲的粟特学家都希望能以“康”为姓,事实上唯独康马泰因其名为Compareti而独享此荣耀,而年轻的康马泰也确实与撒马尔罕有着不解之缘。《唐风吹拂撒马尔罕》正是作者康马泰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实践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全书分为四卷——《粟特艺术与中国》《粟特艺术与波斯》《粟特艺术与印度》《粟特艺术与拜占庭》,关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唐代端午节,中国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艺术,粟特信仰与佛教、印度教神祇的关系等,书中都有精彩论述。尤其值得一提

    海外星云 2017年1期2017-02-06

  • 葛乐耐:《驶向撒马尔罕的金色旅程》
    尔罕的艺术作品与粟特商旅之间的关系及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的解读说起,梳理了撒马尔罕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从考古学、钱币学、文献学和星相学多角度切入,综合考证了粟特本土的各方神祇,同时对拜火教徒的纳骨瓮文化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中考证出新的关于唐太宗、武则天以及佛教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给研究相关历史的学者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简介:葛乐耐(Frantz Grenet),考古学家、壁画修复专家、粟特和波斯语言学家。巴黎人, 巴黎大学考古学博士,现任法兰西

    海外星云 2017年1期2017-02-06

  • 丝路古国粟特的文献研究及其利用
    齐小艳丝路古国粟特的文献研究及其利用文 / 齐小艳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位于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河中地区的粟特,成为丝绸之路中段的核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有关粟特的记载主要源自古波斯、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的文献史料,反映了不同时期粟特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和东西方交流等内容。由于史料记载的时段和内容有差异,在使用中要辨别史料的客观性和时代性。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相结合有助于探讨有史以来粟特历史的变迁,也有利于粟特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丝路古国;

    山西档案 2017年2期2017-01-28

  • 他们为经商而生
    的商贸繁盛时期,粟特绝对是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民族。甚至有人认为,粟特人,天生就是为经商而生的。据记载,粟特人的生活范围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流域,他们分散生活在一些绿洲上,成为若干独立王国,如以撒马尔干为中心的康国,以布哈拉为中心的安国,以塔什干为中心的石国等等,在中国史籍还有史、何、米、曹、穆、毕等国。这些国家的人来华后,往往用自己国家的名字为姓,汉文史籍中统称之为“昭武九姓”或“九姓胡”,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上述姓氏的现代人中,有的可能就是

    中国收藏 2016年11期2016-12-27

  • 丝绸之路上交易的丝绸都来自中国吗?
    汉文典籍中,关于粟特地区(现今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汉时属康居国,也称康国)的粟特锦(锦:丝绸的一种)早有记载。《隋书·康国传》中谓其王“衣绫罗锦绣白叠”。东华大学赵丰教授对敦煌出土的自北魏至元代的丝织品进行了研究,结论是:敦煌市场上所见的丝绸不仅有来自东方的中国丝绸,同时也有来自西方的中亚系统织锦。赵丰教授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丝绸实物中,找到9种属于中亚系统的织锦。在敦煌出土的唐代丝绸中,不仅有来自中亚的,还有占领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的吐蕃人生产的番锦。唐

    中外文摘 2016年10期2016-11-22

  • 浅析丝绸之路上粟特人与粟特文钱币
    浅析丝绸之路上粟特人与粟特文钱币吴树实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吉林长春130028)[摘要]中亚西部丝绸之路的干线上,粟特人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他们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历史上粟特地区漫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背景,造成了粟特人多元化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文化,反映在他们商贸经济中所使用的钱币也是多元化的。陆续出土的粟特铭文钱币佐证了粟特这个神秘民族的历史轨迹。粟特不是受制于西方强大的帝国,就是依附于东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1期2016-04-18

  • 福建摩尼教祈雨与丝路沿线祈雨传统之关联
    在东传的过程中,粟特与回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元843年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后,摩尼教正式走向民间,其祈雨术完全与福建当地流行的道教和地方信仰融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祈雨传统。[关键词]祈雨;波斯;粟特;回鹘;霞浦摩尼教写本祈雨,又称求雨、祷雨,是人们围绕着农业生产、祈禳丰收而进行的一种巫术活动。同其他巫术一样,祈雨巫术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中。从日本的原始部落到北美印第安人,从澳洲的土著到俄罗斯的先民,都有过专门的祈雨法师。即使到了近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1期2016-04-04

  • 土族族源探微
    域胡等,他们出于粟特胡,土族的族源是粟特胡。关键词:土族;吐谷浑;土人;九姓胡;粟特土族族源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学术界对土族族源大概有四说:其一吐谷浑说;其二沙陀突厥说;其三蒙古说;其四匈奴遬濮说。产生学术纷争或是资料解读不同,或是研究方法、路径分歧所致。族源是指相对较早的源出族群,即根本所出,强调唯一性。流是加入者,可以是多元的。研究土族的族源与研究土族的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族源是向上寻找根本所出。四种族源说相对而言,吐谷浑作为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3-03

  • 统万城为北朝粟特聚落考
    的虚帽,是典型的粟特胡人的头部装饰,这点已有学者进行过考证[ ]。圆领窄袖袍服、束脚裤、尖头靴的穿着也是西域胡人的常见服装。且与安伽墓[ ]、史君墓等粟特胡人墓葬中所见粟特人的装扮几乎一样。由此可判断出此处跪姿胡人应为粟特胡人。二、北周翟曹明墓北周翟曹明墓中出土有墓志,经罗丰先生、荣新江先生对其墓志的收录与考释,使我们可以从墓志中找到“夏州天主、仪同”“西国人”“受命来朝”等字眼,加之荣新江先生等前辈学者早就论述过的翟姓胡人与粟特人的不解之缘[ ],其“夏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2016-02-27

  • 北宋西北“九姓”中曹姓将领述考
    川 750001粟特人最辉煌的时期在唐安史之乱之前,经过安禄山之乱,众多粟特人为了安全隐藏其粟特出身,或者仍旧保持其姓氏而改依当时统治阶级族性,放弃民族归属,所以到了北宋时,在朝中仍见粟特九姓却不在强调其族属,但是本文认为其应属与粟特后裔有渊源,对西北任职的九姓中曹姓将领的状态进行考述。北宋;粟特;曹姓对粟特人的研究多的是荣新江先生,他的《安史之乱后粟特动向》、《敦煌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说》、《四海为家——粟特首领墓葬所见粟特人的多元文化》、《北朝隋

    山西青年 2016年23期2016-02-04

  • 敦煌石窟粟特美术研究学术史
    业民族、来自中亚粟特九姓胡人入华后的重要聚居地,到了八世纪中叶,在沙州城东形成粟特人居住的中心“从化乡”*池田温《8世纪中叶における敦煌のソグド人聚落》,《ユ-ラシア文化研究》第1号,北海道大学,1965年,第49-92页。中文见辛德勇译《八世纪中叶敦煌的粟特人聚落》,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9卷·民族交通卷》,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第140-220页。荣新江《古代塔里木盆地周边的粟特移民》,《西域研究》1993年第2期,第8-15页;修订

    敦煌学辑刊 2016年4期2016-02-03

  • 粟特研究又一春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介評
    江大學歷史系)粟特研究又一春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介評馮培紅2001年冬,榮新江教授結集出版了《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一書,收録了20世紀最後十年及新世紀初撰寫的14篇論文及11篇書評*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2014年出版了修訂版,但未收《安禄山的種族與宗教信仰》一文。作者對此文作了近半篇幅的增訂後,以《安禄山叛亂的種族與宗教背景》爲題,收入黄正建主編《隋唐宋遼金元史論叢》第1輯,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86—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6年0期2016-02-02

  • 丝绸之路与粟特
    的一个古代民族—粟特人。粟特,维基百科解释是为“粟特(Sogdians)或译窣利、索格特,为中亚古代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中的伊朗人种,中国人称之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通称索格底亚那”。泽拉夫善河流域正在我们今天的遗产境内: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南部。这里分布有若干个大小不同的城邦国家,分分合合,其中康国最大,其次为安国。另有石国、米国、史国、何国、蓸国、火寻、戊地七个国家,史书统称为昭武九姓。实

    黑龙江史志 2015年7期2015-12-06

  • 你身上流淌着粟特人的血液吗
    的字典上还查不到粟特,不过互联网非常发达,一查就知道安禄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但是粟特人不光是“叛贼”,更多的是“好人”,所以我今天把历史上粟特人的面貌展现出来,让他们登场,给大家亮亮相。粟特人基本上活跃于中古时期,大概在汉唐这段时间,这是陆上丝绸之路最活跃、最发达的时期。丝绸之路从中国汉代的首都长安延伸至罗马世界、地中海世界,中古时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就是粟特人。粟特人在古代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这次我们去了泽拉夫善河,那里分布着很多建筑在绿洲上

    上海采风月刊 2014年12期2014-07-11

  • 道路、国家与商人
    商群体之一,就是粟特商人。粟特商人大约在后汉时代已经开始了往来于中国的商业活动,到了北魏时期,其在东方的商业活动达到一个高潮。他们在商队的通路沿途以及贸易目的地设置聚落,并以之为据点进行贸易活动。从唐朝的疆域范围来说,在从中亚通往中国内地的要路沿途,在长安、洛阳之间,往往有这样的聚落;在通往河东道的太原的驿路上,以及通往帝国东北部的河北道的幽州、营州等地的驿路上,沿线的主要城市中也可见到这样的聚落。在更早的北朝时代,政府都是通过设立萨保(萨甫)来统治这些聚

    读书 2004年7期2004-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