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帝
- 《资治通鉴》所记吐谷浑四郡之设立辨误
——兼谈《隋书·吐谷浑传》的历史书写
年(609),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并设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这是隋代经略西域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颇详于隋唐史事的《资治通鉴》(以下简称《通鉴》),却有着两处涉及四郡设立时间的矛盾记载,其致误缘由及更深层次的原因,值得一番辨析。一、《通鉴》之误《通鉴》卷第一八一“大业四年”,在秋七月辛巳和八月辛酉之间,插入了如下一段记载:裴矩说铁勒,使击吐谷浑,大破之。吐谷浑可汗伏允东走,入西平境内,遣使请降求救;帝遣安德王雄出浇河,许公宇文述出西平迎之。述至临羌城,
史志学刊 2022年5期2022-12-12
- 《高祖文皇帝颂》的创作与薛道衡之死
(今属山西)人,炀帝时为番州刺史,后任司隶大夫。《隋书》有传。薛道衡是隋时著名诗人,有名作《昔昔盐》,“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之句最为人称道。典籍中多有薛道衡因此二句为隋炀帝所杀之事。《隋唐嘉话》《容斋随笔·卷七·昔昔盐》《诗林广记前集·卷十·昔昔盐》《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二·西昆体》等,都有隋炀帝因嫉妒薛道衡诗才而诛之的记载。记录者对此事大体持两种态度:一是以《隋唐嘉话》为代表,将薛道衡之死归结为“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直斥炀帝之嫉贤妒能;
文教资料 2022年10期2022-11-08
- 裴矩:从佞臣到诤臣
拔同侪的地方。可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裴矩还是那个裴矩,但他的机巧才干不是用来成就功业,而是全花在取媚杨广的喜好上了。献媚隋炀帝筹边大将竟成为献媚的佞臣。隋炀帝要迁都洛阳,裴矩被任命为建造府省的总办。他知道皇上迁都心切,遂督促数十万民工,仅花费三个月的工夫就修成了六省(吏、户、礼、兵、刑、工)官邸。炀帝喜“四夷朝服”、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裴矩就挖空心思,拉拢“四夷”,粉饰太平,以取悦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裴矩以送“厚利”的办法,诱使高昌王伯雅及伊吾吐屯设
华声 2022年7期2022-06-12
- 从佞臣到诤臣
拔同侪的地方。可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裴矩还是那个裴矩,但他的机巧才干不是用来成就功业,而是全花在取媚杨广的喜好上了。筹边大将竟成为献媚的佞臣。隋炀帝要迁都洛阳,裴矩被任命为建造府省的总办。他知道皇上迁都心切,遂督促数十万民工,仅花费三个月的工夫就修成了六省(吏、户、礼、兵、刑、工)官邸。炀帝喜“四夷朝服”、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裴矩就挖空心思,拉拢“四夷”,粉饰太平,以取悦炀帝。大业五年(609),裴矩以送“厚利”的办法,诱使高昌王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归附隋朝,
领导文萃 2022年11期2022-06-08
- 基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历史评价教学策略研究
十国》一课中的隋炀帝为例,探究唯物史观视域下基于统编教材的历史评价教学策略。一、求真:引入教材的未涉之意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对史事的评价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具体条件来认识历史,强调主观认知和客观历史的统一”[2],因此,求真是评价史事的基石和出发点。开凿大运河和营建东都是隋炀帝一生中最具影响的两项工程,其动机就成了评价隋炀帝的关键问题。【呈现史料与问题】材料1: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唐)秦韬玉《隋堤》 材料2:炀帝即位,诏曰: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4期2022-04-29
- 唐代的邗沟运河风物地情
行却有始终,自隋炀帝时邗沟岸边便植柳。据《资治通鉴·隋纪四》:“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5]杜牧有诗《隋堤柳》:“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看来邗沟与垂柳天生绝配。韦庄《河传》亦吟:“何处,烟雨。隋堤春暮,柳色葱茏。”李中《题柳》:“隋堤三月暮,飞絮想纵横。”毛文锡《柳含烟四首》之一:“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等等。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一语道破邗沟三月烟柳花草之景值得一游。邗沟夜景也是
档案与建设 2021年8期2021-09-26
- 《隋宫》赏析
泥半作帆。译文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注释张笺编此诗于大中十一年(857),时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
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2021年8期2021-09-12
- 唐人评价隋炀帝对后世的作用与影响
娄昊隋炀帝对隋朝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唐朝社会也有不小的影响。隋唐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朝代,唐人是与隋炀帝距离最近的历史主体,对隋炀帝有着最多的评价,既发挥重大作用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从唐前期及唐后期唐人对隋炀帝的评价入手,归纳了唐人评价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言行对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中国帝王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对象。隋炀帝是隋唐时期占据重要地位的帝王,也是一位具有明显两面性的帝王:他统一全国后,创立了科举制、改革了赋
炎黄地理 2021年4期2021-08-27
- “伪造”天象与《隋书·天文志》的执笔意图
——袁充相关史事辨析
,长官为太史令,炀帝改为太史监。[2]《唐六典》对太史令的职掌记载曰:“所见征祥灾异,密封闻奏,漏泄有刑。”[3]由于关涉天人之际的神异力量,太史监的星占结果需要按时向皇帝汇报,并且严禁泄密,外界难窥究竟。而在后代修史时,由于无法对天象记载的真实性做出推算,不免对相关史事做出主观性的判断。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是隋代的太史令袁充(544—618)。《隋书》关于袁充的记载说他“假托天文”、“变动星占”、“厚诬天道”([2],1612- 1613页),亦即将其视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21年4期2021-04-12
- 大唐开国真相
规模向中原进攻。炀帝甚至曾被突厥十万铁骑包围在雁门关,险些丧命。在内忧外患同时爆发的形势下,炀帝一时无人可用,只得于大业十二年(616年),派时任右骁卫将军的李渊,到山西前线与突厥作战。赴任山西不久,李渊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一带)大破突厥。炀帝于大业十三年初,就地任命李渊担任太原最高长官留守,并兼任晋阳宫宫监;同时还任命亲信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太原副留守,以牵制监视李渊。李渊获任太原这一战略重地,如龙归江海,开始积极为反隋做准备。随着人心日益凝
领导文萃 2021年6期2021-04-02
- 隋封高昌王麹伯雅弁国公索隐①
——兼谈梁元帝《职贡图》的影响
王素内容提要:隋炀帝曾封高昌王麹伯雅为弁国公,本文认为弁国指高丽国。炀帝大业八年带伯雅首征高丽不利,回到洛阳,封伯雅为弁国公,是准备二征高丽获胜,派伯雅镇守其地。炀帝有此奇想,是受梁元帝《职贡图》“高昌国使”题记称“面貌类高丽”的启发。炀帝大业九年二征高丽,因杨玄感起事撤兵,未能如愿;大业十年三征高丽,虽自称得胜,但其时,伯雅因进行“解辫削衽”汉化改革,导致“义和政变”,已逃到西突厥避难,炀帝的奇想终究没能实现。隋炀帝曾封高昌王麹伯雅为弁国公,此弁国公之弁
西域研究 2020年2期2020-10-15
- 有关隋炀帝历史功过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性的帝王。长期以来,人们大多从其荒淫、暴虐的角度审视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而对于他的历史贡献则鲜少提及。近年来随着学界研究的深入,有隋炀帝的研究呈现出诸多新的方向。本文试就目前学界对有关隋炀帝的功过及其评价的研究成果作一简单综述。一、隋炀帝的整体评价对隋炀帝的总体评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要围绕隋炀帝的功过问题进行辩论;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围绕如何评价隋炀帝的功过
新教育论坛 2020年5期2020-09-10
- 扬州槐泗“隋炀帝陵”的误考及其影响*
为,扬州槐泗“隋炀帝陵”是清代学者阮元错误考证的,但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槐泗“隋炀帝陵”是明代认定的,造成错误认定的原因主要是与隋炀帝墓有关的地名雷塘所指范围发生了变化。自唐代起,雷塘或为政府用于灌溉漕运,或被民众占垦,时兴时废。作为重要的水利设施,数百年间雷塘不断被修浚,面积也随之缩小。虽然阮元是再次确认错误结果,但因他本人有较大的影响力,槐泗“隋炀帝陵”长期被广泛接受,直到2013年曹庄隋炀帝真墓的发现,这一结论才被推翻。槐泗“隋炀帝陵”2013年4月,
江苏地方志 2020年4期2020-09-02
- 论唐太宗对隋炀帝文学观的扬弃
开的话题。针对隋炀帝性格、才德与治国、文艺和文化政策,对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唐太宗一人的评价就多达几十条。从 《资治通鉴》《贞观政要》《旧唐书》等史料中,可以看到这些评论的特点便是把隋炀帝作为一部反面教材,具有显著的鉴戒属性。而当唐太宗评论炀帝的目光放在文学领域的时候发现他对炀帝的文学创作的认知与对炀帝其人的评价是具有颠覆性反转的。如《资治通鉴》载:唐贞观二年六月,唐太宗就对大臣们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
名作欣赏 2020年26期2020-07-12
- 讽古咏今 情真意远
诗托古讽今,借隋炀帝的荒淫误国以讽刺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的享乐生活。首联是说,这里曾经是御驾亲临的地方,而今一片肃然。浮云流水之间,一代王朝就这样销声匿迹了。“此地”即指炀帝行宫,炀帝于此极尽荒淫残暴之能事,一个广袤四海的美好江山,便付诸东流了。开篇以反诘句起始:人们说浮云流水转眼即逝,但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吗?“竟如何”三字,尽情嘲笑了这个昏君的迅速亡国。颔联转入对隋炀帝的控诉,意思是说,美人们香消玉殒,她们将自己的满腹怨恨化为芳草,随东风生长蔓延,如今
作文评点报·初中版 2020年22期2020-06-21
- 吴公台考辨
——结合扬州隋炀帝墓的发现为线索
年3月扬州曹庄隋炀帝墓的发现,吴公台引起了诸多学者和社会大众的关注。隋右御卫将军、江都太守陈稜于大业十四年(618)八月曾葬炀帝及王公陪葬于吴公台下,那么吴公台究竟在何处,其与曹庄隋炀帝墓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一、文献所见的吴公台南朝刘宋大明元年(457),竟陵王刘诞出镇广陵,修治城池。大明三年(459),刘诞据广陵城作乱,孝武帝命沈庆之率兵讨伐。沈庆之在城外修筑弩台,先克外城,乘胜而进,又克小城,遂平定叛乱。梁末侯景之乱后,广陵一度归于北齐,属东广州。陈太建
唐都学刊 2020年2期2020-06-03
- 历史书写中的隋炀帝析论
学人文学院一、隋炀帝及其形象简括隋炀帝,即杨广。名英,小字阿摐,隋朝第二位皇帝。开皇元年封为晋王,后南下平陈。开皇二十年立为太子,继位后改年号为大业。大业十四年,江都兵变,为叛军縊杀,唐朝谥为炀帝。在位期间,政绩斐然:营建东都,修建大运河;置进士科,开创科举;西巡张掖,开发西域;三征高丽,穷兵黩武。而这样一位政绩卓著的帝王,何以背负千古历史骂名呢?隋的速亡造就了隋炀帝“亡国之君”的称谓。唐朝修史给予其谥号,谥曰 “炀”,即荒淫昏暴之意。按《谥法》 :“好内
长江丛刊 2019年23期2019-11-15
- 关于长安洛阳建都争执的几点浅显看法
出于关中不假,但炀帝其人长居江南,身有明显的南方士大夫特征,自己也有广泛的江南情结,因此炀帝的执政特点有明显的弱化关陇势力,强化南北共生特征。炀帝出镇扬州期间,视江南为文化圣地,对江南文化体现出求贤若渴的态度,收纳了大量的南方文士来充盈自己的政治团体“招引才学之士……百余人以充学士”。炀帝在文化思想上贴近南方,通过“言习吴音”的方式博取江南士族的好感。而在登基之后,这些南方文人成为了炀帝打击关陇贵族的工具,炀帝时期的“五贵”集团中已不是单纯的北朝势力主导,
颂雅风·下半月 2019年5期2019-09-10
- 关于长安洛阳建都争执的几点浅显看法
出于关中不假,但炀帝其人长居江南,身有明显的南方士大夫特征,自己也有广泛的江南情结,因此炀帝的执政特点有明显的弱化关陇势力,强化南北共生特征。炀帝出镇扬州期间,视江南为文化圣地,对江南文化体现出求贤若渴的态度,收纳了大量的南方文士来充盈自己的政治团体“招引才学之士……百余人以充学士”。炀帝在文化思想上贴近南方,通过“言习吴音”的方式博取江南士族的好感。而在登基之后,这些南方文人成为了炀帝打击关陇贵族的工具,炀帝时期的“五贵”集团中已不是单纯的北朝势力主导,
颂雅风·下半月 2019年5期2019-09-10
- 关于长安洛阳建都争执的几点浅显看法
——评周振鹤先生《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关于长安洛阳争执问题
出于关中不假,但炀帝其人长居江南,身有明显的南方士大夫特征,自己也有广泛的江南情结,因此炀帝的执政特点有明显的弱化关陇势力,强化南北共生特征。炀帝出镇扬州期间,视江南为文化圣地,对江南文化体现出求贤若渴的态度,收纳了大量的南方文士来充盈自己的政治团体“招引才学之士……百余人以充学士”。炀帝在文化思想上贴近南方,通过“言习吴音”的方式博取江南士族的好感。而在登基之后,这些南方文人成为了炀帝打击关陇贵族的工具,炀帝时期的“五贵”集团中已不是单纯的北朝势力主导,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10期2019-08-02
- 论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
牟发松隋炀帝对南方人文成就的高度评价,对南方文学的企羡和仿习,与关陇集团领袖人物如宇文泰、苏绰乃至其父隋文帝的态度极为不同。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最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江都的特殊情感上,不妨徑称为“江都情结”。炀帝继位初发动的营建东都、开凿运河、游幸江都等大型系列工程,诚然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经济地理以及文化战略背景,但也与炀帝的江都情结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联。唯其如此,这些工程的合理性及其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也往往被忽视。炀帝选择江都作为葬身之地,即因江都是其事业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9年3期2019-04-16
- 《水调歌头》的曲作者居然是他
谁呢?答案就是隋炀帝杨广!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没错,这首词的作者就是那个特别能折腾、把自己折腾完蛋的暴君杨广,当然暴虐和有才并不矛盾。据唐代刘餗的《隋唐嘉话》记载:“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据《碧鸡漫志》记载:“《水调》《河传》,炀帝将幸江都时自制,声韵悲切,帝喜之。乐工王令言谓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调》《河传》但有去声。”据《樊川诗集注》记载,唐代诗人杜牧在《扬州》诗“谁家唱水调”一句,自己注解的时候也说:“炀帝凿汴河成,自造《水调》。”所以说,
人生十六七 2019年1期2019-03-15
- 寓庄于谐 空灵自然
马松茂经炀帝行宮刘沧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香销南国美人尽,怨入东风芳草多。残柳宫前空露叶,夕阳川上浩烟波。行人遥起广陵思,古渡月明闻棹歌。这首诗借咏隋炀帝行宫,讽喻时政。全诗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景真、情长、意远。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此地”指炀帝行宫。隋炀帝在此玩美女、杀无辜,极尽荒淫残暴之能事。但曾几何时,一个广袤四海的大好江山,便付诸东流了。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吗
课外语文·中 2018年9期2018-10-18
- 当中国历史被改成这样
英雄之花木兰传奇炀帝从别的方面做了解释:农村姑娘初来乍到,还未有机会蒙受天子的宠幸。对炀帝来说,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解释,然而,对木兰来说,只能算是一种困惑和麻烦。炀帝圆圆乎乎的手掌微微出了些汗,木兰想甩开炀帝的手,炀帝又误解了: “你是害臊吗?我所爱的人啊!你用不着害怕!依最爱美,所以侬打心眼儿里爱你,你叫什么名字啊?”《海啸》乱世奇男子文天祥传奇沙粒夹杂著狂风吹来,天色昏暗,干冷的寒风刺痛着皮肤。立于刑场上的文天祥向围观民众问道: “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
百家讲坛 2018年8期2018-08-24
- 论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
——兼与唐太宗作比
牟发松一、隋炀帝的南方文化情结(江都情结)——从《区宇图志》的编撰谈起敕文的重点,是批驳“以吴人为违背礼义的东夷”的观点,属于编撰者对南方风俗文化的价值评断问题,至于“属辞比事”、著述体例次序等编撰技术问题,在此不论。我们知道,丹阳郡治为六朝故都建康,亦是东晋以来扬州驻节之地,是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因而对丹阳郡风俗的贬抑,实意味着对以扬州为代表的六朝南方文化的贬抑。敕文指出孙吴时期江东“衣冠人物,千载一时”,东晋南朝的建康更是“华夏衣缨”荟萃的“天下
文史哲 2018年4期2018-08-03
- 象城府考
——兼论李浑与隋炀帝的关系
府被废止发生在隋炀帝大业元年(605),②《隋书》卷3《炀帝纪上》,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62页。因而上述军府称号的转变也应发生在大业元年及稍后。但《隋书》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开皇初,进授象城府骠骑将军。晋王广出藩,浑以骠骑领亲信,从往扬州。③《隋书》卷37《李穆传附子李浑传》,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120页。此处提到的李浑任象城府骠骑将军的时间却是在开皇初年,这与前引菊池先生的观点似乎产生了冲突。那么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唐长孺先生关于周末隋初的军
珞珈史苑 2018年0期2018-07-09
- “隋何以亡”新论
抒己见,但隋二世炀帝暴政而亡国却几乎成为一种定论。笔者认为此观点只是隋亡的一个诱因,故有必要对隋亡的深层原因重新探讨。一、关于隋炀帝的暴政与隋亡对隋炀帝的评价,“自魏征编撰《隋书》给炀帝定性‘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确立炀帝的‘暴君’身份以来,历代史学大师没有谁怀疑过这个结论。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清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等都无一字之疑。甚至连以倡思想解放、反‘假道学’著称的李贽,在
社科纵横 2018年11期2018-04-02
- 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及其音乐创作
历史正剧,是以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为主线,以隋唐五代更迭为背景织而成的,全剧荡气回肠、令人警醒,形象地阐述了大运河不单是一条沟通五大水系、贯穿南北的“运输之河”,还是一条承载家国荣辱兴衰的“命运之河”的观点(据节目单)。据了解,出品单位选择大运河作为创作题材,与大运河“申遗”有着密切关系。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贯穿如今的京、津、冀、鲁、苏、浙、豫、皖八省(直辖市),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年代最为久远的人工运河之一,且目前仍在使用,其地位
音乐传播 2018年1期2018-02-10
- 写作难,有谁曾知晓
前,江苏发掘出隋炀帝之墓。听说是因为一个大公司为开发房地产,才在一片土地上挖出了炀帝墓。然后很凑巧,那公司老总名字叫杨勇!之后扬州人又传出一则新闻。在炀帝墓中还挖出一块石碑,碑文上书八大字:太子复仇,千年不晚。接着又有历史学家悄悄提醒你,千年前在与杨广争夺帝位失败被杀的废太子的名字是——杨勇……掐指一算,“千年”还真是不晚。一本大戏似乎已在我眼前展开,写起来也足够畅销,若万一上了屏幕后飙升的收视率,还有那滚滚而来的名与利……但清醒下吧,写作太难,我的笔力不
意林·作文素材 2018年23期2018-01-15
- 寓庄于谐,空灵自然
析】这首诗借咏隋炀帝行宫,讽喻时政。全诗共八句,句句是即景,句句含深意,可谓景真、情长、意远。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此地”指炀帝行宫。隋炀帝在此沉溺美色、乱杀无辜,极尽荒淫残暴之能事。但曾几何时,一个广袤四海的大好江山,便付诸东流了。人言“浮云流水”转瞬眼而逝,但能赶上隋炀帝败亡的速度吗?这“竟如何”三字,尽情地嘲弄了这个暴君的迅速亡国。这种寓严肃于调侃的笔法,最为警策。颔联转入对隋炀帝罪行的控诉:“香销南国美人尽,怨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8年42期2018-01-10
- 《隋唐演义》对《隋炀帝艳史》的袭用、整合与超越*
隋唐演义》对《隋炀帝艳史》的袭用、整合与超越雷 勇《隋唐演义》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缀集”、加工而成的,其中关于隋炀帝的情节主要来自《隋炀帝艳史》。褚人获袭用了《隋炀帝艳史》中的大量情节,又根据自己的创作观念对这些材料进行了整合和加工,有的照抄,有的删节,有的改写。褚人获笔下的隋炀帝痴情、博爱、体贴,是众美人美貌、才华的欣赏者,也是她们的保护神,因此,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暴君变成了女性视野中的“仁德之君”。经过褚人获的努力,小说的审美趣味、思想观念以及作品的
文学与文化 2017年3期2017-09-29
- 最难揣摩是人心
是很难把握的。隋炀帝的儿子齐王杨暕就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而与炀帝产生隔阂。第一件事是为了一个美女。有一次,乐平公主告诉炀帝,有个女子十分漂亮,但不知为什么炀帝听后无所表示。过了一段时间,乐平公主以为炀帝对此女不感兴趣,就把她送给了齐王。齐王将她纳入宫中。后来炀帝忽然记起这事,就问乐平公主:“你上次说过的那个美人现在哪里?”乐平公主回答说:“在齐王那里。”这件事本身不能怪杨暕,他不可能每得到一个美女都先请示一下父皇是否感兴趣。乐平公主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按理
非公有制企业党建 2017年8期2017-09-12
- 隋炀帝的“大业”时代
历史上称其为“隋炀帝”。隋炀帝在位共14年,大体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前期即大业七年(611)以前,是他意气风发、勃勃作为的时期;后面七年,即从大业八年开始,杨广连续三次发兵远征高句丽,陷入战争的泥淖,其后在席卷全国的动乱风暴中,他无可奈何地龟缩在江都,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颓废生活,终使自己于大业十四年(618)三月被身边的禁军所杀,死在扬州。他的坟墓几年前在扬州被发现。一、意气风发的杨广仁寿四年(604)十月,隋文帝下葬完毕,炀帝杨广就下诏,除去妇人及奴婢、部
月读 2017年9期2017-09-09
- 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及其音乐创作
历史正剧,是以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为主线,以隋唐五代更迭为背景织而成的,全剧荡气回肠、令人警醒,形象地阐述了大运河不单是一条沟通五大水系、贯穿南北的“运输之河”,还是一条承载家国荣辱兴衰的“命运之河”的观点(据节目单)。据了解,出品单位选择大运河作为创作题材,与大运河“申遗”有着密切关系。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贯穿如今的京、津、冀、鲁、苏、浙、豫、皖八省(直辖市),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年代最为久远的人工运河之一,且目前仍在使用,其地位
音乐传播 2017年4期2017-02-10
- 以传奇之笔书史家之思
大业拾遗记》《隋炀帝海山记》《隋炀帝开河记》《隋炀帝迷楼记》等作品集中出现于唐朝中晚期,在意旨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基本体现了这类作品的风貌。它们以有史籍记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并寓作家的历史感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于作品当中。它们以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着文人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注与思索。中唐的传奇记载的多是唐玄宗的事,而晚唐时则集中在隋炀帝身上。唐中期的元和年间距安史之乱约半个世纪,唐王朝虽日趋没落却仍存一线生机,两税法等一系列运动表明唐朝统
天津史志 2016年3期2017-01-09
- “天夺其鉴”抑或“早有始谋”
——读隋史炀帝东迁诸事札记
谋” ——读隋史炀帝东迁诸事札记○董刚(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上海200433)隋炀帝执政后期遭遇的雁门之围,是其政治生涯的分水岭。此后他南至洛阳,东向江都,拟渡长江而遇弑,再未返回京师长安。考诸史籍,炀帝东迁构想的萌生当始于雁门。从东都、江都而至丹阳的行进路线,是炀帝启程以来虽然隐微、实质上却一以贯之的计划。围绕这一计划的展开作相应稽考,可以对炀帝在东迁过程中的诸种反常表现与隋末关东、江南的政治形势变化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隋炀帝;雁门;东迁;南渡隋炀帝自大
学术界 2016年6期2016-09-01
- 古代那些“不守规矩”的官员
治通鉴》又载:隋炀帝十分欣赏大臣裴矩,认为裴矩懂得朕意,凡是他上奏的,都是我心里所想而还没有讲出来的。若非忠心为国,怎能做到与朕心心相印?当时炀帝身边的一批大臣,裴矩、宇文述、虞世基、裴蕴、郭衍等,“皆以谄谀有宠”,炀帝就被这帮人包围着。其中的郭衍曾劝炀帝,皇上用不着像先帝那样天天上朝,太辛苦了,五天上一次朝就行了。史称隋文帝“每旦临朝,日昃不倦”,每天早晨上朝,处理政务到了太阳偏西,还不知疲倦。虽然处理的事务未免“繁碎”,作为皇帝毋须事必躬亲,但他确实是
领导文萃 2016年11期2016-06-22
- 紧扣文本,多角度观照
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C.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思路解析】四个选项都紧扣“来护儿”设置,是对来护儿形象的考查。通过对四个选项的注意观察,可知C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来护儿向皇上进谏发生在“十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12期2016-05-07
- 居安思危
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注释】①将:调养。②傥:通“倘”,倘若。③遽:马上。【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护理调养。倘若马上就开始自我放
初中生世界 2016年3期2016-04-11
- 2015年高考古诗文阅读试题分析(全国新课标卷Ⅱ)
政闻,频见劳勉。炀帝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阙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二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驾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二千段,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5年4期2016-04-07
- 中华书局校点本《通典》献疑十则
、诸曹掾属等官。炀帝改领军为左右屯卫。”此处“不置将军”记载有误。按:《隋书》卷二八《百官下》“左右领军府”条记载与《通典》同。检《隋书》卷一《高祖上》开皇五年三月戊午,以高颎为“左领军大将军”,宇文忻为“右领军大将军”。可知至迟开皇五年隋代已有“左、右领军大将军”之设。同书卷二《高祖下》开皇九年十一月庚子,又有“右领军将军李安为右领军大将军”;卷四八《杨素传》开皇十年十一月有“左领军将军”独孤陀的记载。可知隋文帝朝“左、右领军大将军”下设“左、右领军将军
枣庄学院学报 2016年6期2016-02-15
- 居安思危
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于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选自《资治通鉴》,司马光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注释】①将:调养。②傥:通“倘”,倘若。③遽:马上。【译文】唐太宗对亲近的大臣们说:“治理国家如同治病,病即使痊愈,还应护理调养。倘若马上就开始自我放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6年1期2016-01-18
- 隋炀大帝(长篇节选)
鸿鹄山。老实说,炀帝忽然搁下复开学校之事,到天台寺献食,太出乎他的意料。皇上没有向任何一个大臣说明他为何忽然要去天台山,就这么谜一般地走了。段文操却有自己的想法。皇上敬佛是真,复开学校是聋子的耳朵样子货,不会动真格的。当今天子还是当年的总持菩萨。因此怎么样对待这个不听话的、诽谤朝政的刘炫,他心里有底了。天下起雨来,道旁皆为水田,无处可躲避。看见前面一辆牛车徐徐行来。车上搭有席篷。段文操走近,见一老者坐在篷下吆车。段文操命令士兵将牛车截住。士兵拦住牛车,对老
飞天 2015年11期2015-11-18
- 萧后并未“一女嫁五帝”
探与争议颇多的隋炀帝杨广相比,皇后萧氏在历史上名声不显。在后世的话本、小说里,萧后受隋炀帝牵连,被描写成无才无德、失节不贞的“女祸”形象。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萧后是一个性情柔顺、文化修养较高的传统女性,既非红颜祸水,也非弄权女主。萧后是南朝梁明帝萧岿的女儿,因生于二月,江南风俗视为不祥,因此先后被寄养在叔叔和舅舅家,过了一段贫苦岁月。隋文帝想从梁朝贵族中为杨广选妃,占卜后众多女子只有她是吉兆,于是册立她为王妃。在《隋书》和《北史》中,都称萧后性格温婉柔顺,有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5年3期2015-09-22
- 古代公文加点两则辨疑
载,“及文帝崩,炀帝遣通以诏征汉王谅。先是,文帝与谅有密约曰:‘若玺书召汝,于敕字之傍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及发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所屈,竟得归长安。”[10]又据《新唐书·屈突通传》记载,“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11]又据《资治通鉴》记载:“及高祖崩,炀帝遣车骑将军屈突通以高祖玺书征之。先是,高祖与谅密约:‘
文史杂志 2015年2期2015-09-10
- 故事连缀 语皆有本——《隋炀帝艳史》与唐宋传奇笔记诸小说之关系
奇笔记中相关的隋炀帝故事连缀起来,构成小说主要的情节架构,甚至将有的情节或者诗词完全移植过来,此类素材约占全书十之七八。在此基础上,他又参考宋元平话和其他历史演义小说,吸纳正史和其他史料来充实情节,以达到“语皆有本”的效果。事实上,虽是敷衍历史人物,因作者选取材料的基础是小说,使得其内在旨趣与写法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历史小说,而近乎描摹世俗百态的人情小说。一、取材于唐宋传奇笔记(一)隋炀三记:《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三书并载明代吴琯 《古今逸史》中,未见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0期2014-08-15
- 有意误读与自觉忽略——隋炀帝萧皇后《述志赋》的文本内涵与历史命运
女性文章两篇,隋炀帝萧皇后《述志赋》即其中之一。《隋书》对其撰写缘起的描述,似已解释了它入选的原因:“(萧)后见(炀)帝失德,心知不可,不敢厝言,因为《述志赋》以自寄”[1]1111。然而,细读该赋,并参之以隋末唐初的历史情境,可知《隋书》的解题,或许正是一种“有意误读”。1 《述志赋》文本内容与《隋书》解题的矛盾《隋书》对《述志赋》的解题已见上文,其大意可简括如下:萧皇后的夫君隋炀帝,德行日益败坏。她知道这样不好,但又不敢直谏,只好写了《述志赋》以抒发自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3-28
- 宣华夫人故事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
0)宣华夫人是隋炀帝故事系统中的重要人物。她本是文帝妃嫔,后入炀帝后宫。唐代,宣华夫人故事基本成形。在以《隋书》为代表的史传中,杨广因调戏庶母之事败露而弑父与杨广登基后烝母两大情节单元已基本确立;宋元时期,与炀帝后宫故事繁荣的现象形成对比的是,宣华夫人故事比较受冷落,相对沉寂;明清时期是宣华故事的繁荣期,不仅作品数量可观,情节也有一定的变迁,宣华夫人的形象也更为复杂。宣华夫人;文本演变;文化内涵宣华夫人是隋文帝的妃嫔,文帝死后入炀帝后宫,成为隋炀帝灭绝人伦
天中学刊 2014年3期2014-02-11
- 关于赵昱是否为嘉州太守的考证
道士李珏。隋末,炀帝知其贤,征召不起。”宋代祝穆撰《方舆胜览》称:“赵昱隐青城山,隋炀帝起为嘉州太守。”明代《嘉定州志》(李采、范醇敬撰,毛郎英校点)称:“赵昱,字仲明。与兄冕俱隐青城山,从事道士李珏。大业末,炀帝闻其名,征召不起,督让益州太守臧剩强起。”明代曹学佺撰《蜀中广记》称:“《神异传》云赵昱尝隐青城山,隋炀帝起为嘉州太守。”今人王纯五主编的《青城山志》称:“隋朝嘉州太守赵昱隐居于此,后即称该山为赵公山。”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出,赵昱任职乐山的朝代是隋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2014-02-03
- 论隋炀帝兼容南北的文学思想倾向
美趣味的代表。在炀帝之前,三地文学和文学思想之间虽有过接触,相互之间也发生过影响,但就整体态势来说依然是各自发展,直到炀帝即位之后,南北文学和文学思想才向着彼此融合的方向迈进。一、对南方文学及文风的继承首先,炀帝推崇江南文化,迷恋江南文学的审美趣味。炀帝很早便受到了江南文化的熏染。开皇元年,十三岁的杨广被立为晋王。次年,纳萧岿女为晋王妃,萧梁宗室素来崇尚文学,萧王妃在家庭传统的影响之下亦从事过文学创作,曾作有《述志赋》,几乎全由对句组成,较富文采。对于同样
名作欣赏 2013年32期2013-08-15
- 后之视今,如今之视古
之失国。然今之视炀帝,亦犹炀帝之视周、齐也。故京房谓汉元帝云:“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此言不可不戒也。【注释】① 京房:西汉经学家、音律学者。【大意】臣私下思考前代以来国家兴衰成败之事,一旦百姓怨恨反叛,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这个国家没有不马上灭亡的。君主即使想悔改,也没有能够重获安定的。凡是实行教化,应该在可以实行的时候就实行;如果等到事变已经发生才来后悔,是没有什么用的。所以君主每当见到前一朝代的灭亡,就知道人家的政令教化是如何失误的,却不知道自
月读 2013年9期2013-08-15
- 薛道衡之死
年被登基五载的隋炀帝赐死。事情的起因,竟是薛道衡呈进的一篇文章《高祖文皇帝颂》。辞藻宏丽、洋洋洒洒两千六百余字的《高祖文皇帝颂》,对先帝杨坚竭尽歌功颂德、拔高吹捧之能事。在薛道衡如椽之笔的塑造下,杨坚“张四维而临万宇,侔三皇而并五帝”的辉煌形象,跃然纸上。它期望大隋“鼎业灵长,洪基隆盛”,先帝精神“流泽万叶,用教百年”;翘盼“尚想睿图,永惟圣则,道洽幽显,仁沾动植”。循之常理,老臣薛道衡呕心沥血颂扬先皇文帝,又送上对大隋帝业的美好祝福,没有招惹炀帝什么,焉
杂文选刊 2013年11期2013-05-14
- 浅议隋朝南人入北及其影响
二年(606),炀帝纳后主第六女为贵人,“绝爱幸,因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由是并为守宰,遍于天下”。由于北方征服南方成为必然趋势,北朝政府也放弃优待南朝皇族来吸引南人入北的做法,对待陈氏家族的人员,除了本人有特别才干给予高官之外,大多授予基层官职。据《陈书》列传第八和列传第二十二记载,其中世祖子名字中间字为“伯”共十三人,其中有两男早卒,入北共七人,高宗子名字中间为“叔”共四十二人其中有三子早卒共二十八人,后主子为单名共二十二人入北十一人。陈伯恭,
史志学刊 2013年4期2013-04-10
- 隋炀帝:大有作为和奢靡败家的统一体
杨津涛隋炀帝:大有作为和奢靡败家的统一体杨津涛隋朝第二代统治者杨广通常被称为“隋炀帝”,这是李渊篡位后给表弟上的一个谥号。按古时谥法的规定,“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总之就是说他荒淫无道,以至众叛亲离。公元581年,杨坚抢了小皇帝宇文阐的帝位,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封二儿子杨广为晋王。13岁的杨广随即就被派往今天的山西,以并州总管的名义,率军防御突厥。18岁时,杨广被召进京,做了两年的内史令后,在开皇八年(588年)成为伐陈隋军的统帅。有
决策与信息 2013年11期2013-01-12
- 古代文学领域中隋炀帝故事研究综述
233030)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亡国之君。他在位期间,凭借历代帝王少有的雄心与魄力,营造洛阳、修通运河、开创科举、开发西域,建立了种种功绩,同时也因不恤民力、刚愎自用,终于导致江都之变,终结了隋王朝短暂的统治。对于这个颇具争议性与传奇色彩的皇帝,学术界的研究主要有两个角度。一是史学角度。现已于1997年、2007年、2009年分别召开三届中国隋炀帝学术研讨会,魏华仙《近十余年来的国内隋炀帝研究》[1]等文章即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史学研究主要围绕对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5期2012-03-28
- 宇文化及:投机是座断头台
爸叫宇文述,是隋炀帝的第一宠臣,所以,宇文化及算是个标准的衙内,头上长疮脚下流脓。如果这轻浮的小子就这么小打小闹地坏下去,可能也会寿终正寝。可他偏不,衙内当腻了,小坏事缺乏震撼力,难以青史留名,他准备做件影响力大的坏事。一个人干,不过瘾,他就拉上自己的三弟宇文智及,亲兄弟齐上阵。这次做的,是投机性高的大买卖。炀帝虽说已和草原霸主突厥启民可汗签订和平协定,并且给他送去了义成公主,可启民可汗抱着这样一个观点,抢一点比不抢好,抢多点比抢少点好,因此大的战争没有,
百家讲坛 2012年14期2012-02-11
- 试评隋炀帝
000)在评价隋炀帝时,史学界普遍认为他是千古暴君,人们对开运河、建东都、巡幸、隋亡原因及对其人的看法,各执己见,分歧很大。评价“亡国之君”隋炀帝,我略陈管见。一、关于开凿大运河隋炀帝开运河,首先有人认为是“出于君王游幸之私意”,“遂为亡国之虐政”。[1]此说一直沿袭到二十世纪中后期。但我认为这种评价不妥,说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巡幸风光,未免目光短浅。隋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三百余年之后建立的一个统一封建王朝,巩固政治统一是摆在隋代君臣面前的一个严峻任务。特
文教资料 2010年12期2010-08-15
- 口舌之祸
欲望。文帝死后,炀帝即位。贺若弼忘记了一点:对于文帝来说,他是文帝的老部下、大功臣,所以文帝迁就容忍他,但是对于隋炀帝来说,贺若弼只是其父一朝遗留下来的一个大臣而已,他对炀帝没有任何的功劳可恃。在炀帝即位后,贺若弼依然故我,不知约束地大放怨言。于是隋炀帝便找了个因贺若弼议论其过奢的借口诛杀了他。此外,还将贺若弼的妻子罚作官家奴婢,他的儿子们也被罚为奴,后来他们全被诛死。贺若弼在目睹了其父的惨状与遭受了肌体之痛后,非但没有能吸取其父的前车之鉴,反而累及家人,
意林 2009年20期2009-02-11
- 皇帝黄袍的由来
到了隋朝,文帝、炀帝着黄袍,但未明令禁止他人穿黄色衣服。《隋书》卷十二《礼仪志》记载,炀帝在大业六年(610年)下诏: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黑,士卒以黄。到了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开始在百宫百姓中禁穿黄色衣服,黄袍遂成为皇帝专用之服。《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志》说,到唐高祖,以赭黄袍、中带为常服,接着天子袍衫,稍用赤黄,遂禁臣民服。并规定了其他官员的服色:三品以上为紫,四品五品为朱,六品七品为绿,八品九品为青。宋太祖赵匡胤因陈桥兵变而“黄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02年9期2002-05-08
- “佞于隋而忠于唐”
、并吞吐谷浑,使炀帝“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他主张招徕西域各族,造成了郡县“疲于迎送,糜费以万万计,卒令中国疲敝,以至于亡。”这些主张都是为了迎合炀帝好大喜功的心理,炀帝继位之初,这种徒好虚名、不计实祸的作法已经表现出来了。在招待突厥可汗时赏赐太滥,当时元老重臣贺若弼等在私下议论了一下“宴可汗太侈”就被认为“诽谤朝政”,因而被杀了头。而裴矩的迎合却深受炀帝的赞许。他曾说:“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隋亡
读书 1980年10期198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