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大业”时代

2017-09-09 12:35张国刚
月读 2017年9期
关键词:大业隋炀帝

张国刚

公元604年七月,杨广(569—618)如愿以偿,在他父亲隋文帝崩驾之后,顺利登基,历史上称其为“隋炀帝”。隋炀帝在位共14年,大体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前期即大业七年(611)以前,是他意气风发、勃勃作为的时期;后面七年,即从大业八年开始,杨广连续三次发兵远征高句丽,陷入战争的泥淖,其后在席卷全国的动乱风暴中,他无可奈何地龟缩在江都,每天过着纸醉金迷的颓废生活,终使自己于大业十四年(618)三月被身边的禁军所杀,死在扬州。他的坟墓几年前在扬州被发现。

一、意气风发的杨广

仁寿四年(604)十月,隋文帝下葬完毕,炀帝杨广就下诏,除去妇人及奴婢、部曲的苛税,男子22岁成丁。关于这个诏书,史家历来有不同的解读,大体来说,应该是减轻了这些人的负担。妇人不交课税了,奴婢不交课税了,部曲不交课税了,男子推迟成丁年龄,通常男子成丁是在20岁、21岁,22岁算是比较晚的,成丁晚,意味着负担赋役的时间就晚。我想这个政策,总体上说应该还是减轻百姓负担的一个政策。

隋炀帝继位以后,还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方面的改革。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诸多内部体制和机制的调整,是隋炀帝时期完成的。比如说殿中省的改组,使它成为一个纯粹的皇家侍从机构,把一些宫官和朝官的职能,做了更清楚的厘定。炀帝的官制改革还为唐代执事(职事)官和散官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即掌握实权的职事官和表达特权的散官(身份)分为二途,这是秦汉以来官制演变的重大成果。

设立进士科。隋文帝开始分科选人,隋炀帝增加了进士科,进士科跟汉朝的察举征辟制最大的区别,一是考试形式比较程式化,有利于选人标准的客观性;二是对考生的要求,于策论之外增加了文学的分量,减少了背诵的分量。唐朝的科舉就是在隋炀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宋朝以后的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更加客观了。

从隋文帝到隋炀帝,还有一件特别值得一提的事,就是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这个加强的具体措施,是以官吏的任命和考核为中心的。《资治通鉴》和《隋书》记载了吏部尚书牛弘跟学者刘炫的一段对话。牛弘问道,《周官》所载,古时候职官构成,士多而府史少,也就是官多而吏少,府史是吏,指从事助理、文秘工作的人。可是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官府配置的令史百倍于前,如果减少这些文秘人员,事情就做不成,这是为什么呢?

刘炫回答说,这是因为古今的治理机制不一样。古人委任责成,年终考核,经办的文案无需一次次核校,文牍也不那么繁杂,从事文秘工作的令史,仅仅登录事件、掌管要目而已。现在可不一样了,官府搞文牍主义,卷宗文簿一摞一摞的,总是担忧这件事不符合规范,那件事不符合制度,繁文缛节,弄得每一步都程序谨严,有一点不严密的话,麻烦就大了,甚至要到万里之外去追踪百年前的旧案。如此,文秘的工作自然就忙啊。俗话说“老吏抱案死”,事繁政弊就是这个原因。

牛弘又问,魏、齐之时,这些文秘人员的工作也很从容,可是现在特别忙碌,不遑宁处,这又是为什么呢?刘炫回答说,那个时候州郡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命,县里只有县令是中央任命的,其他的僚佐都由这些主要官员自行辟署,按照要求聘任。受诏赴任的,一个州里不过数人而已。现在不一样了,“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大大小小的官,都由吏部来任命,官员的所有行为,都要由中央的考功司来考核,所以事儿多。事儿一多,那怎么能省官呢?牛弘虽然知道刘炫的话是对的,但是也不能采纳。

牛弘与刘炫的这段对话很有名。它告诉我们,从周、隋开始,官吏管理制度更加严密、苛细了。第一个变化,以往是目标管理,现在则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周官》的记载姑且勿论,汉魏以来,地方官的权力比较独立,总的管理原则是委任责臣,岁终考核,程序比较简单。现在管理程序变得复杂起来,每一个行政作为,必须有很多的步骤,有很繁密的文书来考核,来审查,来管理。哪一步不严密,出了问题,就要追责。过程管理就要规范负责人,防止出漏洞,因此程序繁琐。第二个变化,过去中央只是任命主要干部,幕僚由长官自己选任。现在是州(郡)县官员,都要由中央任命。既然官员由吏部任命,就要知道他的功过事迹,于是,考功司需要考察其政绩,事情自然就忙了。这两件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就是到隋朝的时候,中国的官僚体制更加严密了,更加规范了,更加繁琐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也更加具体了。

隋炀帝在大业年间的作为,最为人所关注的,是大型工程的建设。

有人跟隋炀帝讲,陛下是木命,雍州五行属金,破木之冲,对您不利,有传言说,“修治洛阳还晋家”。洛阳是西晋的首都,杨广在当太子之前,被封为晋王。杨广听信了这句话,决定重建东都洛阳。其实,东都的修建,是因为“南服遐远,东夏殷大,关河悬远,兵不赴急”,为的是解决大统一政权的巩固问题。

604年十月,杨广到了洛阳,封其长子杨昭为晋王,留守长安。隋炀帝常住洛阳,在长安待的时间大约不到两年。洛阳宫的修建,工程浩大,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就修建完成了。东都洛阳地位的加强,有助于强有力地掌控帝国的南部和东部。这跟西周王朝灭商之后,特别是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即洛阳),有同样的考虑。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还有一个伟大的工程,就是修运河。

隋炀帝修成的运河,我们现在叫京杭大运河。隋炀帝修运河有对旧河道的疏浚拓展,也有新河道的开挖,主要是把古代各朝开凿的地方性运河连成一体。605年开挖通济渠,把洛水、黄河、汴水、泗水打通,一直通到淮河。608年炀帝又下令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至黄河,北达涿郡。610年,又进一步疏浚江南运河,以达杭州。运河全长大约2700公里。唐代的漕运仰赖东南,又多次对运河加以疏浚。运河的修建,漕运的发展,使运河沿岸出现了一些新的城市,如开封、苏州、杭州、镇江、淮安等等。但是,像运河这样的大工程,非常损耗民力,对老百姓是极大的负担。

二、炀帝经营西域

世人皆知隋炀帝对于江南的爱慕,却不知道他对西域的热情着实不下于江南。他是历代帝王中,第一个到过河西走廊的人,第一个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率军征战的人。推动隋炀帝西巡的是隋唐名臣裴矩(约547—627)。endprint

裴矩与突厥有过多年的交往经验,隋炀帝任命他以重臣的身份主持西域工作。他在前来张掖(河西四郡之一)参加互市的胡商中采访,并搜集其时的书传记载,撰写了三卷本的《西域图记》,大约成书于606年初。他将此书献给炀帝,激发了炀帝经营西域的热情。

这本书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推动了隋朝对于西域的经营。《隋书·西域传》称:“炀帝规摹宏侈,掩吞秦、汉,裴矩方进《西域图记》以荡其心,故万乘亲出玉门关(实际上炀帝并没有出玉门关,他最远到达燕支山,即今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之焉支山),置伊吾(今新疆哈密)、且末(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南,今仍称且末县),而关右暨于流沙。”这段话包含了唐初对于隋炀帝的批评,却也道出了炀帝的雄心因为裴矩的《西域图记》而得到满足的事实。

其时,阻碍丝绸之路交通的,是地处青海地区的吐谷浑部族。西域胡商之所以只能在张掖互市,一个原因就是吐谷浑的势力威胁到了内地与张掖之间的通道,所谓“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隋书·裴矩传》)。裴矩联络铁勒(西北游牧民族,一度成功反叛突厥),联合击溃吐谷浑,并设立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其中西海郡治所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的铁卜恰古城),郡下设宣德、威定二县,威定县的治所大约在今青海省都兰县境,就是今天的格尔木地区。格尔木以东是西宁,以北是敦煌,以南是拉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通往新疆、西藏等地的枢纽,汉武帝时代也不曾被纳入版图。在这种情况下,609年隋炀帝西巡张掖,才有了安全保障。这是内地皇帝西行最远的地方,他在张掖召开的西部地区“丝绸之路博览会”,吸引了27个国家的君主出席。次年,这个盛会又搬到了洛阳,推动了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地区与中原内地政权的政治互信和经贸文化关系的发展。隋朝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西方商人来长安,比如要求沿途各地要热情接待外國商贾,并为他们提供种种费用。在丝路要冲还设立军政机构,并大量屯田,以保证丝路行旅的供应。

该书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保留了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西域图记》记载了44个西域国家,并且附有地图和图画,所记诸国多为丝路商人“周游经涉”的地方,以及“利尽西海(地中海或阿拉伯海),多产珍异”,即在丝绸之路远程贸易中的富商大贾。这部三卷本的文献,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只是《隋书·裴矩传》中留下了其序言,其中道出了裴矩对于丝绸之路三条西行路线的走向。序文云:“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即由敦煌至“西海”的三条路线。这里的“西海”究竟何所指,从《隋书·裴矩传》中残存的内容看,应该是指地中海、阿拉伯海、波斯湾或者是印度洋。

裴矩所记三道分别是:北道从伊吾(今新疆哈密)出发,经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至拂菻国(东罗马),达于西海(地中海)。中道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焉耆、龟兹、疏勒(均为今新疆同名地区),经塔里木盆地,越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经过中亚,至波斯(伊朗),达于西海(波斯湾或阿拉伯海)。南道从鄯善(今新疆鄯善)、于阗(今新疆和田),西行越过葱岭,又经阿富汗、巴基斯坦,至北婆罗门(印度),达于西海(印度洋)。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

在军事外交方面,隋炀帝三打高句丽:第一次被对方打败了;第二次碰到杨玄感起兵,赶紧撤兵;第三次高句丽实在受不了了,表面上是投降了,实际上是给隋炀帝留了一个面子,隋朝损失巨大,丢掉了里子。

隋炀帝做事的风格是大张旗鼓,风风火火。修长城,修渠道,修洛阳城,修大运河,西巡河右,东打高句丽,太耗民力了,完全改变了隋文帝当初休养生息的政策。史家这样评论道:炀帝“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理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盛兴屯田于玉门、柳城之外。课天下富室分道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而冻馁者,十家而九”a。劳民伤财的结果,就是隋炀帝把自己放在了火山口上。

三、炀帝的性情

隋炀帝的性格是好大喜功,虚荣心强烈。这在他的外事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业六年(610)正月,在洛阳召开盛大的庆典,庆祝新年,同时还有个盛大的“商品博览会”,西域各国的首领都前来参加,大约还有参加丝绸之路贸易的胡商。庆祝会场设在洛阳城端门外的广场上,灯火通明,通宵达旦,表演各种音乐马戏,据说参加演出的歌手有万人之多。商品交易则在洛阳东市——丰都市进行。店铺里琳琅满目,各种珍奇物品,美不胜收。据说前来参加交易的胡商,可免费享用各种美味佳肴。胡商们都惊叹中国的物产丰盛,也有那些狡诈一点儿的胡人说,你们树上都缠着丝绸,可是街头不也有没衣服穿的穷人吗,为什么不给他们穿呢?百姓听了这话都很尴尬。演出和交易活动持续有一个月的时间。

虚荣之外,就是狭隘。隋炀帝不喜欢人家给他提意见,他心胸狭窄,不能容人。隋炀帝身边不是没有人才,比如,苏威、杨素、高熲。高熲在文帝的时候被除名为民,隋炀帝又加以起用,但是,不久就因为直言谏诤(诽谤朝政)而被诛杀。杨素是帮助杨广上台的功臣,也遭受怀疑,郁郁而终。苏威则处于没有实权的顾问位置上。

隋炀帝的文才出众,诗作也是一流,可是他心胸狭隘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他的父亲隋文帝有一个“笔杆子”叫薛道衡,也是个学者。薛道衡的诗文出众,他死后,据说炀帝特别开心,心想你终于死了吧,看你还能写出“空梁落燕泥”这样的佳句吗?王胄也是一个出名的诗人,王胄死了,隋炀帝读着他的佳句说“庭草无人随意绿”,看你还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吗?炀帝觉得自己的文学才能很高,他说,天下都以为我是靠我爸当皇帝的,其实假如跟你们一起进行考试,挑选天子,那也应该是我。在中国古代的君主理论,即所谓领导理论里边,都是说君王不应该心胸狭隘,不应该自负才学,《贞观政要》里面唐太宗君臣之所以反复谈论这一点,隋炀帝的反面典型是重要原因。

隋炀帝本人的家事,也值得谈谈。

炀帝的太子杨昭(584—606),年纪轻轻就病逝了,老二齐王杨暕(585—618)应该被立为太子,可是太子杨昭有三个儿子,到底是立皇太孙,还是立皇次子,隋炀帝并没有明确的态度。种种迹象表明,炀帝是想培养皇次子的。比如,炀帝把太子的两万多属兵都划归给杨暕,还给他精心挑选宫中的僚属,让光禄少卿柳謇之做齐王府长史,并对他说,如果齐王的德业修备,那你自然富贵,如果不行,你也有罪。可见,炀帝是把杨暕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endprint

但杨暕身边有很多小人,做了很多不法之事,连累到了杨暕。《资治通鉴》列举了这么几件事。杨暕派身边的人去搜寻美女,结果这些人放纵,见了美女就假冒杨暕之名,把她抢走,送到杨暕的府第,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败坏了杨暕的声誉。杨暕的属官在陇县蹂躏胡人,强迫他们交出骏马,杨暕命令属官把马还给主人,不要胡来,但是属官诈称这个马是齐王赐给他的,于是牵回了自己家,并没有还给胡人,杨暕却不知情。

另有一件事。杨丽华被封为乐平公主,她原本是北周宣帝宇文贇的皇后,老父亲夺了夫君家的江山,她如今寡居在家。有一次,她对自己的兄弟隋炀帝讲,柳家有个姑娘长得很标致,炀帝当时无置可否。后来乐平公主就把这个姑娘介绍给了杨暕,杨暕纳之为妾,姑妈给介绍的,侄儿杨暕当然很开心。可是有一天,炀帝忽然问,柳家的姑娘现在在哪里呢。公主说在你儿子齐王府上。炀帝听后很不开心。其实这也不能怪杨暕,杨暕也不知道,原来姑妈最早曾把这位姑娘介绍给了自己的爸爸隋炀帝。

还有一次,炀帝、杨暕父子俩一起去狩猎。杨暕打到了很多麋鹿,收获多多;隋炀帝却什么也没打到。炀帝身边的官员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说为什么陛下您没打到呢,因为齐王杨暕身边的人拦住野兽,不让野兽往您这边来,都在他们那边,所以他打得多。炀帝听后就生气了。从这两件事来看,炀帝是很小心眼儿的人。

因为与儿子在这些生活的事情上产生了矛盾,后来炀帝就找茬把杨暕给处置了。找的什么茬呢?按照当时的规定,县令不能无故出自己本县的县境,杨暕却违背了这个制度,将自己宠信的伊阙令带到汾阳宫。有御史就向炀帝弹劾杨暕,炀帝于是派了一千名甲士,大肆搜索杨暕的府第,彻底追究这件事,把杨暕弄得灰头土脸的。杨暕有个妃子韦氏早死,他跟韦氏的姐姐私通,生下一个女儿。有善于看相的人说韦氏这个姐姐有皇后之相,将来有可能当皇后。杨暕就想韦妃的姐姐将来能当皇后,娶了她自己就能当皇帝了。可是杨暕有个心病,他已故的兄长有三个儿子,老爸到底是立皇太孙还是立他,他心里没谱。于是他听信人言而做巫蛊诅咒,事情败露,炀帝大怒,杀了很多杨暕身边的人,并赐韦妃之姊死刑。当时赵王杲年纪还小,炀帝对身边的侍臣讲,我只有杨暕一个儿子,不然的话我就把他处死,以明国法。杨暕从此恩宠日衰,隋炀帝还专门派一个禁军将军看住他,实际上就是将其软禁了。这似乎重复了当年杨坚软禁废太子杨勇的故事。

隋炀帝特别担忧杨暕会发动兵变,因此杨暕身边的卫士都是老弱病残。太史令庚质的儿子是齐王府的属官,隋炀帝问庚质,你为什么不能一心侍我,让你的儿子在齐王手下做事呢?你怎么如此心怀两端?庚质觉得很奇怪,说我在陛下身边当太史令,我让我的儿子侍奉您的儿子齐王,这是一心,怎么是二心呢?炀帝很生气,就把他安排到外面去當县令。隋炀帝的多疑与心胸狭隘,跟他父亲何其相似。

历史家有时候不用总是讲宏大的叙事,来表达对这个政治人物的评价。这里的家事,父子之间没有由头的种种猜忌,特别能看出一个政治家的胸襟气度。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问他身边的大臣萧瑀(隋炀帝的皇后萧氏的弟弟)说,爱卿啊,你在隋朝的时候,能够常常见到你的皇后姐姐吗?萧瑀回答,他们自己的儿女都见不着父母,我怎么能见得着呢?就是说隋炀帝的家庭关系是冰冷的。魏徵在旁边说,我听说隋炀帝不相信齐王,总是让宦官观察他,齐王杨暕宴饮,炀帝就会问他有什么事这么高兴,需要喝酒庆贺。齐王表情忧郁,说自己有心事,忧心忡忡。父子之间如此隔膜,何况他人乎?隋炀帝这个人在家庭生活当中,跟自己儿子的隔阂很深。

四、炀帝的末路

隋炀帝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35岁之前是皇子、太子时期;35岁当皇帝之后到大业十二年(616)七月从洛阳南下江南之前,是建功立业时期;最后在江南的不到两年时间,则是颓废被杀时期。

611年,动乱最早从山东发起,王薄起兵,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反对辽东之役对百姓的残害。随后各地反叛此起彼伏。616年初秋,隋炀帝下江南的时候,内地已经完全乱了,农民起义军,官僚的起义,已经把隋朝江山搞乱了。没有人能够理解,一向强悍、刚愎自用的隋炀帝,为什么不在都城长安,更不在他精心建造的洛阳组织平定各地的反叛,而是跑到江都去。炀帝年轻时曾经在那里工作多年,他曾经担任多年的扬州总管,他的妻子萧皇后也是江南人,他本人在江都接受了智顗大师所授的菩萨戒。但是,这些能构成炀帝躲避到江都去的理由吗?

《资治通鉴》记载说,隋炀帝在宫中建了一百多个屋子,让美人去住,每天到某一房做客,宴饮不绝,每日长醉,说天下危乱,扰扰不安,他要抓紧时间享受。他夜里喝酒的时候,看着天象,对萧皇后说,外面歹人要算计我,但是即使这样,我也不失为长城公,你也不失为沈后,咱们好好快乐快乐吧。长城公指的是陈后主陈叔宝,他的皇后是沈后,意思是说大不了我们在新的朝代里面,还可以过一个悠闲的日子。

当然,隋炀帝是否真的是这样想,我们无从得知。但是隋炀帝晚年,确实是面对乱局不想作为,只想像缩头乌龟那样躲起来。前期的隋炀帝,意气风发,修东都,修运河,搞各种外交活动,而且还有很多的改革政策,三次打高句丽失败之后,他一下子就泄气了。这特别像一个冒冒失失的年轻人,开始干劲冲天,干着干着,碰到钉子了,一下就消沉了,意志力严重不足。

隋炀帝最后是怎么死的呢?跟着隋炀帝在江南的禁军,大都家在关中。这些禁军离开家乡,妻子也不在,家人也不在,时间长了,看不到回家的日子,便思乡心切,加之待遇也不行,就有禁军要谋反。一个叫司马德戡的禁军将领拥戴宇文化及等发动政变,杀死了隋炀帝。在要杀隋炀帝的时候,隋炀帝说天子自有死法,不得加锋刃,应该饮毒酒而死。隋炀帝此前就准备好了毒酒,可是到他索要毒酒的时候,连保管毒酒的人都跑了。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隋炀帝的荒唐和颓废,真就是无可救药了。

宇文化及杀害了炀帝及皇室人员,只有萧后没有死,他立炀帝之侄秦王浩(杨俊长子)为傀儡皇帝。杨暕被杀时,以为是父皇隋炀帝派人下的手,说孩儿无罪。炀帝死前也以为是儿子杨暕在背后作乱。父子至死不相明,不知道最后到底是谁杀了谁。endprint

五、炀帝的评价

隋炀帝与秦二世一样,都是被历史钉在耻辱柱上的亡国之君。也有史家为他抱不平,说他虽然亡国了,却不失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的大业年间,确实有几件大事业不能不说。比如,营建东都洛阳,修建京杭大运河,西巡出塞,开拓疆土,开设进士科。还有一些不为公众所关注的成就。比如,隋炀帝曾经下诏大力发展教育和学术事业,“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a。因为杨广确实是一个文化人。隋末大学者王通(584—617)在炀帝继位时刚20岁,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李靖等都是他的学生,王通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大业时期。

后世批评隋炀帝的人,偏好指责他的“私生活”。类似《迷楼记》(鲁迅推测是北宋人的作品)中的记载,我觉得添油加醋的成分偏多。隋炀帝杨广早婚,582年,即隋建国的第二年,年方14岁的杨广就迎娶了比自己大两岁的后梁公主萧氏(567—647)。萧氏次年怀孕,584年正月,生下大儿子杨昭;585年生下次子杨暕;586年生下女儿南阳公主。几乎一年生一胎。

炀帝被杀时50岁,共有四个儿子(一人早夭)、两个女儿。在活下来的五个孩子中,至少有两子一女是萧皇后所生。说隋炀帝荒淫,不知从何说起。相比较而言,李世民(599—649)活了51岁,留下14个皇子、21个公主,是35个孩子的父亲。隋炀帝的子女只是李世民的一个零头,说炀帝荒淫好色,至少从这一点来看,是不真实的。萧皇后是炀帝一生的最爱;没有人能编排出来,隋炀帝在萧皇后之外,还有什么宠妃得到了他的特别青睐。

那么隋煬帝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隋炀帝雄心虽大,能力却跟不上。隋炀帝的雄心是想追随秦皇汉武,建立伟大功业。但是,他的能力却不体现在这里。隋炀帝的能力是什么呢?他“美姿仪,少敏慧,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a。炀帝的文学水平也是很高的,他自己说,凭科举考试,他也可以当上天子。炀帝也有不错的战功。589年平陈之役,21岁的杨广是全军总司令。虽然高熲、杨素是实际的军事指挥,贺若弼、韩擒虎是前线军将。但是,杨广的功劳显然不能抹杀。可是,即便如此,隋炀帝作为大隋的最高统治者,还是亡国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贞观二年(628)唐太宗谈到隋炀帝时说,看了隋炀帝的文集,他的文辞很好,也懂得尧舜之道,怎么做的事那么悖谬呢?魏徵回答说,人君即便是圣哲,也应该谦虚,也应该容人,用谦卑、虚怀若谷的态度来待人接物,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不是这样,他自视甚高,自恃其是俊才,骄矜自用,故而败亡。魏徵批评隋炀帝太高傲了,太自以为了不起了,太看不起别人了,所以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至于覆亡。唐太宗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这段对话讨论的是隋炀帝失败的原因。

一个帝王,不管有多大的本事,都应该谦卑谨慎。谦卑不仅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应有的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的方式。因为天下之大,世界之复杂,一个帝王再有本事,也不可能事事都应对得体,都能够拿出相应的政策和方案来处理复杂局面,只有谦卑低调,才能够凝聚人才,使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隋炀帝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是缺乏领导力的。他有治理天下之智,却没有治理天下之才。他的文采斐然,他的个人能力,作为一个专家可以,但是要做一个帝王,治理好天下,首先应该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其次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而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必须集思广益,如此才能激励部下去做事。这就是唐太宗、魏徵君臣所讨论的隋炀帝失败的原因。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业隋炀帝
唐人评价隋炀帝对后世的作用与影响
隋炀帝爱玩“假招子”
丰收节来了!
隋朝末年的“奇人”宇文化及
隋朝“江都之变”风云
奴隶倒戈
磊编的减肥大业
李渊起义
这个老总不一般
一石三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