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岸
- 谦卑的歌
我认识并喜欢上了苇岸。苇岸作为梭罗自然主义写作的国内传人,他的这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节选)让我大吃一惊,由此改变了我的一些观念。第一惊是:散文还能这样写?是很散漫的语录体,在我以前的经验里,语录体一般都是精炼而智慧的,比如孔子的《论语》。然而苇岸的语录体是随意散漫的,是对野兔老鹰喜鹊蜜蜂蚂蚁树木庄稼节气等自然事物满心欢喜的记录、描述、漫想。第二惊是:原来这些鸟儿昆虫等动物经他这么一写还真的挺有意思。第三惊是:苇岸是一个多么谦卑、善良,具有悲悯情怀的人啊
阅读时代 2023年6期2023-06-11
- 惊蛰,一个有故事的时节
抬头,随手合上了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还能是什么声音。”父亲淡淡地说。“什么,已经惊蛰啦!”我有点愕然。“有什么奇怪的。進入惊蛰已经有几天了,只是今天才打雷。”“在苇岸的笔下,惊蛰应该是一个有着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的时节,我怎么就没感受到呢?”“出去走走,你不就知道了!”“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吟读着书中的句子,我走出了院门。空气里氤氲着水汽。踏在潮湿青苔溢出的石板路上,我朝湖边走去,呼吸着雨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3年3期2023-04-07
- 大地上的诗人
——《苇岸日记》读札
年夏天,我听说《苇岸日记》正在整理中,当时便颇感惊喜和期待。最初认识“苇岸”,缘于大学时在《散文》杂志上偶然读到他的几则日记,字字千钧,如电光石火般击中我,让我一见倾心。此后我一直在等待,却不见日记出版。两年前在一个活动中,向树才老师问及此事,方才知道日记终于要出了——那种心情,用“欢呼雀跃”都不足以形容。好事多磨,在经历漫长的六年半之后,皇皇三大卷的《苇岸日记》,终于等到了。我第一时间预订了《苇岸日记》。收到后迫不及待地粗翻一过,之后又逐卷细读。还有什么
绿叶 2022年3期2022-11-25
- 放蜂人爱读《放蜂人》
——《放蜂人》赏析
本杂志上,看到了苇岸写的《放蜂人》,一下子就被迷住了。“放蜂人是大地上寻找花朵的人,季节是他的向导”。文章一开头就真实地说明了放蜂人的特点,又隐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这句极有诗意的语言,让读者感到美的同时,还会联想到,放蜂人不单纯是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在细致入微地叙述了放蜂人追花逐蜜的过程,蜜蜂采花酿蜜的艰辛后,赞美了蜜蜂勤劳忘我的精神,“它们是我们可钦可敬的邻居,与我们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它们体现的勤劳和忘我,是支撑我们的世界幸福与和睦的骨骼。它们就在我
蜜蜂杂志 2022年6期2022-11-21
- 无限的临终,或生命的组织可能性
——思之青 《接近黄昏》阅读札记
飞1998年,苇岸在居所东边的田野上选取了一个标点。他是否知道自己已经开始在无限的临终之中,劳作已经不可追索,但可追索的是,从他踏进松软泥土的那一刻,从他感到肢体伸张、血液涌动的那一刻,他自身作为一个寓言化的标点已经显形;而那个让标点显形的肉身——那个无论自身晓得与否,都已经投身于临终状态的人——则开始着手为那些 “一生从未踏上土地”的人,保存只可能在静默中熠熠生辉的 “遗迹”。一年之后,伴随着苇岸的离逝,那个闪烁的标点 (在其中有一系列动作:观察、拍照
散文诗 2022年9期2022-11-11
- 无限的临终,或生命的组织可能性
论1998年,苇岸在居所东边的田野上选取了一个标点。他是否知道自己已经开始在无限的临终之中,劳作已经不可追索,但可追索的是,从他踏进松软泥土的那一刻,从他感到肢体伸张、血液涌动的那一刻,他自身作为一个寓言化的标点已经显形;而那个让标点显形的肉身——那个无论自身晓得与否,都已经投身于临终状态的人——则开始着手为那些“一生从未踏上土地”的人,保存只可能在静默中熠熠生辉的“遗迹”。一年之后,伴随着苇岸的离逝,那个闪烁的标点(在其中有一系列动作:观察、拍照、思想
散文诗 2022年5期2022-05-27
- 扎根泥土向上生长的芦苇
——试论苇岸的生态散文创作
者研究的视野中。苇岸即是如此,他在受到梭罗的影响后,开始转向生态散文创作,他将“与万物共荣辱”的生态观念渗透进自己的作品,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并提出文学创作者要成为自然的观察者和践行者。本文将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视角对苇岸的生态散文创作进行分析,进一步思考生态文学的社会价值与意义。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迅猛发展,随着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等逐步在我国传播,我国一批文学创作者开始
艺术家 2022年12期2022-03-06
- 先生们的“提衣者”
记》、冯秋子编的苇岸作品集《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苇岸日记《泥土就在我身旁》(上中下)和苇岸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文集《未曾消失的苇岸》。《现代作家书简》最早成书于1935年,鲁迅先生作序,柳亚子题写书名,傅东华先生代觅梓刊,钱君匋先生设计封面,收集59位著名作家的89通书信。这本书估计已难买到了。北岳出版社2017年第三版《先生们》,是当年《太原日报》“二十世纪末独家专访”著名作家的作品合集,1993年第一版出这套书时,作者燕治国跟《一版后记》作者激动地说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2022年12期2022-02-16
- 论苇岸生态散文中的“大地情怀”
陈婷婷苇岸是一位致力于生态散文创作的作家,通过研究苇岸的散文作品,我们发现有一种感情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大地情怀”。大地是苇岸的“诗意栖息地”,苇岸写作的材料来源于大地,支撑他写作的力量也来源于大地,最后他的作品将我们引导向大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类的未来。大地是苇岸散文中所有意象的代表,文中的所有意象均是以大地为基础和依托。阅读解读苇岸的作品,就不难读出他对大地深沉的爱,誓与大地共存的心,文章尝试以“大地情怀”为
青年文学家 2021年12期2021-06-25
- 人与土地
苇岸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鋤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发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北方摘自《大地上的事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8期2021-03-15
- 重返文学现场
邓小燕编者按:苇岸(1969—1999),原名马建国,北京市昌平县北小营村人,自幼随祖父母村居。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开始接触并创作朦胧诗,毕业后任教于昌平职业教育学校,经海子推荐阅读《瓦尔登湖》,后便转入散文写作。他崇尚梭罗和托尔斯泰,持身谨严,食不茹荤,奉行环保主义。1999年罹患肝癌早逝,代表作有《大地上的事情》《我的邻居胡蜂》《一九九八 廿四节气》等,结集作品多种。2019年5月19日是苇岸逝世20周年纪念日,在北小营村村委成员刘女士的支持
鄱阳湖学刊 2020年5期2020-11-28
- 论苇岸自然写作中的现实与想象
天覆地的变化,而苇岸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前感受到一个席天卷地的城镇化浪潮即将到来,他的自然写作恰好处于北小营乡村剧变的前夜,呼应着一个中国乡村巨变的大时代。苇岸自觉意识到自身对大地知识的匮乏,他努力以自己的方式去弥补这种匮乏,试图建立关于乡土和自然知识的仓库。同时,苇岸也隐隐触碰到大地的乡土面向与自然面向之间的紧张关系,试图动用各种知识资源去直面这些问题。只是由于他生命太过短暂,这些可贵的探索只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关键词]苇岸;自然写作;北小营村;
鄱阳湖学刊 2020年5期2020-11-28
- 论苇岸的乡土自然写作
主持人语:苇岸作为中国当代最早具有生态自觉意识的作家之一,对追求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时代主题秉持着一以贯之的批判态度。虽然由于早逝,他的“大地上的事情”只展开了很小的一角,但这位乡村和自然的圣徒从未曾消失,且他作为当代中国自然文学先觉者的形象越来越受到肯定。本组文章尝试从多个角度讨论苇岸的自然写作。其中,走出书斋、投奔田野,回应作者与其所在地方万物的情感关系,是对谈稿《重返文学现场——在北小营村谈苇岸》的缘起。而对村庄作历时性的考察也为评价苇岸的自然写作提供
鄱阳湖学刊 2020年5期2020-11-28
- 人与土地
苇岸立春一到,便有冬天消逝、春天降临的迹象。整整过了一冬的北风,已经从天涯返回。看着旷野,我有一种庄稼满地的幻觉。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我想大声喊叫或疾速奔跑,想拿起锄头拼命劳动一场。爱默生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与这世界上的劳作保持着基本关系。劳动是上帝的教育,它使我们自己与泥土和大自然發生基本的联系。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二丫摘自《大地上的事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意林 2020年16期2020-08-28
- 来自大地的呐喊
的贪婪和短视,在苇岸的笔下暴露无遗,他承接了前人的思想并加以延伸,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的沉思》中,苇岸看到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异样,先是对环境肆无忌惮地破坏,然后是工具的发明,导致了“人类成为了工具的工具”。到最后我才知道,苇岸已经永远融入大地了,中国失去了一位懂得劳动和爱情的善良的公民,中国散文界失去了一位独一无二的作家。他的文字始终如一,如大地一般厚实朴素,所以他留下警告与预言,就像大地发出的呐喊,平静但有力。在阅读
润·文摘 2020年7期2020-07-23
- 从没有哪一刻,我们离自然这么近
家、环保主义者的苇岸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用《大地上的事情》这本书,试图让大家想起那个仿佛诞生于混沌初开时的生气勃勃、惹人心疼的世界:蚂蚁将蚜虫拖入洞是一项伟大的使命,冬日里雪纷纷扬扬,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直升飞机经过小镇时孩子们大喊“飞机你下来,带我们去动物园”,一切都源于生命的本性。他像科学家一样观察蚂蚁、鸟雀、蜜蜂、星星、玉米……更打动人的是,苇岸观察世间万物的姿态很低,从不居高临下。他和他所关爱的动物、植物是平等的,所以,他笔下的大地,跟中国古诗
润·文摘 2020年7期2020-07-23
- 苇岸和雅姆
雅姆诗选》是我为苇岸译的。苇岸是1999年5月19日辞世的。我们挽留他,用尽了医疗上的努力,他也挽留自己,忍耐了好多痛楚。但是,人间哪一具肉身敌得过性情暴烈的肝癌呢——更何况,发现时已经是晩期。我是眼睁睁看着一个好朋友远行的。从此,我只有闭上眼睛,才能找到他那张修长、清瘦的面孔。他1960年出生在北京昌平北小营村,原名马建国。从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对世界上所有的诗人,苇岸最爱的那一个,就是雅姆。不要忘记,苇岸最初写诗。他是从诗歌爱上文学的
南方周末 2020-05-212020-05-21
- 纪念苇岸将是一生的事情
、编辑已故散文家苇岸的遗稿,并想方设法促成苇岸作品与更多的读者见面。今年七月的一天,秋子姐打来电话,希望我能写些纪念苇岸的文字。苇岸是秋子姐和我共同的朋友,按理说,我早就该写点纪念文字了。唯有我自己明白,我迟迟没有写出纪念苇岸的文字,同某种微妙的心理障碍有关。但这一回,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辜负秋子姐的期望了。谈论苇岸,还得从我所供职的《世界文学》说起。那是鲁迅、茅盾和冯至的杂志,是一个特殊时代的“风中之旗”。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世界文学》曾影响过一代又一代
绿叶 2020年12期2020-03-03
- 最后的二十四节气
9年就过世的诗人苇岸,他因肝癌去世后,留在世间的最后篇什,就是一篇开放性的长文:《一九九八二十四节气》。他开始酝酿这篇文章时是1998年2月4日,立春。癌细胞正夜以继日地吞噬着他的肌体,让他预感到这是他在世间经历的最后一年。这么一想,不只是春天的欢乐与忧愁都增添了千万倍,而且每个细小的感触,比如一种燕雀的飞临,甚至一个油然而生的比喻,都在他的心湖上投下久久的涟漪。苇岸不仅以文字来纪念这最后一年,还配以忠实的影像。他坚持支撑着病躯,在每一节气降临的上午九点,
意林·作文素材 2019年16期2019-10-29
- 论苇岸散文中的生态意识
文学的代表人物,苇岸是“人类的增光者”,他终其一生探索大地上的事情,真正做到了亲近自然与记录自然,同时反思人类在大地上的的所作所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最真挚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他瞬目又璀璨的一生中,写作仿佛是他作为大地之子的使命,本文将深入探究苇岸的生态写作特点,挖掘他用文字为万物发声的使命感。【关键词】苇岸;散文;生态意识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4-0224-02苇岸,北京昌平人,代表作有诗歌《
戏剧之家 2019年24期2019-08-21
- 论苇岸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中的生态伦理观
康洁【摘 要】苇岸被誉为“大地之子”,这是由于他散文的表现方式、叙述角度、情感意蕴都有其独特性。本文通过探究他一生关注的“大地上的事情”,挖掘蕴含其中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伦理观——土地道德,从而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关键词】苇岸;《大地上的事情》;生态伦理观中图分类号:I2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215-02苇岸,北京昌平人。1960年出生,1999年5月因病谢世。年仅39岁的
戏剧之家 2019年17期2019-07-15
- 清晨,善者
它让我想起亡友:苇岸,优秀的散文作家,过世之前,他正在写作《二十四节气》。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观察节气的变化,他注意昼夜的长短、日影的高低、土壤里的水汽和庄稼长势。开篇他这样描写立春:“能够展开旗帜的风,从早晨就刮起来了。在此之前,天气一直呈现着衰歇冬季特有的凝滞、沉郁、死寂氛围。这是一种象征:一个变动的、新生的、富于可能的季节降临了。外面很亮,甚至有些晃眼。阳光是银色的,但我能够察觉得出,光线正在隐隐向带有温度的谷色过渡。物体的影子清晰起来,它们投在空阔的
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 2019年1期2019-06-25
- 与有趣的灵魂相遇
水,不知不觉间,苇岸离开这个他所热爱的世界快二十年了。在他二十周年祭日即将来临之际,我特意写出这篇文章,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哀思。苇岸生前并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通过文字相识就够了,而且,我相信通过文字而结交的友谊,会比人与人面对面结交的友谊更长久。我这些年的人生经验告诉我,我宁可保持对某些作家文字的敬重,也不愿去跟作家本人见面。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文如其人的作家能有多少呢。但我相信苇岸是文如其人的作家,这种信任很奇怪。从照片上看,
西部 2019年2期2019-06-11
- 纪念苇岸
迟迟没有写出纪念苇岸的文字,同某种微妙的心理障碍有关。谈论苇岸,还得从我所供职的《世界文学》说起。大约是1997年9月,在诗人林莽和时任《世界文学》副主编许铎的努力下,《世界文学》杂志曾和中华文学基金会共同举办了“世界文学与发展中的中国文学”研讨会。记得不少作家、翻译家和评论家都应邀参加了那场研讨会。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散文家苇岸。那场研讨会分外热烈,有几位小说家还在昆德拉话题上发生了争论。作家们大多坐在圆桌旁,而苇岸却低调且安静地坐在后排,瘦瘦高高的样子
南方周末 2019-02-282019-02-28
- 论苇岸散文《大地上的事情》中的生态意识
210037)苇岸,1960年出生于北京昌平,1990年5月病逝。他留在世间的文字不多,却都是竭尽一生探索大地的结晶。本篇研究的是其散文集的同名散文《大地上的事情》。这篇散文描绘了大地上的生灵和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工业化图景,传递出对工业文明时期地球和生命的关注,以及对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忧虑。文章内容广阔、思想深邃、意味隽永。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体会苇岸与万物共荣辱的灵魂,深化对生态化写作的认识,还能启示现代人选取独特生态
大众文艺 2019年5期2019-01-28
- 清晨,善者
它让我想起亡友:苇岸,优秀的散文作家,过世之前,他正在写作《二十四节气》。选择一个固定的地点观察节气的变化,他注意昼夜的长短、日影的高低、土壤里的水汽和庄稼长势。开篇他这样描写立春:“能够展开旗帜的风,从早晨就刮起来了。在此之前,天气一直呈现着衰歇冬季特有的凝滞、沉郁、死寂氛围。这是一种象征:一个变动的、新生的、富于可能的季节降临了。外面很亮,甚至有些晃眼。阳光是银色的,但我能够察觉得出,光线正在隐隐向带有温度的谷色过渡。物体的影子清晰起来,它们投在空阔的
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 2019年1期2019-01-10
- 从苇岸到苇草
想,作为散文家的苇岸,并不属于以上几种。苇岸引用过林肯关于“四十岁以后的相貌自己负责”之说,脸颊修长的林肯患有马凡氏综合征,帕斯杰尔纳克也属此类,苇岸孰几近之。他青年时节的几帧照片,已昭示了一种安静、自然、向内行走的言路。记得是二○○四年前后,我找到中国工人出版社我的责任编辑,从她那里要到了苇岸的散文集《太阳升起以后》,连同海子的两本书,很长时间占领了我的案头。海子一诗到底,苇岸由诗彻底转入散文。在我看来,唯有从蹈虚折返大地,方能企及“诗人哲学家”的心路历
天涯 2018年6期2018-11-17
- 秋分
——献给苇岸
相关,自然本应像苇岸一样,在秋分之日踏上真正的土地。可惜我暂时客居城市,寒暑假才能回归乡村,所以无法观察农事,只能拥抱郊野,去探寻秋分时节动植物们的奥秘。实际上,对于在附近找到田地,我也不是没有抱过希望,但这一幻想很快便被现实的残酷打破了。秋分这天早晨,我从市区的南开赶赴郊区的天师。此前我曾托好友打听天师附近是否有田地,出发前在电话里特意问及。回答却是令人失望的,他说曾问过不少人——确实没有。果然,沿途所见都在沉默地证实着这一点。公交因为修路的缘故绕行,恰
散文诗 2018年12期2018-11-15
- 整本书阅读:将眼光投注到阅读者的生活
深刻的认识。作者苇岸是一个谦卑的圣灵。书中说“望着越江而过的一只鸟或一朵云,我很自卑。”“三月连羊羔也会大胆,世界温和,大道光明,石头善良。”“我在窗台放空蜂蜜瓶,导致十余只胡蜂死掉。我当天写了日记,我在最后写道:“请原谅,胡蜂!”联系现实生活,这样做的人简直是异类。所以望着鸟和云会说自卑的人,我认为一定是一个对万物有着谦卑之心的人;石头冰冷,没有温度,作者却说“石头善良”,只有一个有灵性的人才会看万物都有灵性;一个竟然能跟胡蜂道歉的人,他的灵魂是圣洁的。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7期2018-08-24
- 诗人身份与散文创作
——苇岸散文诗性考察
散文创作的一员,苇岸的散文以其“过滤、感知的方式树立了散文的自然品格”,[1]被楼肇明、老愚排入“上升的星群——当代中国新生代散文”[2]的行列中。但他的散文“不哗众,不媚俗,文笔简洁质朴,张中有驰”,[3]又使他在新生代散文作者群中独树一帜,《散文选刊》赞其作品“填补了中国散文一段时期忽视自然生态的欠缺”;[4]散文史家陈旭光亦极其钟爱苇岸的作品,不吝给了“苇岸的散文因着这种自觉追求及在本文中的成功实践而在当前散文中自成一家,格外引人注目”[5]的评价。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6期2018-03-31
- “在纸上交出我的灵魂”
——读惟岗的诗
故的诗人、散文家苇岸。后来我知道,苇岸正是惟岗极为喜欢的一个作家,是他心目中的兄长式的写作者。更巧的是,他和我几乎是在前后相差一周的时间里,不约而同地拜访过苇岸的老家。他比我做得更好,他找到了苇岸的家人,拍下了苇岸生前一些珍贵的照片。正如苇岸喜欢梭罗,让梭罗式的写作及其理念在自己所生活的北京昌平县城、他的老家北小营村以及其周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惟岗也喜欢苇岸和梭罗,通过对两者的学习,内化为他对神木的土地和天空的观察、凝视、感受与体悟。他不是以借重模仿,凭
延河(下半月) 2017年8期2017-11-13
- “在纸上交出我的灵魂”
故的诗人、散文家苇岸。后来我知道,苇岸正是惟岗极为喜欢的一个作家,是他心目中的兄长式的写作者。更巧的是,他和我几乎是在前后相差一周的时间里,不约而同地拜访过苇岸的老家。他比我做得更好,他找到了苇岸的家人,拍下了苇岸生前一些珍贵的照片。正如苇岸喜欢梭罗,让梭罗式的写作及其理念在自己所生活的北京昌平县城、他的老家北小营村以及其周边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惟岗也喜欢苇岸和梭罗,通过对两者的学习,内化为他对神木的土地和天空的观察、凝视、感受与体悟。他不是以借重模仿,凭
延河·绿色文学 2017年8期2017-09-27
- 大地的歌者
仁一我第一次见到苇岸,是1994年6月在京东北怀柔雁栖湖畔召开的“当代散文创作研讨会”上。那次盛会,名家云集,发言精彩。刘锡庆博导、楼肇明先生从各个角度分析了散文文体的特征。林斤澜畅谈了鲁迅《野草》中的梦幻散文和周作人《乌篷船》等篇章中的聊天散文的区别。顾骧、张锲、张颐武、张同吾、赵玫等论述了孙犁、汪曾祺、贾平凹、周涛、余秋雨等人对当代散文的贡献。诗评家吴思敬教授的话——“散文是散步,诗歌是跳舞;散文的情,如小河流淌;诗歌的情,像瀑布飞溅”,给我留下了深刻
星火·中短篇小说 2017年5期2017-09-09
- 大地的歌者
——苇岸
大地的歌者 ——苇岸张守仁张守仁张守仁,1933年9月生,上海市人。195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精通俄语、英语。1961年毕业分配到《北京晚报》任副刊编辑。后到北京出版社工作,与同事创办《十月》杂志。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作有《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线》《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等书。译作有 《道路在呼唤》《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选》《屠格涅夫散文选》等。散文《林中速写》被编入数十个散文选本以及中学阅读课本。曾编辑出版了《高山下的花环》《世界美文观止
星火 2017年5期2017-09-03
- 大地的守望者心灵的守护者——谈梭罗与苇岸的生态伦理观
护者——谈梭罗与苇岸的生态伦理观李春明摘要: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亨利·戴维·梭罗与20世纪末的中国散文作家苇岸有着相似的生态伦理观: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是平等的,应该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类不能陷入金钱的泥沼,应该控制物欲,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只有融入自然,人们才能得到感悟、净化灵魂、认识自我和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虽然梭罗与苇岸生活在不同国度、年代,但却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思想上存在一种先天的契合和呼应,共同成为大地的守望者和心灵的守护者。关键词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6年1期2016-02-13
- 这是一部启示录 也是一部赞美诗
里的“他”,就是苇岸;这里的“文字”,就是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就像一道微光掠过暗夜,我一下子对苇岸和《大地上的事情》生发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在苇岸的文字里,我发现了一个少有人涉足的领域。在这个或追求宏大叙事,或挖掘集体伤痛,或曝晒隐秘情感,或沉浸自我雅趣的当下,人们围绕利和义争论不休的时候,苇岸的目光投向大地上的稻田、白桦林,投向天空中的日头和云朵,投向生于自然长于自然的小生灵:蚂蚁、胡蜂、啄木鸟……韦岸有一部散文集——《最后的浪漫主义者》,里面也收录了
江西教育B 2015年8期2015-10-13
- 来自远方的礼物
装,是一本书——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书里夹着一张书签,很精美,上面的风景是美国的圣轭山,背面有一段小字:“老师,还记得你给我们讲海子的诗歌和苇岸的散文吗?你说,再也不会有像他们一样纯粹圣洁的人了。你还说,你喜欢苇岸的散文,可惜买不到他的书。我一直想送你苇岸的书当礼物,现在终于如愿以偿。祝老师生日快乐哦!你曾经的学生。”卡片依然没有署名,到底是谁给我寄的书呢?海子和苇岸,是我青春里两个不可磨灭的身影。两位天才都是短命的,海子去世时才26岁,只留下了那些充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5年8期2015-09-02
- 春的来临
苇岸大地在变软,天空在发蓝。风从北方向南方整整走了一个冬天,它的队列中最前面的一员仿佛取了东西后,返回又路过这里。它告诉站在这大路边看着它的我,春天已被它领来,只是路上每到一个地方便被人们围住,请春天释放被寒冷囚禁的河水、土地和生物。但春天正向这里走来。请大地准备好盘子,请村庄准备好篮子,春天要给大地带来花朵,要给村庄带来温暖。春天一路向北方走去,使所有受寒冷虐待的地方都得到解放。春天最终去了哪里,春天何时从北方返回南方,从来没有人知道。人们只是一年一度望
读者·校园版 2015年10期2015-05-14
- 苇岸散文的生态意识探析
生态散文作家中,苇岸是不得不特别提出的。苇岸,1960年生于北京昌平,1999年5月病逝于昌平,终年不足39岁。他默默无闻,终其一生都在观察思考并记述着喧嚣的现代化下的自然。他留在世间的文字不多,《大地上的事情》是他生前唯一一本出版的作品,不足15万字。其后的《上帝之子》和《太阳升起以后》是友人在他离世后结集出版的。这极少的散文作品,却彰显着极鲜明而独特的生态意识。生态思潮自产生至今日,一直与追求经济发展的现代工业文明相伴生,全球的生态状况并没有因之得到多
山东社会科学 2014年1期2014-12-03
- 从《昆虫记》到《大地上的事情》
t呈现)2.作家苇岸及其作品简介。ppt呈现:大地上的诗人——苇岸(1960-1999)大自然质朴谦逊的儿子大地上悉心的洞察者与罕有的倾听者茫茫大地上漫游四方的行吟诗人和浪漫主义思想家最后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苇岸悉心地洞察着大地上一切的生命,聆听着自然中任何生灵的对话。在他的文字中,你找不到任何谩骂的字眼,也找不到现代商业文明的浮躁心态。他更在乎的是每个人内心对土地应有的亲切之情,他的文章重在唤起人们心底最善良的温情,用爱和感激来重建人们与土地的联系。苇岸一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4年4期2014-09-21
- 去看白桦林
10月出版)品读苇岸,是一位匍匐在大地上的歌者,他谦卑、质朴、安静,所以,知道他的人不多,为此,在这里有必要引进一些有关作者的介绍。苇岸(1960—1999),原名马建国。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早期从事诗歌写作,后期转向散文创作。苇岸是20世纪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以少胜多、以质取胜的优秀散文家,他继承着《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林中水滴》的作者普里什文、《自然与人生》的作者德富芦花、《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的艺术传统,以深邃的人文精神、简约、澄澈
作文新天地(初中版) 2014年8期2014-08-21
- 麻雀
苇岸我把麻雀看作鸟类中的“平民”,它们是鸟在世上的第一体现者。它们的淳朴和生气,散布在整个大地上。它们是人类卑微的邻居,在被无视和被伤害的历史里繁衍不息。它们以无畏的精神,主动亲近莫测的我们。没有哪一种鸟,肯与我们建立如此密切的关系。在对鸟类做了多次比较后,我发现我还是最喜爱它们。我刻意为它们写过这样的文字:它们很守诺言,每次都醒在太阳前面。它们起得很早,在半道上等候太阳,然后一块儿上路。它们仿佛是太阳的孩子,每天在太阳身边玩耍。它们习惯于睡觉前聚在一起,
读者 2014年17期2014-08-19
- 回到苇岸
黄加芳回到苇岸黄加芳一1989年5月13日,诗人海子自杀49天之后,友人骆一禾在那篇以后广为流传的纪念性文章《海子生涯》中提到密茨凯维支评论拜伦的话:“他是第一个人向我们表明,人不仅要写,还要像自己写的那样去生活。”与密茨凯维支高度评价拜伦的文学成就一样,骆一禾高度评价了海子的诗歌成就,在引文的后面,他说:“这用以陈说海子诗歌与海子的关系时,也同样贴切。”在骆一禾看来,就完美地把写作与生活统一起来这方面,海子无疑是中国的“第一个”,而且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个
传记文学 2014年4期2014-08-07
- 苇岸的精神价值
.comyn,“苇岸”是一个朴素而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词,作为作家的苇岸,有着与这个词一样的质素。苇岸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仅度过了三十九个春秋便匆匆离去,他活着的时候少有人知,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文友和个别眼光敏锐的批评家;他离去后的这些年里,已渐渐被忙碌和浮躁的人们所遗忘。但是,他是不该被忘记的。他的价值,亟待人们去发现。一、“土地道德”的倡导第一个提出“土地道德”这一概念的人是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利奥波德。他说:“土地道德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
名作欣赏 2013年35期2013-08-15
- 诗意地栖息于大地之上——散文家苇岸的人格写作以及土地道德探析
京100000)苇岸,原名马建国,1960年1月7日生于北京昌平县北小营村。大学期间喜欢并开始了诗歌写作,著有散文《海日苏》和《去看白桦林》。1986年12月经海子推荐读到梭罗的《瓦尔登湖》,大受影响,由此写作由诗歌彻底转向散文。1991年,作品《大地上的事情(二十一则)》、《美丽的嘉荫》、《海子死了》收入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上升》。随着新生代散文的概念逐渐被散文界及评论界接受,苇岸成为新生代散文的主要作者之一[1]。在此后的不到10年里,苇岸一直用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2011-08-15
- “关于人的改善的努力”——论苇岸及其散文
题。哲学系出身的苇岸,用他的亲身践行和那简约、聪睿、如金子般的文字做了令人感喟的探索。在文字里,苇岸尝试了关于人的改善的种种努力,正因为如此,他和他的作品获得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一尼采曾指出:“人根本不是万物之冠,每种生物都与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阶段上。”恩格斯也曾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美国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著名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以及深层生态学一同构造的“生态整体
文教资料 2011年28期2011-03-20
- 农业文明的歌者
——苇岸、刘亮程散文创作比较
文明的歌者 ——苇岸、刘亮程散文创作比较刘涵华(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苇岸和刘亮程都是新时期以来的优秀青年散文作家。他们的创作着眼于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着眼于农业文明面向现代性时所发生的转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转化着的农业文明所养育的灵魂。与此同时,他们在情感、价值取向、思想资源、艺术风格等方面又存在诸多不同。他们的创作延续了五四以来的乡土散文传统,对当代散文特别是新时期散文的创作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情感价值取向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3期2010-08-15
- 未曾消失的苇岸
杨泽文苇岸已经逝世10周年了。这位生前一直坚持“素食主义”的优秀作家,自从1999年5月19日因病辞世之后,他写下的文学作品也随即进入了时间的检验之中。而就我的阅读感觉来说,苇岸的作品十年之后的今天也并没有“过时”,甚至可以说已经“增值”。这在已故的当代作家中是鲜见的。在当代作家中,苇岸是少有的追求“人的完整性”的优秀作家。他自小生长于北京远郊的昌平区,一向好静的他甚至从未远离过自己生活着的地方。然而,就是在乡村与城市的结合部,或者说在自然与文明的链接点,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09年7期2009-09-01
- 守望大地:苇岸散文的生态意识
文作家的创作中,苇岸的散文显得卓尔不群。他的散文深受梭罗、利奥波德等人的自然思想和伦理观念影响,颠覆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赋予“大地上的事”活泼有韵律的生命,体现了鲜明而独特的生态意识。苇岸,1960年生,北京昌平人。原名马建国,汉族。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学期间开始写诗,同顾城等朦胧诗人有较多的交往。1987年他从海子处借到《瓦尔登湖》,连读两遍,甚为喜爱。对此苇岸这样说:“当我读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的确感到我对
文艺争鸣 2009年6期2009-07-22
- 青青的麦田
是寂静的。这就是苇岸为自己选定的墓地,他嘱托亲友们将他的骨灰洒在这片青青的麦田里。我想这里一定有着苇岸青少年时代许多美好而亲切的记忆,比我们所看到的,更接近于他理想的田园。1999年的5月21日,在苇岸简朴的葬礼上,许多的朋友从各地赶来,来到这片青青的麦田旁。我们依次前行,将花瓣、泪水和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热爱自然和生命者的心愿洒在这里。天空蔚蓝,风轻轻地拂动。而天边的雷雨在隐隐地聚积,如同我们的哀伤,经历阵痛后在心底沉默地隐忍着。那片在风中起伏的青青的麦
文学界·原创版 2009年4期2009-04-26
- 最后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的长途,她告诉我苇岸先生于19日晚上19点在昌平县医院溘然长逝了。这个噩耗来得太突然,简直令我有些猝不及防,我真的没想到年仅39岁的新生代散文家苇岸先生这么快就消失在我的生活里……21日清早,我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给苇岸先生的家人拍去一封唁电,电文是这样的:“苇岸先生您走了,走向芦苇摇曳的彼岸,二十四节气就此成为绝响,大地上的事情还有谁能续写?我将终生铭记那一晚您给我兄长般温暖如春的款待与这多年您给我朋友般浑融无碍的援手。您为文学献身的音容笑貌将留给我萦怀不
书屋 2001年10期2001-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