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诗人
——《苇岸日记》读札

2022-11-25 12:50郭晓斌
绿叶 2022年3期
关键词:苇岸日记作家

◎郭晓斌

2014年夏天,我听说《苇岸日记》正在整理中,当时便颇感惊喜和期待。最初认识“苇岸”,缘于大学时在《散文》杂志上偶然读到他的几则日记,字字千钧,如电光石火般击中我,让我一见倾心。此后我一直在等待,却不见日记出版。两年前在一个活动中,向树才老师问及此事,方才知道日记终于要出了——那种心情,用“欢呼雀跃”都不足以形容。好事多磨,在经历漫长的六年半之后,皇皇三大卷的《苇岸日记》,终于等到了。

我第一时间预订了《苇岸日记》。收到后迫不及待地粗翻一过,之后又逐卷细读。还有什么,能比读到热爱的作家的“新作”更让人激动?浏览日记,使我对苇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热爱这个伟大的灵魂。三卷本的日记,相信会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重要而深刻的印迹。至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苇岸系列”全部出齐,苇岸的妹妹马建秀、好友冯秋子等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作和卓绝的努力,让人钦佩且感动。作为读者,我向她们深致感谢和敬意。

读《苇岸日记》,就像一个人坐在黑暗封闭的影院中,不眠不休,持续观看了一部长长的作家生涯纪录片,让人感动,让人痴迷,让人沉醉。我跟着苇岸的足迹重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重温理想、文学与诗情的年代,也见证了一位作家精神上的成长历程。

平时除了上课,苇岸的业余时间大抵是由这些活动构成:读书,写作,通信,旅行,郊游,逛书店,见友人,看画展,听音乐等。这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的生活。日子悠长、从容而满足,精神生活无比丰盈,处处有理想的光辉。大家谈论文学、艺术、人生、友谊。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以降,商业经济大潮席卷全国,有太多的知识分子内心难耐,奔赴浪头弄潮,但苇岸依然故我,执守理想主义。尽管那个年代一直坚守文学、心无旁骛的作家不乏其人,但像苇岸这样十几年间始终如一,波澜不惊,不与世俯仰,不随时迁易,全神贯注于精神世界的经营和人格修养的完善,恐怕还是很少有人能做到。

他的苦心孤诣获得了回报,那就是如阳光、如谷物般灿烂而美好的文字,具有力透纸背、穿越时空的倔强力量。在文学式微的年代,苇岸的文字依然获得了众多朋友、读者的衷心喜爱和热切回应。这在日记中也留下了诸多相关记载。这种肯定和赞誉既来自朋友及作家同行,也来自素未谋面的读者。作家刘烨园在信中表示,《大地上的事情》“委实自成一家,个性宁静而朴素。这在如今‘热’得浮躁且稀释的文字尘海里,给人的欣悦及深思,是极为难得的。这是真正的‘大地’”。素不相识的英子打来电话坦言,她“为世纪末能读到这样的书,为世纪末的中国还有这样的精神和灵魂而感动”。她认为文与人应该一致,而苇岸的书“有着稀有的、崇高的、圣洁的灵魂”。这些评价,不是停滞于表面的客套之辞,而是饱含着内心的真实触动和深入交流,让人动容。

苇岸爱憎分明,真诚直率,内心坦荡。他的性格和立场鲜明,如果观看的某部电影让他感到不喜欢,便中途退出;他认为真正的书评应该是自发性的,因而多次婉拒了朋友的邀约;对于朋友间的观念分歧,他也直言不讳,愿意并敢于进行认真的、光明磊落的辩论。苇岸为朋友尽心尽力,多次看望诗人食指,并帮助他发表诗歌,甚至为一平的工作而四处奔走,虽然这俗务绝非他所长。在20世纪80年代,苇岸就已经感叹“在这个社会搞纯文学很难”,但他依然坚持对文字的敬畏,持守对文学神圣的信仰。他就像践行素食主义一样,在生活、写作诸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我们看到,苇岸如古时苦吟的诗人,字斟句酌,缓慢打磨,从内心捧出精心酿就的文学之蜜。在日记里,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写得苦”“近乎呕心沥血”。在纯文学出版已颇为艰难的20世纪90年代,朋友们曾多次向苇岸约稿,但他都不为所动,以作品较少为由,主动拒绝了难得的良机,并热心推荐其他的作家朋友。生活中,苇岸在买了一部收录机后,羞愧地反思自己:“我开始奢侈了,我背叛了梭罗。”就连收集外国电影录音的精彩片段,也被他称为“陷入消遣的沼泽之中”,并且又“想起了梭罗”。

生活中对自我的严苛要求,体现的也正是苇岸对现代科技文明弊端的警惕。对于现代技术的副作用之于人类的负面影响,苇岸早有察觉。时下的我们,不难感受到手机、电脑对注意力的分散和精神的侵入。苇岸在当时敏锐感知到,电视已有这种消极影响的趋势(尽管它丰富了大众生活,其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不容否认)。甚至对于纸媒,苇岸也反思道:“我明明知道我从中得不到什么东西,但我仍留意报纸。一天未看,仿佛就失去点什么。”“我尚未戒掉这个习惯。”30多年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恐怕大多对此感同身受,只不过将报纸置换为手机(网媒)。苇岸多次强调,高度发达的科技使人类越来越与自然对立,“人类的生活与自然节律脱节,愈演愈烈”;早在1989年,苇岸就感叹道:“人们不断享用着科技创造出的器具,人们不断被这些器具解放出体力,但人们却感到活着不容易,人们感到忙,感到累。”这何尝不是对于当下人们普遍面临的处境的一种准确预言?科技的滥用,生态的恶化,物欲的横流等,使得苇岸对于人类的未来忧思颇多。尽管他多次表达过悲观和失望的情绪,但他还是写下了《梭罗与人类自救之路》等文,并在日记中这样谈论自己的创作:“我想这两文都是在劝世,都源于未对人类失去信心。”

《苇岸日记》的内容是丰富驳杂的。除了读书、写作的留痕之外,对时代风貌的勾勒、个人生活的记录、家国大事的穿插、旅途见闻的描写、自然风物的观察、朋友交游的纪实等,在其间显露无遗。细细说来颇费笔墨,非三言两语所能尽述,这里只能略略提及。质言之,苇岸庞杂而富有深度的读书笔记,反映出其渊博的学识与厚重诚实的精神底色;对于读书、生活的思考,对于日常人事的评论,都彰显出哲学家的气质,显示着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思考力和卓越的鉴赏力。对于自然物候之变化的细致描摹,也体现出苇岸强大的审美感知力、诗人般细腻的情思和出色的文字表现力。苇岸深具慧眼,有沉思之风,无论是读书笔记,还是人事评论、自然观察等,寥寥数言皆能一语中的,予人美感和启迪。语言与思想的零珠碎玉随意散落于字里行间,耀人眼目,让人不时于阅读中邂逅意外的温暖和感动。

我注意到,日记呈现了苇岸更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比如他并不像一些朋友认为的那样,读书、写作之外缺乏爱好。除了旅行、郊游,游泳、下棋、看电影、观画展等,在日记中也屡屡写及。在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变迁中,他深具反思精神,很多看法并非一成不变。无论对于自我还是他人,都敢于否定和质疑,对于自我,对于一些人事,遂有了动态的认知和更深刻的理解。苇岸平生主要倾心于外国文学,创作受其影响甚深,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文人颇有微词;但通过日记我们发现,实际上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颇为犹疑和复杂的。他买的书中有《论语》《周易》《庄子》等,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也得到他的高度称赏,认为该书“美妙无比,它使西方的智慧望尘莫及”。他背诵《庄子》,给学员讲《道德经》,并在日记中谈论老子的思想,显然是抱持着欣赏的态度。叶维廉的文章《禅与中西山水诗》,动摇了苇岸原有的偏见,他开始重新审视古典诗歌,比如王维的作品,转而发现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中的闪光点。范仲淹的人与文,也使苇岸深受触动。朋友对他的评价是“品近古贤”,其实,这何尝不是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不自觉的传承?

作为一种私人性的文本,日记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们从中看到了苇岸更多散文的雏形。比如《现代的孩子》,1987年1月11日的日记中即有此文的草稿,《大地上的事情》诸多片段的草稿,也不难从中寻踪。对于创作计划,对于作品的被编辑修改的情况,也多有描述,让我们对作品的原貌及版本情况有所了解。日记中还记录了大量苇岸读过的书刊,以及他对很多古今中外作家的评价,从中可以更清晰地窥见他的创作所受影响之广泛,也有助于我们更贴切、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日记中相当多的文字,已被视作较为成熟的散文作品,呈现了苇岸更为丰富的创作面貌,也为学界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文本、课题和空间,值得高度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我曾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苇岸的一份翻译手稿》一文,对苇岸译《索尔仁尼琴自传》进行考证;而日记中恰好记录了他翻译此稿的具体过程和投稿结果,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困惑。日记多处提及翻译的话题,显现出苇岸对翻译外国文学的浓厚兴趣。受时代所限,苇岸的外文水平似乎一般,虽有意翻译如《梭罗传》这样的大部头作品,但假以时日,仍力不从心。其实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想法和行动的背后,体现的是他对西方文化吸纳的渴望和迎接的姿态。就文化发展而言,传统文化固不可弃,理应视作安身立命之本,但拥抱世界、博采众长的脚步更不能中辍,唯此我们才可能达到鲁迅所说的“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可说的话题还有很多,这里无法细述,只能留待以后展开了。最后,我还想谈一谈“苇岸的朋友们”。不遗余力编订苇岸文稿的冯秋子,牢记苇岸遗托、译出《雅姆诗选》的树才等,让我想起石评梅、史铁生等作家的朋友。他们为亡友尽心尽力,投入大量心血编订遗作、完成遗嘱,并且不断撰写文章、组织活动,缅怀纪念。他们对于亡友,有着深刻的精神理解,纪念文字绝非流于形式,而是引领我们深入作家的精神腹地,从而达致旷代的相感。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古典文人那种生死相托的传统,而这传统建立的前提,正是苇岸这些作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具有卓然的人格魅力和超拔的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朋友们是幸运的,而苇岸们也是幸福的,让人羡慕的——不是所有作家身后,都能享有这样的殊荣。

楼肇明先生曾评价苇岸具有“圣洁的诗心”,是的,从本质上来说,苇岸是我们土地上罕有的一位行吟诗人。每逢节气,便不能不想起苇岸。《苇岸日记》收到不久,便是冬至,但因为日记的存在,我却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暖意;而今断续读毕,春天已至,万物勃发,百花盛放。抬眼望去,满园春色之中,仿佛看到诗人归来,而世界由此被照亮。

猜你喜欢
苇岸日记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苇岸和雅姆
纪念苇岸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