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荷
从伊家村明亮的小巷里出来,乘车十几分钟,刚好到达百萃源。
一座弯弯的小桥横架在前面,等走近了才发现,铺展在眼前的竟是一个波光粼粼的水荡。只是在这里,这个水荡显得尤其循规蹈矩,不同于大江湖泊那样绕山环村,亦不同于一般山泉小溪那样曲折蜿蜒,而是宽窄有度,笔直如渠,仿若一条人工挖掘的袖珍“运河”。
四月的阳光,在水面跳荡,仿佛碎金溅进眼眶,令人眩晕。岸有水草、芦苇的簇拥,绿意在两岸纵行,深邃、浓郁,于风中荡漾。在水上丝竹的乐曲中,如画的倒影在身旁一闪而过,那些弯弯的桥索,就是它们彼此联结的纽带。
除了纵横交错的小路,规整成方的田地也抬高了几分。经这条条河流的衬托,在这彼此连贯又水陆阻隔的地方,显山露水地展示出一片片宽阔的土地,现出花草掩映的大田和一片片芦苇。厚重的土地,让人看了都想伸手插进土里,捧一把放在手心,亲近它、赞美它。
这是对土地的敬仰与崇拜。人类对土地的崇拜,从来就不曾消失。
在这织水成网的地方,踏径而去,迎面而来的还有一个个草苫的凉棚,就像古时十里亭台搭起的驿站,让人想起“雁啼云背月,人语水边村”的暖意,又想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的壮行,然而在这里,前来远足的人往往都嬉笑开怀。
水荡中,一排黄色游艇和橡胶筏静静泊在岸边,几间草房矗立在离河几米远的地方,这便是水上漂流和观光船只管理处了。高摞的救生衣一件件发下去,十几个人一组,依次登上游艇,飞速旋转的螺旋桨排开绿绸一样的水面,两岸景物便迅速向后而逝。
风在青翠的苇叶尖上轻轻拨动,跳着舞的水鸟啼出清脆的鸣叫。
如若在夜晚,想必它们还会和水波一起吟风弄月。
清凉的水汽在逆风的缠绕下,挟着水花儿扑人面颊,绿得人的目光忽地朗润起来了。
悠然、惬意地坐在观光船上,放眼望,几十米宽的水面,芦苇在两岸茂密生长,水蒲点缀在它们中间,水生植物在这里已然织成了绿色屏障。
水流向南或向东汹涌滔滔。它们流动的方向,就是鱼虾、菜蔬、瓜果最为鲜美的地方。除了芦苇,还有菖蒲、香蒲、慈姑、梭鱼草、水竹芋等也在这里摇曳青葱。
这里不仅出产鱼虾,还盛产蔬菜、水果,还有家禽,让人看了便会觉得多了几分清新、几分愉悦。
游艇一路穿梭而过,船头劈波斩浪,激起一道道翻腾的水花。一只只白鹭被桨声惊起,在河面的上空盘旋飞舞。在这片广阔的水域之上,蓝天将白云分割成一块块冰川。正午湿热的气温,在这蓝天白云的冰川下变得清爽不已。
肥硕的鱼儿从水下频频探出身体,以尾拍打着水花儿,在人面前撒欢,仿佛是一出早有预谋的表演,恰到好处,又十分自然,给人送来一份永远无法复制的愉悦。
它们跃出水面的刹那,扑通、扑通的声音也相继传开,于是百萃源,又到处洒满了欢声笑语,两岸美景与水上诱惑,让游人目不暇接。
除了这样的河渠,隆起的土地上,一行行果树已安家落户,远远的,你看不清果树的品种,但有工作人员介绍:苹果、梨、葡萄、樱桃、冬枣、蜜桃……
在这果树覆盖的地方,还有被放养在这里的土鸡,这样的种植、养殖方式,在科学上叫立体养殖,土地因家禽的粪便得以肥沃,家禽则以草籽、草虫为生。
青草丛生的大田则用来牧放鹅鸭。我探头朝树林里望了一眼,看见红羽、黑羽的鸡正在草丛中悠闲散步。在这幽深的水上森林里,它们的世界无声而又静寂。
选择把家禽放牧在果树林里的好处是它们虽然生长缓慢,但肉质鲜美,饲料成本低,不仅可以收获禽蛋,还可以有效消灭果树虫害。
面对“突突”而来的游艇,这些散养惯了的鸡一点儿也不害怕,依然站在草没鸡腹的地方,晃动着鸡冠寻找草丛中的美食。除了牧养的鸡鹅,河中的野生动物亦在这里安然生存。
成对的野鸭与我们不期而遇,却并不惧我们的干扰,仍然安静地浮于水上,一对对、一双双出行,并且亲密地交颈,毫不避人地公开它们的恋情。鱼儿则和鱼虫、水草共生,摄取丰富的营养物质。
水是流动的。百萃源,既有百样葳蕤青葱的植物,又有潺潺不竭的水源,好支撑它一年四季的丰盈收成。
这里气候舒适,温和宜人,既不延误桃李开花,又不耽搁鸟儿过冬,更不误及瓜果蔬菜的长成。很难想象,在这雨水不丰的北方,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堪比江南的水乡?
百萃源的粮食和蔬菜,汲取了当地深井里的水分,才得以健康茁壮生长。它成全了高高的芦苇,成全了低矮的水草,成全了嬉戏水间的野鸭、白鹭等水鸟。它们在这里栖息,在这里做巢,用青绿的叶片做它们的婚房,做它们生命里的坚实保障。当燕子翻飞,白鹭起舞之时,这里正现出一片盎然生机。
百萃源,既有百样葳蕤青葱的植物,又有潺潺不竭的水源,好支撑它一年四季的丰盈收成。
有人说,到百萃源,就永远不怕环境污染,不怕瓜果和蔬菜被污染,此言不虚。这个立体式养殖基地,以生态种植、绿色养殖为主,从田头到水源,实现全程科学管理和环境养护,提倡环境教育和绿色出行,为开发生态旅游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与旅游者、经营者、当地居民等协调合作,达成互信互利的良性合作机制。他们的承诺,就是在粮食、蔬菜和瓜果的种植过程中不使用一滴农药、一粒化肥,将自己种植的大豆磨碎撒到地里给蔬菜供给营养,从源头改良土壤,将无污染、无农药的蔬菜输送出去,抵达每一个市场,最终抵达百姓的饭桌。
提起百萃源,附近的村民就会想起一个人,这个人,先在当地经商,积累资金后回馈乡里,他就是桓台县伊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继俊。他在当地可谓是一个传奇人物。他不仅领导乡亲把村庄治理得“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院落整洁、马路通畅”,还带领村民发展农业旅游、特色乡村餐饮,走上创业和致富的道路,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当了一回工人,彻底过了一把不出村口就可以打工挣钱的瘾。
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而伊家村,几年前村里还街道脏乱,污水横流,许多废弃的房屋旁杂草丛生,村庄显得格外破败;如今已然是错落有致的新居,窗明几净的家院,花草点缀,蔷薇绕墙,处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新农村风貌。
这是我第一次深入到现代化的村居,别墅式的房屋设计,进入庭院,院子是村民放置用具的地方,跨进客厅可以看到楼梯和两侧的居室,一道花墙将别墅与外界隔离开来,既保障了社区的安全,又方便人们在园子里散步,联系感情。环境静谧,行人悠然,路边花丛点缀,路面干净整洁,俨然一幅现代桃花源般的乡居画卷。
走在院中曲折的小路上,欣赏着粉的、白的、深红的花卉,几株树木间杂院中,空气中散发出阵阵醉人的清香。村委办公室、接待室、阅览室等就环绕在周边,桌椅板凳布置得井井有条,擦拭得干干净净,科技图书、文学书籍摆满书架,散发着乡村文化的氛围。只是与村中民居比起来有一些简陋。
环境的安排代表着主人的心境,坐在村委办公室里享受着室内的清凉,品味着图书阅览室里的书香,你能感受到人心的凝聚和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时你会发现,越是高品位、超优雅、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越能显示出它的高规格和所谓的“奢华”。所有的设施和规划,都集中在为村民谋福利上。
2016年,经王继俊反复考察论证,以绿色生态养殖为目标的百萃源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桓台县荆家镇伊家村落成,经与村民达成的土地流转协议,公司先后流转土地2100余亩,种植各类果树300余亩、有机小麦200余亩、有机蔬菜50余亩,栽种绿化苗木20000余株……
截至目前,整个基地占地7.8万平方米,生产车间共3.5万平方米。而这些项目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就是当地的村民。这一举措得到村民的真心拥护。这样的举措,免去了他们到异乡打工之苦。
曾经的打工时光,让那些跟随了几辈人的土地几近荒芜,经过土地流转,百萃源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拥有了土地使用权,村民则在通过基本岗位培训后成为了公司的员工,不但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且让土地流转后的村民获得双重收益,他们由农民变成了员工,用同样的劳作和付出,实现了不一样的价值。
2017年10月,桓台县乡村旅游协会在百萃源举行成立大会,协会的成立,把分散的旅游资源要素凝聚起来,更加促进了企业的抱团发展。他们团结起来,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一起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当下,有这样一个人群,他们老了,孩子们却不在身边。生存的需要把年轻人从老人们身边带走,而那些需要耕种的土地,需要看管和收割的庄稼,却都被无奈地扔给了这些守望家园的老人。不光是孤独的庄稼地,羁绊他们的还有儿女托付的幼小的孩子。
当村庄建起了大型托幼机构,建起了现代化农业生产线,这些老人的生活与娱乐、生产与工作,就都有了归处。我在百萃源各区大田里散步时,看到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正在田间劳动,看我们从田边走过,他们直起原本弯着的腰杆,拄着手中的铁锨目送我们从旁边走过。
水给人的不仅仅是四季里的温暖如春,还有绿色的崛起、生命的意义。它是农业的命脉,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强大力量。
从旁边走过,有他们慈祥的目光望着你,你会感到静谧的时光更安详、更温馨;他们管理的田塬,你会感到禾苗生长得更茁壮、更旺盛。是他们,给了这片广阔家园无声的守望。
初夏时节,其他地方的瓜果还没有落花,百萃源早熟的西瓜就已经上市了。垒球大小的西瓜,不是匍匐在地上任其随秧蔓生长,而是悬挂在瓜架上,用草兜娇惯地兜着。唯恐瓜架担不起它们的重量,因而被捆扎得低矮结实。
这种小小的西瓜,在这里被叫作“红玉”,就像一个邻家女孩的名字,听起来楚楚动人。那皮白个儿大的脆瓜,拥有着一个洋气的雅称——“伊丽莎白”。
五月到百萃源,不仅要来赏花、观景,还要品尝甘甜早熟的西瓜和脆瓜。
“十里相送”的凉亭,在这里派上了用场。那石制的桌凳,被休憩的人们团团围坐。当游遍十里“水乡”,将一片沁着香甜的瓜果送入口中时,你便知道了这凉亭的好处。
它不是见证别离的长亭、短亭,而是专门为来往游客搭起的驿站,一边缓解劳累,一边释放心灵,以求安适从容的心态。一片香甜的瓜果被送入口中,仿佛能品咂出葡萄酒香。
在园中工作的大姐看你两手吃空,忙端起一块诚恳相让:“再吃一块吧,这瓜可甜呢!”看看同行的游客,都是欲罢不能的醉意。
为了方便人们游览,这里的园区命名简单而直白,如“西瓜种植基地”“南阳月季基地”“向日葵花田”“荷文化长廊” 等。
乡村美,首先是文化美,乡村旅游,需要的是文化引领。从悠然的河渠渡船而去,你可直奔瓜果基地尝瓜果,沐着月季的花香和田园风光,收起让你沉迷于花容丽影的手机,去探望一眼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各种食材,掐一把地里生长的新鲜韭菜,闻一闻浓郁的韭之味,就算资深美食家也会为之陶醉。
人来于水中,无不喜爱山水,有水的地方,才是风景最美的地方。在祖国大江南北,水和山可以成为一景,水和植物也可以成为一景。水养育了水中的植物,养育了庄稼和居住在水边的人们,也肥沃了厚重的土壤。
水给人的不仅仅是四季里的温暖如春,还有绿色的崛起、生命的意义。它是农业的命脉,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强大力量。
在距百萃源农业生态基地不远的地方,有个著名的湖叫马踏湖,它位于桓台县境东北部,湖中有五贤祠、鲁连井等十八处名胜古迹。百萃源,就是利用了马踏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优势,清理淤泥,净化河道,引水入渠,将原本单一的田地和湿地打造成清新亮丽的农业生态基地。
他们以农村旅游开发为主、农业自动化种植为辅的发展思路,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农业生态旅游的宏伟蓝图,走上了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如我从一本宣传册上看到的那样:一望无际的田野、宽阔清澈的河流,从视野的尽头汇入百萃源景区,仿佛进入与世隔绝的桃花源,美丽幽静的环境令人流连忘返。
第一次去百萃源,我就想到了马踏湖,这里盛产苇、蒲和苇蒲制品。马踏湖,也因出产金丝鸭蛋而家喻户晓,让人熟知了这个“北国江南、鱼米之乡”。清朝初年,有人去南方经商,其间引进莲藕在马踏湖一带种植。自此,各种美食制作方法陆续传开,金丝鸭蛋、姜末凉拌白莲藕,就是北方人家的家常菜。有人甚至做得一手上好的莲藕粉、莲子羹,而成为摆卖茶品的招牌。
夏末秋初,北方昼夜温差较大,正是人体润燥护肝的时候,一碗桂花莲子羹温中散寒,补心益脾,暖胃止痛……莲藕的好处多多。当地人喜爱莲藕,若家中有贵客临门,取上好的莲子羹冲沸待客,再多的寒暄,也赶不上这一碗羹汤里的情感浓郁而滚烫。
我曾在马踏湖民俗风情旅游节上欣赏过舞蹈《放荷灯》,边舞边歌,欢声朗朗,诗意盎然。当地人在长期辛勤劳作过程中,聚集了民间的智慧,以肢体语言与诗歌文学的形式,表达对天地日月的崇拜和对新时代、新生活的感恩。
如今的马踏湖给百萃源注入了新活力,当地政府围绕百萃源开展各种旅游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富裕了的乡村山清水秀,人居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一片祥和的景象。
等把整个百萃源游览下来,再回到来时的小路,站在彩虹般的廊桥最高处,俯瞰前方,它眉清目秀的全貌,顿时又把我吸引了。
视野的开阔,加强了风景的纵深感,从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色,河流波光粼粼,田地阡陌纵横、经纬分明,好一幅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
这幅画卷,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导向,以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他们的当家人王继俊说得好,只要我们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文化兴盛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赋予乡村振兴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深厚内涵,那么我们打造品牌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的举措,定会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一路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