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 三位偏科大师破格进名校
    学。臧克家三句“杂感”打动主考官现代诗人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幼年家境贫寒,但受到祖父和父亲喜爱诗歌的影响,他几岁便能够全文背诵《滕王阁序》《陋室铭》等名篇佳作。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时,他的国文成绩不仅在班上数一数二,且在当时颇有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学期刊《语丝》发表了白话诗。1930年,26岁的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闻一多出了两个作文题:一是《你为什么投考青岛大学?》,二是《生活杂感》,两题任选。臧克家在考试题

    文萃报·周二版 2023年28期2023-08-03

  • 打通与经典的隔膜
    根源所在。三、从杂感手法与时代背景之间解决矛盾《朝花夕拾》并非为回忆而回忆,现实处境的挤压与逼迫,尤其是反动文人对鲁迅的攻击,使鲁迅在对往事的回忆里往往混杂了丰富的现实感受,在温情的叙事中对现实进行了理性的批判。环境的逼迫,写作的风格,使得鲁迅散文融入了相当多的杂感,具有大开大合的特点。杂感笔法是鲁迅文学创作的基本格调,几乎所有的鲁迅作品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杂感色彩。正如李长之所说,《朝花夕拾》虽“名为散文,其实依然是在回忆中融入了抒情成分的杂感”。《朝花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9期2022-05-30

  • 茄子
    而且拿来作为一本杂感散文诗集的书名。 如果要把它说出来,那就是一种紫色棒槌形果菜的名字。 那是摄影师教的。拍集体照的我们,在他的引导下,齐声叫出了这个会心的词语。 我同许多人一样,都喜欢用它烹出的美味。 伸出筷子时,脸上不禁会意地露出春风拂过的神情。 也见一些大酒楼的菜单上,赫然亮出了用咸鱼与它煲出的佳肴。 不过小孙子对它却不感兴趣,我夹到他的碗里,他也无动于衷。 毕竟他还太小了。 也许小学二年级还未拍过集体照。 也许他未能像大人一样,明白美容是一项怎样的

    椰城 2022年5期2022-05-18

  • 杂感二首
    丁万富(一)松花江畔晚来秋,瑟瑟夕阳水自流。目断鸿飞迷云隙,耳闻蛩唱遍渚洲。他年曾笑晒书客①,今日空余宋玉愁。回眸淡淡六十载,岁月匆匆空搔首。(二)酒寒灯瘦五更深,漫忆昔年听雨人。杜甫广厦今何在,司马青衫泪沾襟。古道寒风嘶瘦马,冰途雪夜冷金鳞。鲁阳挥戈②能留日,再展宏图为黎民。注:①晒书客:《世说新语》里讲,一个叫郝隆的人,整天躺在太阳下。众人不解,问其故,他指了指自己的肚子,曰:我在晒书。②魯阳挥戈:《淮南子》:“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挥之,

    参花(下) 2020年10期2020-11-06

  • 杂感”文体、网状结构与叙述张力
    迫切。一、基于“杂感”文体的教学更稳妥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记》就被选入到中学语文教材,教学通常是把它作为中国现代散文来看待,而且大部分教师是以悼念性散文来处理;2007年,人教版必修教材进一步明确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文体。但是,《记》选自《华盖集续编》,鲁迅在《华盖集续篇·小引》中三次提到“杂感”的概念,并强调“名副其实,‘杂感而已”。直到1933年何凝(瞿秋白)编辑《鲁迅杂感选集》时,依然把《记》归入到“杂感”中,而且给“杂感”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5期2020-06-08

  • 1933年:杂文的政治与修辞 ——论《鲁迅杂感选集》及其周边
    33年因为《鲁迅杂感选集》的出版而占有重要位置。这一年7月,瞿秋白编选的《鲁迅杂感选集》在上海由青光书局出版。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核心人物之一,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遭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排挤,离开权力中心,潜伏上海从事文化工作。因生活处于隐蔽状态,姓名、身份、住所均不能公开,所以《鲁迅杂感选集》的编者署名“何凝”,序言结尾处的写作地点亦假书为“北平”。瞿秋白在异常生活状态下编选当时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鲁迅的杂文集,此事本身就意味深长。《

    文艺研究 2018年9期2018-10-10

  • 臧克家考大学
    文也仅仅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个考生笃定无法录取。然而,臧克家却运气好,他碰上了一位识货的伯乐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时任青岛国立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他从这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这位青年学子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臧克家也没有辜负闻一多先生的期望,进入大学后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轟动一时的诗集《烙印》。诗集《烙印》出版后,很快被抢购一空,好几家书店还争夺

    杂文月刊 2018年3期2018-05-14

  • 文学是为了人的自由 ——再论新文学散文运动的启蒙思想
    ,可以从五四前后杂感文、言志抒情散文和为人生散文三种创作思潮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印证。一、杂感文的政治文化思想自觉杂感文创作思潮,始于《新青年》,如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高一涵的《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等。这些文章,虽带有现代启蒙思想,但因文白相杂,算不上真正的现代白话杂感散文。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倡导的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创作,现代白话杂感散文才真正成长起来。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随感录”栏目的开辟。1918年4月,《新青年》上开辟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4-03

  • 思想的微光
    ,倏然生出一些小杂感。所谓“触头”或是几节精彩的文句,或是与友人谈话时的意外撞击,或是某种情绪的突然波动,或是一束小花对眼眸的一次撩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人人都有這倏忽间的小念头,但大多数的人并不曾留意它,任其自生自灭了。而有一种人,特别敏于这种小念头,会备一支笔,几张纸片,将小杂感随手记下。其小杂感虽芜杂,但埋头展玩,也会看到几丝思想的微光。这种人或许就是人所称的作家。但我不管他们叫作家,我只把他们看成是特别注意生命体验的人。他们固执地把人的痕迹保留在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8年2期2018-02-27

  • 古代诗歌阅读
    杂感【清】黄景仁①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注】①黄景仁(1749~1783),清代乾隆年间诗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杂感》作于公元1768年前后。【表达赏析】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点出本诗基调:诗人无法参禅得道,心中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8年2期2018-02-24

  • 盘点名著中最扎心的句子
    鲁迅《而已集·小杂感》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梭罗《瓦尔登湖》最富有的时候,你的生活也是最贫穷的。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抱着振奋乐观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宫一般。犯不着千辛万苦求新,无论衣服还是朋友。把旧的翻新,回到它们中去。万事万物没有变,是我们在变。东野主吾《解忧杂

    记者观察 2017年10期2017-10-09

  • 思想的微光
    ,倏然生出一些小杂感。所谓“触头”:或是几节精彩的文句,或是与友人谈话时的意外撞击,或是某种情绪的突然漾动,或是一束小花对眼眸的一次撩动,等等,不一而足。人人都有这倏忽间的小念头,但大多数的人并不曾留意它,任其自生自灭了。而有一种人,特别敏于这种小念头,会备一支笔,几张纸片,将小杂感随手记下。其小杂感虽芜杂,但埋头展玩,也会看到几丝思想的微光。这种人或许就是人所称的作家。但我不管他们叫作家,我只把他们看成是特别注意生命体验的人。他们固执地把人的痕迹保留在生

    人民周刊 2017年16期2017-09-25

  • 近事杂感
    夏丏尊近事杂感夏丏尊从前学校未兴时,教育虽未普及,师生的关系全是自由。佩服某先生的往往不悔千里,负笈往从。只此一“从”字的精神,已尽足实现教育全体的效果,学生虽未到师门,已有了精进向上之心,教育当然容易收效。学校既兴,师生的关系近于运命的而非自由的。我们为师的人呢,更都是从所谓“教匠制造厂”的师范学校出来,各有一定的型式。在种种的事情上,要使学长做到那“从”字样的心悦诚服的精神是不容易的事情。今是学校教育就空虚了!***“教员”与“教师”,这二名辞在我感觉

    小学教学研究 2017年20期2017-02-27

  • 民国时期有趣的“高考”试题
    岛大学”,一是“杂感”,两题任选一道。但臧克家两题都做了。他写的“杂感”只有三句话:“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边的苦海!”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却饱含哲理,后来臧克家在回忆文章中说:“它是我尝尽了人生的苦味后,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败之后,极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闻一多对此极为欣赏,从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内心世界,于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将数学考试吃了“鸭蛋”的臧克家破格录入了青岛大

    今日农业 2017年4期2017-02-01

  • 历史杂感
    ·文 王啸航历史杂感·文 王啸航以前,看说文解字,因“史”而感动。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此字本意,指史官,其结构,下方一个“又”字,象征一人之手,上方一个“中”字,取意正大光明。此手,刚劲有力,挥舞于书简之上,记天下不平之事。此中,堂皇大气,高悬于印堂之前,禀本人高贵之心。这个结构,是造字者对记事者最大的赞美,而记事者们,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告诉世界他们没有愧对这个结构。史官手中有笔,心存“中”之道。中者,正也,正乃正义之正。孔子在竹简上刻下《春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7期2016-12-29

  • 杂感(七章)
    王培龙一死猪不怕天天烫,越是相亲越受伤。春梦每遭尿胀醒,伤疤未好痛先忘。二高山碰脚自低头,深水托船兴浪波。骏马面前少沟壑,怂人眼底多坎坷。三树风未动是心动,清静平和万道宗。心有明灯不可灭,三尸除却体初衷。四培元固本不移情,龙凤呈祥天马腾。我笑弹铗你会意,任他攘攘孔兄横。五自古英雄出炼狱,不经打击老天真。贪闲图乐难成器,埋己大多自掘坑。六世间不少偷桃客,入眼大多折桂人。我本细腰非学楚,自当宽带献冰心。七肉中有骨小心整,饭里无沙大胆吞。你想喝汤他给醋,多吃蔬菜

    永善文学 2016年5期2016-11-23

  • 山中杂感
    陈志泽 主持山中杂感冰心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意味的领略。“岩石点头,草花欢笑”,极其简洁而充满诗意。岩石竟然能点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的情感油然而生。“造物者呵”,作者呼唤“请你再遥遥的安置下几个早晨的深谷!”“深谷”是造物者“安置”出来的,“深谷”之神奇,之美好不言而喻。“安置”一词不啻神来之笔!我们常念叨,自然朴素是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但临到下笔却往往出现过分的铺陈、堆砌,过分的陌生化,《山中杂感》因叙事而不失之于虚泛,还因为丰富的想象而

    散文诗世界 2016年11期2016-11-16

  • 鲁迅、瞿秋白与《〈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不论是相较于前人和时人,还是比照于后人,瞿秋白这篇序言皆可谓排山倒海、壁立千仞,是读鲁迅的一个划时代的起点、逗点和节点,也是研究鲁迅和鲁迅研究的一个分水岭。我们重刊瞿秋白的这篇宏文,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厚古薄今,更并非要刻意忽视江河滔滔的鲁迅研究成果,而是希望“抛玉引砖”或者“抛玉引玉”,追本溯源,发露更多的“再读鲁迅”的真知灼见,引动更多人来阅读鲁迅、阅读大家、阅读经典。那么,瞿秋白的这篇“序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简而言之,

    粤海风 2016年1期2016-03-12

  • 抗战歌步丘仓海岁暮杂感韵(十首录四)
    战歌步丘仓海岁暮杂感韵(十首录四)邓建秋牵衣送,锦水旋作易水声。朔天八月雪漫山,除寇何顾衣褐单。敢将手中汉阳造,直面铁甲贼营盘。生吞虏血心同快,死作国殇死亦甘。死亦甘,荐炎黄,淞沪鏖战史生光。沙场效命壮士血,顿教狂虏折锋芒。鼓角连霄杀声起,滕县挥戈向豺豸。卫土儿郎血肉躯,义帜高扬城下死。长沙碧血染荒丘,半壁河山百战留。尸存马革三军壮,精忠赤胆捍神州。捍神州,血一腔,三百万军藐死伤。兴亡危局蜀山系,降幡终见插扶桑。悠悠往事不堪提,家国危亡醒睡狮。春回莫作高枕

    岷峨诗稿 2015年2期2015-11-15

  • 《挑山工》教学杂感
    挑山工》 教学 杂感《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曾获得全国散文大奖,选入教材也有二十多年了,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和老师读过它。我也成为其中一名读者和教者。初读觉得平淡,越读越觉得人物厚实,读到深处竟为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不已。但是,如何引导十岁左右的孩子也能寻找到感受到挑山工平凡中的坚毅呢?一.读图读词,读出挑山工的生活我认为插图是文章生命的一种体现,在本课中,插图的价值尤其重,因为作者的书房就有一幅表现挑山工的画,先从图切入比从文切入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4期2014-07-04

  • 从《杂感》一文观鲁迅国民性思考及其美学思想
    会的虚伪骄矜。《杂感》一如作者大多数杂文,对盛行于社会的瞒与骗作出了有力针砭,文章对诚与爱的呼唤寓于作者对立人思想和重塑国民性的思考,文中对“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相关思想的提倡也彰显出鲁迅对传统和谐美学的颠覆与反叛。【关键词】鲁迅 杂感 国民性思考 恶魔美学一 天地大戏场:人类长流不止的虚伪泪之花“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常有几个人张嘴看剥羊,仿佛颇为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 2013年8期2013-11-28

  • 请为他们戴上“市民大众文学”的桂冠
    诚合作写了《报人杂感——引领平头百姓舆论导向》的文章,这是我在编辑《周瘦鹃文集》时得到的启发与感悟。我觉得他们所编的杂志是比较侧重于娱乐性的,但他们当中不少人又是“报人”,当他们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即作为报人时,他们就会发表许多政论杂感。我请黄诚统计一下周瘦鹃有多少杂感发表在《申报•自由谈》上,他说有1 046篇。我读了这些政论杂感,脑子里产生了八个字:他们代表了“社会良知”,充当了“市民喉舌”。我马上联想到《新闻报•快活林》以及后来的《新闻报•新园林》的编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鲁迅杂文文体考辨*
    就有“短评”、“杂感”、“杂文”三种不同的命名,我们既要重视三者之间的统一,又要认识三者之间的差异。如果从此出发,可以看到,鲁迅近 20年的杂文创作,是在“短评”基础上产生“杂感”,又是在“杂感”基础上产生“杂文”的。对他的这一创作发展过程和表现的梳理和考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短评”、“杂感”和“杂文”与他的其他“散文”文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显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重新认识鲁迅“杂文”的思路。一鲁迅之介入“五四”,在创作上取两种形态和性质迥然有别的文体。首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2010-02-11

  • 关于《杂感》的杂感
    一期林斤澜的《读杂感》,写得自在,意思也独到。卡门是寻自由和认死理儿的女人。说透了,大凡寻自由的人,都是认死理儿的。因为“自由”本身就是大哲们提出来的死理儿。不知自由为何物的人,保险不认死理儿,就像“带适,不知腰也”一样。请看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了自由,就非得抛弃生命和爱情么?这不是卡门的认死理儿吗?或者可以说,这是浪漫主义文化模式。其定义为:“寻自由而认死理”主义。爱什么,爱到为之去死,都是此类。书痴,情痴,都是

    读书 1991年4期1991-07-15

  • 《瞬间》的启示
    事、随笔、速写、杂感等。人生中的各个方面,似乎作者都想探索一番。作者撷取人类生活中的某个瞬间,而赋予极大的生活容量,以“最大限度地概括、强化人们的各种感觉,使他们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作者自己对这本书的要求是:极端的精炼、热烈的情绪、明晰的情节,并把表现于其中的思想和感情统一起来。应该说,这是很难的。但邦达列夫在不少篇章中是做到了的。尤其是那些随笔、杂感,诸如《期待》、《理想人物》、《瞬间》等篇,确实在短小的篇幅、细微的事物中,蕴藏、包孕着极为丰富的人生哲

    读书 1984年11期1984-07-15

  • 回忆《鲁迅杂感选集》
    们重版印的《鲁迅杂感选集》,引起我对这本书的许多感想和回忆。这本书刚出版时,我还是一个文艺青年(就是现在我也还是自认为是老文艺青年),用现在的说法,算是“文艺学徒”吧。当时我住在北平东老胡同一家小公寓的一间小房子里,地点在老北京大学的一院和二院中间。我是个鲁迅先生作品的崇拜者,凡是他的著作,能买到的我就买,买不到的我就借。即使过去曾经读过,只要不是偷印的选本(这种选本在当时的北平是很多的),我也照样买。其实即使“偷印”——这里也许应该称为未经他本人许可的“

    读书 1980年7期1980-07-15

  • 杂感
    王维堤在地球上看,冥王星是一颗暗淡的小星。而在冥王星上看,地球的伟山浩川也全部消失,变成同样的一颗暗淡的小星。当你“瞧不起”一个同志的时候,你不妨想一下,到底真的是他渺小呢,还是你站得离他远了?靠拢点儿看你的同志,你将认识他的全貌。越是浮浅的感情,越是显得过火。但一切过火的、过度的、过激的、必定是不能持久的。只能在顺利的条件下,在掌声和喝采声、恭维者和崇拜者群中做英雄的人,碰到困难,碰到风浪和乌云,他必定会泄气。身旁的婴孩轻轻地咿呀了一声,熟睡着的母亲就突

    中国青年 1957年1期195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