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与经典的隔膜

2022-05-30 10:48姚娴静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清国杂感流言

姚娴静

一直以来,鲁迅散文是初中学生公认的最难理解的内容之一。初中语文教材安排了《朝花夕拾》的名著導读。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消除学生与经典的隔膜,让学生亲近鲁迅散文呢?本文拟以《朝花夕拾》的导读为例谈几点建议。

一、从虚实结合与写作事实之间发现矛盾

散文写作并不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实录,为了情感的表达作者往往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修改。鲁迅的文章,往往是大开大合的,很多时候并不拘泥于对客观事实的机械摹写。这时就要想一想,他所写的内容,真实的情形应该是怎样的,而他写成的样子又是怎样的。这样就能发现从客观事实到写作事实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有了深入理解经典散文的靶向。所谓“学则须疑”讲的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疑问。而比较客观事实与写作事实之间的不同,就是很实用的提出疑问的技术方法。如《藤野先生》开头写“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将学生制帽高高顶起,也有将辫子解散的。还写了他们赶时髦学跳舞。从描写和抒情的语气中可以看出鲁迅对“清国留学生”十分厌恶和失望。然后就写道:“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联系上下文,似乎鲁迅是因为讨厌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才去仙台的。而事实上,他要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到基本能够听懂日语才可到仙台听讲学习。那鲁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口吻和这样的逻辑来写文章呢?这样的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深刻理解之旅。

二、从点面技法与文本内容之间理解矛盾

借助现实生活和写作事实的比较,学生发现了疑问,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解决这些疑问呢?这时,教师可以作出进一步指导,这样的表达,其实是以点带面手法的运用——用一种令人失望的现象辐射众多令人失望的社会现实。于是,可以顺势过渡提问:①衍太太的流言给鲁迅以怎样的感受?②结合《朝花夕拾》其他文章中的内容,说说绍兴城里还有哪些人、事和经历让鲁迅感到失望和不满的?对于问题①,结合具体语句,学生不难看出鲁迅的厌恶之情。对于问题②,则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为了有效降低阅读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检索相关信息。

通过检索,学生很快发现:《二十四孝图》中的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让鲁迅非常不满,甚至厌恶;这是从鲁迅的读书经历中总结出的,让他厌恶的是书中荒谬、愚昧甚至残忍的封建孝道。《父亲的病》中陈莲河那样的江湖庸医把父亲治死让他不满。细细分析:父亲得的什么病?水肿病。医生开的什么药?败鼓皮丸。水肿,又叫鼓胀,庸医陈莲河竟然企图用打破的鼓皮克伏他。这是何等的滑稽、荒谬的事情啊!《父亲的病》中衍太太鼓励鲁迅通过叫喊来招魂,衍太太这迷信的做法惊扰了父亲安静的离去,让鲁迅感到特别痛苦,回忆起来就觉得对不起父亲。《五猖会》里父亲在五猖会前让他背《鉴略》,这让鲁迅看五猖会的兴致大减,父亲不尊重孩子的天性,使得鲁迅对这样的封建教育极为不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老先生不回答鲁迅的问题,让“我”很失望;极质朴方正博学的寿镜吾先生,却不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这些都如衍太太的流言一样令人失望乃至绝望。即使到了日本,这些行为所折射出的落后和愚昧思想,仍然让鲁迅时时记起。

如此看来,衍太太的流言并不足以形成激发鲁迅走出家乡的推动力,只不过多少有一点点作用而已。那些绍兴城里他读到的书、周边的人、听到的故事、经历的事情,才是让作者感到失望的根源所在。

三、从杂感手法与时代背景之间解决矛盾

《朝花夕拾》并非为回忆而回忆,现实处境的挤压与逼迫,尤其是反动文人对鲁迅的攻击,使鲁迅在对往事的回忆里往往混杂了丰富的现实感受,在温情的叙事中对现实进行了理性的批判。环境的逼迫,写作的风格,使得鲁迅散文融入了相当多的杂感,具有大开大合的特点。杂感笔法是鲁迅文学创作的基本格调,几乎所有的鲁迅作品都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杂感色彩。正如李长之所说,《朝花夕拾》虽“名为散文,其实依然是在回忆中融入了抒情成分的杂感”。《朝花夕拾》中的杂感成分主要表现为讽刺和批判,其笔法多种多样。

例如,《无常》中的无常颇具人情,顺便讽刺“名人”和“教授”:“这样看来,无常是和我们平辈的,无怪他不摆教授先生的架子。”说到故乡,“凡有一处地方,如果出了文士学者或者是名流什么的,他将笔头一扭,就很容易成为‘模范县了”,“模范县”是对陈西滢之流的讥讽。再如,在回忆隐鼠之前,鲁迅先从仇猫的流言说起,用“逻辑的奥义”痛快淋漓地讽刺了那些“绅士”“名教授”和这个是非颠倒的社会;又用对比的手法,把“说空话”“违心之论”的人和“只能嗥叫的动物”作对比,嘲讽了他们反复标榜的“公理正义”,突出这些人的“颜厚又忸怩”、虚伪和做作,讽刺某些人连动物都不如;接着,又将类比和讽刺结合,借对猫的态度,把“中国官兵”的做法和“指导青年”的前辈的做法进行类比,讽刺陈西滢之流不作为、乱作为的本质。

对上述杂感式的表达,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让学生找出议论性语句及其所针对的事件,分辨这些议论哪些是针对文中所写事件本身的,哪些是捎带议论文章之外事件的。对议论文章之外事件的,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时代背景,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鲁迅风格,也能设身处地地体会鲁迅在那时那地生存的艰难和战斗的韧性。

猜你喜欢
清国杂感流言
在网络流言的惊涛骇浪中,权威媒体如何做好“定海神针”
真相在真相里活着
糖尿病杂感
清末日本外销中国陶瓷器述评
流言
观赵胥画作杂感
小析《滕野先生》的开篇
『取缔清国留学生事件』真相
流言分析:本性与控制
优雅旅程 新婚礼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