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麦区
- 近20年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种质性状演变及其育种价值评价
重要意义。黄淮冬麦区的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各麦区中均居第一[8-9],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举足轻重。其中,黄淮冬麦区南片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中被划为以优质中筋小麦生产为主,根据具体生态条件兼顾强、弱筋小麦发展的小麦产区[10]。关于黄淮冬麦区南片乃至黄淮冬麦区小麦的农艺、品质性状及多样性等已有一定的研究[11-13]。江涛等[11]研究了黄淮冬麦区85个品种(系)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了聚类分析,就未来品种选育提出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3年11期2023-11-22
- 高产多抗半冬性小麦品种农麦168 的选育
1]。黄淮南片冬麦区是我国第一大麦区,常年麦播面积达866.7 万hm2,是冬性品种向春性品种的过渡区[2]。由于我国黄淮南片冬麦区覆盖多个省份,特别是江苏淮北市场上推广的小麦品种由于自然环境原因,多表现为高秆、拔节迟、综合抗性一般,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确立了“高产稳产、高抗多抗”的选育方向,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田间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数据比较、小麦籽粒品质专业检测机构检测筛选育成农麦168。该品种在洛阳农林科学院科企联合体黄淮南片冬麦区水地早播组
中国种业 2023年8期2023-08-22
- 秋播冬麦区矮秆基因 RhtB1b、 RhtD1b和 Rht8的分布频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目前,中国北部冬麦区大部分小麦品种株高为75~80 cm,南部冬麦区为85~95 cm,已接近最适株高[16]。然而,矮秆基因在不同麦区分布多样化且无规律性,不同麦区间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也差异较大,小麦品种的矮秆基因类型及产量性状结构特点也不明确,给育种亲本选配和矮秆基因的高效利用造成困扰。因此,本研究利用STS分子标记BF/MR1、BF/WR1、DF1/MR2和DF2/WR2以及微卫星标记Xgwm261,对不同生态区近十年来育成的237份秋播冬小麦品种进
麦类作物学报 2023年4期2023-04-25
- 1961—2020年中国小麦生长季干湿时空变化分析*
疆春麦区、北部冬麦区、华北冬麦区、西南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和新疆冬麦区。选取研究区中具有1961-2020年完整时间序列逐日气象资料的台站,共计524 个,分布于29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港澳台除外),如图1 所示。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http://data.cma.cn),数据集(包括降水、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经过严格质量控制、检查和R 语言编程进行订正。作物生长季数据来源于中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3年4期2023-04-22
-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轮选149 的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
0081)北部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小麦产区之一。 北部冬麦区小麦品种经历了5 次大的品种更新换代,第1 次品种更新换代的代表性品种是20 世纪50 年代育成的农大183 和农大36; 第2 次品种更新换代的代表性品种是20 世纪60 年代育成的北京10 号、农大139 和东方红3 号; 第3 次品种更新换代的代表性品种是20 世纪80 年代育成的丰抗2 号和丰抗8 号; 第4 次品种更新换代的代表性品种是20 世纪90 年代育成的京411 和京冬8 号; 第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8期2023-01-04
- 2020年国审黄淮冬麦区南片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特征特性分析
的作用,而黄淮冬麦区南片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和高产区,包括河南省除信阳市(淮河以南稻茬麦区)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市、渭南市、咸阳市、铜川市和宝鸡市灌区,江苏省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该区常年小麦播种面积866.7万hm2,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的40%以上[1]。分析该区域小麦品种的审定情况及审定品种的农艺性状、抗病性、品质状况等,了解该区小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对促进该区乃至全国小麦新
种业导刊 2022年6期2023-01-04
- 北方冬麦区小麦春化基因的组成与分布及其与冬春性的关系
[15]。北方冬麦区由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组成,是我国小麦主产区[16-17]。北部冬麦区主要包括辽宁省南端、北京、天津、河北省长城以南与保定和沧州以北地区、山西省中部与东南部、陕西省北部和甘肃省陇东地区;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河南、河北省中南部、陕西关中平原、山西省南部、甘肃省天水市及平凉与定西区域、江苏和安徽省的淮河以北区域[18-19]。北方冬麦区约占全国小麦总产的75%左右[19],保障该麦区的小麦产量对我国粮食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27
华北农学报 2022年5期2022-11-03
- 2005—2020年黄淮冬麦区审定小麦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演变分析
2000年黄淮冬麦区陕西省区试点参试品种的品质状况以及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关系,认为小麦产量与品质两者可以同时提高;胡卫国等分析了2000—2009年黄淮冬麦区水地组、春水组和冬水组参试品种品质状况,提出蛋白质质量改良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王美芳等研究了2001—2009年黄淮冬麦区品种产量及强筋品种品质状况,发现优质蛋白亚基比重的增加,可以提高产量和改良品质,为育种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对黄淮冬麦区审定小麦品种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以期
江苏农业科学 2022年18期2022-10-17
- 异常气候条件下小麦估产方法研究
北春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海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与西南冬麦区[22-23]。西北春麦区位于黄淮上游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该区由宁夏全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西北部地区构成,冬天寒冷、夏季炎热,春季与秋季多风,天气较为干燥,白天和晚上温差很大。降水不足是影响该区小麦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部分地区春小麦生长后期有干热风危害。北部冬麦区位于我国中纬度地带,由北京全市、天津全市、河北、山西以及陕西省部分地区组成,属于暖温带季风区域。该区冬寒春旱,降水不足且分布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2年2期2022-08-19
- 矮秆基因在中国不同麦区小麦品种中的分布及其对赤霉病抗性的影响
中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一直是小麦赤霉病的高发麦区。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赤霉病逐渐向其他麦区扩展,目前已经是黄淮冬麦区的常发病害。作为穗部病害,赤霉病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染病籽粒中含有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等真菌毒素还严重影响人畜健康。因此,综合分析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对采取不同手段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控,减轻赤霉病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矮秆基因可降低株高,减少倒伏的发生,提高收获
麦类作物学报 2022年7期2022-08-09
- “十五”以来我国杂交小麦审定品种分析
麦区划分,北方冬麦区(包括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新疆冬麦区)共计审定杂交小麦品种11个,南方冬麦区(包括西南冬麦区)共计审定杂交小麦品种11个,2个麦区审定品种数量相同;比较不同时期审定情况(表1),2001-2020年,北方冬麦区杂交小麦年审定品种数呈线性增长,至“十三五”末,平均每年审定杂交小麦品种1个,南方冬麦区则基本保持稳定,年审定品种保持在 0.4~0.6个。表1 “十五”以来我国杂交小麦品种审定品种汇总Table 1 Summary of a
作物杂志 2022年1期2022-02-18
- 北部冬麦区晚播冬小麦越冬管理探讨
0097)北部冬麦区是我国冬小麦生产的最北区域,也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区域之一。 相对全国小麦生产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特别是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对冬小麦安全越冬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些年随着气温的升高及前茬玉米的延迟收获,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播种时间较往常推迟5~7 d,这对冬小麦安全越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20 年秋季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种植户为提高种植产量和收益,将大量青贮玉米转收获籽粒, 使冬小麦播种时间大幅度延长, 部分地区播种较正常播种期推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5期2021-12-27
- 小麦新品种长6990 配套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规程
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审定(审定编号:晋审麦2016011),2018 年通过国家黄淮冬麦区旱薄地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65)。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是近几年在山西、河南等省示范推广的旱作栽培技术,其将传统农艺与现代农机相结合,具有节水保墒、保温防寒、镇压效果好、肥料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透风抗倒能力强等一系列优点[1-4]。 笔者通过对长6990 小麦新品种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根据品种特点和适种区域制定与其相配套的宽窄行探墒沟播栽培技术规程,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5期2021-12-27
- 双国审小麦新品种众信麦998
0%左右。黄淮冬麦区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小麦常年播种面积1533.33 万hm2,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55%以上,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的60%左右。选育高产、稳产、广适,适宜在黄淮冬麦区推广的小麦品种,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1 品种来源众信麦998 是河北博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莱州137 为母本、众信5072 为父本组配组合,通过系谱法选育,经有性杂交、定向选育、单系比较,优中选优而成。
中国种业 2021年7期2021-12-05
- 甘肃省小麦品种推广应用现状及对策
植包括北方旱地冬麦区、长江上游冬麦区、黄淮旱地冬麦区、西北春麦区等,高产、抗病等优质品种不断合理布局,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1.1.1 北方旱地冬麦区 主要分布在庆阳市、平凉市全部及定西市部分地区,主要病害有条锈病、白粉病等。针对近年小麦穗发芽频发的现状,注重选用抗穗发芽、角质紧凑、抗倒伏的优质品种,重点推广陇育、陇鉴、兰天系列品种。1.1.2 黄淮海旱地冬麦区 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天水市丘陵山地,小麦虫害有蚜虫、红蛛蛛,病害有条锈病、白粉病。重点推广兰天、天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7期2021-09-27
- 从众信麦998看小麦育种的创新突破
于一体,是黄淮冬麦区育种史上少有的创新育种成果。众信麦998 以莱州137 为母本、众信5072 为父本,通过系谱法选育,经有性杂交、定向选育、单系比较,优中选优育成的一个低秆、大穗、广适、高产的小麦新品种(已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品种权保护申请号: 20172894.2, 公告号:CNA020173E)。小麦是我国三大口粮作物之一。黄淮冬麦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2.3 亿亩,占全国小麦面积的55%以上,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60%左右。选育高产稳
河北农业 2021年4期2021-04-22
- 中国四大冬小麦主产区品种农艺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势区,包含黄淮冬麦区南片和北片、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北部冬麦区,这四大麦区的面积和产量占我国的85%以上,保障四大麦区的小麦高产和稳产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目前小麦育种往往选择当地大面积推广品种作亲本,导致生产上推广的小麦遗传背景狭窄,多样性降低,使小麦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很难有大的突破[4-5]。张彬等[7]对南阳的小麦品系进行综合性分析,发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变异幅度狭窄。因此,需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充分把握和科学评价品种农艺性状的
种子 2021年12期2021-02-15
- 黄淮冬麦区旱薄地小麦品种主要性状演变规律
图1可知,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小麦产量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2011-2012年度产量水平最高,为5 349.6 kg·hm-2;2008-2009年度产量水平最低,为3 401.6 kg·hm-2。由图2可知,有效穗呈现缓慢增加的态势,2011-2012年度有效穗最多,为597.0万穗·hm-2;2009-2010年度有效穗最少,为417.4万穗·hm-2。由图3、图4可知,穗粒数和千粒重也都处于缓慢提高之中,相对较为稳定。2.2 黄淮旱薄地小麦品
陕西农业科学 2020年9期2020-11-14
- 小麦 TaGS-D1与 TaFlo2-A1等位变异对粒重的影响
份国内四个主要冬麦区的历史品种(系)和当前主栽品种(表2)。其中,国外冬小麦品种(系)分别来自法国(21份)、意大利(9份)、美国(7份)、阿根廷(7份)、罗马尼亚(6份)、俄罗斯(5份)、日本(4份)、匈牙利(2份)、澳大利亚(1份)、德国(1份)、英国(1份)、土耳其(1份);国内冬小麦品种(系)分别来自黄淮冬麦区(145份)、北部冬麦区(55份)、西南冬麦区(22份)和长江中下游区冬麦区(11份)。所有小麦品种(系)均于2016-2017年和2017
麦类作物学报 2020年5期2020-07-30
- 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品种主要性状演变规律
在[4]。黄淮冬麦区旱肥地小麦区试主要分布在陕西渭北旱塬、山西晋南、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的南部及其以南地区旱地、河南省除信阳市全部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旱地和山东省旱地,该区地形地貌复杂,低温冻害、干旱少雨、病虫害和后期干热风经常发生,干旱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生产实践证明,在干旱地区选用抗旱、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已成为减少干旱灾害、保证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由洛阳农林科学院主持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区试,在2005 年秋黄淮冬
山西农业科学 2020年7期2020-07-14
- 黄淮海流域农户小麦生产化肥节约潜力分析
.4.1 灌溉冬麦区化肥用量分析 灌溉冬麦区中低产区、中高产区和高产区农户的氮磷钾总养分实际用量较推荐量分别高31.04%、14.96%和7.18%,其中,氮肥实际用量较推荐量分别高17.53%、9.67%和5.21%,磷肥实际用量较推荐量分别高42.59%、23.94%和11.28%,钾肥实际用量较推荐量分别高56.48%、17.13%和7.04%(表4)。2.4.2 雨养冬麦区化肥用量分析 雨养冬麦区低产区、中低产区、中高产区、高产区农户的氮磷钾总养分
河北农业科学 2020年1期2020-05-18
-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 及其聚类分析*
[11]将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的15 个小麦品种聚类分析为品质性状不同的5 类。吴秀宁等[12]根据冻害和穗粒数不同表现进行聚类分析, 将26 份旱地小麦品种分为5 类。前人对于同一区域小麦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但由于不同小麦生态区品种各具特点, 而对于我国不同小麦生态区品种的农艺性状主成分、聚类分析报道较少。故本研究选用来自黄淮冬麦区北片(north of Huanghuai winter wheat area, NHWA)、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年3期2020-03-12
- 国审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农大3486
001)和北部冬麦区国家审定(国审麦20180068)。该品种冬性、中熟,幼苗近直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株高80 cm左右,株型紧凑;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图1)。产量三要素协调,产量潜力大,丰产性好。抗寒性较好,综合抗病性好,抗干热风,熟相好,籽粒饱满,商品性佳。图1 农大3486田间、穗、籽粒表现1 产量表现2012-2016年度参加北京市高水肥组预试、区试和生产试验,各试验点年平均产量分别为 6 643.5 kg·hm-2、7 248.0
麦类作物学报 2019年9期2019-10-21
- 国审冬小麦新品种——石优20号
麦区和国家北部冬麦区跨区域双审定。1.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分蘖力强,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细实,较抗倒伏,旗叶较长。穗层整齐,穗茎节短,中后期穗色、叶色发黄,抗干热风,落黄好。穗纺锤形,顶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每亩有效穗41.3万~45.2万穗,穗粒数33.2~35.7粒,千粒重38.5克。籽粒蛋白质含量(干基)14.1%,湿面筋含量31.8%,沉降值37.5毫升,吸水率59.6%,属强筋小麦品种。高感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
农村百事通 2019年18期2019-10-14
- 171份小麦种质面粉糊化特性及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种26个,北方冬麦区11个,黄淮冬麦区103个,长江中下游冬麦区20个,西南冬麦区11个。试验材料于2014-2015年度种植于河南科技学院试验基地(河南省辉县市)。每份材料种植2行,行距25 cm,行长4 m,每行播种80粒,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成熟后,分行收获,脱粒,晾晒,室温储藏备用。1.2 试验方法采用实验磨粉机(LRMM8040-3-D,江苏)磨粉,出粉率65%左右;面粉含水量参照GB50093-85方法测定;面粉糊化特性参照AACC76-21方
麦类作物学报 2019年8期2019-08-22
- 201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
——麦
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淮南地区、安徽淮南地区、上海、浙江、湖北中南部地区、河南信阳地区种植。2 徽麦5号 国审麦20190002 安徽未来种业有限公司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淮南地区、安徽淮南地区、上海、浙江、湖北中南部地区、河南信阳地区种植。3 宁麦27 国审麦2019000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淮南地区、安徽淮南地区、上海、浙江、湖北中南部地区、河南信阳地区种植。4 苏研麦适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淮南地区、
种业导刊 2019年6期2019-08-13
- 国内外301份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
以119份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进行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将加权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对其进行分类,获得13份强抗旱性材料。周国雁等[9]用高渗溶液渗透胁迫法对70份云南小麦品种进行了抗旱研究,并指出萌发期抗旱性和全生育期抗旱性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绝大多数小麦品种中,如果萌发期抗旱,则全生育期一般也表现抗旱。小麦种质资源丰富,不同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也存在一定差异。崔俊美等[20]通过萌发期结合苗期抗旱指标对7份四川小麦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发现川麦42和Sy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年3期2019-07-18
- 不同来源小麦种质高分子质量谷蛋白 亚基多样性及其与加工品质的关系
种质8个、北方冬麦区种质12个、黄淮冬麦区种质83个、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质27个、西南冬麦区种质18个。参试材料于2015-2016年种植于河南科技学院试验基地(河南省辉县市),每份材料种植2行,行距25 cm,行长4 m,每行播种80粒,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成熟后,分行收获,脱粒,晾晒,室温储藏备用。1.2 试验方法1.2.1 HMW-GS组成分析及命名 HMW-GS的组成分析参照张玲丽等[14]的分析方法。HMW-GS的命名根据Payne等[5,15]
华北农学报 2019年3期2019-07-05
- 国审冬小麦新品种冀麦585的选育及育种策略
了适合黄淮北片冬麦区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冀麦585。该品种集高产、广适、抗寒、抗病于一体,201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0),2012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13004 号),2015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CNA20101081.4)。对国审冬小麦新品种冀麦585 的选育过程及育种策略进行分析,旨为培育综合性状更为优异的冬小麦新品种奠定理论基础。1 材料与方法1.1 亲本来源1
河北农业科学 2019年1期2019-06-01
- 国审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石优20号
麦区和国家北部冬麦区跨区域双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11011)。1 品种特性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全生育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0.1 d。幼苗匍匐,分蘖力强,抗寒性好。株高77 cm左右,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细实,较抗倒伏,旗叶较长。穗层整齐,穂茎节短,中后期穗色、叶色发黄,抗干热风,落黄好。穗纺锤形,顶芒,白壳, 白粒,籽粒角质。2009和2010年黄淮区试平均有效穗数每公顷为678.0万和619.5万,穗粒数33.2粒和35.7粒,千粒重38.7
麦类作物学报 2019年4期2019-01-08
- 中国小麦主产区品种主要春化基因的组成与分布
麦区9份,北部冬麦区40份,黄淮冬麦区113份,长江中下游冬麦区51份,西北春麦区21份和西南冬麦区42份,所选品种基本代表了我国小麦育种和生产现状。1.2 基因组DNA的提取采用CTAB法[14]提取小麦幼苗叶片基因组DNA,每个品种提取3份DNA作为生物学重复,保证结果的可靠性。1.3 序列标志位点(STS)分子标记检测及春化基因等位变异组成分析春化位点检测引物设计参考Fu等[10]、Yan等[9]、Milec等[12]、Zhang等[13]和Chen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9期2018-08-10
- 北方冬麦区小麦品种产量相关性状和幼穗分化特点研究
异[6]。北方冬麦区包括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7]。由于北方冬麦区分布范围广,生态条件差异大,不同生态区间小麦产量的构成因素具有不同特点,如北部冬麦区小麦产量的提高与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密切相关[8];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省和河北省小麦产量提高主要是因为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9-10],而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千粒重的途径实现[11]。目前,对北方冬麦区不同生态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已有较多研究[7-11],但在相
麦类作物学报 2018年7期2018-07-27
-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
在[4]。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区试主要分布在山西、甘肃、宁夏3个省(区)的11个试点,小麦是该地区主要传统粮食作物之一,该地区地形地貌复杂,低温冻害、干旱少雨、病虫害经常发生,干旱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5-6]。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遗传改良和其他技术因素对提高小麦生产的贡献大致相等[7]。通常最初产量低时,技术因素较重要,而产量较高时,遗传改良贡献更为重要。随着该地区小麦单产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要实现小麦持续高产、高效,品种改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7期2018-07-13
- 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点,指出了不同冬麦区生产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在生产中制定对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保证粮食的稳产增收提供参考。关键词 小麦;特点;冬麦区;问题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04-0044-02Abstract The obvious climate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a lead to the striking wh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4期2018-03-23
- 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耐盐性评价
替,其中,黄淮冬麦区完成了第9次品种更换,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完成了第6次品种更换[5],但对当前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及黄淮冬麦区小麦主栽品种耐盐性的评价尚未见报道。国内外学者在小麦耐盐性鉴定方法和耐盐种质资源筛选等方面已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6-8],其中有关耐盐小麦种质资源筛选的鉴定报道较多,鉴定指标主要集中在发芽率、苗期生长指标[7,9]和胚芽鞘生长指标[10]等,但其中多数报道集中在对传统骨干亲本和种质资源的耐盐性评价上[11-13]。本试验通过实验室芽期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年6期2018-01-18
- 2018年国家审定品种(续前)
6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早播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2.7千克,比对照周麦18增产5.7%;2016-2017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89.6千克,比周麦18增产5.7%。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2.1千克,比对照增产6.7%。审定意见:该品种完成试验程序,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阳市和南阳市南部部分地区以外的平原灌区,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铜川和宝鸡市灌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高中水肥
种业导刊 2018年8期2018-01-16
- 2018年国家审定品种
。适宜长江上游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汉中和湖北十堰地区种植。审定编号:国审麦20180003品种名称:隆垦麦1号申 请 者:安徽源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育 种 者:安徽源隆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品种来源:矮败小麦/扬麦158//宁麦13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19.3千克,比对照扬麦20增产4.4%;2015-2016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17.8千克,比扬麦20增产7.4%。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
种业导刊 2018年5期2018-01-15
- 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
6011)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的演变规律张俊灵,闫金龙,张东旭,孙美荣,常海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山西长治 046011)为了给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利用1986-2015年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长治区试点参试品种的试验资料,研究其演变规律,并对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28年间北部冬麦区旱地小麦品种产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平均遗传进展分别为68.163 kg·hm-2或1.57%。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总趋势是,有效
麦类作物学报 2017年8期2017-09-16
- 京花11号
3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平均每667 m2产403.9 kg,比对照品种中麦175增产2.8%;2013~2014年度续试,平均每667 m2产518.5 kg,比对照品种增产3.9%。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每667 m2产501.8 kg,比中麦175增产8.1%。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667 m2适宜基本苗20万~23万,晚播可适当增加播量。注意防治叶锈病和白粉病等病虫害。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5期2017-01-21
- 2000—2015年国家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域试验品种品质分析
国家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域试验品种品质分析胡学旭,孙丽娟,周桂英,吴丽娜,陆 伟,李为喜,王 爽,杨秀兰,宋敬可,王步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谷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北京100081)【目的】分析各区试组小麦品种品质差异和年度品质变化,探讨各区试组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方法】对2000—2015年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985个参试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各区试组强筋品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年24期2017-01-13
- 山西省小麦区试品种抗病性鉴定
,包括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组区试参试品种12份(表1),南部中熟冬麦区旱地组区试参试品种15份(表2),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试参试品种15份(表3),中部晚熟冬麦区旱地组区试参试品种16份(表4)。表1 南部中熟冬麦区水地组区试参试品种供试菌种为山西省当前小麦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 f.sp.tritici)、小麦叶锈菌(Puccinia recondita f.sp.tritici)、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9期2017-01-05
- 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区试品种品质改良现状及建议
0081)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区试品种品质改良现状及建议胡学旭 王步军(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100081)就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小麦区试品种品质改良从品质结构和品质状况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当前冬小麦品质改良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我国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提供参考。冬小麦;区域试验;品种;品质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小麦品种是小麦产业发展的基础,按照品质类型可分为强筋小麦、中
中国种业 2016年11期2016-03-28
- 作科所三个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的首个适应北部冬麦区的国审小麦品种。冬性,株高69.4cm,全生育期253d,平均667m2产508.1kg,适宜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北部冬麦区中等以上肥力水地种植,也适宜新疆阿拉尔冬麦区种植。轮选99(国审麦2016017)弱春性,株高81.2cm,全生育期216d,平均667m2产528.2kg,适宜河南(南部稻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中麦1062(国审麦2016028)是采用分子标记辅助与常规育种技术
中国种业 2016年7期2016-03-27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大麦品种选育研究现状及展望
均较高的品种有冬麦区的申海麦2号,春麦区的新啤9号、新啤8号、蒙啤麦4号这3个品种。其中,申海麦2号在苏、浙、沪、鄂、豫、闽、川等冬麦区所报道的大麦品种中千粒质量与产量均是最高的。大麦;选育;品种;申海麦2号;文献计量用的技术也从最初的引种驯化、系统选育、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发展到如今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乃至于设计育种等,成果丰硕。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自2001年来收录的关于大麦品种选育方面的文献,以了解大麦品种选育的研究现状,预测发展趋势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年4期2016-02-16
- 冬麦区光温水适宜晴好天气对冬种有利
TIAN QI冬麦区光温水适宜晴好天气对冬种有利中期天气预报12月16日-21日,华北、黄淮等地将再现雾霾天气,部分地区有中到重度霾;19日-21日的早晨至上午,华北、黄淮等地的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不足200米的强浓雾。20日-22日,受冷空气影响,北方大部地区有明显大风降温天气,降温幅度一般有5℃-8℃,内蒙古中东部、东北等地的部分地区有10℃-12℃。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主要天气过程前期,全国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日照
中国农资 2016年48期2016-02-16
-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与品种推广
5)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审定与品种推广邱 军(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是我国第2大小麦产区,也是我国3大优质专用小麦产区之一的优质弱筋小麦主产区,本区的小麦品种选育、试验和推广对提高我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着重分析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推广利用、更新换代和区试审定的现状,提出本区国家小麦品种区试工作、品种布局和品种改良的建议。长江中下游;小麦;国家区试;品种推广文
浙江农业科学 2015年5期2015-11-25
- 农业部:冬小麦播种总体有保障
尼诺影响,北方冬麦区秋冬季降水较常年偏少,气温总体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秋冬连旱,对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安全越冬不利。具体到各区域,黄淮及北部冬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冬小麦产区,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资源短缺,干旱、冻害、干热风等自然灾害频发,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赤霉病为害较重。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渍害和高温逼熟,穗发芽时有发生,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条锈病为害较重。西南冬麦区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日照不足,雨多雾大晴天少,还面临前期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5年38期2015-10-30
-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春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春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和上海五省市,河南省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地区。施肥管理原则(1)去年冬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暖,今春不少地方雨雪较多,应针对各地墒情及苗情,在小麦返青前进行镇压或划锄,提墒保墒,防寒防冻,促进苗情转化,增强小麦抗旱御寒能力。(2)根据土壤肥力、基肥施用情况、苗情和土壤墒情科学地确定追肥时间、灌水数量,因地因苗施肥灌水。(3)将肥水管理、抗旱排涝、病虫草害防治措施有效地
中国农资 2015年10期2015-03-01
- 华北雨养冬麦区春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专家组华北雨养冬麦区春季科学施肥指导意见□ 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华北雨养冬麦区。包括江苏及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河南省东南部。施肥管理原则(1)应针对不同地方墒情,在小麦返青前进行镇压与中耕划锄结合,保住土壤水分,提高地温促进苗情转化,提高小麦抗旱能力。(2)小麦施肥要把握,分层多次少量原则,既与气象结合,降雨降雪前后趁墒少量掩施,施肥后不要把肥料暴露到空气中。施肥建议(1)趁早春土壤返青或降雨雪,用化肥耧或开沟条施,每亩施入尿素5-7公斤,施肥后
中国农资 2015年9期2015-01-31
- 2014年冬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
造墒防冻。今年冬麦区大部小麦生育进程提前5-7天,对低温冷害比较敏感,未来10-15天仍有遭遇“倒春寒”的可能。寒潮降温之前,提前浇水补墒,增加麦田湿度,缓冲气温变化,防低温造成冻害。一旦发生冻害,及时增施肥水,加快恢复生长,促小蘖赶大蘖,大蘖多成穗。三是防控病虫。今年各地小麦病虫害呈早发、重发、多发趋势,要突出抓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统防统治。西北冬麦区要突出强化条锈病预测预防工作,有效控制田间发病中心。长
中国农资 2014年15期2014-02-06
- 农业部办公厅制定2013/2014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意见
”。8月以来,冬麦区大部有50~100毫米的降水,有效增加土壤底墒,为冬小麦播种奠定了良好的墒情基础。三是抗灾技术成熟。近年来,冬小麦主产区经历了干旱、低温等极端天气的考验,积累了丰富的抗灾经验,形成了深松整地、秸秆还田、播后镇压、浇越冬水等一整套成熟的技术措施,提高了科学抗灾的水平。从不利因素看:一是种子质量下降。今年小麦成熟收获期,黄淮、西北地区遭遇连阴雨,造成粒重下降,一些制种田出现穗萌动、穗发芽现象,影响制种数量和种子质量。二是冬前气候不确定性大。
山东农药信息 2013年10期2013-11-27
- “中麦175”大旱之年优势凸显
,分别通过北部冬麦区水地和黄淮旱肥地两个区域国家审定及北京、山西、河北、甘肃和青海五省市品种审定。该品种实现了高产潜力与水肥高效利用、优质面条品质、抗寒抗病抗倒伏抗高温、早熟性的良好结合,是我国北部冬麦区和黄淮旱肥地有重大推广价值的新品种。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介绍,该品种最大特点是产量高,产量三要素协调,穗数(亩)45~56万,穗粒数28~34粒,千粒重40~42克,大面积容易达到单产(亩)550公斤以上。该品种的节水节肥性能突出,2008-2010
种业导刊 2013年7期2013-01-22
- 2月中旬雨雪缓解旱情
偏高,其中北方冬麦区大部偏高2~4℃,江南油菜区偏高4~6℃。北方冬麦区大部出现明显降水,旱情得到有效缓解。东北地区大部有积雪覆盖,其中北部和东部地区积雪厚度达5~25厘米,利于土壤增墒。新疆北部冬麦区仍有5~20厘米积雪覆盖,利于冬小麦安全越冬。气温持续偏高使西北地区大部土壤化冻加速,土壤失墒较快,对春耕备播以及冬小麦返青不利。华北、黄淮部分地区中旬前期冬小麦越冬及返青仍然受到干旱的不利影响,中旬后期出现了大范围明显降水,加之各地积极实施抗旱灌溉措施,冬
粮食决策参考 2009年4期2009-03-30
- 国家防总:做好现有抗旱水源的优化调度
防总获悉,随着冬麦区各地抗旱成效的不断显现,以及近期多次降水过程的有利影响,前期严重干旱的北方冬麦区旱情已经明显缓解,抗旱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随着近期气温的回升,小麦用水需求的大幅增长,以及春耕备耕用水的增加,当前我国抗旱工作仍面临三大问题:一是部分冬麦区前期抗旱用水消耗大,后期抗旱水源紧缺问题突出;二是去年冬季,三北地区干封地面积大,加上江河来水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部分地区春耕生产缺水问题突出;三是当前南方部分地区旱情有所发展,春耕生产用水不
粮食决策参考 2009年4期200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