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拯 高新欢 张胜全 叶志杰 任立平 陈兆波 董艳华
(1.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100097;2.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100097)
北部冬麦区是我国冬小麦生产的最北区域,也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区域之一。 相对全国小麦生产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特别是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对冬小麦安全越冬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些年随着气温的升高及前茬玉米的延迟收获,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播种时间较往常推迟5~7 d,这对冬小麦安全越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2020 年秋季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种植户为提高种植产量和收益,将大量青贮玉米转收获籽粒, 使冬小麦播种时间大幅度延长, 部分地区播种较正常播种期推迟20~30 d,导致冬前群体不足,苗小、苗弱的情况十分普遍,如何通过有效的种植安排和栽培管理保证晚播冬小麦安全越冬,并获得较好的生产收益,是现阶段小麦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下将从麦区划分、气候特征、晚播情况与影响、 晚播越冬管理及冻害发生的补救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
我国小麦种植分布广泛,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的不同, 形成了小麦的不同类型种植区域。20 世纪60 年代初,《中国小麦栽培学》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 个主区和10 个亚区,成为我国小麦种植分区的基础,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国小麦生产迅速发展,在原有的北部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华南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新疆冬春麦区[1],以及青藏冬春麦区基础上进行区属范围和分区走向等的丰富,进一步划分了若干副区。
北部冬麦区包括了京津、河北省长城以南平原,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渭北高原和延安地区,甘肃省陇东,以及辽宁省辽东半岛的南部地区。 该区域小麦种植面积约为全国总面积的10%, 总产量为全国小麦总产量的6%左右,小麦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
北部冬麦区冬季寒冷干燥, 小麦越冬期容易出现灾害损失。 气温低下, 部分地区有时最低温度低于-15℃,麦苗易发生冻害;冬季天气干燥,导致土壤干旱, 弱苗在越冬期易出现干冻死亡。 小麦越冬期长,从每年11 月下旬到次年3 月上旬,同时秋、春季气温较低,返青时晚穗分化时间短,不易形成大穗;灌浆成熟期短,易遇到后期高温及干热风天气,影响千粒重,制约产量水平[3]。
北部冬麦区以往小麦播种适宜一般在9 月25 日至10 月5 日, 播种后到小麦停止生长的11 月中下旬,有40~50 d 的冬前生长时间。 小麦冬前生长到5~6 片叶、3 个以上分蘖,达到冬前壮苗标准,既保证了冬前80 万~100 万的田间群体,也为越冬做好充分的冬前生长和物质积累准备。 近些年来,随着平均气温的提升,以及多数年份出现暖冬的现象,北部冬麦区小麦播种时间逐年向后推迟, 目前适宜的播种时间在10 月1~10 日之间, 地理位置相对偏南区域的适宜播种时间还要稍推后1~2 d。 提早播种地块,特别是在用种量较大的情况下,易出现冬前旺苗的情况。
北部冬麦区在种植制度上属于2 年3 茬的小麦玉米轮作制度,因整体积温较低,“小麦—玉米”播种一直存在时间竞争关系。 随着青贮玉米产业发展,玉米收获期有所提前, 为冬小麦种植提供了较充分的腾岔口、整地、播种时间。 近1 年多来,随着玉米价格的上涨和收益提升,种植户更倾向于收获籽粒,并利用推迟收获时间获得更好的产量, 导致秋播时间大幅延迟。以北京地区为例,2020 年度小麦播种推迟到11 月中旬才陆续结束。
冬小麦苗期生长发育的快慢由积温和日照来决定,温度是影响冬小麦苗期生长的最主要因素,小麦出苗及每1 片叶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的热量积累。 一般情况下,从播种到第1 叶展开约需大于0℃的积温120℃,以后主茎每长出1 片叶约需积温70~80℃;若要到达冬前壮苗的 5 片、6 片叶, 需积温 500~600℃。若积温少于400℃,则无法达到壮苗,而积温过高也容易出现生长过旺现象[4]。 播种推迟,麦苗停止生长前的时间短、积温少,无法达到壮苗。 弱苗、小苗在越冬时因糖分和干物质积累不足,更容易出现冻害,同时积温不够、冬前分蘖少,导致冬前麦田群体不足,而北部冬麦区因春季低温返青晚, 春生分蘖成穗率较低, 群体不足会严重影响亩穗数, 缺失丰产的基础,最终导致减产。
在以往种植过程中, 因黄淮麦区的半冬性品种增产潜力更大,种植户愿意尝试更高产的品种,半冬性品种一直有往北迁移的情况。 暖冬气候条件下,对品种抗寒性要求不高, 半冬性品种发挥出很好的增产优势, 广受欢迎, 但遇到大幅降温寒潮的冷冬天气,半冬性品种抗寒性弱的缺点就突显出来,出现严重的冻害和死苗情况,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产。 所以北部冬麦区在小麦品种的选择上, 要求品种具有冬性强,抗寒、耐旱性能好的特点,作为安全越冬和稳产的保证,早春返青快、起身拔节晚而后期发育较快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抗病性方面, 选择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的品种。
要求灭茬干净、精细整地、施足底肥,确保较好的墒情,为出苗创造好的土壤环境,在播种后能够快速出苗并保证全苗,弥补晚播对出苗的影响。 种子进行包衣处理,避免病虫害对幼苗的影响。 建议使用含噻虫嗪成分的种衣剂,试验和应用中广泛证实,噻虫嗪对加快苗期生长、壮苗有促进作用,能起到预防冻害、安全越冬的作用。 在播种过程中,保证播种深度3~5 cm,过深会影响出苗速度且出苗弱,过浅越冬风险增加。 为保证冬前生长,播种时随种施用少许种肥能够有效促进幼苗生长。 播种量根据具体播种时间推迟情况适当增加,可按照品种包装说明作为指导,建议每亩不超过22.5 kg。
麦田冬灌能够平抑地温、沉实土壤、粉碎坷垃,有效防止冻害死苗,同时为麦田提前蓄墒,在春季回温返青时保证麦田充足供水,促进麦苗生长,是麦田高产管理的重要措施。 但对于北部冬麦区的晚播麦田,对灌溉时间、灌溉方式和灌溉量要有所区分。 因晚播苗情偏弱,应防止大水漫灌,最好采取喷灌形式浇冻水,喷水量一般每亩浇50~60 m3,浇后以当天渗完为宜[5-6]。 冬灌时间的选择和灌溉顺序也至关重要,冬灌过早,蒸发量大,效果不明显;过晚则土壤冻结,水分下渗不及时,结冰导致麦苗死亡。 灌溉顺序上,先浇墒情差、麦苗弱的麦田,后浇生长旺盛的麦田。对于播种特别晚的独根苗,建议不要浇冻水。 灌溉时间在平均气温7~8℃时开始,到5℃时结束,伴随浇冻水追施冬肥, 对越冬期麦苗根的生长和返青期养分提早供应十分有利, 春季对弱苗能够起到早抓早管的促进作用。
镇压是使用石磙或特制的镇压器对麦田进行碾压,俗称压麦。 镇压的主要作用是能够使土壤沉实,减少土壤缝隙,使土壤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上移,起到促近根生长、增加分蘖的作用[7]。 麦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需要采取镇压措施: ①越冬期至返青期出现干旱的麦田。 冬春季节没有降水,土壤含水量降低,因温度低不适宜补水或没有灌溉条件, 导致冬春干旱时,通过镇压提水,减轻麦田旱情。 ②冬季冬灌后土壤表面有大量龟裂的麦田。 裂缝漏风跑墒,加大冬小麦越冬风险,通过镇压能够拉土弥缝、压实土壤、保温保墒,防止土壤漏风。 ③麦苗旺长、群体较大的麦田。 通过镇压能控制地上部生长、促使根系发达,并起到控主茎、 促分蘖的作用; 在拔节初期进行镇压,还能缩短第一节间长度,起到壮秆防倒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麦田都适合镇压,科学镇压也要因地制宜。 例如土壤黏重的地块不适宜镇压;土壤含水量高的地块不易镇压; 麦苗长势较弱的麦田不易镇压。 另外注意镇压的时期,当小麦到了拔节期,特别第1、第2 节间伸长较长时,避免压伤主茎,不适宜镇压。 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采取两边倒的来回镇压方式,应顺风向按照一个方向进行镇压, 镇压一般不超过2~3 次。
壅土围根是在越冬前、麦田即将停止生长时,结合划锄的方式进行壅土围根, 壅上土壤能够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可以有效地防止小麦越冬期受冻。 之前的研究表面,通过壅土围根,在冻害严重的年份能够使麦田增产5%~10%[8]。 秸秆及粪肥覆盖,都是采用有机质对麦苗进行浅层覆盖的原理, 起到避风保墒、提温防冻的作用,同时秸秆和粪肥的使用能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为麦苗返青时补充养分,是前人实践总结出的非常有效的麦田冬季管理措施,但随着土地流转和集约化、机械化管理,壅土围根和秸秆及粪肥覆盖的栽培管理措施因成本高、 操作费时费力已不太适应目前生产需求。
小麦冬前生长的茎叶在返青后可直接进行光合作用,是越冬返青后小麦生长进行光合的主要器官,冬季放啃直接造成器官的破坏和损伤, 既降低了抗寒越冬能力,也影响春季返青生长速度,啃食严重地块造成大量死苗,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 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冬季禁止放啃管理规定的实施, 冬季在麦田放牧、 牲畜啃食的情况已经比较少见,但在麦田越冬管理中应高度重视和防范。
麦田冻害主要是冬季越冬冻害和遇到倒春寒两种情况。 越冬冻害发生,冻死的多是主茎和大分蘖,而后分化的小分蘖冻死情况会较轻, 采取以促为主的管理措施,在春季早抓早管、追施尿素,可以通过肥水促进小分蘖加快生长,成为成穗有效分蘖,弥补冻害产生的群体损伤[9-10]。对于冻害严重、大量死苗的地块也要考虑毁掉改种。 倒春寒的发生都在返青、拔节后,多发生在清明前后,主要是对生长发育较早的麦田产生严重损害,冻伤分化小穗,造成不抽穗或死穗的问题。 可对冻害发生麦田促肥水,保障晚发育小穗的成穗, 并采取叶面喷施植物调节剂的方式促进生长,保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损失。
冬小麦从播种到越冬前的生长, 是群体形成的基础和关键,能否在来年获得较好的产量水平,与冬前小麦的生长和越冬管理密不可分。 越冬管理的目标是要做到打好冬季基础、减少群体损失、提供春季快速生长条件的作用。 北部冬麦区晚播麦田更是和时间竞争, 与积温和光照赛跑, 选好抗寒品种是前提,精细整地播种是基础,根据苗情和土壤情况适时高效的落实各项越冬管理, 能够在晚播的不利条件下获得丰产。 在具体管理措施落实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对于类似于壅土围根、秸秆和粪肥覆盖的管理措施, 要根据目前生产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种植方式进行一些改进,即能方便操作、控制成本,又能获得好的效果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