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
- 《唐诗夜航》选辑六
张起?张天健魏徵喜好吃醋芹魏徵任初唐左丞相,日理萬机,堪称社稷重臣。有一天退朝,太宗笑对身边侍臣说:“这个羊鼻公,真不知有什么喜好之物能动他的感情?”侍臣说:“有的,魏徵喜欢吃醋芹,常常吃后,止不住说‘快活,快活!这时可见他真情毕露。”次晨,太宗召集众臣赐饮食,安排有醋芹三盘。魏徵见后,高兴,得意,赐食未完芹已先尽。太宗笑说:“你常说无所好,现在我见到了。”魏徵忙拜谢说:“王没有作为之时,我还敢考虑什么,当然无所好。我执掌职守,唯独选醋这含‘收敛之物为喜好
文史杂志 2023年5期2023-09-07
- “忠臣”与“良臣”
洪水魏徵升任尚书左丞那年,有传言说魏徵偏袒自己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温颜博调查,证明传言不实。可温颜博奏报称:魏徵身为朝臣,应该检点自己的言谈举止。虽然在情理上他并没有徇私,但也有应该责备的地方。于是,太宗命温颜博去告诫魏徵:从今以后,不可不注意自己行为的影响。过了几天,魏徵入朝上奏道:臣听说君臣和谐默契,二者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哪有弃公道于不顾,只追求个人行为影响的,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太宗问:“忠臣”和“良臣”有区别吗?魏徵回答:稷、契和皋陶就是“良
领导文萃 2022年12期2022-06-23
- 《群书治要》对“贞观之治”的历史影响
治理等问题,敕令魏徵等重臣名儒编撰的一部资政巨著。《群书治要》收录晋前经、史、子部文献六十六部、唐前古注数十种,系统总结了古代治国理政理论精华,全面回应了国家治理领域的主要问题,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匡政巨著。由于唐初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群书治要》的流通层面应仅限于王公大臣,文献记载有限,以致后人对《群书治要》在“贞观之治”中是否发挥真实作用这一基本问题,很难直接地以较为充分的理据加以回答。除《唐会要》《唐新语》《册府元龟》《全唐文》等史料中记载收录了
现代哲学 2022年3期2022-06-10
- “忠臣”与“良臣”
洪水魏徵升任尚书左丞那年,有传言说魏徵偏袒自己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温颜博调查,证明传言不实。可温颜博奏报称:魏徵身为朝臣,应该检点自己的言谈举止。虽然在情理上他并没有徇私,但也有应该责备的地方。于是,太宗命温颜博去告诫魏徵:从今以后,不可不注意自己行为的影响。过了几天,魏徵入朝上奏道:臣听说君臣和谐默契,二者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哪有弃公道于不顾,只追求个人行为影响的,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太宗问:“忠臣”和“良臣”有区别吗?魏徵回答:稷、契和皋陶就是“良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2年7期2022-05-30
-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进言艺术探析
41000)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撰成于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当时唐太宗因功业日隆而渐生奢靡之心,魏徵以此为忧,故作此疏以切谏。全文以“思”为线索,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1]238的主旨,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1]239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文章析理透彻、切中肯綮,体现了魏徵高超的进言艺术。进言,是下级对上级、年幼者对年长者进行劝告建议的方式,也是提高领导者决策的科学性、保障组织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魏徵《谏太宗十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2022-02-27
- 一举只求一得
回来,一举两得。魏徵听说这件事后,劝谏唐太宗此事万万不可。唐太宗问为何,魏徵说,这样做只会失去前往祝贺的诚意,别人就会以为,您派使臣前往不是专门来祝贺的,而主要是为买马而来,祝贺只是附带的,如此一来,也就失去了前往祝贺的意义。同时捉两只兔子,不但捉不到两只兔子,连一只兔子也捉不到。很多人总是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结果是,不但没有得到最大的回报,连原本的所得也没有得到。
民间故事选刊 2021年4期2021-11-12
- “吃醋”的由来
李世民与谏议大夫魏徵的个人关系很融洽。有一天,太宗提出要给魏徵纳妾,魏徵对此事却很不以为然,太宗究其原因,魏徵回禀道:“即使自己承受圣意,家中的发妻也不会善罢甘休。”唐太宗乐了,对魏徵说:“没听说夫人如此厉害,孤立刻宣她进宫,当面要她答应”。魏夫人來到皇宫,唐太宗摆好一桌酒席迎候她。太宗指着酒盏对魏夫人说:“听说夫人坚决不允魏大夫纳妾。无奈此番孤意已定。无论夫人首肯与否这妾是纳定了。夫人若执意不允,你面前是一杯毒酒,也可说孤赐你一死以全你节。”魏夫人闻言,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21年9期2021-10-09
- 李世民练字
便拿着几幅作品请魏徵观看,并征求魏徵的意见:“爱卿,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学士的字?”魏徵毕恭毕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含笑不语。这时,李世民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徵连忙说:“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李世民知道自己的书法和虞世南还有很大差距,便说:“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徵才奏道:“据臣看,这些作品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和虞学士写的一般无二,其余的均相去甚远。”李世民听了这番话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徵的眼力,同时也
老友 2021年3期2021-03-28
- 一举只求一得
回来,一举两得。魏徵听说这件事后,劝谏唐太宗此事万万不可。唐太宗问为何,魏徵说,这样做只会失去前往祝贺的诚意,别人就会以为,您派使臣前往不是专门来祝贺的,而主要是为买马而来,祝贺只是附带的,如此一来,也就失去了前往祝贺的意义。同時捉两只兔子,不但捉不到两只兔子,连一只兔子也捉不到。很多人总是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结果是,不但没有得到最大的回报,连原本的所得也没有得到。选自《特别文摘》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21年2期2021-03-10
- “人镜”:破易圆难
人镜”的唯一人选魏徵去世了,而他再也找不到其他人来代替。纵观中国古代史,君臣之间能够形成“照镜者”与“人镜”关系的,李世民与魏徵算得上典型案例。相比之下,其他君臣配对就没有这么和谐美妙:要么是君主不愿被臣下明照,要么是臣下难以胜任明镜之任,要么是社会时局无法相容君臣之间肝胆相照。估摸这就是人性:无论是谁,都不太情愿被别人一览无遗;充当“人镜”者,也很难将自己所见所思和盘托出。在古代历史中,上下之间为何难以形成干净信任的互动关系,个中缘由值得我们今天深思。李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2021-01-12
- 化直接批评为普遍议论
孙绍振读懂魏徵的文章,要回到历史语境中去,设想自己是魏徵,要批评皇帝。这是有风险的,怎样才能安全地达到目的,其奥妙都在谨慎的姿态和委婉的措辞之中。一皇帝的最高目标是永葆江山,传之万世,自知非一人之智可以胜任,故亦重用贤臣,利用其智慧,接受其建言献策,甚至允许其面折廷诤。唐太宗在这方面,可能是最开明的。接受正直臣下的顶撞并非罕见,但皇帝毕竟是天子,代表着上天的意志牧民,拥有绝对的对臣下生杀予夺的权力。唐太宗很开明,很信任魏徵,对魏徵可谓从善如流。最特别的是,
语文建设 2020年12期2020-12-30
- 鹞鹰之死
兴头上,忽报谏臣魏徵已到门前,有事奏请。俨然顽童要见严师,唐太宗龙颜惶惧。四顾无处可藏,便将鹞鹰隐蔽于怀,然后正襟危坐,清清嗓子,准备接受魏徵禀报。这一切,魏徵看得分明,却佯装不知。“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礼毕,魏徵就大讲特讲治国安邦之道,还列举尧舜、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中国古代君王详加说明。用心阐述有的皇帝就因贪图安逸享乐、沉醉声色犬马,最终导致丧国灭身……奏请之时,还不动声色地偷窥唐太宗怀中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20年9期2020-09-26
- 唐太宗的才路与言路
王李元吉的旧部。魏徵原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马,他常劝李建成早除秦王,李建成失败之后,李世民召见魏徵说:“汝何为离间我兄弟!”故太子府的许多人为魏徵捏一把冷汗,但魏徵“举止自若”,从容对答说:“先太子早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素重其才”,又从他的“举止自若”发现其贤,于是“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后又任命其为谏议大夫。王原是李建成的心腹,韦挺从小就与李建成结交,他们都因李建成与李世民矛盾升级而被李渊流放于州。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将他们从州召回,“皆以为
寻根 2020年4期2020-08-20
- 化直接批评为普遍议论
孙绍振读懂魏徵的文章,要回到历史语境中去,设想自己是魏徵,要批评皇帝。这是有风险的,怎样才能安全地达到目的,其奥妙都在谨慎的姿态和委婉的措辞之中。一皇帝的最高目标是永葆江山,传之万世,自知非一人之智可以胜任,故亦重用贤臣,利用其智慧,接受其建言献策,甚至允许其面折廷诤。唐太宗在这方面,可能是最开明的。接受正直臣下的顶撞并非罕见,但皇帝毕竟是天子,代表着上天的意志牧民,拥有绝对的对臣下生杀予夺的权力。唐太宗很开明,很信任魏徵,对魏徵可谓从善如流。最特别的是,
语文建设·上 2020年12期2020-05-30
- 古代如何将官员分类
之分,唐朝时期的魏徵非常欣赏,他曾经给唐太宗李世民上奏说:“进之以六正,戒之以六邪,则不严而自厉,不劝而自勉矣。”意思是说,让六正的官员进入领导班子,把六邪的官员杜绝在领导班子之外,那么,整个官场则能不严而自厉,不劝而自勉,吏治就会清明而整肃。可以看出,魏徵是极力主张以“六正六邪”为标准来选拔人才和对官员进行奖惩的。如果这世上“六正”类型的官员越来越多,“六邪”类型的官员越来越少,那么,则必然是一个国家之福,更是天下万民之福。
文史博览 2019年11期2019-12-15
- 镜子
臣之,创业难矣。魏徵说,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太宗赞同谁的观点呢?你看他怎么说:玄龄与吾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你看这个皇帝多有头脑。两位大臣说得都有道理,但都只说了一面,一个历史阶段,前一阶段已经过去,慎在当前。用现在的语言,就是仗已经不打了,不搞阶级斗争,如今要和诸公一门心思谨慎搞经济建设了。所以魏徵死了,太宗
思维与智慧 2019年22期2019-12-13
- 镜子
臣之,创业难矣。魏徵说,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太宗赞同谁的观点呢?你看他怎么说:玄龄与吾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徵与吾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你看这个皇帝多有头脑。两位大臣说得都有道理,但都只说了一面,一个历史阶段,前一阶段已经过去,慎在当前。用现在的语言,就是仗已经不打了,不搞阶级斗争,如今要和诸公一门心思谨慎搞经济建设了。所以魏徵死了,太宗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9年11期2019-12-13
- 魏徵谏俭
魏徵(580—643)是唐太宗时一位著名的宰相。他刚正不阿,大胆进言,给唐太宗提出过许多勤俭治国的意见。627年,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后来被称为唐太宗。他推行了一系列于国于民有利的政策,农业连年丰收,人民生活安定。633年,有些大臣上书皇上,请求唐太宗举行盛大的封禅仪式。封禅,是古时候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重大庆典。照例,皇帝先去泰山頂上祭天,然后再去泰山脚下祭地,表明自己是皇天之子,受天命统治万物。唐太宗以为国力强盛,全靠自己的功劳,也骄傲起来,于是听从了众大
小读者之友 2019年8期2019-10-21
- 魏徵与梨膏糖
,百姓安居樂业,魏徵终于有机会将母亲接到长安以尽孝心。但母亲多年的咳嗽气喘病时而发作,有时彻夜咳嗽难以安眠,经很多医生治疗,效果都不明显。魏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唐太宗李世民知道后,专门派御医给魏徵母亲诊病。御医仔细诊断后,认为此病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咳喘不宁,如遇风寒则会加重,尚需慢慢调理,处方以川贝、陈皮、半夏等数味中药。药煎好后,魏徵母亲只喝了一小匙,便再也难以下咽。魏徵亲自喂服,无论怎么劝解,母亲就是不喝,无奈治疗就这样停了下来。一日,母亲把魏徵
保健与生活 2019年23期2019-09-10
-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
问题:从文中看,魏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互相补充,介入学习评价。或许,同学们会认为:魏徵是一个直言敢谏的人。因为他直接向君主指出并反问:“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警示君主:“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或许,同学们还会觉得,魏徵是一个具有讽谏艺术的人。他敢于
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 2019年4期2019-03-02
- 肱骨良臣魏玄成
魏徵,字玄成,谥号文贞。隋唐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在位期间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主张,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多为太宗所采纳,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谏臣。 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魏徵曾辅佐太子李建成,几次劝谏太子除掉其弟(即后来的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太子被杀,太宗李世民派人质问魏徵为何挑拨离间,魏徵神情自若地说:“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得今天这般下场。”太宗听后,轉怒为喜,十分欣赏魏徵的正直,并任命他做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 2019年7期2019-02-18
- 魏徵,不做忠臣做良臣
张国刚魏徵(580-643),字玄成,祖籍河北石家庄,出生于杨坚辅政之年(580),算是北周遗民。大唐立国时(618),他已年将40岁。关于魏徵之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性,李世民的枕边人长孙皇后最有发言权:“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关于魏徵出道之前的经历,《旧唐书》卷71《魏徵传》里有几句话:“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环球人物 2018年23期2018-12-12
-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斌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一直被世人所称道,并传为千古美谈。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悲伤,流着泪说自己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然而世事难料,魏徵死后不久,唐太宗就怒砸了魏徵的墓碑,变脸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魏徵,河北人,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审问魏徵时问道:“你为什么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他神情自若地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意见的话,就不会有
幸福·悦读 2018年6期2018-08-22
-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斌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一直被世人所称道,并传为千古美谈。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悲伤,流着泪说自己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然而世事难料,魏徵死后不久,唐太宗就怒砸了魏徵的墓碑,变脸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魏徵,河北人,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审问魏徵时问道:“你为什么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他神情自若地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意见的话,就不会有
幸福 2018年17期2018-07-03
- 从魏徵谏言谈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
魏徵,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而被后世誉为“诤臣名相”。据史书记载,他一生进谏二百多次,数十万言,皆以言辞凿凿,切中时弊,被唐太宗虚怀纳谏,转化为治国理政的良策箴言,推动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以史为鉴,察古观今。审计人员应从中汲取经验与智慧,善谋良策,智谏巧谏,在推动依法治国、社会进步、完善民主监督与公司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清正廉洁、敢于担当、君臣互信、共济致治魏徵一生廉洁俭朴,无私无畏。魏
中国内部审计 2018年1期2018-05-17
- 魏徵: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
物”系列之二十三魏徵(580—643),字玄成,祖籍河北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州),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旧唐书》卷七十一、《新唐书》卷九十七均有专传。魏徵的前半生专心读书,默默无闻;后半生则经历了隋末“丧乱”和唐初“大治”两个阶段。隋末“丧乱”之时,魏徵两次投身农民军队伍,最终归附了唐朝,在太子李建成手下任太子洗马一职。“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赏识其才华,不计前嫌,委以重任。魏徵则直言进谏,直陈主张,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业,成为中国
月读 2018年5期2018-05-09
-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斌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一直被世人所称道,并传为千古美谈。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悲伤,流着泪说自己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然而世事难料,魏徵死后不久,唐太宗就怒砸了魏徵的墓碑,变脸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魏徵,河北人,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审问魏徵时问道:“你为什么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他神情自若地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意见的话,就不会有
文史博览·文史 2018年3期2018-04-07
-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一直被世人所称道,并传为千古美谈。唐太宗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去世时,唐太宗十分悲伤,流着泪说自己失去了一面宝贵的镜子。然而世事难料,魏徵死后不久,唐太宗就怒砸了魏徵的墓碑,变脸之快,令人瞠目结舌。魏徵画像魏徵,河北人,曾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在审问魏徵时问道:“你为什么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与我作对?”他神情自若地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意见的话,就
文史博览 2018年3期2018-03-30
- 李世民非常倚重魏徵,为何又亲手砸掉魏徵的墓碑?
张文培唐太宗和魏徵,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徵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徵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徵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下令砸掉了魏徵的墓碑。在初唐历史上,李世民与魏徵都是具有大智慧的政治家。魏徵本不是李世民的老部下,可以说,此前还是李的政敌,几经转折才成为李世民门下的一名“新兵”。魏徵最早跟着瓦岗寨的李密一起闹革命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7年11期2017-11-30
- 德才孰重
2年),唐太宗与魏徵间有过一段关于德的对话。唐太宗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魏徵回答:“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如今,对于德的争论不绝于耳,一说到考德的必要性,有人就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作为反驳。这也确实会令人困惑:到底应当如何看待选人和用人中“德”的因素?魏徵的一番话可以说很好地回答了这一
读书文摘·经典 2017年7期2017-07-27
- 从谏议看魏徵对贞观之治的独特建树
006)从谏议看魏徵对贞观之治的独特建树吴荣政(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唐太宗鼓励近臣谏诤、主动虚心求谏,魏徵敢谏、善谏。魏徵向唐太宗面陈谏议的主要旨趣在于:切盼唐太宗处事避免片面性、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危观、约束其行为与权力。魏徵因奏疏、谏议而成为贞观之治第一功臣。谏议;原始资料;魏徵;唐太宗;贞观之治因为唐太宗鼓励近臣谏诤、主动虚心求谏,铮铮铁骨的魏徵敢谏善谏,所以魏徵频频向太宗面陈恰到好处的谏议。而谏议实际上是由当时史官起居郎即时记录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4-15
- 以诚相待
还在李建成手下的魏徵担心太子的位置受到威胁,就建议李建成联合李元吉一起排挤李世民,李建成看李世民的势力真的不容小觑,就采纳了魏徵的建议,针对李世民较起劲来,没想到几番较量后反而被李世民控制了局面。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被改封为皇太子,他的手下捉住了魏徵,他们都对魏徵这个对手深恶痛绝,恨不得立刻宰了他。李世民见到魏徵后,立刻下令给魏徵松绑,还命人给他让座倒茶,然后问魏徵说:“你是个聪明人,可是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呢?”魏徵也早料到了会有今天,他喝了一口茶冷冷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7年3期2017-03-13
- 墨子治术上升为帝王之术
——论《墨子治要》及魏徵的墨学观
论《墨子治要》及魏徵的墨学观金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241)魏徵是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功臣之一,成就了一代明君唐太宗。他主持编纂的《群书治要》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中收入《墨子治要》,体现出魏徵择取诸子各家之长而力图融为一体的多元化思想。《墨子治要》分别从亲贤远佞、遵循法度、忧国忧民、节制有度、尊贤重能、勤政爱民、顺行道义等方面给唐代统治者提供施政参考,其节选《墨子》篇章文字的过程,实质上是有目的地重新阐释墨子的治世观,即从君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3期2017-03-07
- 德才孰重
2年),唐太宗与魏徵间有过一段关于德的对话。唐太宗说:“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魏徵回答:“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如今,对于德的争论不绝于耳,一说到考德的必要性,有人就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作为反驳。这也确实会令人困惑:到底应当如何看待选人和用人中“德”的因素?魏徵的一番话可以说很好地回答了这一
读者 2017年4期2017-01-20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题湖南郴州市试题
闻卿辈谏争也。”魏徵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注]①上:唐太宗。②傥:倘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1)管夷吾举于士( )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病虽愈( ) (4)四夷俱服(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2)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________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手法的作用又是什么?(4分)4.结合[甲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6年10期2017-01-13
- 三镜
司马光郑文贞公①魏徵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A.戊辰③,征薨④,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⑥,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⑦,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B.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16年12期2016-08-12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写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章。魏徵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参加反隋起义失败转入唐高祖李渊部下,后成为唐太宗的重要文臣,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徵病逝后,唐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言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谏太宗十思疏》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提出知足知止、谦虚纳下、赏罚公正、慎始敬终、知
前线 2016年5期2016-06-15
- 盛世长安,谁记蝉鸣初夏时
明珠。然而自嫁给魏徵后,她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彼时魏徵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父亲早丧,家门衰微,他空有满腹经纶与一腔热忱,在隋朝末年的动乱年代里却是报国无门。在那些清贫的日子里,魏徵常与裴氏一起探讨天下大事,评说古今奇谈,虽然穷困潦倒,却乐得自在逍遥。他们的房子破旧不堪,每当严冬来临,常常四处漏风。有年冬天,裴氏染了风寒,缩在被子里依然冻得瑟瑟发抖。魏徵急得团团转,几乎将家里所有衣服都盖在裴氏身上。那时屋外滴水成冰,大片大片的雪花迎风起舞,
传奇故事(破茧成蝶) 2016年4期2016-06-02
- 三镜
司马光郑文贞公①魏徵寝疾,上②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A.戊辰③,征薨④,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⑤,陪葬昭陵⑥,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⑦,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B.上思徵不已,谓侍臣曰: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12期2016-05-30
- 魏徵进谏有一套
个想到的应该都是魏徵。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徵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累积下来却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徵这样受到推崇、重用,反而动不动就被砍了脑袋,甚至被夷三族、九族。究其原因,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还得力于魏徵独特的进谏之道。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什么
领导文萃 2016年9期2016-05-14
- 从书信奏疏看魏徵对唐王朝的巨大贡献
6)从书信奏疏看魏徵对唐王朝的巨大贡献吴荣政(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魏徵的两封书信使唐朝得到11郡地盘。他所作奏疏、表、论、序、议从六方面针砭唐太宗,所有针砭都与治国理政息息相关,对贞观之治起了巨大作用。书信;奏疏;魏徵;唐太宗;贞观之治魏徵所写两封书信和多篇奏疏、表、论、序为建立唐朝及针砭唐太宗起了巨大作用。这些信件、奏议是中国文书发展史上最富光彩的篇章,值得我们好好地展读品味一番。一、从书信看魏徵对建立唐朝的卓著贡献第一封是魏徵替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5期2016-04-17
- 魏徵与文书档案图书事业之缘及其文献编撰成就
530006)魏徵与文书档案图书事业之缘及其文献编撰成就吴荣政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魏徵与文书档案图书事业结下的不解之缘长达26年,他不仅在文献编撰与目录学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其成果对以后历朝历代的文献编撰和治国理政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关键词:文书;图书;目录学;文献编撰;魏徵魏徵(580-643年),字玄成,钜鹿曲城(今河北晋县)人,后徙家相州(今河南内黄县),少年丧父,家道中衰,无奈,出家为道士,但他“落拓有大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4-16
- 魏徵进谏有一套
马少华魏徵进谏有一套马少华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该都是魏徵。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徵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累积下来却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徵这样受到推崇、重用,反而动不动就被砍了脑袋,甚至被夷三族、九族。究其原因,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还得力于魏徵独特的进谏之道。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
文史博览 2016年1期2016-03-22
- 魏徵进谏有一套
个想到的应该都是魏徵。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魏徵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然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累积下来却没有一个人能像魏徵这样受到推崇、重用,反而动不动就被砍了脑袋,甚至被夷三族、九族。究其原因,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还得力于魏徵独特的进谏之道。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什么
文史博览·文史 2016年1期2016-02-20
- 魏徵文学思想略论
,430079)魏徵文学思想略论安 敏(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唐朝初年重臣魏徵拥有诸多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想。针对国家政治统治的稳定,他认为文学应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强调文以致用。针对文学的雅正问题,他对齐梁浮艳、淫靡的文风进行了批评,并大力推举朴实刚健的文风;在此基础上,他将地域的差异与文风的差异联系起来讨论,将抽象的文质关系与具体的南北文风的不同联系起来阐述,提出了南北文风合流的主张,对唐朝文学的繁荣以及后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华中学术 2015年2期2015-12-27
- 魏徵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智囊则很少。而像魏徵这样一位敢于犯颜直谏,并用自己的主张推动一段太平盛世的智囊更是屈指可数。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人,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他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而事实上,真实的魏徵则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只是他的政治才华被掩盖在了谏官的美誉之下,同时,魏徵还是一位思想家,他关于治理天下的思想更是令人敬重。魏徵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家贫,曾为道士,云游四方,交往了各路豪杰,也见识
中华儿女 2015年11期2015-08-07
- 唐太宗悔过
齐文宣何如人c,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上曰:“然!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较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d。徵容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之霁威。【史言魏徵善谏,愚以为幸遇太宗耳。不然,使遇好谀之主.未必不转为谀也。虽然,独一魏徵如是哉?君天下者,不可不以太宗为法。】(《史纲评要·唐纪》)注释:a 瀛州:州名,北魏置,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卢祖尚:隋末豪杰人物,
月读 2015年7期2015-07-09
- 观镜正己
“人镜”,自然是魏徵 —— 唐太宗非常倚重的股肱之臣。史载,魏徵去世,唐太宗极为悲伤,望着魏徵的灵车痛哭,亲自为他书写墓碑,感慨道:“魏徵没,朕亡一镜矣!”唐太宗以魏徵为镜,实际上是以魏徵常常提起的历史教训与兴亡道理为镜;正视自身缺陷,不断自我超越,方促成今人亦神往不已的贞观盛世出现。明君如唐太宗,能臣如西门豹、董安于,尚且需要借助他人或外物端正自身,何况普通人呢?
月读 2015年6期2015-06-08
- 魏徵论为官
魏徵论为官魏徵像魏徵(580—643),字玄成,谥文贞,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徵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僚属。“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因欣赏他的胆识与才能,将其任为谏官,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也竭诚辅佐,知无不言,犯颜直谏达二百余次。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月读 2014年3期2014-07-10
- 过魏文贞公宅
)十月,唐太宗与魏徵等大臣举行了一次讨论古代为政得失的会议。太宗说:“当今大乱之后,不能迅速实现教化(指儒家仁政)。”谏议大夫魏徵说:“不然。民在危困,则忧死亡,忧死亡,则思太平,思太平,则容易教化。所以大乱之后容易教化,好比饥饿的人容易吃饭。”太宗说:“好人治国百年,才能消除残暴。大乱之后,难道就可以迅速实现教化吗?”魏徵说:“这是常人治国,不是圣哲治国。若是圣哲治国,上下同心,人民响应,不求迅速,也会迅速,一个月就可以成功,三年成功,还算是晚的了。”太
月读 2013年2期2013-12-23
- 挺住意味着一切
系,和他们相比,魏徵无法不自惭形秽。虽然唐代并不十分讲究门第出身,但出身名门望族依然是可以傲视他人的原始资本。当然,一个人的出身无法选择,退而求其次,那就要看一个人的“出处”,也就是政治身份。所谓英雄不问出处,那是掌握话语权的人做贼心虚之时的自我安慰。所以,一个人要想在风云变化的朝廷之上站稳脚跟,要么同时具备良好的出身和出处,要么二者居其一。但是,魏徵既无良好的出身,也无过硬的出处。而且,在和李世民相遇之前,魏徵的个人信用几乎丧失殆尽。魏徵出身河北巨鹿魏氏
读者 2009年12期2009-10-23
- 魏徵巧计谏太宗
祖师爷就是唐朝的魏徵。说起祭拜魏徵的事,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哩。生活在唐朝的魏徵最初不是保唐太宗李世民的,而是保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才用了魏徵。魏徵心想,既然你用我,我就得进谏,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你听进去。于是他就想到了说书这个办法。有次唐太宗外出巡游,来到洛阳,住进了显仁宫。他想吃河蟹,可进膳时,却没有这道菜。李世民当时火气就上来了,一拍桌子,把地方官大骂一顿,说他们怠慢皇上,目无天子,要重重治罪。地方官吓得大气不敢出,小气不敢喘,连忙
民间文学 2009年7期2009-09-21
- 争议魏徵
严 蕊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隋末,魏徵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后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并随李密降唐。再后,魏徵为窦建德所俘,窦败后,魏徵被太子李建成引为东宫僚属。玄武门之变以后,魏徵历任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侍中、监察御史。贞观七年,被封为郑国公,死后,赐谥号文贞。唐太宗的朝堂之上可谓群星闪烁,人才济济: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尉迟敬德、秦叔宝……他们要么是李世民的创业班底,要么是李世民的长期合作伙伴,要么和李
国学 2009年7期2009-09-10
- 心镜
些日子,谏议大夫魏徵突然身染重病,尽管唐太宗派最好的御医前去诊治,可每日的诊断结果却是一天比一天糟糕,唐太宗很是担忧。他神思恍惚地站起来,失手碰落了一只茶杯。一声清脆的响声,茶杯碎了,水洒了一地。薄薄的水迹宛如一面铜镜照出他日渐苍老的面容。“尽管别人日日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但朕还是老了。人有时是虚伪的,只有镜子是诚实的!”唐太宗陷入了深思。就在此时,御医疾步奔来禀报:“皇上,魏大夫病情危急,将不久于人世!”“什么?”唐太宗不觉失声,“魏大夫病危!”唐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09年52期2009-05-31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中“危”字解
常识,同样也不是魏徵要表达的本意。其三,从此文的句式结构看,“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等句都有赋文的特点,并都为“三七”句式,前半句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为动宾结构的同义复词。具体地说,“高”与“危”同义,“满”与“盈”义同,“盘”与“游”亦义近……在“十思”中,每句后半句的含义又与前半句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等的,即所思内容都是针对前面而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2期2009-03-17
- 魏徵智谏唐太宗
,却一齐用眼来瞟魏徵。为什么?因为魏徵是谏议大夫,专管向皇上提意见的,而且魏徵一向敢于秉公直言。可今天大家见他站在班中,一脸平静,双目微闭,似在闭目养神,百官不禁大为失望。散朝后,皇上回到后宫,便将百官齐谏郑珠儿的事跟皇后说了。皇后一听,惟独不见魏徵提的意见,觉得有些蹊跷,便问唐太宗,唐太宗也觉得奇怪,猜不透魏徵的心思。正在这时,太监前来传话:“谏议大夫魏徵求见。”太宗一听,心说:真个说曹操,曹操到。好,我且看看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吩咐西书房候驾。唐太宗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01年9期2001-08-28
- 以人为镜
上有名的政治家,魏徵是我国历史上的名臣。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常为人们所称赞。唐太宗晚年时,有一天问魏徵道:“我现在处理政事比起从前如何?”魏徵说:“天下未治,陛下政事和个人品德都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天下已治,就不如以前了。”太宗说:“我不是和从前一样吗?什么地方不如从前呢?”魏徵说:“贞观(太宗执政时的年号)初年,陛下唯恐群臣不提意见和批评,常启发人家,奖励提意见的人;中年,则只是高兴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而未予奖赏;今天则不同了,即使听取或接受了别人的
中国青年 1957年4期195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