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论为官
魏徵像
魏徵(580—643),字玄成,谥文贞,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
魏徵原为太子李建成的僚属。“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因欣赏他的胆识与才能,将其任为谏官,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徵也竭诚辅佐,知无不言,犯颜直谏达二百余次。魏徵去世后,唐太宗思念不已,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大意 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地位高随时会有危险时,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身修养;担心自己会骄傲自满时,就想到江海之所以广大,是因为能够容纳百川的缘故;沉溺于巡游狩猎时,就想到每年只有三次的限度;担心自己意志松懈时,就想到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忧虑会受蒙蔽时,就想到要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担心会遭到谗言时,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小人;实行赏赐时,就想到不要因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施加惩处时,就想到不要因一时盛怒而滥用刑罚。
简评 在贞观之治的局面下,如何做到居安思危?魏徵提醒唐太宗要做到“十思”,包括对物质的欲望、对功业的满足、对政务的处理、对下情的了解、对赏罚的行使等十种情形,告诉太宗遇到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做,怎样才能避免错误。如果能做好这十个方面,便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
若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贞观政要·择官》)
大意 如果只喜欢夸夸其谈、徒有仪表的人,而不能脚踏实地为百姓选拔好的官员,那么就会只有公正的言辞,而没有公正的事实;对所喜爱的人就看不见他的缺点,对所憎恶的人就忘记了他的优点。徇私情去亲近奸邪的小人,背离公道而疏远贤良的忠臣,一旦如此,即使夜以继日地操劳,冥思苦想,希望国家大治,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简评 任人唯贤是贞观之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贞观之治赖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无论古今,在选拔官员时都要做到全面客观地考量,绝不能被个别领导的好恶所左右。
言而不行,言无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贞观政要·诚信》)
大意 话说出来却做不到,是言而无信;政令颁布了却不被遵行,是因为没有诚意。不守信用的言语,没有诚意的政令,对于国君而言会败坏其道德名声,对于百姓来说则会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即使身不由己,处境艰难,君子也不会做有失诚信的事情。
简评 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战国魏文侯冒雨期猎,三国卓公行千里赴约,为后世树立了诚信的典范,为政者能学其一二,何愁百事不举。
守之则易,取之实难。既能得其所以难,岂不能保其所以易?其或保之不固,则骄奢淫佚动之也。慎终如始,可不勉欤!(《贞观政要·刑法》)
大意 相对而言,守住国家社稷较为容易,取得国家社稷实在艰难。既然已经取得了艰难的,难道还保不住容易的吗?如果有人不能牢牢地保住,那就是被骄奢淫逸所动摇的缘故。要像开始时那样谨慎直到最后,怎能不时刻努力呢!
简评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古今皆然。抵制享乐主义、狠刹奢靡之风,是中国共产党自我完善、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必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