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不做忠臣做良臣

2018-12-12 09:32张国刚
环球人物 2018年23期
关键词:魏徵房玄龄忠臣

张国刚

魏徵(580-643),字玄成,祖籍河北石家庄,出生于杨坚辅政之年(580),算是北周遗民。大唐立国时(618),他已年将40岁。关于魏徵之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性,李世民的枕边人长孙皇后最有发言权:“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

关于魏徵出道之前的经历,《旧唐书》卷71《魏徵传》里有几句话:“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说他原先是个贫穷的孤儿,不愿务农,为了吃饭,做了道士。可他有志向,喜读书,无所不览,见天下大乱,决心用“纵横之说”建立功业。

入唐之路一波三折

大业十三年(617),魏徵最先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当时,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军李密,给李密的奏疏都由魏徵代笔。李密觉得魏徵非常有文才,就召见了他。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不为李密所用。次年,王世充袭击仓城,被李密击败,后转攻洛口,又被李密击败。连胜的情况下,魏徵却对李密的长史郑颋(音同挺)说:“李密虽然多次取得胜利,但是兵将也死伤了不少,瓦岗又没有府库,将士们取得战功得不到赏赐。还不如深沟高垒,占据险要,与敌人相持。等到洛阳粮食渐少,王世充无计可施,就会与我军决战,但我们不跟他交战。待到敌人粮尽而退时,再率军追击,这才是取胜之道。”结果郑颋对魏徵的话嗤之以鼻,说这是“老生常谈耳”。魏徵回了一句:“这是奇谋深策,怎么是老生常谈呢?”便拂袖离去。

武德二年(619),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就带着魏徵等人归降了李唐。而李密原来管辖的领土,由其部将李勣(音同绩)占据了。这个李勣占据这么大的地方,心里并不确定该何去何从。于是魏徵毛遂自荐,作书与李勣,劝其投降。李勣遂派遣使者至长安,将献城的功劳都归给李密,然后押运粮草到李唐将领李神通那里。没想到这年的9月,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率军攻打相州,李神通被击败,他本人及魏徵、李勣都被俘虏。数年后,李世民击败窦建德,魏徵才得以再次入唐。《剑桥中国隋唐史》评论说,由魏徵去安抚山东非常恰当,因为他以前曾经支持过这里的主要叛乱者(除参加过瓦岗军外,还曾在窦建德手下短期工作),他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明,新政权对从前的敌对分子均可既往不咎!

太子李建成仰慕魏徵的名声,聘他为太子洗马,对他很是尊敬。不久,窦建德部下刘黑闼(音同踏)纠集余部,并勾结突厥寇犯山东。魏徵见李建成虽是嫡长子,功绩却不如李世民,就建议他主动请战立功。李建成听从了魏徵的建议,最终擒斩刘黑闼,平定山东。

全国大局稳定后,皇位之争悄然开始。在玄武门之变前,魏徵多次劝李建成对二弟李世民加以防备,却没有被采纳。这其中究竟,史书没有留下具体记载。李世民掌权后,曾以此事责问魏徵,但他从容回答:“皇太子若从徵言,必无今日之祸。”尽管魏徵效力过生死之敌,但李世民还是留他一命,并委以重任。这就是李世民的肚量和魄力。

魏徵(580—643), 唐朝著名谏臣,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著有《谏太宗十思疏》,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做良臣不做忠臣

魏徵曾经对李世民说,请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做忠臣。唐太宗不解,问忠臣与良臣有何区别,魏徵回答说:“良臣则君臣互补,协力同心;忠臣是君臣互斗,面折廷争,身诛国亡。”可见魏徵关于良臣的定义,对君臣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需要臣下勇于进谏,又需要君王勇于纳谏。

在魏徵侍从李世民的17年里,有记录的进谏有200多次。平均每个月都给皇上提出一次不同意见,这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当时人说魏徵的为官特点就是“以谏诤为己任”。

魏徵的谏诤,虽然是从具体事件讲起,但总是着眼于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而展开。《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李世民采纳魏徵谏诤的故事,其中第一件是丁男充兵之事。当时,尚书右仆射封德彝奏请李世民同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点入为兵。”敕书出来后,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签署,如此往返4次。李世民大怒,召而责之:“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魏徵对曰:“兵不在多,关键是治军有方。陛下取其壮健丁男,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中男充数呢!且陛下总是说:‘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没有多久,就多次失信于民!”

李世民惊愕问道:“朕何为失信?”

魏徵对曰:“陛下即位时说:‘百姓过去拖欠的官物(国家债务)全部免除。主管部门却说,以前拖欠秦王府的债务非官物,照样催征。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之物,不是官物是什么?陛下又曾说:‘关中地区免除二年的租调,关外免除一年。既而又有敕云:‘已经服役和已经输纳租调者,从下年开始算。现在既然已经征收了租税,为什么又简点为兵呢?这哪里是从下年开始免除呢?如此不讲诚信,难道是以诚信治天下吗?”

李世民不无尴尬,和颜悦色地说:“之前朕认为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错深矣!”

在这里,魏徵强调的不仅仅是简点为兵这件具体事件,而是治国理政必须取信于民的大问题。

又如兼听与偏信问题。李世民问魏徵:“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回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给皇上讲了从尧舜以来到梁武帝、隋炀帝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故事,得出结论说:“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李世民和魏徵这对完美的君臣搭档,令康熙感慨道:“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嘗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李世民的一面镜子

有一次,宰相房玄龄、高士廉在路上碰到主管建造工作的窦德素,问:“最近北门作何营缮?”窦德素回头把这事儿报告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听后很不爽,质问房玄龄等人说:“你们只需要主理政事就行了,这些营缮的事情,跟你们有什么关系!”言中之意是他们越权了,管得太宽。房玄龄等连忙跪拜谢罪。

这时,魏徵说:“臣不知陛下为何责备房玄龄等,也不知房玄龄等为何要道歉谢罪。他们官为宰相,为陛下股肱耳目,于宫廷内外之事岂有不应知者?假如营建工作该做,当助陛下成之;不该做,当请陛下罢之。他们询问主管部门的营建工作,合情合理,不知陛下为何问罪,也不明白他们为何谢罪!”面对这些质问,唐太宗很惭愧。

又有一次,房玄龄和王珪主管官员的绩效考核,但御史权万纪揭发考核不公正,皇上就命人成立专案组,准备进行调查。

魏徵反对说:“房玄龄、王珪都是有丰富从政经验的老臣,素以忠直为陛下所委信,这次考核的人数众多,难免有个别不当之处!但不见得是徇私舞弊。如果调查出一两例属实,房、王势必难以再任宰相之职!更重要的是,权万纪最近参与了官员考核工作,并没有当场提出不同意见,只是由于他自己考绩不过关,才提出异议。如果按他说的去做,将有失陛下委任大臣之意。”魏徵还特别声明,“臣所爱者治体,非敢苟私二臣。”唐太宗深觉有理,便没有再追究此事。

魏徵这里所说的“治体”,就是为君者治国理政的机制体制,也涉及领导艺术和领导力问题。他认为,领导用人处事,要识大体,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显得精明。宰相房玄龄等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这是确定无疑的。即使在考核工作中有一二失当之处,也应该用合适的方法予以处理,如若兴师动众,恰恰中了小人徇私报复的圈套。

贞观十七年(643),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废朝五天。他想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平日生活节俭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了。最终,魏徵的灵柩由小车装载,李世民召集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为他刻书碑文。

在《旧唐书·魏徵传》里,李世民有句特别著名的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徵就是李世民所说的人镜。

猜你喜欢
魏徵房玄龄忠臣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吃醋”曾经是佳话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房玄龄的为相之道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石奢自刎
以诚相待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夜读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