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老

  • 大师和小友
    三,他终于打听到季老住在未名湖后的朗润园里。来到季羡林的家门外,李里一看时间已经中午11点多了,心想:这时老人家该吃午饭了吧?饭后也应该是要午休的吧?他便在季老家门外的楼梯上坐等。直等到下午3点,他才慎重地敲响了季老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位老太太,她问明李里的来意后,说:“对不起,季老回山东老家祭祖去了,你过两天再来吧。我是给他看门的工作人员。”虽然心里有些失望,但好在李里早已做好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四次的准备。过了两天,李里再次前往季羡林家。去之前,

    做人与处世 2022年12期2022-05-30

  • 寒风中的支持
    看望恩师季羡林。季老知道张保胜在梵文方面下过功夫,便拿出一本《永乐大钟铭文真迹》,问他有没有兴趣研究上面的梵文。倘若能成功解读,揭开这座有近600年历史的佛钟的奥秘,不仅是学术上的一大成果,对弘扬中华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对这项研究没有把握,但季老的询问对于张保胜来说,无疑是一份信任、一种期待。张保胜欣然同意愿意试一试。 接受任务后,张保胜废寝忘食地考证、解读。季羡林也多次打电话询问研究进展,在给予鼓励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给张保胜,对张

    文萃报·周二版 2022年4期2022-02-14

  •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东方的文化孤儿!季老晚年有恩于许多教育、文化单位和个人。由于他的善与真,他的支持、帮助和影响,使得一些教育和文化实体在某些方面有了新的起色和发展,使得某些个人得以“飞黄腾达”。我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就是其中一个教育单位,《中国文化研究》和《汉学研究》就是其中的文化“实体”。为此,学校的历届校长和书记,都感激在心,念念不忘季老给予我们的关怀和恩惠。1993年,我校创办《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由我具体操办,时任校长杨庆华教授问我准备请谁当顾问,我回答:“张岱年、任

    名作欣赏 2021年10期2021-10-20

  • 姥姥和季羡林是同学
    前些年,季老的散文集、杂文集刚上市那会儿,我们买了几套,没事就念给姥姥听。虽说是大学问家,可书里的国事、家事都写得那么入情入理,不矫情不做作,大白话里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文章姥姥爱听,有些段落我反复给姥姥念。日子久了,姥姥常会打听这个老头儿的一些事儿,我也一遍一遍地把我知道的、听说的、从书上看到的跟她细说。慢慢地,爱翻书的姥姥手里又多了几本季老的书。有一天回家,我看见姥姥正手捧一本季老的杂文,戴着老花镜端坐在落地窗前的竹沙发上,口中念念有词。我们都笑

    读者 2021年21期2021-10-11

  • 文如其人 人如其文 ——从《二月兰》谈谈季羡林散文的审美品格
    林的散文,总会被季老文章字里行间充盈且流动的情思所触动,感动于他对生活透彻的理解以及至善至美的精神品格。《二月兰》是季羡林在耄耋之年写的一篇回忆散文。文章通过对野花二月兰的描写及对自己人生往事的追忆,抒发了对亲人离开的无限怀念和对人世沧桑的无尽感慨,颂扬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二月兰》以多维的审美意蕴寄寓和彰显了季老乐观通达的精神品格,表现了季老高洁的人格秉性、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真善美的生命寄托。一、多重审美的圆融统一季先生曾用“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来描述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3-08

  • 姥姥和季羡林是同学
    文/倪萍前些年,季老的散文集、杂文集刚上市那会儿,我们买了几套,没事就念给姥姥听。虽说是大学问家,可书里的国事、家事都写得那么入情入理,不矫情不做作,大白话里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文章姥姥爱听,有些段落我反复给姥姥念。日子久了,姥姥常会打听这个老头儿的一些事儿,我也一遍一遍地把我知道的、听说的、从书上看到的跟她细说。姥姥不识字,却崇尚文化。在姥姥的秤上,字的分量最重,书最值钱,多贵的书姥姥都说值。“二十几块钱能买个啥?买个吃的一会儿就吃完了,买本书吃一

    北方人 2021年23期2021-02-26

  • 姥姥和季羡林是同学
    前些年,季老的散文集、杂文集刚上市那会兒,我们买了几套,没事就念给姥姥听。虽说是大学问家,可书里的国事、家事都写得那么入情入理,不矫情不做作,大白话里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样的文章姥姥爱听,有些段落我反复给姥姥念。日子久了,姥姥常会打听这个老头儿的一些事儿,我也一遍一遍地把我知道的、听说的、从书上看到的跟她细说。姥姥不识字,却崇尚文化。在姥姥的秤上,字的分量最重,书最值钱,多贵的书姥姥都说值。“二十几块钱能买个啥?买个吃的一会儿就吃完了,买本书吃一辈子。好

    北方人 2021年12期2021-01-13

  • 季羡林:天意高难问
    20世纪末,我和季老在国家图书奖的评奖工作中相遇。从此,每次国家图书奖评奖,我都是季老的联络员。不评奖的日子里,又因为编写、出版书不断地与季老联系。认识季老的时候,正是季老失去老伴、失去女儿,又与儿子不相往来的时候。除了小阿姨和心爱的猫们,就是一直在他身边做联络工作的李玉洁老师了。我因为与季老同是山东人,就荣幸地成为季老的“小老乡”。季老留学德国十年,许多生活习惯还有留学的影子,比如季老爱吃起司,我每次去北大朗润园看望季老的时候,都要去西点店挑一些季老爱吃

    上海采风月刊 2020年5期2020-10-16

  • 走得太远, 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而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您信佛吗?”我问。“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

    领导文萃 2020年5期2020-04-15

  • 季羡林生信奉“三不主义”
    的国学大师,虽然季老已于2009年以近百岁高龄坦然辞世,但他留给我们的却不仅只是学术、智慧方面的宝贵财富,还有他在养生、处世之道上的独到见解。季老在养生、处世方面奉行“三不主义”,即“炼不苛求,食不挑剔,语不嘀咕。“炼不苛求”。季老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有时间了,锻炼一下更好,但没时间时也不强求。仔细想来,也的确如此,固然锻炼很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打亂自己的工作生活节律。“食不挑剔”。这更容易理解,就是有什么吃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而不去过分计较食物的营

    养生保健指南 2019年3期2019-12-16

  • 季羡林的“三不”养生法
    余,让我们来揭开季老的长寿之谜——。季羡林先生自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分别从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他家中几乎天天坐满婉辞不掉的客人以及来访者,在他的书桌上,永远摆放着一篇篇、一部部尚未完成的文章和著作……这一切,对于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来讲,实在是过于繁忙和劳累了。然而,说起来也很奇怪,除了老年哮喘和白内障之外,事务如此繁忙的季老却一直保持着一副自称“顽健”的体格。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季老的书房中就亮起了北大校园里的第一盏

    人人健康 2018年10期2018-11-24

  • 季羡林先生的“三不”养生法
    ,事务如此繁忙的季老却一直保持着一副自称“顽健”的体格。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季老的书房中就亮起了北大校园里的第一盏灯,直到晚上10点才入睡。季老的工作和活动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以九十之躯来承担如此重负,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实在是难以胜任的。那么,季老到底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经多方了解,原来精力充沛、身体顽健的季老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三不养生法”,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第一,反对为锻炼而锻炼季老反对为锻炼而锻炼。说起不锻炼,人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其实,

    人人健康 2018年19期2018-10-09

  • 季羡林:鸡闻我起舞
    者采访季羡林,夸季老是“闻鸡起舞”。他笑了笑说:“你说的不对,应该是鸡闻我起舞。”原来季老从年轻时起,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他每天早晨都是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五分钟。他通常是五点钟吃早点,吃完后,就会立即投入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爬格子。季老的社会活动很多,有时一天要赶十来个“节目”,忙得不可开交。只有清晨这段时间,是属于他自己的。1995年的一天早晨,84岁的他,照例四点半起床,起床后,就到东边的书房里去写作了(当时,他住的是那种一梯两户的两套住房,东

    北广人物 2018年33期2018-09-29

  • 凡事先认错,才有大智慧
    文章中讲到,有次季老受邀出去讲课,临出门前突然想起君子兰没浇水,便嘱咐保姆帮着浇水。没想到,等他外出回来时,发现君子兰死了。原来,保姆给君子兰浇完水后,看到阳光晴好,特意把君子兰搬到太阳底下,却不知道,君子兰最怕高温。看到季羡林为此难过,保姆有些手足无措。恰好季羡林的儿子季承来探望父亲,知道此事后想说保姆几句,季老却为保姆开脱,还好言相劝了她一番。季承很是不解,季老解释道:“这件事,其实不怪她,责任在我。我明知道她不懂得怎样照顾君子兰,可还是把这件事交给了

    37°女人 2018年9期2018-09-07

  • 体悟文的魂,展现母爱的熠彩
    慕所折服。与其将季老的《怀念母亲》看作是一篇“回忆录”,倒不如将其看成是某种情思最充分最真挚的表达。作者正是以人生经历之“实”来表达内心情感之“虚”,从而绘就了一幅怀念母亲、心系祖国的动人图景。[关 键 词]母亲;祖国;真挚[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1-0020-01一、思母之情在“幻”中交织母爱是一种流淌在时间里、凝固在空间里的真情。母爱因其无私而真挚,因其真挚而伟大,因其伟大而永恒。赏读季羡

    名家名作 2018年1期2018-05-14

  • “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缘何“对仗不工”
    是否基本相同。但季老却认为这两句诗对仗不工。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季老所述“此联‘不工”大致有两种理解:一是上句營造的是宁静的禅意境界,而下句动态感过强,破坏了上下句整体意境之美;二是“沙鸟”句的动态意境与上文赏荷的寂静空灵意境不合。我觉得从意境上探讨这两句诗“对仗不工”理解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季老在说完“对仗不工”后,紧接着就说:“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此处“对仗不工”当指意境而非格律。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乃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7年9期2018-03-10

  • 读《幽径悲剧》的思考
    我在八年级教到了季老作品 《幽径悲剧》。文章前面欣喜,中间略带忧伤,又怀着愤愤之情,最后感慨万千,文笔深沉、凝炼、通俗雅致。我被季老那种深刻的人文思想震撼了,文章我整整读了十遍,回味无穷。文中以一条幽静的古藤为线索,古藤以它那深邃的一方美景,伤心地倾诉着十年来无情的浩劫。孤独寂寞的古藤始终没有逃过残忍的诛伐,一切春天的美景都毁于愚氓之手,成了只有灵魂的吊死鬼。它标志着一场毁灭美的悲剧,深深地烙下了毁灭美的铁证,永远默默的憎恨着那群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愚昧之

    新教育 2018年23期2018-02-25

  • 名作赏析
    亲友的文章,還有季老平时十分关注的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公德、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等问题。读《病榻杂记》,心情是敬重的。一个在病榻上的耄耋老人一直笔耕不辍地专注于思考和写作,正如季老自己说的那样:一寸光阴不可轻。这句话对于他自己来说也是实用的,可见老先生珍视生命、珍视时光的态度。这本书像一本娓娓道来的生活故事书,季老用平淡无奇的语言为我们不紧不慢地叙述着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情节和小故事,抑或是某种现象带给我们的感悟和反思。字字如清泉润泽人心,让人读过之后舒服又

    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初中版 2017年48期2017-12-11

  • 季羡林:养生无术是有术
    让人失望的是:在季老身上,似乎看不到可以称之为“秘诀”的养生之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很多人总是问我有什么养生之术,有什么秘诀。我的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我有一个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反對“锻炼主义”季老曾经说:“我没有时间去探索养生、长寿之道,也从不刻意去追求锻炼。我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那种‘锻炼主义。”所谓锻炼主义者大约是指:活着是为了锻炼,锻炼是为了活得更长的比较极端的做法。他们人生的意义在于锻炼,尤其把锻炼体魄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7年10期2017-10-17

  •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名扬四海。虽然季老已于2009年,以近百岁之高龄坦然辞世,但他留给我们的却不仅只是学术、智慧方面的宝贵财富,还有他在养生、处世之道上的独到见解。季老在养生、处世方面奉行“三不主义”,即“炼不苛求,食不挑剔,語不嘀咕”。关于第一条“炼不苛求”他自己曾做如下解释:我没有时间去探索养生、长寿之道,也从不刻意去追求锻炼。我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那种“锻炼主义”。可见季老并不是真正的反对锻炼,只是抱着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有时间了,锻炼一下也无妨,但没时间时也

    华人时刊 2017年9期2017-09-14

  • 今天,想起了季羡林……
    的缝隙看到客厅里季老正坐在那儿和公主谈话。谈话完毕,公主又去参观季羡林的书房。书房是在季羡林家对门的一处单元房,里面满满的全是书架,书架上堆满了书,像一个书库。可能是旧书、古籍居多,再加上长年门窗紧闭,一进门有一股淡淡的霉味。在昏暗的光线下,季老陪着公主在书架间一边走一边介绍。屋里人太多,我看了一会儿就悄悄退了出来。等公主完事,时间也不早了,我们也向季老告辞了。第二次去季羡林家是陪同内蒙古大学的李树榕教授和中央美院的教师毕建勋等两位画家。李树榕是我们电视片

    老年世界 2017年8期2017-08-23

  • 季羡林:养生无术是有术
    让人失望的是:在季老身上,似乎看不到可以称之为“秘诀”的养生之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很多人总是问我有什么养生之术,有什么秘诀。我的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我有一个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反对“锻炼主义”季老曾经说:“我没有时间去探索养生、长寿之道,也从不刻意去追求锻炼。我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那种‘锻炼主义’。”所谓锻炼主义者大约是指:活着是为了锻炼,锻炼是为了活得更长的比较极端的做法。他们人生的意义在于锻炼,尤其把锻炼体

    恋爱婚姻家庭 2017年30期2017-07-26

  • 季鸿崑先生 一个有自觉担当的文化大家
    Q:可以谈谈您和季老的友谊吗·A:我与季老交流仅在学术与食学领域而几乎不及其他,历史话题无拘,彼此心照而尊重,这大概是我们的交谊所以坦诚笃实而历久弥坚的原因所在。季老生于1931年,我与季先生可谓忘年的至交诤友。Q:当年您写过一篇《志同道合,风雨同舟二十五年》,而今算来应该是30年了。彼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A:1987年季老被從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调任江苏商专中国烹饪系(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为中国烹饪的发展而努力。我与季老因食学研究而结缘,在中

    餐饮世界 2017年4期2017-05-03

  • 直面诋毁
    。——季羡林读了季老的这句话,你有何感悟?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思路引擎这是一道以名人季羡林的人生感悟为材料的作文题,立意的关键在于弄明白说话人的意图,然后从这个意图去阐发你的相关思考。整个材料包含两句话。第一句话提出了一个愿望,第二句话则否定了这个愿望。再仔细观察这个愿望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季老认为,人生在世,遭遇“毁”(即诋毁、毁谤)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逃避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37期2017-04-13

  • 论中国食学界“北赵南季”之季鸿崑
    会议上。早就听过季老学富五车,是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创会发起人之一,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原院长,中国高等烹饪教育学科主要奠基人,主持编撰了中国第一套高等烹饪教育教材等传闻,尤其因食学学术成就斐然,可与时任黑龙江商学院旅游烹饪系主任的食学大家赵荣光先生比肩,而被业界誉为“北有赵荣光,南有季鸿崑”之“北赵南季”称谓。见到季老,我肃然起敬,他高大魁梧,戴着眼镜,典型的学究派头,动作举止尤为和蔼可亲,宛如邻家的一位和善长者。只是和季老交流起来,他浓重的南调苏音,我只十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3-30

  • 季老不老,食学长青 ——缅怀中国食学大家季鸿崑
    310012)季老不老,食学长青 ——缅怀中国食学大家季鸿崑赵荣光(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2)季鸿崑先生是国际食学界知名学者,他以精到的化学科学与科技史学养、深厚的中华文史典献功夫,专注当代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与食学研究三十年,奠定了学科理论、规范了教育体例、推进了食学进步,影响巨大而深远,海内外食学界对其道德文章均由衷的敬重。他去世所造成的研究空缺是相当长期内难以填补的。作为与季老最知近的同道,笔者心痛神忧,唯有勉力余年以追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4期2017-03-30

  • 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
    于2004年接受季老授权编撰了四卷本的《季羡林学术精粹》和《学问人生:季羡林自述》,撰写了《季羡林评传》。季老经常强调做学问要有世界眼光,但也不要妄自菲薄。从“五四”开始,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并进一步发展,有学者追求全盘西化,有学者倡议废除汉字。对这些做法,季老非常反感。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学术没有什么新老之分,如果国外的知识也这样,古希腊的文化也可以不要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像中国这样妄自菲薄,对自己古代的经典断然地否定和排斥。西方国家对待古代文

    今日教育 2016年12期2017-02-07

  • 有价和无价
    了就要还给人家。季老听在耳里,马上小声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快去多买几本回来。”有人不解,季老说:“书就是给人看的,哪怕只有几句话对年轻人有用,也值得了。”两个小护士喜出望外,拿着季老签了名的书出去逢人便说,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整个医院都轰动了。大家都跑过来要书还索要签名,后来不光医护人员要,连病人及家属也闻讯而来。季老始终一脸的微笑,不停地說:“都有都有,快买快去买。”好多人过意不去,要给钱。季老装作不高兴的样子,半真半假地说:“给钱的人到外面去买呀,

    民间故事选刊·下 2016年6期2016-08-13

  • 故事案例
    他自封“大师”。季老的夫人和许多了解他的人都很气愤。季老却毫无怨言,还出来开导大家。他说:“人家说得对,我本来就不是什么大师。只不过我运气好,好事都往我这儿流。我就两条,爱国和勤奋。我总觉得自己不行,我是样样通,样样松。”又讲,“人家说得对的是鼓励,说得不对是鞭策,都要感谢,都值得思考……”【解析】季羡林先生可以这样淡然地对待别人的看法,可见他的严于律己和他心胸的宽阔。【适用话题】此素材可以运用到“理解”、“宽容”的话题中。

    周末·校园文学 2016年11期2016-05-30

  •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经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您信佛吗?”我问。“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接下来,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

    中学生 2016年9期2016-05-26

  • 毁誉不动 得丧若一
    顺其自然为佳。”季老认为,那种为锻炼而锻炼的“锻炼主义”者,一是超越了自己的适应和承受能力,违背了健身的自然规律;二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体育锻炼而不是从事更有意义的工作,人生就没有多大价值。“不挑食”,也不是可以胡吃海喝,他只是哂笑那些每到吃饭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个不敢张口,那个也不敢动筷的人。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物不分东西,味不分南北,觉得好吃的就吃,不好吃的就不吃。不过,季老决不暴殄天物,平常以素食为主,偶尔吃点牛羊肉。终其一生,他的胆固醇从来没有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6年2期2016-05-05

  • 季羡林先生与泰山
    方,亿万斯年”,季老永远活在泰安人民心中!季羡林先生,山东临清人,生于1911年,是一位学贯中西、古今贯通的世界级学术大师。他对泰山也情有独钟,用季老的话说:“我对不起山东父老,没有为山东多做点工作,特别是泰山,我想一定要写点东西来赞颂,报答家乡父老,这也是我义不容辞的。”基于这种赤诚之心,耄耋之年的季老抱病撰写《泰山颂》,并多次修改润色,倾注了许多辛勤和汗水。《泰山颂》滥觞于2005年4月2日为泰山的题词:“巍巍泰山,群山之尊,吐纳日月,呼吸风云,青青未

    海燕 2015年10期2015-12-22

  • 平平淡淡才是真
    头绪比较多,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说:“我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四字,因为写自传不是搞文学创作,让自己的幻想纵横驰骋。我写自传,只写事实。”因此,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很平淡。可在“平”和“淡”的背后,却隐藏了更深的“情”。写《怀念母亲》时,季老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几次引用当年的日记和文章片断,来“保存自己当时的感情”。 如《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就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

    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 2014年11期2014-12-02

  • 拿什么抚慰内心
    ,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讲》。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话题也就从这儿开始,没想到一发不可收,并持续到整个聊天的结束。“您信佛教吗?”我问。“如果说信,可能还不到,但我承认对佛教有亲近感,可能我们很多中国人都如此。”季老答。接下来,我好奇地提了个问题:“快速前行的中国人,现在和将来,拿什么抚慰内心?”季老给我讲了一个细节。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的也是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

    爱你 2014年15期2014-11-14

  • 与季羡林的“油旋之约”
    曾无数次设想见到季老的场景,却未料到,季老的第一句话竟是“我腿站不起来了,只能坐着迎你们”。那一刻,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知道这是季老的处事方式,更是老人家对家乡的浓浓深情。实名登记、测量体温、全面安检……2008年11月,当我们一行3人终于穿越北京301医院的层层关卡,如特工般怀揣小型照相机在安检设备的嘀嗒声中侥幸过关时,悬了一路子的心才终于落下地来。负责季老起居的山东老乡、护工岳女士早早在季老病房前等候着我们的到来。“季老在午休,我进去看看。”

    齐鲁周刊 2014年37期2014-09-24

  • 揭开文本意脉,让怀念入心
    母亲,生动表达了季老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但在写作形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说明当时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时,作者借助日记和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这是区别于其他同类文章的特征,是这篇文章的个性。这个性化的特征既是显性的,也是隐性的,可以称之为文本隐藏的“意脉”,一旦被解读出来,就无疑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在本文教学中,如能巧妙拨开文体表达方式的秘密,并引领学生解开它,那么,让学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4年1期2014-01-21

  • 做真实的自己
    一种仰视的姿态。季老作品里流淌着的,是厚重博大的学养,是睿智的哲思;而即便只是寻常随笔,也往往因其深刻的洞悉、朴实的抒写,令人回味良深。但这一次,请你和我一样,坐下来听季老“闲谈”,没有拘束,也不要羞赧于自己学识的浅薄和文笔的青涩,让我们跟随老人家一起,走进心灵深处,探索人生。本书中收录的文章,几乎全是季羡林迈入古稀之年以后所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年轻时只觉得大千世界十分美好,即使稍有不顺心事,也如过耳秋风,转瞬即逝;等到经历了人生的风浪,垂垂老矣时,才终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0年7期2010-09-07

  • 又见季老
    -0006-02季老辞世,举国震悼。在悼念季老日子里,我不禁想起两次面谒大师的情景……2000年是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文化部、甘肃省人民政府为此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之一是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敦煌藏经洞发现暨敦煌学百年纪念座谈会”。6月28日,受文化部办公厅的委托,我跟随敦煌研究院樊锦诗院长前往北京大学,给季老送达座谈会的邀请,我有幸第一次拜见了向往已久的学术大师。当时,年届九十的季老刚作完白内障手术在家休养,并按医生要求尽量不会客,但当前

    敦煌研究 2009年4期2009-12-11

  • 追忆季老
    -0003-02季老青年时代负笈海外求学,主攻印度学和语言学,中年投身中印文化交流史、佛教史研究和翻译工作,晚年开始引领敦煌学研究。30多年来,为敦煌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卓著的学术成就素为学界敬仰,崇高的风范足以百世流传。因为我也是北大的学生,加之长期在敦煌工作的缘故,故与季老有过数面之缘,亲耳聆听过他的教诲。1979年,先生亲临敦煌莫高窟考察,由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的我负责接待。当时先生虽已年近七旬,但精神矍铄,身体健康,还担任着北大副校长的

    敦煌研究 2009年4期2009-12-11

  • 大师的胸怀
    国的敦煌学就在以季老为首的广大学者不懈努力下发展了起来。因为在八十年代曾经有人说过“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中国的学者们一直为此感到耻辱,并以此作为发愤图强的起点。到了九十年代初,我国的敦煌学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说是赶上或者超过了国外的研究,面对敦煌学发展的大好形势,广大的学者们都非常欣喜。在很多会议上,一些领导或者学者的发言中都会流露出“敦煌学终于回到中国”的感慨。1993年,为了准备第二年即将举行的敦煌研究院院庆五十周年活动,我受院里派遣到北京请一些与

    敦煌研究 2009年4期2009-12-11

  • 大师的背影
    逝于4时30分,季老逝于8时50分。两位老人去了,带走自己的满腹经纶和社会的一片唏嘘。掩埋在老人心中的沧桑历史,彰显在老人身上的才德情智,却留给了这个时代,让眼下萧条与惨淡的学术界有所警示和反省。文化有价,文化更无价。对两位文化老人,我们惟有怀念;对于传统文化,对于士子风骨,对于逝者身上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还有更多、更紧迫、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那些被季老“环顾左右,大有人在”的学问人,以及季老不知、未顾的有心人,也还会守住一份执着,将这份文化薪火相传下去…

    国学 2009年9期2009-12-04

  • 追思“二老”风范 感悟“三辞”、“三不”
    高尚的道德品质。季老的“三辞”,任老的“三不”,伴随着二老的学识、品德将流淌在历史长河中,传颂在人们的心目中。“摘去三桂冠,还我自由身”。季老亲切而又感人的话语,仿佛仍在耳边回响。他生前,一辞“大师”,二辞“泰斗”,三辞“国宝”,已被视为美德,传为美谈。季老为何一而再,再而三,三辞三桂冠?起初,有的人感到不可思议,有的人感到迷惑不解,更多的是,只知其然,很想知其所以然。“三辞”的深处,珍藏着季老的心境,心境之中有他为人为文的崇高境界。他在《病榻杂记》中,真

    金山 2009年10期2009-12-01

  • 季羡林的“三不”养生经
    外的东方学大师。季老九十多岁的时候依然精神矍铄。有很多人对此甚为迷惑,因为他们认为: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老的快。其实这是养生学上的一个误区,如若说穿了,季老的养生比谁都简单。“很多人总要问我有什么养生之术。有什么秘诀。我回答是没有秘诀,也从来不追求什么秘诀。我有一个‘三不主义,就是不挑食、不锻炼、不嘀咕。”季老如是说。熟悉季老的人都知道,季老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不挑食”。幼年时,因为家中经济拮据,所以吃的不好;德国留学期间,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09年10期2009-11-16

  • 品读《幽径悲剧》的和谐美
    《幽径悲剧》便是季老81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力作,讲述了一株古藤萝无端被砍的悲剧,字里行间溢满悲天悯人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在这篇文章中熠熠生辉。一、古藤与幽径周边环境的和谐之美关于古藤,季老咏物散文中也多次提及。在季老的笔下,古藤是生命的主体,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既无棚,也无架”,对人类索取甚少;“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彰显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历史悠久,生机盎然;“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9期2009-10-28

  • 读不完 学不尽
    。在这两件事上,季老留给我们的学问与经验是不朽的榜样,是读不完、学不尽的丰富宝藏。 两件事、四个字,有“最重要”和次重要之分。季老的经验是先要学会做人。他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八个字——爱国、孝亲、尊师、重友,这八个字都做到了,才是一个比较完满的人。”我体会季老之意,这八个字也有先后主次之别,是不容移位颠倒的。 首先是爱国。季老说:“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也还是爱国的。”(1)正是由于爱国,季先生才谢绝了德国名校的

    炎黄世界 2009年5期2009-09-30

  • 二十一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高标
    臧克家臧老为庆贺季老80寿辰写过这样一首四言古体诗《为羡林老友祝嘏》:品高望重,眼向下看。学贯中外,盈而不满。淡于索取,勇于贡献。十年留洋,本色不变。看来容易,做到实难。仁者多寿,霞光灿然。在时下知识界学风浮躁,剽窃、抄袭层出不穷,一些“学者”更将此作为沽名钓誉的生财之道,以致挂羊头,卖狗肉的“大师”、“巨匠”之类的学术骗子处处可见的今天,是多么需要将季老这种品高望重、盈而不满、淡于索取、勇于贡献的道德风范发扬光大啊!季老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之后,即被聘

    人物 2009年8期2009-09-27

  • 还想对他说
    姚 明听到季老的远去,好像是塌掉一块天。除了敬他的学问、为人,我对他是一种真挚的敬与爱。他是山东长清县人,与我的故乡相距仅百余华里之遥。他上的小学——济南师范附小,也是我就读的学校。他小时候最钟爱的白馍馍,也是我的钟爱。他对母亲的去世最动情。他说早知如此(他6岁离开她一直没有回去),我宁可不当这个学者,与妈妈在一起。几乎心碎,哭死在灵前。这些,我与他的心几乎是相通的。这些,大概是我与他感情深厚所在。我与他的距离太远了,他是大学者,我是个搞新闻工作的干部,搭

    新天地 2009年9期2009-09-08

  • 季羡林藏品归属引关注
    然,不是说清贫的季老有巨额的钱财,而是朋友送赠的字画及季老本人的书法、手稿,自然已是价值不菲。据称,季老弟子钱文忠曾分析过季老的藏品和财产大致分成六个部分:一、主要是1950年以前收藏的字画,其中包括已故师母从山东带到北京的字画,这些字画以齐白石为下限,数量很大,名家聚集,触目皆是,若论价格,在今天是天文数字。这部分是有目录的,主要-是先生已故的第一任秘书、追随先生半个世纪的李铮教授编订,我帮过忙的,这是10年前的工作;二、其他珍藏版古籍、古墨、田黄、田白

    收藏·拍卖 2009年8期2009-08-21

  • 季羡林 爱才的故事
    他真想冲过去敲开季老的门,但是他最终克制住了自己的想法:季老该吃午饭了吧?饭后也应该午休的吧?因而他便在老人门外的楼梯上坐等,决定到下午3点钟以后再敲季老家的门。等的过程中,李浬内心依旧忐忑,期待着下午敲门的时刻早些到来,却又猜想不到敲门之后将会发生怎样的一幕情景。这时,季羡林散文里常提到的那只他非常喜欢的白猫正巧从门边跳出来亲热李浬,顿时让他感到温暖与亲切,才又重新鼓起勇气,坚定了决心。下午三点整终于到了,李浬慎重地敲起季老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位慈祥而颇有

    文化交流 2009年8期2009-05-31

  • 看望季羡林老先生
    关方面批准,并经季老自己同意,得以来到季老的病房,见到了99岁高龄的季老季老刚午睡起来,精神很好,聊起天来记忆力好得惊人,反应也很快。季老说,他对人生的总结,对朋友的忠告就八个字: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做到这八个字就很好了。那天季老兴致好,提笔写了几幅字,第一幅就写了他提到的“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由于视力已经很弱,季老几次提笔都没有写出字迹,经我们提醒,老人家说:看不清呀,换张纸,再写吧。季老写“爱”字一直用繁体字,写完季老说:我写爱字都有“心”

    新天地 2009年4期2009-05-08

  • 大师的悲剧与大学的沦落
    不上什么公信力。季老是严谨慎重的人,他并不缺钱,更不会有意搞臭他所深爱的北大,我们相信,没有证据他是不会乱说的。对持续长达两三年之久的偷画事件,季老一直以“小事情”看待并且没有报案,恰恰说明他对北大爱之深切;而“现在看起来,认识也不够了”这样的悲观之语,不知道是否也暗含了“今日之北大已非昨日之北大”的无奈感慨?由“偷画事件”引出,最让人惊奇进而愤慨的是:儿子想见自己的父亲,居然长期得不到北大的批准,以至父子居然13年未见;北大一直拿着父亲家的钥匙,作为季老

    时代青年(上半月) 2009年3期2009-04-20

  • 北大校长“金口”未必吐“玉言”
    其凤认为北大盗卖季老作品是一件没有道理的事情,“北京大学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学,北大做事堂堂正正,怎么可能去限制98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自由?又怎么会去盗卖季羡林先生的字画?”(据2008年12月30日《京华时报》)“季羡林藏品被秘书盗卖”以及“季老父子13年不能相见”事件已经沸沸扬扬两个多月了。在这满城风雨的几十天里,除直接当事人杨锐的丈夫即北大党委副书记吴志攀之外,北大的主要领导一直都保持沉默。现在,履新不久的周校长终于开“金口”了,不过“金口”里吐出来的未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9年2期2009-02-26

  • 忆往事缅怀国学大师季羡林
    风范。年届90的季老先生,老僧入定般呆坐未名湖畔已近4个小时,可他那只心爱的小白猫仍端坐树端,丝毫没有下树回家的意思。老年白内障、顽固的耳疾使东方哲人耳不聪目不明,但这绝不妨碍他认真护卫树顶上嬉戏的小生命。“土猫能活十几岁,洋猫也能活七八岁,就是得严加看管,现在人心不古,有人吃猫,也有人以贩猫为业,猫贼太多。”整整30年前,一位刚刚考取北大的学兄兴高采烈地到北大报到。由于初进京城,人地生疏,战战惶惶。一个人肩扛手荷,好不容易找到设在大饭厅的新生报到处,注册

    湖北招生考试·读写在线 2009年5期2009-02-08

  • 做大师与做良师
    事给我颇多感慨。季老的学生,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他带的研究生十分仰慕季老,很想见见老人家,但是由于季老的工作和身体原因,一般不允许别人打扰。他试着给季老的秘书打电话,季老知道后说,王老师的学生我要见的。去之前,秘书反复叮嘱,由于季老眼睛不好,学生们不准用闪光灯拍照;会面时间仅限15分钟。不想学生一进门就忘了,一个个拼命拍照。秘书一看就急了,大声制止。季老说,别这样对孩子们说话,他们是来看我的。结果原本15分钟的会面,后来谈了45分钟。更让人感动的是,王岳川带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09年12期2009-01-21

  • 做大师与做良师
    事给我颇多感慨。季老的学生,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他带的研究生十分仰慕季老,很想见见老人家,但是由于季老的工作和身体原因,一般不允许别人打扰。他试着给季老的秘书打电话,季老知道后说,王老师的学生我要见的。去之前,秘书反复叮嘱,由于季老眼睛不好,学生们不准用闪光灯拍照;会面时间仅限15分钟。不想学生一进门就忘了,一个个拼命拍照。秘书一看就急了,大声制止。季老说,别这样对孩子们说话,他们是来看我的。结果原本15分钟的会面,后来谈了45分钟。更让人感动的是,王岳川带

    师道 2009年12期2009-01-08

  • 国学大师的家国情怀
    诉说的平静。对于季老的著作,我想我穷尽一生恐怕都难以读完。季老的著作要慢慢读,但季老的名字,我会永远刻于心间。季老一生淡泊名利,虚心向学,具有人格与学术的双重魅力,被当今学人誉为国学大师。他与金克木、张中行曾被颂为“北大三老”。如今,硕果独存的季老也已驾鹤西游,让人不禁感慨时光的飞逝是多么无情。作为一代宗师,季老纵横捭阖、学贯中西,对梵文、巴利文以及古文献、中印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文化等都有精湛的研究和成就,为我们从事科学研究树立了一个严谨、扎实、

    青少年日记 2009年9期2009-01-05

  • 满目青山夕照明
    髦用语,我们就是季老的“土豆粉条”。当我随手翻开《季羡林谈人生》的开篇——《人生》,赫然入目的是这样简洁明快的文字:“哲学家的哲学,至矣高矣。但是,恕我大不敬,他们的哲学同吾辈凡人不搭界,让这些哲学,连同他们的‘家,坐在神圣的殿堂里去独现辉煌吧!像我这样一个凡人,吃饱了饭没事儿的时候,有时也会想到人生问题。我觉得,我们‘人的‘生,都绝对是被动的。没有哪一个人能先制定一个诞生计划,然后再下生,一步步让计划实现。只有一个人是例外,他就是佛主释迦牟尼。”……季老

    中关村 2006年10期2006-10-24

  • 爱看闲书的季羡林
    11年8月6日,季老出生在山东省清平县(现属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季老年幼时,家境贫寒,自然不可能去私塾念书。然而,就在季老六岁的时候,幸运之神突然向他伸出了召唤之手——由于叔父的接济,他被接到济南,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涯。季老在他的自传中回忆,学生时代的他,最爱看书,“那时候在我们家,小说被称为‘闲书,是绝对禁止看的。但是,我和秋妹都酷爱看‘闲书……如《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封神榜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06年8期200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