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爱兵
李里出生在重庆市一个书香之家,3岁开始读《论语》《孟子》《大学》和《诗经》等古籍;9岁时,他根据《西游记》所画的长卷在美国五大城市巡展,还被美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3岁开始,他只着长衫、穿圆口布鞋,至今不变,被人称为“长衫先生”。他觉得穿长衫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最能体现孔子的一句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最能给自己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儒雅的心境;15岁从初中毕业,他以20分之差没有考上重点中学,便不再读高中,开始在家自学国学,给自己规划了一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八方友,成大气候”的人生之路。
李里的外祖父很崇拜国学大师陈寅恪,时常给李里讲陈寅恪卓尔不群的成就,以及陈寅恪的得意门生季羡林的博学和才气。外祖父临终前,将自己所有的书都给了李里,在这些书中,就有季羡林编写的《大唐西域记校注》《朗润集》《天竺心影》等著作,这让李里爱不释手。李里渴望长大后能成为像陈寅恪、季羡林那样博学的国学大家。
2001年夏天,20岁的李里在北京游览历史文化古迹,当他走到北大门口时,再也抑制不住想要拜访季羡林的冲动,但能寻到这位学界泰斗吗?老先生在家吗?老先生会见他这么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吗?踌躇良久,李里还是走进了北大。在绿树浓荫、飞檐翘角、古意盎然的大学堂里穿梭多时,询问再三,他终于打听到季老住在未名湖后的朗润园里。
来到季羡林的家门外,李里一看时间已经中午11点多了,心想:这时老人家该吃午饭了吧?饭后也应该是要午休的吧?他便在季老家门外的楼梯上坐等。直等到下午3点,他才慎重地敲响了季老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位老太太,她问明李里的来意后,说:“对不起,季老回山东老家祭祖去了,你过两天再来吧。我是给他看门的工作人员。”虽然心里有些失望,但好在李里早已做好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四次的准备。
过了两天,李里再次前往季羡林家。去之前,他一直琢磨着给季老带点礼物,他突然想起《论语》里的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即只要是主动给孔子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的,他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于是,李里也仿而行之,买了十条腊肉,还带上了自己写的两篇文章。开门的仍是那位老太太,遗憾的是,季老还未回来。老太太说她先替季老收下腊肉,并叫李里给季老留张条子,李里虔敬地用古文留言道:“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兹次来京,若能得先生赐教,则吾‘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心愿则不为奢愿也。”并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四句结尾。另将自己写的《小三苏传》《论琴南林纾氏之古文》两篇文章一并交给了老太太。临走,老太太将季老家的电话告诉了李里,叫他再来时先打电话问问。
又过了几天,事先已电话联系好,李里第三次去拜访季羡林,没想到季老已经站在门口等候多时。见季老如此礼贤下士,李里恭敬地给季老磕了三个头。季老连忙上前扶起,一边扶一边风趣地说:“别客气,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季老把李里请到摆满线装书的客厅,本来事先约定只有5分钟会客时间,季老却跟他谈了足足2个小时。
得知李里初中毕业以后一直自学国学,季羡林非常感动,他鼓励李里说:“自学很好呀,我也有过自学的经历呢。你千万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羡慕那些硕士博士,你走的是和他们不同的路,我相信以你的天赋和刻苦,一定能够脱颖而出的……以后如果再写什么文章的话,你都可以寄过来让我看看。”季老还让李里留下地址,说需要什么资料告诉他,他会给李里寄去。季老还对李里说读书求学不一定要来京,郭沫若、李劼人,还有他的好友何其芳,都是四川人,并介绍李里去四川大学拜见他的老友——《文心雕龙》专家、92岁的杨明照老先生。
临别时,季羡林叫来家人为他和李里照了一张相,李里再次恭敬地给季老磕了三个头,然后告别。出了门,走了很远,李里回头一望,季老还倚在门口频频向他挥手。从此,季羡林便与李里成了忘年交,不时书信往来,李里有什么学业上的困惑,都会写信告诉季老,季老也一一回復。李里说:“我能拜谒到这样的老人,诚为三生之幸,受益无穷。”
两年后,李里因事去北京,得知季羡林身体不适住进了301医院,便连忙前往医院看望。当年底,27岁的李里推出国学专著《论语讲义》,季羡林为他的书亲笔题字:“天道酬勤。赠小友李里。”
李里潜心研习国学,经常免费举办国学讲座,以深厚的国学造诣被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多所院校特聘为客座教授。季羡林得知后很高兴,特地打电话祝贺他,新年到来时,还给他寄来贺年卡片,上面写着:“做好学问大有可为!”
2009年春节,李里与季羡林约定,在自己即将出版的《国学蒙正》一书中,推出季羡林专题,他的提议得到季老的应允和支持。却没想到,当年7月11日,已经98岁高龄的季羡林因突发心脏病逝世。得知消息时,应邀前往西藏讲学的李里刚下飞机。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顿时泣不成声。“季老,我们有约定,在您的生日到来之时,我还来给您祝寿,可是您却失约了……”于是,他结束在西藏的讲学后,直接赶往北京,参加季羡林的追悼会。李里说:“季老对我的鼓励,我终生难忘。”
季羡林和李里相差65岁的忘年交,成就了一段大师和小友的佳话。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