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 陈寅恪初谒伯希和的时间考
安楠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云:“伯沙博士同扬搉,海日尚书互倡酬。”其中前半句注有“法人伯希和、沙畹两博士”,后半句注有“余之得识伯希和于巴黎,由先生作书介绍也”。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陈寅恪与伯希和,一位初出茅庐、踌躇满志,一位久负盛名、享誉国际汉学界。他们的交游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代表性,可二人究竟是何时在巴黎初次结识的呢?对于这段交游的起点,论者曾多有推断。吴定宇在《学人魂·陈寅恪传》中认为,陈寅恪是在1921年后的第二次留德期间“持王国维所写的介绍信
书屋 2024年1期2024-01-20
- 陈寅恪:“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张超陈寅恪生于1890年7月3日,是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因生于寅年,祖母为他取名为“寅恪”。在陈寅恪出生的时代,维新变法已成潮流。陈寅恪在父亲的要求下接受西洋教育、学习西方知识。由于家学渊源,陈寅恪同时还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1902年春,12岁的陈寅恪跟随长兄东渡日本,到日本东京弘文学院读书。最初,他的兴趣在理科,想学物理、数学之类,经过几番权衡,最终选择文史,“(父亲)后来还是觉得,中国人研究中国人的历史比外国人更占优势,外国人毕竟要先把中文学好才行”
领导文萃 2022年23期2022-12-14
- 极端认真的陈寅恪
◇人物◇陈寅恪学者刘隆凯早年在中山大学有幸师从陈寅恪先生学习,他回忆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回上课,陈寅恪先生给大家讲白居易的《卖炭翁》,当讲解“手把文书口中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这两句时,刘隆凯认为,车本来就朝北,为什么又要牵向北?猜想这或许是老翁见到黄衣使者到来南逃未果的潜在情节,便就此把疑问提出。几天以后,陈寅恪先生把刘隆凯单独叫进了书房,对这一问题给予进一步的解答;几天以后,在课堂上,陈寅恪先生再一次对这一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说经过自己这些天的思考,认为
新作文·高中版 2022年3期2022-11-23
- 陈寅恪看名利
36年11月,陈寅恪致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云:“弟好利而不好名,此公所夙知者也,但中美文化教育基金重在提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其创始之年未必给奖,以此不能不踌躇也。”原来,1936年基金会修改章程,自下一年度起,扩大其资助领域,社会科学也被囊入其中。于是,傅斯年便提议陈寅恪申请该项科学奖励金。在申请之初,陈寅恪还颇为犹豫,其时陈寅恪所在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正欲南迁,陈寅恪家累重,南迁需要一笔费用。在他而言,让一家人吃饱穿暖才是正事,家
做人与处世 2022年7期2022-07-11
- 不炫耀
清楚自己鲁迅与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是同学,两人一同搭船去日本留学,陳衡恪顺便带上了弟弟,就这样鲁迅与陈寅恪也认识了。鲁迅和陈寅恪一同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吃同住同上课,无话不谈,关系非常好。两年后,两个人一起毕业并回国,陈寅恪任蔡锷的秘书,鲁迅出版自己的小说,书信往来频繁。后来,陈寅恪再次出国深造时,在送别会中,他们回忆起在日本留学时发生的种种趣事,交谈甚欢。可是,当鲁迅因创作小说声名鹊起后,陈寅恪就再也没有主动联系过鲁迅,倒是鲁迅在日记里不断地提到陈寅恪。
做人与处世 2022年24期2022-02-21
- 一生师友
比较文学系。而陈寅恪辗转在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求学后,于1918年在政府的资助下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就这样,吴宓与年长自己4岁的陈寅恪相识。由于身处异国,吴宓和陈寅恪两人常常相聚,以解思乡之苦。他们常常并肩散步于查理士河畔,畅谈文学和国学。当时,吴宓对陈寅恪很佩服,对他如此博学感到惊讶,并给国内的朋友写信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把陈寅恪当老师,又当无话不谈的朋友。吴宓回国后,担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任。在清华大
做人与处世 2021年14期2021-09-24
- 给山羊“讲课”的陈寅恪
1943年,陈寅恪受聘为燕京大学教授和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携家带口远赴成都任教。1年后,陈寅恪继右眼失明7年后,左眼也失明了。 在抗战最艰苦时期,物资紧缺,牛奶经常断供。为了给教职工补充营养,学校想了一个办法,叫教职工养羊。羊怀孕后,就可以挤奶喝。朋友送给陈寅恪一只跛脚黑山羊。家里有羊后,放羊的任务交给最小的女儿陈美延。女儿第一次接触山羊,感到很新鲜。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过了,女儿嚷着不去放羊了。妻子有事,抽不出时间,无奈之下,陈寅恪自己
文萃报·周二版 2021年1期2021-06-15
- 暗中助人品更高
徐才长陈寅恪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平日,陈寅恪给人的印象有些孤傲,其实他对朋友、门生非常和蔼可亲,是一位可敬的长者。当年,清华的一名硕士参加毕业考试,导師吴宓因一个很小的问题而不给这名学生及格。陈寅恪觉得吴宓这样做欠公正,便为这名学生据理力争,终于说服吴宓同意这名学生考试成绩及格,准予毕业。不过,这名学生始终不知道谁为他的毕业暗中帮了大忙。抗战胜利后,王永兴做了陈寅恪的助手。王永兴住得比较远,每天要走很远的路来到清华园。对此,陈寅恪记在心里,总想帮王永兴一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25期2020-11-06
- 中国最后的贵族,死于1969年!
这位中年教授叫陈寅恪,和王国维一样,也是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被傅斯年称之为“三百年来唯一人”。这也是陈寅恪一生之中第一次当众下跪。两年之后的夏天,清华国学院停办,为了纪念王国维,该院募款为其修建了一座纪念碑,碑面由梁思成设计,碑文则由陈寅恪撰写,文中写道: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既是对一位已逝大儒最好的盖棺定论,也是对陈寅恪自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 2020年8期2020-09-10
- 陈寅恪因字得良缘
鲁先圣陈寅恪刚刚到清华执教的时候,由于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已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因为陈寅恪没有家室,学校便安排他住在工字厅单身宿舍。可是陈寅恪嫌其冷清,不愿住。同事赵元任就盛情邀请他住到了自己的家中。当时赵元任住清华南院一、二号两屋,于是将二号屋让出一半给陈寅恪住。陳寅恪吃饭也在赵家搭伙,日常一些生活琐事也都由赵元任夫人代管。平时赵元任和陈寅恪两人谈学论经,十分融洽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0年5期2020-06-28
- 给山羊讲课的陈寅恪
应1943年,陈寅恪受聘为燕京大学教授和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携家带口远赴成都任教。1年后,陈寅恪继右眼失明7年后,左眼也失明了。在抗战最艰苦时期,物质紧缺,牛奶经常断供。为了给教职工补充营养,学校想了一个办法,叫教职工养羊。羊怀孕后,就可以挤奶喝。朋友送给陈寅恪一只跛脚黑山羊。家里有羊后,放羊的任务交给最小的女儿陈美延。女儿第一次接触山羊,感到很新鲜。一段时间以后,新鲜感过了,女儿嚷着不去放羊了。妻子有事,抽不出时间,无奈之下,陈寅恪自己
做人与处世 2020年6期2020-04-19
- 陈寅恪在1949年
设?这其实也是陈寅恪一生当中遇到的又一重大难题。应该说,陈寅恪的这一次人生抉择,从1948年便已拉开序幕。事实上,在改朝换代结局未定之时,选择尤为艰难。当时,围绕在陈周围存在有两股截然相反的力量,一种力量催着陈赴台,一股力量让其留在大陆。傅斯年、杭立武就是促使陈寅恪离开大陆的力量中两个代表性人物,而陈序经则是力促陈寅恪留在大陆的坚定力量。时过境迁,我们已经难以准确知道陈寅恪面临抉择时具体的矛盾心理,但还是可以从一些具体事件中去梳理个大概。1948年底陈寅恪
文史杂志 2019年5期2019-12-03
- 学者美德二三事
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有过多年的交往,他经常向陈寅恪请教学术方面的问题,陈寅恪给了他很大帮助,他很感激,因此对陈寅恪格外尊重。1949年,劳干随迁台的史语所去了台湾,仍在史语所任职。1950年,傅斯年因病去世,有关部门决定对傅斯年的遗稿进行整理,劳干参加了傅斯年遗稿的整理工作。有一天,劳干在翻阅傅斯年留下的一本书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便条,他展开一看,原来是多年前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便条的内容,竟然是陈寅恪向傅斯年推荐劳干!劳干看了这张便条后感动万分,因为此前
钟山风雨 2019年5期2019-11-25
-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陈寅恪是一个风趣的人。黄萱曾给陈寅恪当过16年助手,据他回忆:一天,陈寅恪忽然对他说:“我做学问的方法,你是最知道的。我死了以后,你可以写一篇谈我是如何做学问的文章。”黄说:“陈先生,真对不起,您的东西,我实在是没有学到手。”陈听了,沉默了小一会儿,然后用低沉的语调说:“没有学到,那就好了,免得中我的毒。”话里透着一丝愤怒(当时,陈正在受着批判),但语气仍是从容闲淡,哀而不怨。
中外文摘 2019年16期2019-11-12
- 陈寅恪与唐筼:白首不相离
陈寅恪的大名在学界早已如雷贯耳,他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与妻子唐筼的爱情,也如他挚爱的事业一样,一见钟情,成为他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祖母黄夫人以其生于寅年,便取名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13岁时,陈寅恪东渡日本,后游学欧美,潜心学问。1926年7月,陈寅恪从美国回到北京,在清华任教。陈寅恪因为没有家室,学校便安排他住在工字厅单身宿舍。
华声文萃 2019年1期2019-09-10
- 叶绍荣:破译陈寅恪家族的文化基因密码
义宁陈氏”。 陈寅恪故里江西省修水县旧称义宁州,“义宁陈氏”因此而得名。“义宁陈氏”的辉煌,因文史大师陈寅恪而声名远播。因此人们习惯于将陈寅恪称之为“义宁先生”,将“义宁陈氏”称之为陈寅恪家族。 这个家族的辉煌,委实让人叹为观止: 翻看新编《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四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四人享有如此殊荣者,翻遍《辞海》,仅此一家!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乃清末维新派著名人士,他领导的湖南新政真正赋予戊戌变法以实际意义。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
文萃报·周五版 2019年49期2019-09-10
- 陈寅格:与你同窗真好
前往日本留学,陈寅恪也随船而行。陈衡恪是陈寅恪的哥哥,而俞明震是陈寅恪的大舅,鲁迅对这两位新派人物的印象不坏,所以对小弟陈寅恪也颇有好感。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但从没骂过陈寅恪。到日本后,鲁迅与陈寅恪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同宿两年,朝夕相处。当年陈寅恪常在吴宓主持的((学衡》杂志上发表文章,鲁迅曾把吴宓骂得狗血淋头,而对陈寅恪那些“古董文章”却保持沉默。不知是因为与陈寅恪的家族交好,还是因为学有专攻、不敢妄评,反正暴脾气的鲁迅始终没对陈寅恪的作品有过微词。
百家讲坛 2019年4期2019-07-16
- 陈寅恪的“爱情五等论”
1919年,陈寅恪曾对吴宓和梅光迪谈起他的“爱情五等论”: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杜丽娘是也;二、与某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三、又次之,则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五、最下者,随处接合,唯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陈寅恪还称自己所享的是第四等愛情,37岁才娶媳妇的他曾对吴宓说:“我辈讨老婆不如别人,没什么丢人,学问不如人,这个才丢人。”据《读者》
北广人物 2019年12期2019-04-19
- 陈寅恪留给牟润孙的人生感念
陈梦云在《陈寅恪集·书信集》中收录着一封陈寅恪先生1966年11月21日致牟润孙先生的短函一封(三联2001年版,P283页),见证着陈寅恪与牟润孙的书信交往:数月前奉到大著。“乌台”、正学兼而有之。甚佩,甚佩!近年失明断腿,不复能听读。敬请以后不必再寄书为感。敬颂教祺北郊兄、嫂处乞代致意。汤云 敬启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廿一日汤云是陈寅恪妻子“唐筼”的谐音,可知此信是唐筼代笔的。牟润孙在香港《明报月刊》(1972年2月号)发布此函时,有一个附记说明(此说明后
书屋 2019年1期2019-01-25
- 陈寅恪:一生爱好是看书
踢踢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鲜为人知的是,他更是一个“移动图书馆”,他一辈子有多爱书,从陈丹青作的油画《国学研究院》就能看出来:画中,陈寅恪是五位大师中唯一手持道具的人,而这个道具就是几本书。陈寅恪在画像中都不忘抱上几本书,可见他对书的喜爱。陈寅恪爱书爱到什么程度?他身边的人是这样说的。大师吴宓在1919年的日记里写道:“哈佛中国学生,读书最多者,当推陈君寅恪及其表弟俞君大维,两君读书多,而购书亦多。到此
百家讲坛 2018年7期2018-08-23
- 原 则
后到。傅斯年与陈寅恪交往很深,后来还娶了陈寅恪的表妹俞女士为妻。1942年,陈寅恪抵达桂林,傅斯年去信邀请陈寅恪到四川李庄,出任当时设在李庄的史语所专任研究员,陈寅恪以身体状况不允许为由谢绝了。史语所的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央研究院”,当时主持工作的是总干事叶企孙,叶企孙提出聘任陈寅恪为史语所专任研究员,但陈寅恪可以不来李庄上班。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了傅斯年的强烈反对,傅斯年表态说,既然任专职,就必须按照研究院和史语所的规定来所里上班,如果不能来,那就不能长住
中外文摘 2017年18期2017-10-11
- 钱钟书:文人相轻,我相重
游明宇钱钟书与陈寅恪都出身学问世家,同样留海外学,同样学识渊博、性情耿介,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陈寅恪早已是“清华三巨头”之一。但对陈寅恪的某些学问,钱钟书并不认可。1978年,钱钟书随中国学术代表团出国访问,谈到文学研究时,说精细的考据不是文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并以春秋笔法提及陈寅恪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一位大学者“曾凭自己的渊博知识和缜密的细心,考证唐代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问题,而‘这是一个比济慈喝什么稀饭’‘普希金抽不抽烟’等西方研究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7期2017-09-16
- 叔公陈寅恪笃定务实,安心治学
□强江海叔公陈寅恪笃定务实,安心治学□强江海陈寅恪被誉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他的侄孙陈贻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和叔公相处的时间很短,那时叔公的双眼已经失明了,但是在我心里,他却是独立与自由最好的践行者。”只为读书而读书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陈家祖孙三代居住在湘江东岸城北的“蜕园”。在那里,陈寅恪和七个兄弟姐妹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3岁时,陈寅恪便跟随兄长陈衡恪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的生活是贫苦的,陈寅恪每日上学所带便当,只有点咸萝卜佐餐,偶尔有块既生又腥
莫愁 2017年26期2017-09-15
- 叔公陈寅恪:笃定务实,安心治学
玲儿近代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被学术界誉为“学贯中西新旧”,精通多种语言,在历史、文学、语言方面著述甚多。陈寅恪的侄孙陈贻竹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我和叔公相处的时间很短,那时叔公的双眼已经失明了。但是在我心里,他却是独立与自由最好的践行者。他能在复杂的利益格局变化中独善其身,安心治学。”我是教书匠1925年,陈寅恪受聘于清华大学,同时他还在北京大学兼课,教授语文、历史和佛教研究等课程,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正因为爱书、喜书,所以陈寅
新天地 2017年9期2017-09-12
- 钱钟书:文人相轻,我相重
游明宇钱钟书与陈寅恪都出身学问世家,同样留海外学,同样学识渊博、性情耿介,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时,陈寅恪早已是“清华三巨头”之一。但对陈寅恪的某些学问,钱钟书并不认可。1978年,钱钟书随中国学术代表团出国访问,谈到文学研究时,说精细的考据不是文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不能让它喧宾夺主,并以春秋笔法提及陈寅恪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前,一位大学者“曾凭自己的渊博知识和缜密的细心,考证唐代杨贵妃入宫时是不是处女问题,而‘这是一个比济慈喝什么稀饭‘普希金抽不抽烟等西方研究话柄
百家讲坛 2017年13期2017-07-29
- 陈寅恪的名字
什么时候开始,陈寅恪的名字火起来了,火是火了,人虽作古,还不能算古人,陈寅恪的“恪”字的读法却弄不清了。“恪”字本身很简单,原只有一个音,读如“客”,到了陈寅恪这里,却复杂了,硬是多出一个音,被读成“却”了。东北人舌头懒,把“恪”读成“却”的却是舍了容易就麻烦,读“恪”,舌根稍一用力就出来了,读“却”,却是嘴唇也要用力。据说陈寅恪的夫人、女儿、助手和学生无一不是念“恪”为“却”的(参见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人家家里人都这么念,助手和学生自然也得跟着这么念
小品文选刊 2017年5期2017-05-11
- 陈寅恪:读“老书”、读“原典”
陈寅恪先生将書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譬如,他认为,无论一个人的爱憎好恶如何,《诗经》《尚书》乃人人必读之书。因为它们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陈寅恪读书,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这可以说是他读书的一个诀窍。为什么要读“老书”?因为“老书”有“原创性”和“基础性”,而且“老书”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读“老书”,推而论之,就是读原典。陈寅恪说:“中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4期2017-04-11
- 不提
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有过多年的交往,他经常向陈寅恪请教学术方面的问题,陈寅恪给了他很大帮助,他很感激,因此对陈寅恪格外尊重。1949年,劳干随迁台的史语所去了台湾,仍在史语所任职。1950年,傅斯年因病去世,有关部门决定对傅斯年的遗稿进行整理,劳干参加了傅斯年遗稿的整理工作。有一天,劳干在翻阅傅斯年留下的一本书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便条,他展开一看,原来是多年前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便条的内容,竟然是陈寅恪向傅斯年推荐劳干!劳干看了这张便条后感动万分,因为此前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7年2期2017-03-13
- 陈寅恪“四不讲”
国学大师陈寅恪有“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实际上,要做到“四不讲”,难度很大。首先,你要全面了解前人、近人都讲了些什么,这需要博览群书;其次。要了解外国人都讲了些什么,这要精通多国语言;再次,每天乃至每堂课都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要有真知灼见;最后,总要处于学术研究的领先位置。尽管难度极大,但这“四不讲”陈寅恪都做到了。难怪傅斯年如此评价:“陈先生的学问,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6年7期2017-02-24
- 暗中助人品更高
了一封信,它是陈寅恪写给校长的,内容提及请校长帮助解决王永兴的房子问题。久存于王永兴心头的谜终于解开。劳干曾是陈寅恪厚爱的学生。他毕业后,进入傅斯年任主任的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工作。后来,劳干去了台湾,仍在史语所任职。傅斯年病逝后,劳干参加了傅斯年遗稿的整理工作。他在傅斯年留下的一本书中看到一张便条,是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其内容是陈寅恪极力向傅斯年推荐劳干。劳干看后,知自己进史语所原是陈寅恪帮了忙,特别感动。而陈寅恪从来没有在他面前提起过这件事。荀子说:“行乎
中外文摘 2017年5期2017-02-23
- 陈寅恪说礼仪
文 张君燕陈寅恪说礼仪文 张君燕上世纪二十年代,陈寅恪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师从路德施教授。几年后,陈寅恪准备回国,便请几个当地的同学作陪,请路德施教授吃饭。一来告别,二来也是表达对路德施教授的感谢。在去餐馆之前,几个当地的同学热心地告诉陈寅恪一些西餐的礼仪。陈寅恪微笑着表示了感谢。到了约定那天,陈寅恪并没有像同学交代的那样,按照规矩用刀叉,也没有按照礼仪给路德施教授布菜、倒酒。这让作陪的同学很着急:如此不按规矩来,岂不失礼?不过,路德施教授似乎
发明与创新 2016年18期2016-12-23
- 风骨
墨1941年,陈寅恪应邀前往欧洲讲学,途经香港,遭遇太平洋战事。日军占领香港后,陈寅恪困居香港,无任何经济来源,全家生活困顿不堪。尽管如此,陈寅恪也宁死不受日方救济,坚决拒绝与敌伪合作。1941年旧历年年底,食物奇缺,有人送来整袋粮食,因来路不明,陈寅恪拒收。作为中国文史学界的泰斗,陈寅恪自然也受到日本许多著名历史学者推崇。日本人有意请陈寅恪到沦陷的上海或广州任教,并强付40万港元给陈寅恪,让陈办东方文化学院,亦遭陈严拒。摘自《梅州日报》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16年12期2016-12-05
- 陈寅恪:我的徒弟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
陈寅恪执教于中山大学时,讲课时校内教授旁听者常多于学生,陈因此有“教授之教授”的称谓。1953年12月1日上午,在陈寅恪家里,汪钱和自己的老师陈寅恪做了一次长谈。陈寅恪说:“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就不是。”陈寅恪说:“我侪虽事学问,而决不可倚学问以谋生,道德尤不济饥寒。要当于学问道德之外,另谋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11期2016-11-25
- 骨气
墨1941年,陈寅恪应邀前往欧洲讲学,途经香港,遭遇太平洋战事。日军占领香港后,陈寅恪困居香港,无任何经济来源,全家生活困顿不堪。尽管如此,困居香港的陈寅恪宁死不受日方救济,坚决拒绝与敌伪合作。1941年旧历年年底,食物奇缺,有人送来整袋粮食,因来路不明,陈寅恪拒收。作为中国文史学界的泰斗,陈寅恪自然也受到日本许多著名历史学者推崇。日本人有意请陈寅恪到沦陷的上海或广州任教,并强付40万港元给陈寅恪,让陈办东方文化学院,亦遭陈严拒。(瑞雪摘自《梅州日报》)
视野 2016年21期2016-10-29
- 字中缘
教的时候,由于陈寅恪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已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因为没有家室,学校便安排他住在工字厅单身宿舍。可是陈寅恪嫌其冷清,不愿住。同事赵元任就盛情邀请他住到了自己的家中。当时赵元任住清华南院一、二号两屋,于是将二号屋让出一半给陈寅恪住。陈寅恪吃饭也在赵家搭伙,日常一些生活琐事也都由赵元任夫人代管。平时赵元任和陈寅恪两人谈学论经,十分融洽。陈寅恪对此显然也很满意
读书文摘·经典 2016年10期2016-10-11
- 不提
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有过多年的交往,他经常向陈寅恪请教学术方面的问题,陈寅恪给了他很大帮助,他很感激,因此对陈寅恪格外尊重。1949年,劳干随迁台的史语所去了台湾,仍在史语所任职。1950年,傅斯年因病去世,有关部门决定对傅斯年的遗稿进行整理,劳干参加了傅斯年遗稿的整理工作。有一天,劳干在翻阅傅斯年留下的一本书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便条,他展开一看,原来是多年前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便条的内容,竟然是陈寅恪向傅斯年推荐劳干!劳干看了这张便条后感动万分,因为此前
杂文选刊 2016年9期2016-09-14
- 风骨
墨1941年,陈寅恪应邀前往欧洲讲学,途经香港,遭遇太平洋战事。日军占领香港后,陈寅恪困居香港,无任何经济来源,全家生活困顿不堪。尽管如此,困居香港的陈寅恪宁死不受日方救济,坚决拒绝与敌伪合作。1941年旧历年年底,食物奇缺,有人送来整袋粮食,因来路不明,陈寅恪拒收。作为中国文史学界的泰斗,陈寅恪自然也受到日本许多著名历史学者推崇。日本人有意请陈寅恪到沦陷的上海或广州任教,并强付40万港元给陈寅恪,让陈办东方文化学院,亦遭陈严拒。(田剑平摘自《梅州日报》2
读者 2016年18期2016-08-23
- 陈寅恪说“礼仪”
世纪二十年代,陈寅恪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师从柏林大学的路德施教授。几年后,陈寅恪准备回国,便请几个当地的同学作陪,请路德施教授吃饭。一来告别,二来也是表达对路德施教授的感谢。在去餐馆之前,几个当地的同学热心地告诉陈寅恪一些西餐的礼仪。陈寅恪微笑着表示了感谢。然而到了约定那天,陈寅恪却并没有按照同学交代的那样,按照“规矩”用刀叉,也没有按照“规矩”给路德施教授布菜、倒酒。这让作陪的同学很着急,如此不按规矩来,岂不是失礼了吗?不过,让同学们奇怪的是
做人与处世 2016年10期2016-06-18
- 陈寅恪说礼仪
世纪二十年代,陈寅恪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师从路德施教授。几年后,陈寅恪准备回国,便请几个当地的同学作陪,请路德施教授吃饭。一来告别,二来也是表达对路德施教授的感谢。在去餐馆之前,几个当地的同学热心地告诉陈寅恪一些西餐的礼仪。陈寅恪微笑着表示了感谢。到了约定那天,陈寅恪并没有像同学交代的那样,按照规矩用刀叉,也没有按照礼仪给路德施教授布菜、倒酒。这让作陪的同学很着急:如此不按规矩来,岂不失礼?不过,路德施教授似乎并不介意,反而与陈寅恪相谈甚欢,吃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6年5期2016-05-14
- 陈寅恪和唐筼的字中缘
、恐累及他人,陈寅恪一直未婚。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已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成婚。满腹才学、风流倜傥、出身名门、兼容中西文化的陈寅恪,成为清华园里的一道风景。不论是在教室、宿舍、图书馆,还是在校园中的小路上,他都是同学们目光追逐的对象。很多同乡、同事都热心地为他牵线搭桥,希望他尽快找到自己的伴侣。他的佳偶,却是在一次偶然事件中遇到的。一向专注学问的他,因为一幅字收获了自己的姻缘。学校安排陈寅恪住在工字厅单身宿舍,可是陈寅恪嫌冷清,不愿住。同事赵元任,盛情邀请
女士 2016年5期2016-05-14
- 风骨
墨1941年,陈寅恪应邀前往欧洲讲学,途经香港,遭遇太平洋战事。日军占领香港后,陈寅恪困居香港,无任何经济来源,全家生活困顿不堪。尽管如此,陈寅恪也宁死不受日方救济,坚决拒绝与敌伪合作。1941年旧历年年底,食物奇缺,有人送来整袋粮食,因来路不明,陈寅恪拒收。作为中国文史学界的泰斗,陈寅恪自然也受到日本许多著名历史学者推崇。日本人有意请陈寅恪到沦陷的上海或广州任教,并强付40万港元给陈寅恪,让陈办东方文化学院,亦遭陈严拒。摘自《梅州日报》
恋爱婚姻家庭 2016年36期2016-04-07
- 真正的爱护不张扬
张扬文/蓝卓娅陈寅恪54岁时,因为视网膜剥离,他的眼睛已无法看清外界了。授课之余,他的读书生活完全是“听书生活”,他特别需要助教。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在清华园的助手是他的学生王永兴,这是一位勤奋而且任劳任怨的年轻人。当时王永兴住得比较远,每天走很远的路来到清华园,陈寅恪看在眼里,默默地记在心里。有一天,王永兴忽然接到庶务科通知,说是已为他在清华园安排了房子,在当时房子那么紧张的时期,还能得到那么好的房子,王永兴很惊奇,以为只是学校的特别优待。四十多年后,王永
幸福 2016年2期2016-03-19
- 陈寅恪影射梁启超
向校方极力举荐陈寅恪。两人同列导师之位,关系甚好。然而,因为古人陶渊明,两个人有了一场“恩怨”。东晋灭亡后,陶渊明坚决归隐,誓不与新政权合作。史学大家梁启超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动机,是当时士大夫寡廉鲜耻,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能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丧掉。而陈寅恪认为陶渊明归隐是“耻事二姓”。当时,梁启超称自己“无论从政还是从教,都不在乎在清朝还是在民国”。这种做法显然不被陈寅恪认同。有人说陈寅恪忘恩负义,这样的影射是对梁启超大不敬。陈寅恪
做人与处世 2015年14期2015-09-10
- 陈寅恪“听书”
毛本栋陈寅恪晚年,双目几近失明。他的读书方式只能是“听书”。养病的日子里,助教黄萱为他诵读清代女子陈端生写的《再生缘》。此书令陈寅恪大半生的人生感叹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听”完此书后的三四个月间,陈寅恪每分钟都在思考。他在脑海里搜索以前看过的资料,如有欠缺,便派人查找,让黄萱诵读给他听。每天上午,他把前一晚的谋篇布局口述出来,黄萱的笔触飞快地追上他的思绪,就这样完成了六万多字的《论再生缘》。周连宽、蒋天枢等弟子连续十年坚持给老师诵读书籍,陈寅恪听了大量史料
做人与处世 2015年4期2015-09-10
- 陈寅恪和唐筼的字中缘
教的时候,由于陈寅恪潜心学业,加之他认为自己体弱多病,恐累及他人,故一直未婚。这时,陈寅恪的母亲俞氏已去世,父亲陈三立一再催促他成婚,但陈寅恪始终未承允。但是,满腹才学、风流倜傥、出身名门、兼容中西方文化的青年才俊陈寅恪,很快成为清华园里的一道风景。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宿舍,在图书馆,还是在青青校园之中的小路上,他都成为同学追逐的人物。而且,很多的同乡、同事也都很热心地为他牵线搭桥,希望陈寅恪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佳偶。但是,奇异的是,他的佳偶却是在一次偶然的事件
做人与处世 2015年22期2015-09-10
- 陈寅恪“听书”
毛本栋陈寅恪晚年,双目视力变得极弱,几近失明。授课之余,他的读书方式只能是“听书”。执教岭南大学时,陈寅恪遇见了助教黄萱。她是一位勤奋且任劳任怨的女子,曾受过多年严格的古文训练。一年夏天,陈寅恪病了一场,请历史系的学生为他到学校图书馆借来一些弹词小说。养病的日子里,黄萱为他诵读清代女子陈端生写的《再生缘》。此书令陈寅恪大半生的人生感叹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听”完此书后的三四个月间,陈寅恪每分钟都在思考。他在脑海里搜索以前看过的资料,如有欠缺,便派人查找,让
晚报文萃 2015年6期2015-08-12
- 陈寅恪不吃日本人送的面粉
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1890-1969)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一度任教于香港大学。1941年冬,香港沦陷。陈寅恪打算赴英国接受剑桥大学之聘请,同时医治目疾,结果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进占香港、九龙,陈寅恪不得不困居九龙半年。这期间陈寅恪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日军占领香港后,他典衣卖物,可以说到了“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境地,只能靠朋友接济。陈寅恪的好友陈君葆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陈寅恪当时的情况。1942年4月22日这样写到:“刘孙二人昨携米十六斤罐头肉类七罐予陈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6期2015-07-24
- 陈寅恪当表吃西餐
运华据历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的子女们回忆,1911年陈寅恪进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后因学费筹措困难,于1912年短期回国,住在位于上海虹口老靶子路27号家中自修文史。这次回国,也是他第一次从欧洲回国。回到家中后,陈寅恪与其长兄陈衡恪之子封怀同住一室,尽管辈分不同,但陈寅恪只比其侄子大十岁。由于年龄相差不大,加上陈寅恪不善言语,每逢外出办事,总是拉着正在读中学的封怀当翻译和向导,因此两人关系非常好。由于陈寅恪在国外生活多年,在饮食习惯上有点趋同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2期2015-04-30
- 四等爱情
等爱情◎文 怡陈寅恪13岁东渡日本,后游学欧美,20余年潜心学问,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然而,他虽年近不惑,却未娶妻,也没爱情经历。在一次闲谈中,同事偶然提到曾在一位女教师家中看到墙上悬挂的诗幅末尾署名“南注生”,他不知“南注生”是何人,特向陈寅恪请教。陈寅恪略显吃惊,沉吟一会儿,说:“此人住在何处?我要去登门拜访。”“南注生”是唐景嵩的别号,唐景嵩是中法战争时请缨抗法的封疆大吏。他的《请缨日记》陈寅恪早已读过,每次读来都热血沸腾。陈寅恪当即决
爱你 2015年14期2015-04-20
- 陈寅恪誓志不做汉奸
晨1941年,陈寅恪从昆明西南联大赴英国讲学,途中滞留香港。12月8日,日军攻陷香港。香港变成一座死城,学校关门,粮库封锁,钱粮来源断绝,陈家仅靠一点存粮维持生命。孩子们吃到红薯根、树皮,竟然觉得味美无比。最困难的时候,他们一家几个月吃不到肉,得一个鸭蛋5人分吃——即陈寅恪、唐■夫妇和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分食,视为奇珍异宝。日伪想利用陈寅恪的声望为自己服务。开始是汪精卫老婆陈璧君与伪“中山大学”校长前往陈宅,请陈寅恪出山,利诱、威胁并重;接着,伪“北
文史月刊 2014年7期2014-10-31
- 竺可桢与陈寅恪的情谊
新著《竺可桢与陈寅恪》(漓江出版社,2013年2月)一书中以竺可桢日记为依据,从中钩沉出身为地理学家、气象学家的竺可桢与史学家陈寅恪之间的种种交往,有力地驳斥了斯诺的观点。恰同学少年1984年2月24日的《复旦校刊》刊载了这样一则消息:“本刊讯:最近,校史组在残存的我校一九○八年、一九○九年档案中,发现了已故著名学者陈寅恪和竺可桢当年在复旦的学习成绩记录。他们当时……都是十九岁,一同编在丁班……陈寅恪是丁班第一名,考试成绩是九十四点二分,也是全校各班考试成
书屋 2014年3期2014-04-09
- 陈寅恪的眼睛
翔1937年,陈寅恪刚满47岁。“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日军逼近清华园车站,北平即将不保。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此时已85岁了,这位在上海“一·二八”十九路军抗战时,梦里狂呼“杀日本人”的老人开始绝食了。五天后,陈三立死了。为父亲守灵的那些晚上,陈寅恪久久地斜卧在走廊的藤躺椅上,一言不发。国事、家事令他心情十分沉重;加之亲友来吊唁时家属均一一还礼,叩首或鞠躬,频繁弯腰、低头,极劳累,此类姿势对高度近视的陈寅恪极不相宜,直接诱发了视网膜脱离。多种因素促
阅读 2013年12期2013-12-10
- 陈寅恪的“骇人听闻”
张昌华陈寅恪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1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然而,更令我们品味、三思的是陈寅恪狷介、耿直和“骇人听闻”的另一面。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
中外文摘 2009年14期2009-07-23
- 陈寅恪的骨气
上陆健东先生《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我的精神委实为之一振。我不但赞羡着陈寅恪渊博的学识,更为他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所折服。陈寅恪先生,不但懂希腊文、拉丁文、希伯莱文、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而且还懂得已失传的古老语言,如梵文、巴利文、马扎尔文……,作为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开山祖,举凡他所涉足的各个学术领域,一经点染,皆成妙谛。作为一代学人,他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作为一名“教授的教授”,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98年4期1998-12-31
- 陈寅恪想写的两部书
俞大维的《怀念陈寅恪先生》(收入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版《谈陈寅恪》一书时易名为《谈陈寅恪先生》)一文谈到,陈寅恪“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如上所说,在史中求史识”。这一句话,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在大陆学人的著作、文章中见到;不过,“中国通史”和“中国历史的教训”常常被很不恰当地加上书名号,如吴定宇先生的《学人魂——陈寅恪传》就是这样处理的(见该书8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版)。我以为这样做不恰当,因为陈寅恪生前连以简体字出版自己的著作都
读书 1998年6期199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