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伦

  • 动荡年代的动物诗学 ——贾平凹《古炉》中的人伦、革命与自然
    式,即在自然法、人伦法和革命法的结构性对立与板块运动中激发生成的动物诗学和以卑小的动物化菌菇生命为导引的寄生性写作。从《废都》的欲望主体,到《秦腔》的弱化主体,再到《古炉》的动物化寄生(非)主体,贾平凹终于要在人的最低矮处把握历史。他在众多切入历史的叙述可能性中走向了动物化的叙述,划出了一条与宏大庄严的人性历史表象切身而过的逃逸路线,又顽固地在逃逸中在场,在间离中附着。如果历史记录本身构成某种平面或身体,那么贾平凹在《古炉》中的写作则绕开了任何足以俯瞰的高

    当代作家评论 2022年4期2022-10-21

  • 论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中的民主、规则与人伦
    权威。(三)乡村人伦德治人伦即是人彼此间良善、和谐、适当的社会关系,它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具有丰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在文化上,古代中国政治社会一直以儒家哲学作为理论根基。其中“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范式更是每个人立身行道的价值准则,“忠恕”“孝悌”“仁爱”等思想不仅是亘古不变的德性要求,也是流淌在每一位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它为人与人之间形成适宜妥当的关系进而达到天下相安的局面找到根本出路。在历史上,宋代的《吕氏乡约》和明代《南赣乡约》都是以儒家教化为内核,通过

    西部学刊 2022年14期2022-10-21

  • 人生隽语
    变,这就是美好的人伦人伦的美好。母亲从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一步步向前走,一种奇异的感觉就出现了,我似乎觉得母亲愈来愈像我的女儿,我要把她放在手心里,我要保护她,叫她实现自古以来人间最瑰丽的梦想——长命百岁!赵丽宏:母亲老了,脸上皱纹密布,年轻时的美貌已经遥远得找不到踪影。然而在我的眼里,母亲却比任何时候都美。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母爱更美丽更深沉呢?李修文:只要雏鹅还没跟上,子鱼尚未生鳞,母亲们便喊也喊不走,推也推不开。所以,管你是在杀伐征战,还是正落

    民主 2022年5期2022-10-20

  • 重建人伦日用: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正是当代中国重建人伦规范的重要契机和良好开端。这意味着,人伦日用问题应当进入当代中国思想的理论视野,也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这是因为,人伦规范是在人们的交往实践中凝结的,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合理规范形态,其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学意蕴。作为人学问题的“人伦日用”哲学之道,不离人伦日用,这已经成为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哲学共识,即人伦日用的生活世界为哲学的理性之思奠定了感性基础。然而,“人伦日用”本身仍未得到充分的阐释而处于晦暗不明的思想地带。对于“人

    江海学刊 2022年1期2022-02-03

  • 回归人伦视野下新时代中国教师文化特质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伦思想,从人伦视野审视发现,由于新时代中国教师缺少传统文化中的人伦特质而成为以“分数为名”的曲解者。如果教师能够认真反思教育生活、回归经典典籍之中,细细地品读与回味,就能熏习人伦之贵的“贵者”气质,成为一名具有新时代中国教师文化特质的“觉醒者”。一、“曲解者”中的中国教师(一)曲解高考就是曲解孩子重新审视关于高考的世俗流行意见发现,普通大众将高考曲解为考“考卷知识(卷面分数)”,考卷知识以外的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其导致的恶果为:曲解高考

    中小学德育 2022年11期2022-01-01

  • 论儿童绘本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食 劳动 节日 人伦 自然习近平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p110高度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于2014年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从学前儿童开始,“学前阶段是人一生的启蒙教育时期,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在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7期2021-08-27

  • 说说“天”字
    学意义上的,而是人伦意义上的。段玉裁对这一点有很好的阐释:“颠者,人之顶也,经为凡高之称。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称,然则天亦可为凡颠之称。臣于君,子于父,妻于夫,民于食者皆曰天是也。”天的人伦意义显示出人对神的超越,人对主体自身价值的反思与肯定。事实上,“天”字产生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怀疑对神灵的执迷。(摘自《汉字思维——汉字文化新视角丛书》,山东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0年16期2020-06-12

  • “成教化,助人伦
    记;绘画;教化;人伦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被近人称之为“画史之祖”,其在美术史论方面的卓越贡献在我国艺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对我国唐代以前的美术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并对后世绘画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绘画的功能是艺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绘画的功能并通过应用加以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拟将这一问题进行粗浅论述,以求教于专家和读者一、“成教化, 助人伦”的思想内涵在我国古代绘画发展历史中,绘画理论的立论基础无非出自于儒家、道家、佛家,儒家绘画

    美与时代·下 2020年2期2020-05-28

  • 《浮生九记》写作的三个向度
    土 文明 礼俗 人伦《浮生九记》出版后,就被很多人堪称为是非虚构作品。是的,我们在讨论这部作品集时,也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部作品集到底有没有虚构?其实,在文学创作手法多样化的今天,虚构与非虚构并不重要了,关键是要写出生活的真实,指出生活的病苦,以引起更好的疗救。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浮生九记》无疑是对农牧结合地道德伦理、记忆与现实的扭结、自然的关怀与担忧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是值得研究的。一.乡土蜕变与文明礼俗的破败《浮生九记》最大的特点其实还是它的纪实

    文学教育 2020年4期2020-05-20

  • 血亲人伦之痛与曹植的诗歌创作
    家学派诞生以后,人伦秩序就始终是其伦理学说关注的最核心内容之一。《礼记·中庸》云:“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1]784《礼记·礼运》则针对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五种人伦关系提出了具体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1]298《孟子·滕文公上》亦云:“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94各种儒家经典几乎都少不了关于如何建构和谐的人伦秩序这一主题的论述。在此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1-18

  • 新闻报道中的“为”与“不为”
    应该保持“法理、人伦、道德”的安全距离;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日寸应身体力行,体现出社会主义社会更高的人文素养,使我们的作品体现出人文关怀,不但对社会主义风尚起到正面的宣传引导作用,而且要在人民群众中形成—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关键词:新闻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法理、人伦、道德”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思想舆论阵地的主战场。在宣传工作中,我们要“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将弘扬社会主义风尚,宣传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报道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对社会新闻及热点的把握上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11期2019-09-10

  • 浅论《庄子·外篇·天道》之以“天道”证人伦
    ,而言儒家治世之人伦纲常。关键词:《庄子·外篇·天道》、天道、人伦、老庄之道、儒家纲常伦理正文:《庄子·外篇·天道》一文,历来被证为非庄子所著,而其中一些观念也的确呈现出与老庄思想的冲突。通篇看似言道家“无为”之政治理念,实则是一种极其不彻底的无为,甚至可以说是 “伪无为”。虽然文中处处以“天道”之名进行论述,仔细看来,其内容却与道家一贯之“天道”想去甚远,更似在用“天道”来证明儒家所提倡的纲常人伦、等级秩序,为君主的专制统治提供合理性依据。就从文章本身内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9期2019-09-10

  • 战国楚竹书与儒家“理想社会”构建
    子的社会关系即“人伦”的要求显示出逻辑上的承继性。楚竹书所见战国儒家政治理想中通过君子个体到家族伦理关系所表达的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之一以贯之的精神,构建出修、齐、治、平这一传统精神的逻辑发展轨迹。由此横断面所管窥出的政治思想,还能使我们联想到其后长达千年之久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的主导思想,似均在这一时期发轫并奠定其主干。关键词:楚竹书;君子;人伦;修齐治平;战国儒家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448( 2019) 01-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9年1期2019-09-10

  • 要不要设立“中华母亲节”?(节选)
    ,缺少单项突出的人伦主题节日,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满足了现代社会表达人伦感情的需要。④我们可能不知道五月母亲节的由来,但它却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而这就足够了。17.以下这段文字放在第⑸段的哪个位置最恰当?(     )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言,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A.①處B.②处C.③处D.④处参考答案:D

    学生导报·初中版 2019年22期2019-09-10

  • 要不要设立 “中华母亲节”?(节选)
    ,缺少单项突出的人伦主题节日,西方的母亲节、情人节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满足了现代社会表达人伦感情的需要。④我们可能不知道五月母亲节的由来,但它却让我们更加懂得感恩,而这就足够了。17.以下这段文字放在第⑸段的哪个位置最恰当?(     )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所言,我们不应该拒绝洋节,那些外来的节日大大充实了我们的文化生活。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參考答案:D

    学生导报·初中版 2019年23期2019-09-10

  • 重振人伦文化:亲子爱、夫妻情、师生义
    。重视伦理道德和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国人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人伦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人伦,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舜)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非常复

    新传奇 2019年29期2019-08-06

  • 浅析赛博朋克文化及其视觉特征
    赛博朋克;科技;人伦;东方元素;哲学反思处于后工业时代的20世纪后半叶,人类进入了一个对机械社会与文明迷失与反思的新阶段,与之并行的,是数字视觉技术的超越性发展,这一技术上的飞跃给人类社会本已深陷的诸如自我认同、环境困境、科学与人伦的冲突等问题带来了一种表达的可能性,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超越化情绪,以菲利普.K.迪克为主要代表的科幻小说作家的文学作品为蓝本,建立在以当下科技成果为基石的超验想象上的赛博朋克文化,取代了蒸汽朋克在科幻世界的主流地位,成为当下最受欢

    青年时代 2019年14期2019-06-20

  • 易经人伦定义之缺陷与修正方案
    王新海易经中人伦定义与日火为阳、月水为阴,奇为阳偶为阴相矛盾。为了解决人伦定义与共识冲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修正人伦定义的原则:卦数为奇代表男性、偶数代表女性,数大的为长,数小的为幼(父母除外);给出了八经卦新的人伦定义:乾为父、坤为母、兑为长女、离为长男、震为中女、巽为中男、坎为少女,艮为少男。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四书五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经典,而易经被尊为五经之首。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文化自信,我们应传承好并发扬光大。易经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之精髓,对

    知识文库 2019年8期2019-06-11

  • 荣与辱
    的人生历程?这则人伦惨剧的背后,才是我们更该关注的地方!我相信,在计划杀母前,吴谢宇心里一定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和撕扯。这种人伦惨剧,理应被如实解读,警醒,杜绝!杜绝虽难做到,但必须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宝贵的鲜血不能白流,必须让我们警醒,长进!类似的人伦惨剧,类似的学习尖子沦为罪犯的悲剧,不能再重演了!在孩子学业成绩之外,请关注其心灵的成长!善待孩子的心灵!愿天下含辛茹苦的父母都能被自己的孩子感恩!

    师道(人文) 2019年5期2019-02-20

  • 家事审判的智慧输入与人伦资源的重组
    有必要回归到对于人伦的重视上。所谓的人伦,是指涵盖在婚姻家庭领域中的爱情和亲情等感情,继而由各种感情所构筑起来的家庭伦理和基于家庭伦理所联络起来的家庭关系。它若是能够在家事审判中作用于纠纷的解决,实为一种非法律资源。于是有必要探讨,可以被用来解决纠纷的到底是哪些人伦资源,它到底是要与法律展开两相并行的态势,还是也会有所融合。若是有所融合,恐怕还可以尝试着提出人伦司法的概念。人伦司法的概念若是能够成立,至少需要满足三方面条件,即并非只是用人伦简单地修饰一番司

    山东社会科学 2019年6期2019-02-11

  • 从“情礼融合”论《聊斋志异》人伦之美
    秩序,而是在传统人伦关系与社会情境的变动中,重新透过“因情适变”与“情礼融合”来实现生命的价值意涵,真正展现出人格美中“人伦之美”的典型。目前有关《聊斋志异》美学范畴之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亦多集中在有关叙事、美感、结构、修辞等方面的析论;论及生命美学,或就相关叙事风格等仅作初步探讨。有关《聊斋》美学的专著,仅见吴九成《聊斋美学》一书,涵括《上篇〈聊斋志异〉的审美创造》、《下篇〈聊斋志异〉的美学成就》等,着重在美感叙事方面。其中值得深究的是,首先,在吴

    中国文论 2018年0期2018-11-12

  • 《归来》:人伦的崩塌与建构
    讨影片《归来》中人伦的崩塌与家的瓦解,从陆家和失忆两个角度入手来分析;在第二部分就陆焉识归来后人伦的回归与家的建构进行分析,力图整体呈现《归来》的深层表达。【关键词】人伦;家;记忆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2-0112-01《归来》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张艺谋导演将那一段“文革”中的记忆缓缓铺陈开来,选择用影像来表达他对那个时代关于人伦的理解,选择用陆焉识、冯婉瑜个体家庭来完成人伦崩塌的展示,并

    戏剧之家 2018年12期2018-06-13

  • 王阳明的“人伦”道德教育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2]108他又说:“夫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明伦之外无学矣。”[2]307-308这表明王阳明认为“人伦”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一直都是关系到“兴国”和“立人”的重大问题。王阳明的“人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者在治国理政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都不无相似、相通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传统的“人伦”教育含王阳明的“人伦”教育在内的继承与发展,传统的“人伦”教育含王阳明的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1期2018-02-09

  • 大同抑或人伦
    的西方文明对于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家文明的挑战,而康有为之所以决定性地塑造了现代中国各主要思想派别的话语模式,就在于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同主义——这个出自《礼运》而又能与西方思想勾连起来的概念。作者在书中两次引用叶德辉对康有为的批评“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并认为一针见血,叶氏的批评确实抓住了康有为以大同说附会西方思想的实质,他并不是像曾国藩和张之洞那样,在西方文明的挑战面前捍卫中国文明,而是以西方文明的许多观念,来改造中国文明。但叶德辉未必能够意识到,恰恰是

    读书 2018年2期2018-02-08

  • 古代中国哪个时期最有“江湖”色彩?
    秩序就是在静态的人伦关系中形成的,在静态的群体中,从小成长起来的成员之间,共同遵守人伦原则生活,长久熟悉的群体,使互相之间的行为受到人情、面子、道德评价和亲缘关系的约束。帝国的官僚,则以统一的道德原则组织起来,超越地域性,而维系帝国的统治。因此,帝国稳定的力量,来源于社会群体亲缘关系的稳定,以及长久静态的非流动的地域生活形态。然而,以帝国社会的人伦原则来说,实际上,以每一个个体为中心,根据人伦关系远近的不同,他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与别人打交道,他可以欺骗、甚至

    看历史 2017年11期2017-12-05

  • 荀子思想中“分”与“群”之人伦关系辨析
    神的过程,在社会人伦之间展现为各种辨别或差異的形式。荀子所谓君、臣、父、子等处于群体关系中的每个个体要各行其行,正其分位,修己立德,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要谨分伦理秩序,谨守伦理本位。贯穿于“名分”、“分工”、“分职”之中并将三者联结起来的实际是秩序等级之分,荀子所言作为“人能群”的内在本质性规定的分,实际上是以分位等级之分为其核心要义,这样“分”便成为群存在的必要方式。关键词: 荀子 “分” “群” 人伦关系荀子思想的鲜明之处在于以分的思维

    文教资料 2017年21期2017-11-26

  • 儒家人伦思想对当代道德重建的意义
    30070)儒家人伦思想对当代道德重建的意义刘银军 朱良钰(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甘肃兰州730070)儒家人伦是人类血缘中特有的一种自然等级。当下对于人伦的创新要注重人伦的秩序性,而淡化人伦的等级性。从等级性来讲,人的生命体具有独立性,任何人不能占有和控制他人的生命,作为独立意识存在的生命体,在存在的意义上来说,都是平等的,包括父母无权占有和控制子女的生命体。从秩序性来讲,人伦的价值依据来自于仁爱,一种自然而然的天性之爱。只有建立在天然之爱基础之上的

    社科纵横 2017年10期2017-04-11

  • 自然选择与社会需求 ——论先秦儒家人伦观的产生
    ——论先秦儒家人伦观的产生陈璞道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原始社会人伦观念的萌发,奴隶制社会人伦思想的发展,为春秋时期先秦儒家人伦观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春秋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引发思想的变革,这为先秦儒家人伦观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所以,先秦儒家人伦观的产生既是人类发展的自然选择,又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先秦儒家;人伦观;自然;社会“人伦”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随着人类的繁衍,生产力的不

    文化学刊 2017年2期2017-03-11

  • 天伦
    ,亦不能选择,与人伦相反。人伦能变更,朋友、师生皆属于其中,以情感维持,却可能断掉,也可能重新接起。天伦与人伦,同样重要,我个人认为,将两者放在天秤上,天倫应是往下倾倒,胜于人伦。父母的养育之恩,手足间的情感,比蓝天开阔,比大海深沉,朋友的友谊,师生的情谊,虽珍贵,相比之下,也算是小巫见大巫。不是人伦不重要,而是天伦无法改变,上天赐予的恩惠。然而,人大多忽略天伦的可贵,把心思放在人伦,或许因为是命中注定,彼此间的关系牢不可破,便将它视为理所当然,而对易碎的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期2017-03-09

  • 人伦与天伦之间
    以朋友为人造之“人伦”,以兄弟为天然之“天伦”。然而,这是否意味著对天伦无限度的宽容,而将人伦视为可随弃随取之物?为朋友两肋插刀之言古已有之,然而在当下,插朋友两刀早已由戏言变为面对利益时的心照不宣。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西方这一经商之道不知在何时与土生土长的厚黑学水乳交融,化为世事洞明的一部分。多少师徒因利益而决裂,断了老师院士之路?多少职场中人在提拔前夜被同事举报,而前功尽弃?多少贪官在锒铛入狱之时慌不择路地将同僚统统供出以求自保,频频引起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期2017-03-09

  • 抉择
    ,是自由选择的“人伦”,弟兄是天然的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天伦”。“天伦”固然是不能抉择的,但俗话说“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即使面对无能为力的事,我们仍可学习“改变”。古代有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古代帝王之家,兄弟之间亦为君臣,是一种亦天伦亦人伦的微妙关系。《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说明了帝王矛盾的心态。郑庄公出生时因其母武姜难产,因而被母亲厌恶,而偏爱弟弟共叔段,甚至屡次请求改立太子。庄公即位后,把京封给段。这行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期2017-03-09

  • 人伦的回归
    弟兄,其中的天伦人伦观依然值得当代反诘与深思。是否真如胡先生所言,朋友与弟兄必须分处泾渭,人伦与天伦的对立如针尖麦芒?于我看来,社会精神的狂飙延至当代,我们更呼唤人伦的回归,更需要以天伦之乐,抒人伦之爱。弟兄之乐出自天伦,朋友之爱出自人伦,如此的论断往往将众生困囿。因了这份河水与井水的分明,分出了晚年白乐天对人伦关系的纵情声色与肆意践踏,分出了现如今人与人心灵的岌岌危桥。人伦的自由选择性最终造就社会交往与社会关怀的散漫与无序,有如人心的冰凉,锁头锁不拢散沙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期2017-03-09

  • 亲情与友情
    操之在己,是为“人伦”。虽则父母亲人即兄弟非我们自己所选,但相处之道却人人皆异。中国传统伦理倡导孝道和兄友弟恭,在如今这世风日下的社会里,更为重要。孝,是良善美德的源溯。因为感念父母養育栽培之恩而懂得孝顺父母,再推己及人,学会感谢他人并反馈社会。一个不懂孝顺父母的人,相信也不会感恩惜福,看不见别人对他的好,多出愤世嫉俗之语,自然无功于社会。而兄弟间的和谐相处,能养成一个人待人的品德。倘若连自己兄弟间都做不到互相扶持,又怎能做得到去相信外人,互相帮忙呢?亲情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1期2017-03-09

  • 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学简说
    体现了古代艺术的人伦本体性特征。古代艺术;人伦文化;情感直觉一、中国古代文化对艺术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家”文化,是一种封建家长制文化。在这种文化下所孕育的社会生活和法律,首先是人情的,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延的一轮轮关系。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中具有主导的作用,他倡导人情人性的关注,因此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儒家主导的人伦文化。这种人伦文化凌驾于政治法律之上,人们往往注重的更是道德的人伦关系。伦理道德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中国古代道德观念的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2期2016-10-25

  • 噩梦叙事与心理意象
    短篇小说《情度·人伦》。然而,为藏拙计,借其《人伦》中一语:“我已不是我”,笔者迅速地“变形”为粗通一二叙事规则的文评写手,从而立即懂得了为何自己读不懂。因而下方的文字,可能会道小说家优点少,说阅读者不足多。亦不知这样冒失的文章逻辑,是否能站得住脚——好吧,小说读者作为一种奇特的物种,存活到今天,基本上或说绝大多数是由“线性叙事”的草料喂养生存的。“线性叙事”它“好吃”,一是其味如真实生活,叙事仿人由生至死的过程,又仿呼吸的节拍,小说便有起有伏,有开头、中

    小说林 2016年3期2016-05-06

  • 社会转型期的人伦悲剧 ——对弑师惨案的一种解读
    )社会转型期的人伦悲剧 ——对弑师惨案的一种解读■ 刘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青年学报》,上海 200083)【摘要】伦理规范是人类生活得以顺利进行、人类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国社会自古强调人伦规范。弑师惨剧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是人伦失范的结果。人伦失范的历史与现实根源是急功近利的社会心理和转型期社会种种矛盾与相应建设的滞后。在人伦关系嬗变、人伦价值失落的社会背景下,青少年学生往往直接承受着人伦失范的负面影响,并且普遍缺乏人伦规范的正面教育。同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年3期2016-02-10

  • 家族伦理道德对司法的影响——《名公书判清明集》的当代启示
    主要选择了卷十“人伦门”中的“父子”、“母子”、“兄弟”、“夫妇”、“孝”、“不孝”这六类,针对其中的判词总结出当家庭伦理道德和法律相遇时司法官员的思维和行动。伦理道德;息讼;教化一、《清明集》中处理亲属间诉讼的司法常态为维护封建社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的和谐状态,针对亲属间争议,听狱之官的手段多倾向于柔和的礼义教化,非直接用条断遣。下文从两个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名公们的司法心理。(一)将亲属间的“兴讼”归根于“教化未明”“人生天地之间,所以异

    职工法律天地 2016年12期2016-01-31

  • 贾赦与高克定形象中人伦情感缺失比较研究
    要:贾赦与高克定人伦情感的缺失表现在:不忠于国家,不义于家族;不孝于父母,不悌于兄弟;不礼于妻子,不教于子女。但同时两者又因为家族地位、时代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如:贾赦为人目光更为短浅,对待母亲更为不孝,对待女子更为好色;高克定与青年一辈冲突更为激烈,对待兄长更为狠心,对待子女更为冷漠。研究这一问题具有警世的意义。关键词:贾赦  高克定  人伦  情感  缺失曹雪芹的《红楼梦》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都是著名的家族题材的小说,都具有深厚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5年10期2016-01-05

  • 西汉诏令的宗教情结与伦理向度
    为理顺西汉政治与人伦秩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为儒学在西汉的发展与凸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西汉诏令也映现出那个时代的哲学趋向与人文图景,其自身所凸显出的宗教情结与伦理向度更是为东汉乃至后世的诏令提供了基本范式。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政治伦理思想被融进西汉诏令中不仅反映了西汉政治的价值向度,而且也彰显出儒家伦理思想在政治中的实际价值。关键词:西汉诏令;宗教情结;伦理向度;人伦;民生西汉诏令散见于《史记》《汉书》与《汉纪》,南宋时期,经后人辑录始成《西汉诏令

    武陵学刊 2015年3期2015-03-20

  • 先秦儒家人禽之辨的道德哲学意义
    为是丧失或混乱了人伦之道的,因而是不正当的。应当说,孔子对子路的这个评价是接受的,也即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不能离开他人和鸟兽同群的原因,就在于人根本无法逃离于人伦之外。换句话说,孔子事实上已经认识到,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人是以人伦生活为根本规定的人文性或人文化的存在,而禽兽则没有这个规定性,它们仅仅是自然的生物性的存在。而“作为文明时代的主体,人不能倒退到自然状态,而只能在人化的基础上,彼此结成一种社会的联系”*杨国荣:《善的历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云南社会科学 2015年2期2015-02-12

  • 刑事法律人伦精神的彰显及价值思考
    法中不断的融合了人伦精神,法律的建立是为了维护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利益而存在的,在当今社会中,人人都提倡人权提倡平等,现代化的刑事法律囊括了传统刑法的人伦精神,但是在这基础上也更加具备了法律的尊严,现代化的刑事法律体现出的人伦精神存在着一定的价值,有待我们每个人思考。一、刑事法律中人伦精神的理解人伦从广义上的意义来讲,指的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制定的人与人之间或各个阶层等级之间的尊卑关系,现代的意义主要就是人和人的道德关系,我们的国家一直遵循着和谐的人道主义。国

    法制博览 2015年33期2015-02-06

  • 《十训抄》的“人伦”理念与“人伦”教育探析
    实际行动中却把“人伦道德”丢在一边。尤其近年来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关于人伦、人生、人性、人格方面的教育有些放松,导致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似乎有所下降,《十训抄》的“训”以及丰富的故事情节给我们提供的是提高道德修养的一面镜子。二、《十训抄》对人伦教育的启示《十训抄》在人伦教育方面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它告诫人们: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如何接受人伦教育,应该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从现实社会来看,人伦教育应该贯穿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种教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1期2014-12-12

  • 五伦范型及其文化原理
    。它把诸多复杂的人伦关系系统地概括为最简单、最具规律性和本质性的五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从而建构起了五伦范型。它体现了具有中国伦理精神和文化生命力的人伦关系建构的原理,人伦本于天伦而立;适应了“家国一体、由家及国”的社会结构,完成了基于“天伦—人伦—天人之间”结构的人伦关系的实体设计。作为支配国人道德生活上千年的重要伦理思想之一,至今它仍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的理论价值。一、“人伦”关系人是具体的、个别性的自然存在,亦是抽象的、普遍性的类存在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3-23

  • 《觉醒》中所反映的人伦观:一项基于语料库语言学方法的试探性研究*
    方法对《觉醒》中人伦词汇进行统计,试图揭示《觉醒》中的人伦观的女性主义倾向,以期能对这部小说得到新的理解。一、方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语言及文本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视,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对文学文本的研究也形成了文学研究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卢卫中、夏云2010:47)。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无论是用于发现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验证理论模式、支撑以往的文学评论,还是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都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便

    外语与翻译 2012年3期2012-09-19

  • 从《论语》中的孝看孔子的人道内涵
    隐、礼葬、敬祭的人伦亲情和依照宗法礼制为人处事这两个方面的孝的思想,将这种孝进一步升华,便有了以宗法人伦为基础的人道思想,故而《论语》中关于孝的内容是孔子人道内涵恰到好处的体现。人道;孝;宗法;人伦孔子是儒学思想体系的奠基者。儒学以仁为核心,最伟大的地方即在于对人的重视。有学者认为,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人道。张岱年认为:“在《论语》中,所谓‘道’即专指‘人道’。”[1](P254)关于人道,最基本的解释就是关于人和人事的道理。而孔子所谓的人道,是从周文化发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期2012-04-01

  • 怎样保护人伦情感的神圣空间
    院副教授怎样保护人伦情感的神圣空间赵雨 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常回家看看”被写进法律,是一件值得警惕的事情。因为,在私密的人伦情感和公共的社会生活之间,需要有一道清晰的界限。法律的全能主义冲动,令它从规范公共领域的本来领地中溢出,它的理性佞妄让人伦情感进入控制范围,但却不能稍稍减弱它的僵硬的身段、粗粝的手法和化简的方式。当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被消泯,法律的探头伸入厨房、客厅和起居室,试图解读和评断那微妙的神色和轻声的呢喃,人伦情感的空间就被迫接受一种过

    检察风云 2011年3期2011-12-25

  • 论中国人伦文化的德育本质
    0062)论中国人伦文化的德育本质宋五好(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中国人伦文化以“人之为人,别于禽兽”作为先天预设,拟亲化过程使人伦秩序外推、拓展,并作为后天的社会关系范式而具有“伦理”与“道德”相统一的本质。人伦关系与人伦结构的认知、人伦原理与行为规范体系的构建和个体德性的建立与示范过程,揭示了“伦序”与“人理”相统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统一、“本体”与“本质”相统一的德育本质。中国人伦文化传统的德育本质及其功能,在当今的德育实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4期2010-08-15

  • “神灵音乐”、“人伦礼乐”的变迁与音乐理性回归之始
    “神灵音乐”向“人伦音乐”的转变,即上古神灵崇拜意识下的神性音乐到先秦、两汉儒家“礼乐”观;其二,魏晋六朝以“声无哀乐”论为代表的音乐理性的建构,以及由此对原始儒家“人伦音乐”的革新。[关键词]音乐;神性;人伦;理性[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2-0075-(06)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历史已经很长了,近年来,这一研究更是呈现蔚为大观的景象,其范围涉及传统音乐技术、音乐表意符号、民族及地域音乐资源的开拓以及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2期2009-05-22

  • 画案
    门一看,来人叫费人伦,不仅和自己同村而且同窗,还曾经都是县学的生员。只是这费人伦是个富家子弟,心思并不用在读书上。他把郑泊村请至一家饭店,酒至半酣,才说明来意:“听说近日朝廷欲在生员中选拔一批人才,充作县丞一级的官员,可有此事?”郑泊村道:“确有此事。老兄可抓住机会,图个进身之阶。”费人伦道:“我正为此事求你!听说选拔还要考试文案书状,可我的学业早已荒废,提笔难以成文。因此求你施以援手!”郑泊村一怔:“难道要我替你代笔?不成,不成!”费人伦道:“并不是这个

    故事会 2007年22期2007-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