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

  • A Person I Like Best in Chinese History
    王朔就讀学校:河北省衡水市志臻中学指导教师:张超There are many famous people in Chinesehistory. And among of them I like Lu Xun best.Lu Xun was a famous writer and fighterduring the history. H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the Chinese people. First, he wro

    中学生英语·中考指导版 2023年8期2023-09-11

  • 认同、反抗与回归:王朔创作与精英文化形态考辩
    往的评论家总是将王朔与精英文化对立起来,仿佛王朔只能是大众文化的执旗者,与精英文化是天然的对抗者。不可否认,王朔为了其作品能获得更多的读者市场,处处标榜自己反叛、抵抗的姿态;书商和出版社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总是对王朔小说中最受市场欢迎的一面进行过度宣传。也就是说,王朔的叛逆、反叛其实是三方合谋的结果。在王朔淡出文坛、“王朔热”再无追捧者的今天,对王朔创作与精英文化形态的关系确乎有考辩的必要。脱掉市场经济这一神圣的外衣之后,王朔与精英文化的关系除了对立还存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12-18

  •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性、不确定性等。王朔小说的解构神圣、解构崇高,颠覆传统、反抗理性等精神取向与消费主义时代的这种文化精神高度契合。关键词:王朔;消费主义;世俗化;碎片化;边缘化社会进入了鲍德里亚所谓的“消费社会”,在消费社会里,“消费”处于“经济—社会”生活的主体地位或统治地位。在鲍德里亚看来,消费社会消费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品的使用和享受,而是一种关系。消费的对象变成了一种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通过一种符号及其意义系统反映出来,从而使消费成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构的过程。按照鲍德

    雨露风 2022年6期2022-07-23

  • 王朔成名作在《当代》发表的前前后后
    志曾先后发表作家王朔的小说《空中小姐》《浮出海面》《永失我爱》《无人喝彩》等,其中1984年第2期发表的《空中小姐》不仅是他的中篇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担任过王朔作品责编的汪兆骞(《当代》杂志原副主编)先生,曾在回忆文章或访谈中谈及《空中小姐》在《当代》发表的前前后后。我记得王朔第一次来编辑部,大约是在1983年的夏天。我们屋里四五个编辑,都在忙着,也没什么人注意他进来。印象中他穿着短裤、圆领衫,平头,不认识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也没事先来个电话,就那么拿着稿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36期2022-07-04

  • 王朔与京圈:时代变了,“流氓”老了
    搜上的当代作家,王朔必算一位。时隔14年,王朔的新书《起初·纪年》悄然上架,读者的热情足以令书商惊讶。出品方新经典文化的公众号推文中写道:预售开启前一天凌晨1点,“编辑的微信还在被催要购买地址”。而预售3天时,编辑就收到了加印10万册的通知单,印制部的同事还一连确认了好几次数量,“王朔的能量实在太大了。我们只是发了条新书消息而已……”《纪年》是多卷本系列小说《起初》的其中一卷,作品取材自《资治通鉴》《汉书》《史记》所记载的汉武旧事,换言之,是王朔用他的“新

    世纪人物 2022年9期2022-06-09

  • 王朔与“人文精神讨论”
    虽然1993年“王朔现象”周边是众生喧哗的,但是王朔依然成为了“人文精神讨论”的导火索和重要批评对象。经过从“躲避崇高”到“抵抗投降”的历史窄化过程,被标签化的王朔成为人们无法抹去的文化记忆。剥开叠加在历史事件上的层层话语符码,就会发现基于生活经验的“个人实践性”不经意间被忽视了,而恰恰是这一问题和当下精神建构息息相关。关键词:王朔;“人文精神讨论”;“失语症”;个人实践性在2007年出版的《我的千岁寒》的序言中,王朔否认了一系列加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如作家、

    当代文坛 2022年3期2022-04-30

  • 小说《看上去很美》及影片中的污秽物意象
    云鹤 内容摘要: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2006年被张元导演搬上了大银幕。这位屡获国际殊荣的导演准确的从王朔弥漫着自我气味的小说中抽离出一个符号化的主题——小红花。并用此给电影取了英文名:Little Red Flowers。在影片中,小红花作为制度的符号化代表,是整个幼儿园的阶层分化的重要指标。它将一切制度的、社会的、人情的成人体系,粗暴的化作了一朵一朵的小紅花。本文将从小红花与污秽物的关系上,分析污秽物和制度的二元对立情况以及方枪枪进入幼儿园之后反抗的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4期2022-04-27

  • 王朔小说在德国新媒体上的接受
    【摘要】 王朔,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被文学界和评论界称之为痞子文学的代表,在德国享誉盛名。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报道王朔。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平台上也争相开始报道王朔,在网友中反响空前。本文把研究焦点投向以书评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收集并研究传播力大的书评网站对王朔小说的评价。对这些报道进一步分析可得知,王朔在德国,依然很受欢迎,德国读者欣赏王朔小说的真实性,喜欢小说中缠绵的爱情关系、特有的少年反抗精神,以及它与德国流行文

    今古文创 2021年4期2021-09-10

  • 王朔小说论争与商业时代的文学伦理
    纪80年代末,由王朔小说引发的讨论是新时期以来文学遭遇商业、走向市场时出现的一场重要的文学论争。最初引发争议的并非王朔小说的商业化取向,而是“反道德”问题。王朔小说“反道德”“反崇高”的表达非常多,他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与嘲讽,包括他各种自述、发言中毫无顾虑的“痞式”表达,制造话题式地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界推崇的各种人文观念进行调侃,引发的争论持续多年。王朔的表达方式很“过瘾”,批判王朔的文字中,有一大片也是模仿王朔的口吻,大玩一种过嘴瘾的批判。在当代文学批

    南方文坛 2021年3期2021-06-22

  • 王朔小说中的痞子形象与京味研究
    子形象作为系列的王朔小说横空出世,这也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当时文坛与文学形式的认知。王朔自身商人的眼光与社会上媒体的造势,让王朔在新时期的文学史中拥有了其独特的地位,同时也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化意义。王朔的小说作品并不只是运用艺术的特色来吸引起人们的探讨欲望,而是凭借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其社会传播所带来的效果影响而受到人们的广泛瞩目。一、痞子形象的性格特征(一)王朔作品中的痞子形象分析在小说作品《浮出海面》中,石邑对于晶曾这样说过:“如果哪天你破了相,变

    长江丛刊 2020年12期2020-11-19

  • 近十年《动物凶猛》研究综述
    ”备受关注的作家王朔,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中国当代文坛声名鹊起,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作家。其中篇小说《动物凶猛》一经发表便大获好评,凭借其广大受众与电影改编的巨大成功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试图对近十年国内对该书的典型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近十年《动物凶猛》多维文学批评体系。关键词:王朔;动物凶猛;阳光灿烂的日子成名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王朔,凭借其戏谑讽刺的语言、有趣独特的创作风格出道后实现了“爆红”。其中篇小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2020-07-06

  • 海明威和王朔小说中的迷惘一代青年的异同比较
    徨的精神状态。而王朔笔下的“顽主”也面临着同样的精神困境。关键词:海明威;王朔;异同比较;太阳照常升起作者简介:胡佳杙(1999-),女,贵州遵义人,江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02欧内斯特·海明威作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里刻画的青年人都真实地反映出在那个时代下青少年们迷惘彷徨的心理状态,而“文坛痞子”王朔,其笔下的青少年大都离经叛道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4期2020-06-08

  • “成长史”书写与王朔1990年代的文学境遇 ——以《动物凶猛》为中心
    入1990年代,王朔对“调侃”风格有自觉反省,并开始在小说中建立唤起一代人共同记忆的“成长史”书写。《动物凶猛》是王朔成长史书写的代表作,以借鉴杜拉斯《情人》等小说的叙事技巧来改变“调侃”,陌生化的怀旧眼光,使小说具有历史的严肃感和纵深感。王朔在1990年代初通过《动物凶猛》等小说尝试经典化,但《动物凶猛》延续了他1980年代“一个故事两种结局”的故事结构。由此,王朔创作始终摇摆于“成长史”和“言情”两种道路之间,存在一以贯之的内在分裂。王朔的研究以两类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4期2020-04-18

  • “想象世界”与“象征秩序世界”的角力
    《看上去很美》是王朔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部以儿童视角描写一位名叫方枪枪的主人公从三岁到小学的成长经历的作品。小说细致地描写了方枪枪在集体环境中的种种与众不同的行为和表现,而他所表现出的思维模式、情绪感受和变化中的心理恰恰揭示了他正在经历成长中重要的一环,即对“自我”的建构与探寻,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两个世界——“想象世界”与“象征秩序世界”——无疑是其行为与心理的重要成因。本文将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出发,对方枪枪所处的这两个世界和其不同阶段的性格、行为、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0期2020-02-04

  • 王朔是否“看上去很美” ——从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角度浅析王朔王朔现象
    济中的文化个体户王朔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王朔现象的横空出世带着极强的社会文化基础。这一现象没有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出现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思潮盛行的70年代,而是出现在国门打开以及商品经济大潮涌现的80年代,这就印证了王朔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认同意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社会处于转型加速阶段,市场经济大潮汹涌而至,王朔是一个颇有“天赋”的人,因而成为这一时期的弄潮儿。王朔自己坦白“虽然我经商没成功,但经商的经历

    文化学刊 2019年8期2019-12-27

  • 反英雄视角下凯鲁亚克小说中“垮掉一代”与王朔小说中“顽主”之对比
    物形象。中国作家王朔自1988年以来成为中国文坛反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中国的“垮掉一代”。其小说中的人物多出身部队大院,却因为社会的变革从而变得无所适从,慢慢沦为“顽主”。两种角色人物都是反英雄。文章旨在从反英雄人物视角切入,对比二者的异同。关键词:“垮掉的一代”;凯鲁亚克;王朔;“顽主”;反英雄一、垮掉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尤其是指经历战争之后,面对极大地生存压力,对生活感到绝望而消极避世的一群人。“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美

    大观 2019年6期2019-09-01

  •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文学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之关系研究
    谢青筱摘要:“王朔现象”是市场经济下创作者迎合消费者而创作的典型个例,研究该现象所反映的文学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这对当代文艺价值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认为,王朔所代表的文学价值观与当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与社会主导价值观呈现出疏离与暗合的微妙关系。关键词:当代;文学;社会;价值观;王朔在研究文学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要对“价值观”、“文学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概念进行界定。一般说来,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评判的观点

    北方文学 2019年14期2019-06-14

  • 金庸坦然面对王朔批评
    萍在文学圈子里,王朔是出了名的“毒舌”。1999年,他发表了《我看金庸》一文,说金庸的小说可与“四大天王”、成龍电影、琼瑶电视剧并称为“四大俗”。面对王朔的批评,金庸心平气和地回应道:“王朔先生的批评,或许要求得太多、太高了些,是我能力所达不到的,限于才力,那是无可奈何的了……‘四大俗之称,闻之深感惭愧。香港歌星‘四大天王、成龙先生、琼瑶女士,我都认识,不意居然能与之并列。不称之为‘四大寇或者‘四大毒,王朔先生已经是笔下留情了。我与王朔先生从未见过面,希望

    意林·少年版 2019年9期2019-06-11

  • 王朔小说语言的京味
    北京的地域书写,王朔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虽然他的小说内容和价值取向存在着较大争议,但是他机智幽默的语言文字,通过熟悉语言的陌生化和奇异语言的通俗化两种方式的改造,却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好评。关键词:王朔;京味;语言作者简介:任宗雷,南昌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01评论界对于王朔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大争议,甚至针锋相对,支持者称之为反传统、反权威,反对者抨击其

    青年文学家 2019年6期2019-04-16

  • 吼声
    来爸爸的吼声:“王朔!”那吼声真能让人全身血液凝固。无论我们在哪儿玩,我爸都能找到,冷不丁现身,大吼一声。上初中时,有一次我旷课和几个姑娘去一家餐厅吃饭,忽然听到厅堂内有人怒吼一声“王朔”,我几乎昏过去,缓过神来才发现是一个端盘子的喊另一个端盘子的“王师傅”。北京话吃字,“王師傅”仨字吼起来就变成了“王朔”。后来,我听不得别人喊“王师傅”,听了就心头一惊。到现在,我谁也不怕了,但听见别人喊“王师傅”,我还是头皮发紧。 (步步清风摘自《广州日报》)

    读者 2018年20期2018-09-27

  • 取悦市场还是自我摇摆 ——试论王朔的创作转型
    分的评论者,包括王朔自己,都把他的早期创作框定在了调侃和嘲讽风格形成以后的时期,但在这之前,姑且称作王朔写作生涯的试水期,他的作品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上与我们熟知的王朔有着很大的差异。《等待》(1978)、《海鸥的故事》(1982)、《长长的鱼线》(1985)这三部作品,很少被人们所提起和讨论,王朔自己评价它们读起来像是中学生作文,作品的故事也非常的简单明了,感情基调相对明快。虽然在《等待》中王朔借小丽爸爸之口也控诉了当时制度对人类自由的禁锢和摧残,但除此

    名作欣赏 2018年30期2018-07-12

  • 王朔小说的特色与价值追求
    杨艺璠【摘 要】王朔小说是划时代的转变,他的小说以独特的风格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王朔小说相比其它小说更注重现实写实。它的作品通俗易懂,具有感染力,使用特殊的语言、不同的叙事方式来描写当时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反映整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表达人们对阶层的不满。90年代经济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中国社会现状,而且也改变了文学的发展趋势。本文简单介绍了“合俗”小说的产生背景以及王朔他本人的写作目的。主要阐述了王朔小说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其追求的价值,以期为以后的小说创作家提供帮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4期2018-05-29

  • 王朔小说创作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陈卓摘要:王朔及其小说创作已经成为20世纪后20年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王朔走进人们的视野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而中国后现代主义特征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王朔小说用其京味调侃的腔调,古怪荒诞情节的设计以及譬喻、反讽等诙谐的手法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哲学的典型表征。他的作品对一切的既定秩序和准则进行了颠覆和嘲弄,因此在后现代文化理论话语系统的观照中,王朔及其小说创作无疑为当代中国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关键词:王朔;小说;后现代;文化特征一、前言在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3期2018-05-04

  • 解构崇高
    。《动物凶猛》是王朔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既具有影响力的以文革时期为创作背景的作品。王朔的《动物凶猛》在一定的程度上打破了文学创作的常规,开辟了“反英雄叙事”。本文从王朔笔下的《动物凶猛》故事出发,介绍《动物凶猛》的故事内容,而后对其中的“反英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探讨“反英雄”叙事对文学的重大意义。关键词:《动物凶猛》;王朔;反英雄叙事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6-0004-01一、引言王朔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8年2期2018-05-03

  • 世人不懂王朔,只因都爱假正经
    是心跳,因为他是王朔!圈里人管王朔叫朔爷,在朔爷嘴里,牛逼是个通用词。小说写得好叫牛逼,电影拍得好也叫牛逼。姑娘盘子漂亮也叫牛逼,范儿正!错了就是错了1958年秋天,王朔出生在南京。两年后,父亲工作调动,全家搬到北京部队大院。那个地方叫:复兴路29号的总参军训部大院。北京人都叫这些部队大院的孩子为大院子弟。王朔小时候跟哥们儿叶京一起打扑克牌,上面印的都是美国大兵,大猫是上校,小猫是上尉。用的吃饭勺子是朝鲜战场缴获的。郑晓龙在总后大院,全称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东西南北 2017年11期2017-06-30

  • 王朔作品中“我”的探究
    刘毅然【摘要】王朔作为一位优秀的作家,创作了许多著名的作品,也拥有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本文从“我”这个叙述视角出发,展开论述,并且以作品《动物凶猛》为例,深入探究王朔作品中叙述技巧,揭示其耐人寻味的叙述艺术。【关键词】王朔;创作特点;叙述技巧;文学理论一、王朔的语言特点首先,什么是“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那王朔的叙述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读过王朔作品的人都知道,那是一种调侃式的语言。王朔

    青春岁月 2017年1期2017-03-14

  • 王朔对转型期中国社会乱象的书写
    逐渐形成了一种“王朔”现象。不同的人群对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王朔给出了不同的评价,王朔成为了那个年代争议最多的作家。但无论怎样,王朔作品对进入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乱象的书写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当代作家之中王朔先期主要转达的是大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的一种结构性的规则与变化,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的巨大转变。因此,针对王朔的艺术作品也应当从两个方面看,其一,王朔塑造了一群“痞子”形象,意在传递一种具有“解构”主义特丹的精神观念,说明市场经济兴起条件下的市民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期2017-03-10

  • 与冯裤子有关的日子
    正式进入影视圈。王朔1985年,冯小刚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师。一天,郑晓龙在片场导戏,休息时看了一本文学杂志,边看边笑,嘴里还骂着:“真他妈孙子。”冯小刚凑了上来,问:“谁这么孙子,把您乐成这样。”郑导把书递过来:“王朔,我认识一哥们儿。”冯小刚接过杂志一看,《浮出海面》。后来,冯小刚又看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爱得不行,也是边看边赞:“真他妈孙子。”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冯小刚第一次见到了王朔王朔按郑晓龙给的地址,来到了冯小刚当时的住处

    东西南北 2017年2期2017-02-22

  • 浅析王朔小说的解构
    71000)浅析王朔小说的解构张莹莹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王朔无疑是当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他笔下人物的放荡形骸,语言的戏谑调侃,思想的不羁反叛等等都使评论家们对他褒贬不一。搁置争议暂且不论,本文想要从解构主义的角度简要分析王朔的小说创作。王朔小说;解构主义;颠覆与消解王朔自发表处女作《空中小姐》到成为文坛中的一种现象,饱受争议。今天,我们暂且不去深思王朔究竟属于几流作家或者他的作品是艺术还是垃圾,而是尝试从解构主义的角度重读王朔的小

    人间 2016年14期2016-11-29

  • 20世纪80年代王朔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研究
    张小林摘 要:王朔于20世纪80年代共发表了18部文学小说作品,包括5部短篇小说,11部中篇小说,2部长篇小说,是一个写作丰富的作家。本文结合王朔本人的人生经历,细读王朔的80年代发表的文学小说作品,总结出其文学小说作品的几个特色:一是基于苦闷下的个人化写作,二是生存焦虑下的市场化写作,三是无所顾忌的调侃色彩。通过其文学小说作品的特色研究为我们写作提供丰富的思考与探究。关键词:王朔;80年代;文学小说;写作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6期2016-05-14

  • 王朔穷开心
    ◎ 汪兆骞和王朔穷开心◎ 汪兆骞侃爷王朔的恋爱和婚姻比他成为作家更具有传奇色彩。一个闷热的夏夜,辞去北京医药公司公职的王朔陪几个哥们儿到北京舞蹈学院找女孩子玩,认识了即将毕业的沈旭佳。临分别时,他留下电话,对沈旭佳打哈哈说:“要是实在没劲,就给我打电话。”结果,两个“没劲”的人真的相互打了电话,于是便相约到玉渊潭游泳。两人躺在垂柳下,都急着想证明自己的高雅,绞尽脑汁谈论国外文学大师的作品,待日落远山、薄暮低垂时,两个人累得半死。几次约会后,两个人肚子里不多

    爱你 2016年17期2016-04-11

  • 徐静蕾:有一种友谊叫前任
    现在的美满家庭。王朔的房子是我买的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是王朔和徐静蕾的第三度合作。为了这部电影,王朔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并不是特别调侃,而是改写温情”,以至于圈内有句名言:“王朔最好的两部作品,一部留给了自己的女儿,一部留给了徐静蕾。”其实最初受邀担任这部电影的编剧,王朔有些犹豫:“我现在不相信还有纯粹真挚的爱情了,自己不相信,就写不出来。”而他最终答应下来,是因为徐静蕾的一句话:“我们不就是吗?”当年,徐静蕾和王朔相恋,王朔为了她,和

    37°女人 2015年7期2015-12-23

  • 有一种友谊叫前任
    寒众所周知,作家王朔这些年日渐淡出江湖。唯独和徐静蕾,两人在分手之后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亲人般的感情。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是王朔和徐静蕾的第三度合作。为了这部电影,王朔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朋友说:“王朔最好的两部作品,一部留给了自己的女儿,一部留给了徐静蕾。”当年,徐静蕾和王朔相恋。王朔为了她和妻子离婚,净身出户,但两人之间的这段感情最终并没有修成正果。分手之后,王朔独自租住在朝阳区的一个房子里,感情、事业都陷入低谷。那段时间,徐静蕾经

    爱你 2015年18期2015-11-18

  • 有一个地方只有我和王朔知道
    才开始20年前,王朔为了徐静蕾结束婚姻,将妻儿送到洛杉矶定居。后来,他们却没有步入婚姻,徐静蕾离开了王朔。3年后,徐静蕾又回到王朔身边,王朔也什么都没问,敞开怀抱又接纳了她。但是,两人还是没能在一起。有这么一句话,徐静蕾觉得很有道理——因为爱过,所以恨不起来。尤其是两人分开时没有彼此伤害。尽管分开,但他们心里却始终为对方留着一个空间。相处多年,没几个人比徐静蕾更了解王朔是怎样的人:或许有才,但倚才放狂;也有点钱,但花钱没谱。虽已不是爱人,但她始终对王朔有点

    现代妇女 2015年9期2015-10-26

  • 关于王朔和徐静蕾,
    已经够多,早些年王朔自己在口无遮拦的时候,接受采访也曾公开说,他和徐静蕾经济上不分家,“她的钱就是我的钱,我的钱就是她的钱。我住的房子还是徐静蕾买的。”他们现在的口径是:“朋友。”还是巩俐老师在一次回溯她与张艺谋的过往时说得好:衡量一对男女,最关键的还是看他们在一起有没有互相激发,并创造出高水准的作品,其余的指标,都太庸俗。在徐静蕾执导的6部电影中,有3部与王朔有关:《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以及今年2月10日情人节档期上映的《有一个地方只有

    东西南北 2015年8期2015-09-10

  • 浅析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
    210023)王朔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崛起的一名特立独行的作家。之所以称其特立独行,是因为他的文风、语言以及他对文学的标榜在当时乃至现在的文坛都是与众不同的。王朔作品中最绕不开也最值得关注的便是顽主形象系列,这个形象系列贯穿了王朔早期的大部分作品,并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享乐人生,亵渎神圣,戏谑社会,调侃他人。这些顽主形象与王朔本人也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忽视的联系,从顽主形象可看到王朔的创作心态。大院文化和大众文化语境深刻影响了王朔,也鲜明地表现在其塑造

    天中学刊 2015年5期2015-08-15

  • 徐静蕾:有一个地方只有我和王朔知道
    这盆水结冰。——王朔电影《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上映了,王朔史无前例地为该片改变写作风格,尝试创作年轻一代的“纯爱”故事,并十分给面儿地配合影片上映前的宣传。他还与该片导演共登杂志封面。看看该片导演的名字——徐静蕾,就会让人觉得理所当然。当年,他们是情人;而今,他们是亲人。分手之后才开始20年前,王朔为了徐静蕾结束婚姻,将妻儿送到洛杉矶定居。后来,这对男女却没有步入婚姻,徐静蕾离开了王朔。三年后,徐静蕾又回到王朔身边,王朔也什么都没问,敞开怀抱又接纳了她

    女士 2015年7期2015-05-30

  • 从《动物凶猛》看王朔的文化心理
    李婷内容摘要:王朔是八九十年代备受争议的作家,论文结合对王朔精神有重要意义的《动物凶猛》,对王朔及其作品的优越性文化心理展开分析。论文通过分析“动物凶猛”揭示了理解王朔、阐释王朔文化心理的可能性,通过对《动物凶猛》及“顽主”系列的分析,阐释了革命想象对王朔文化心理的奠基作用。关键词:《动物凶猛》 王朔 文化心理一.从《动物凶猛》看王朔的文化心理《动物凶猛》最初发表于《收获》1991年第6期,“动物凶猛”一词本身就具有多义性。王朔说:“这(感情)也类同于猛兽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6期2015-05-30

  • 1976年前的王朔
    桂琳王朔,1958年8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祖籍辽宁岫岩。母亲是医生,父亲是国防大学的教师。他有一个哥哥,比他大一岁。王朔的父母和很多革命者一样,早年离开家庭,军队就是自己的家。王朔的父亲家庭出身贫苦,后来经一个亲戚安排参加抗日。1945年后,因为有一定的学历,所以并没有真正扛过枪,而是先进了太行根据地“抗大”六分校学习,在国共内战时在刘邓所属王树声部做侦听破译敌电的工作。战争局面好转后因为其聪明伶俐改给首长当秘书。后来去南京“总高”,一所步兵学校,

    文艺争鸣 2014年4期2014-09-27

  • 没有笑声的文学史
    须出自内心。——王朔,《我看王朔》,第80页一、“痞子论”的来龙去脉将王朔的作品视为“痞子文学”,不是源自文学界,而是源自电影界。在1989年春《中国电影报》组织的“王朔电影讨论”专栏中,著名电影理论家、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邵牧君在《王朔电影热缘何而起》一文中直接谈到,“王朔电影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写中国当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青年阶层——痞子”。邵牧君将“痞子”概括为四个特征:一、文化水平低;二、无正当职业;三、对生活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四、蔑视既定的

    文艺争鸣 2014年4期2014-09-27

  • 当代文学六十年
    [王朔研究专辑]《读〈动物凶猛〉》 程光炜【摘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集的恍惚间,王朔发表了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小说就写出了70年代的停滞与灰暗,也写出了50年代这一代人的叛逆与茫然。这篇小说非常不简单地写出了大风暴边缘的“街区一角”,写出粗暴年代人们身上残存的一点点温情。在反映“文革”的小说中,这还是我头遭看到作家用这种叙述方式去塑造复杂独特的少年的形象。《没有笑声的文学史——以王朔为中心》 黄平【摘要】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末期“痞子论”、90年代

    文艺争鸣 2014年4期2014-09-27

  • 王朔——“时代的落拓者”
    摘 要:纵观对王朔各种评价,褒贬不一,偏激者有之,冷静自持者亦有之。今天,虽然“王朔热”已经过去,但如何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王朔热”和王朔创作的“顽主”人物形象,还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将王朔重新放回他的青少年时代——“文革”,试图从他重要的成长阶段中找出他浑身“刺人”的原因。关键词:王朔 顽主 “京油子” “文革”王朔自正式成名于文坛起,就一直处于风口浪尖上,而对于他创作的一系列“顽主”形象,各路批评家、评论家也是褒贬不一。在查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9期2014-09-26

  • 《私人订制》:王朔想说什么?
    )《私人订制》:王朔想说什么?林 沛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00)作为一个有风格的作家,王朔一方面标榜“解构”“间离”,另一方面也常常在电影中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对人生的形而上的感悟。《私人订制》延续了王朔一贯的风格,但又有所改变。本文探讨了王朔在《私人订制》中的变化,认为如何找到一种方式适应当代“青春”叙事,是王朔需要探究的问题。私人订制;王朔;冯小刚借电影角色之口表达人生感悟,使“不正经”的冯氏喜剧留下了供观众回味和把玩的空间,也使冯小刚

    大众文艺 2014年6期2014-03-13

  • 王朔:一直在编自己的故事
    2013年,王朔编剧的《私人订制》刷新了多个纪录,与此同时,他也成功入围已经举办了5届的“金扫帚奖”第一次颁发的“最令人失望编剧奖”,这对从不靠奖项说话的王朔简直像开了个大玩笑。王朔编剧的电影就像他的文字一样,争议不断。但你无可否认的是,王朔的文字在上世纪90年代活络了大多数人几近冰封的思想,是他最不可估量的社会贡献。由此,要说编剧王朔就不得不先说作家王朔。人都称王朔是“京痞文学”,但他并没有生在北京,而是出生后不久随父母来到北京郊区的某部队大院落户,成为

    电影 2014年3期2014-01-02

  • 王朔曾是全托孩子
    中年、名满天下的王朔也曾是全托孩子。在公众眼里,王朔差不多也是一个以“分离病”的形式纠缠童年成长空洞的成人。根据王朔原著改编的电影《看上去很美》,片中调皮捣蛋的全托孩子方枪枪,就是少年王朔的翻版。王朔被送全托后很不合群,对周围有父母疼爱的孩子非常仇视。上了小学,王朔开始特别排斥母亲,王朔说10岁前不清楚自己的父母是谁,即使现在,王朔仍然无法修复与母亲的关系。

    文苑 2013年6期2013-08-15

  • 基于王朔小说的现代汉语完句问题研究
    21000)基于王朔小说的现代汉语完句问题研究王静(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完句的成分或手段有很多,从句子内部来说,有一些词类和句子成分,主要是虚词和修饰语成分;从句子外部来说,主要是各种语调和上下文语境、情境等。前者我们可以称为显性的完句成分,后者则可称为隐性的完句手段。这两种方式经常配合使用。完句;虚词;修饰语;语调;语境目前学界对于什么是句子,以及如何成句讨论的已经比较多了,但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9期2012-08-15

  • 王朔”与“大卫”
    注目:一位像作家王朔,神情中也有王氏的玩世不恭和痞气;另一位憨态可掬,带点乡土气,颇有陈佩斯小品中“陈小二”之风。“王朔”和“陈小二”挑了大客车最末排的座位,叉开双腿,自在舒坦地卧坐着。“王朔”健谈,不多久,就同笃信佛教的女士攀谈上了。“王朔”说:“阿姨,我什么都不信,我就相信我自己!不过,我绝对是个好人。”“王朔”称他和“陈小二”是一道创业的生死兄弟。“王朔”感慨:“阿姨啊,十多年前,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在上海买房子,更不要说到欧洲来。”阿姨很诚挚:“是啊,

    读者·原创版 2011年12期2011-09-15

  • 姜文:电影不能拍太牛的文学作品
    》,就算最早改编王朔的,尤凤伟的,叶弥的,好多人也没看过,等他们把原小说看了,发现完全不一样!说我是“丧心病狂的改编”。其实我也不是故意要改得面目全非,只是你想把它翻译成一个电影,一个视听的东西,那所谓忠实原作就非常值得怀疑,人家不是为电影写的,它在文字上是好东西,但你没法把它变成影像。最早我改《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有段描写特好,男孩进了米兰家,感受到米兰的照片和模样充满了整个世界,这你没法儿表现啊!我就设计了个望远镜,望远镜一拉,米兰充满视野。怎么把思

    电影 2011年9期2011-04-21

  • 重返镜像
    施 岩关键词:王朔 《看上去很美》 拉康 镜像摘 要:出版于2000年的《看上去很美》是王朔创作中的第一次“寻根”之作,以三至七岁的方枪枪为主角,捡拾了自我构成之初的碎片,再现了一代人在1961至1966年的心灵成长,复现了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是一次关于他个人以至一代人的严肃内省和深长回味。这一创作实践已经预示了王朔2007年复出后的变化,并使王朔至今为止的全部作品呈现出内在的一致性,使王朔作品中的内在矛盾和分裂获得解释。王朔的早期的作品常常被评论以独步于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10期2009-11-17

  • 罗大佑:流行音乐教父等
    代。在这个时代,王朔等成为叛逆的“英雄”,他们以嘲弄一切正经事物、调侃一切权威和正统的游戏态度成为了年轻人效仿的对象。准确地说,罗大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已经进入大陆青年的视线,但绝大多数人是在1990年以后才逐渐接触罗大佑的。从《童年》《光阴的故事》,到《滚滚红尘》《恋曲1990》等,罗大佑用他的独立和冷静记录着这个礼会的脉络,被尊为“流行音乐教父”。一袭黑衣,遮住半张脸的眼镜和一头长长的卷发,是罗大佑早期的外在形象。他早期最具批判色彩与人文精神的是《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09年10期2009-10-20

  • 王朔的咆哮和韩寒的冷笑
    文武君王朔像把刷子,能涂能抹,留下的是作品和印记,而韩寒是个痒痒挠,专找人间痒处让人喊爽,留下的是个彩头。前两天在网上闲逛时发现了王朔的博客。以前看过他的小说,知道他是怎么回事,于是按照博文题目的邪乎程度从高到低依次点击,都笑晕了,用手按着肚子捂着嘴巴———他怎么还这样呀?等看到他的“新年祝福”的时候,我的笑容越来越冷,直到最后僵住。当看到最后一句“祝你们幸福”的时候,眼泪差点掉下来。老王老了,不可逆转地,英雄迟暮。老王是个英雄,他不但是天才作家还是个划时

    北京文学 2009年4期2009-07-02

  • 王朔小说中的另类形象的现实反观
    关键词:王朔 困境 挣扎摘 要:王朔小说能成为社会特别是文化圈内最具争议性的热门话题之一,他首次让一群玩世不恭的痞子形象堂而皇之地闯入文学殿堂是原因之一。通过痞子们在生存的困境面前徒然的挣扎,王朔向读者揭示了这些“痞子”形象的独特意义。20世纪90年代前后,王朔小说成为社会特别是文化圈内最具争议性的热门话题之一。不论将之贬为“痞子文学”也好,捧为“文苑奇葩”也罢,对它入迷也好,不屑也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王朔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拥有了最多的读者。王朔究竟靠什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9年3期2009-04-21

  • 如果王朔遇上韩乔生
    不知所措。最近,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人有个习惯,说话喜欢简略,一个成语,四个字,非吃掉一个字。比如,你今天的气色真好,看上去容先焕——我就不说那个“发”字,憋死你。要是王朔撞上了韩乔生,会是什么样子呢?韩乔生:王朔,你最近真是来者不善罢甘休,一路刀砍斧劈头盖脸,像赵子龙七进七出污泥而不染啊,王朔:这算什么呀,哥们不过是小试牛,我要是拿出真本事,他们还不全军覆。韩乔生:有人说你疯了,还说你病得不轻于鸿毛,王朔:我装疯卖就可以把他们丫的搞定,到底是谁病入膏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09年1期2009-02-19

  • 王朔撞上韩乔生
    措手不及。最近,王朔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人有个习惯,说话喜欢简略,一个成语,四个字,非吃掉一个字。比如,你今天的气色真好,看上去容光焕,我就不说那个“发”,憋死你。这刚好跟韩老师的“后缀”相得益。要是王朔撞上了韩乔生,会是什么样子呢?韩乔生:您最近真是来者不善罢甘休,一路刀砍斧劈头盖脸,像赵子龙七进七出污泥而不染。王朔:这算什么呀,哥们不过是小试牛,我要是拿出真本事,他们还不全军覆。韩乔生:有人说你疯了,还说你病得不轻于鸿毛。王朔:我装疯卖就可以把他们丫的

    视野 2007年16期2007-08-29

  • 一部彻头彻尾的八卦电影
    高人气和拉上编剧王朔衍生的新话题,顺利地拍毕上映了。王朔将八卦电影化,而徐静蕾和她的公司则将电影八卦化,最终两者携手实现了将八卦商品化“老徐电影,王朔语文。”徐静蕾的新上映的影片《梦想照进现实》打出这样的宣传口号。更靠谱的说法应该是“王朔电影,老徐包装”。王朔搭台,老徐唱戏105分钟的电影,从头到尾就是一男一女在一间屋子里团团转、海聊,更确切地说是在以北京土话、娱乐圈“黑话”瞎贫,具有闷骚文艺片的典型特征——话痨,极大挑战观众审美疲劳的限度。电影中这种纯对

    中国新闻周刊 2006年25期2006-07-20

  • 娱乐媒体 让我们安静点
    久不少媒体刊登了王朔要出家到五台山当和尚的消息。看到这一消息,让人吃惊不小:王朔出家了,中国文坛上不又少了一颗璀璨的明星;王朔出家了,他老婆孩子怎么办?……正当人们心怀惋惜地传递着这条新闻的时候,媒体又放出一炮:说王闻出家子虚乌有,王朔现在正在攒钱准备做变性手术,而且还详细地介绍了王逆想变性的原因。上一条消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而这条不知是真是假的爆炸性新闻再也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了。王朔要做变性手术,让他去做好了。人们不再为他担心,不再为惋惜。也许压根儿王朔

    音乐周报 2000年17期2000-06-13

  • 着眼王蒙说王朔
    不愿趋温附热。当王朔以《顽主》之类的“痞子文学”招致如潮骂声之时,内心叹服王朔的我不曾象王蒙那样仗义执言,将对王朔的欣赏化作文字的盾牌。如今,似乎一切都已杳然。我反要说几句王朔、王蒙,就教于《读书》的编辑读者。王蒙几次为文,孤独而近乎固执地表示对王朔的认同,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从王蒙到王朔,中间似乎隔着十万八千里。着眼王蒙说王朔,不妨断言:王朔是王蒙的终极;王朔是王蒙的开始。只要把王蒙、王朔定格在中国当代文坛四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考察,就不难发现,

    读书 1996年2期1996-07-15

  • 过把瘾就吐
    迎合了“一老”的王朔作品又绝处逢生,火了起来,还真的被“二老”浑浑噩噩地接受了。由此考察一下王朔被接受的过程很可以让人明白点事理。前几日询问一个曾为王朔鼓吹的后现代主义专家:“你看中王朔哪儿了?”对方竟说他现在恨透了王朔。我想其原因是腻透了,想吐吧?于是我想起这个题目—过把瘾就吐。现在是该呕出王朔的时候了。不可否认,当年王朔以一种原料式的质朴冲击了矫揉造作的文坛。那些个伪现代伪后现代的构思、文体、情调,那些个自以为是史诗、是教育、是崇高、是服务、是匕首的文

    中国青年 1992年10期1992-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