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老年教育课程理论是老年教育理论的主体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老年教育理论在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上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对老年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选择、课程体系上均有重要指导作用。结合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我国新的主要矛盾,提出新时代老年教育课程总目标,即:发挥老年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提出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三条主要原则。
[关键词]新时代;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目标;原则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39-(2025)01-0011-06
[DOI]10.20012/j.cnki.ISSN1008-8539.2025.01.002
[基金项目]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7年度重点课题“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定位及对策分析”(135A005)研究成果;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深圳市老年智慧教育路径研究及其与国际做法对比分析”(yb23042)研究成果;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继续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实践重点项目(2021年)“老年教育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XJYGC2021KZ0593)研究成果。
按照国际现行统计口径,我国于20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4.2%),2022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4.9%,2023年达15.4%,预计2032年左右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0%以上,之后持续升至2050年的32.54%[1]。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伴随着人口的急速老龄化进程。
为应对这一局面,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成为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和指导性文件,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地位,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2]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老年教育是国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也是实现社会积极老龄化目标的重要路径。
从1983年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山东省红十字会老年人大学成立至今,我国老年教育已经有较长的历史和较丰富的实践,但是老年教育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无论是从老年教育的特殊性,还是老年教育的重要性,抑或是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出发,建立老年教育学都势在必行[4]。本文在已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课程理论是老年教育的主体理论。本文重点对课程基本理论、课程开发理论展开论述,对标老年教育发展的要求,提出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新目标,进而提出老年教育课程开发理论的主要原则和观点主张。
一、课程理论是老年教育的主体理论
(一)课程理论是老年教育理论的主体
我国的老年教育,包含教育、老干部、卫生、民政、文化等部门及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举办的多种类型的老年学校,或者以社区、企业等为单位开展面向老年人的教育项目。不管是什么部门组织的,或者是在哪里实施的,老年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课程教学。老年学校、老年大学的教学活动大多数是以课程教学、非学历教育为主,具有“课程性”等特点[4]。
虽然在大部分老年大学,机构上有“院”“系”“专业”等设置,但是其基础的组织单元是课程,只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将相近的培训课程组成了专业和院系,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院”“系”“专业”按学科组织,或者与高等职业教育“院”“系”“专业”按工作本位组织[5],有明显差异。
综上,不管是老年教育性质的活动组织还是老年大学的机构组织,其基本组织单元都是课程,由此,老年教育的课程理论成为老年教育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年教育的主体理论。
(二)尚未有系统的老年教育课程理论
我国老年教育的课程,虽然目前已有相当大的基数(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课程43.6万门)[6],但是缺乏适合国情的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指导。以“老年教育+课程理论”在维普资讯的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的CSSCI刊物和北大核心刊物检索,仅可检索到1篇北大核心论文,内容为用美国老年教育学之父麦克拉斯基(Mc Clusky)的需求幅度理论检视我国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以“老年教育+理论”在中国知网中文期刊总库的CSSCI刊物检索,仅可以检索到26篇,主要研究方向为:我国老年教育协同创新、转型发展;老年教育学科建设;老年教育现代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老年教育理论的国际对比;老年大学建设、区域老年教育资源配置;学习型社会与老年教育等。与课程相关的研究仅见于少量文章,如叶忠海(2013)提出老年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老年人终身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是弹性和自愿性。教育模式是教与养结合一体化[7]。马丽华(2020)提出在老年教育理论重构框架下,国家应鼓励职业院校积极举办老年大学,开设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增能培训课程[8]。
从实践来看,虽然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的课程门数和类别已有较大的数量,但目前还在解决老年教育课程供给有没有、够不够的阶段,老年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实施缺少理论指导,更缺少结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老年教育课程理论。
二、老年教育课程理论构建的要素分析
课程理论探讨的是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学生经验的问题,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关键[9]P11。老年教育在终身教育的链条末端,延续教育的基础规律,同时具有老年教育的自有特点。老年教育的课程理论是已有课程论在老年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新时代的老年教育课程理论是建立在已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是课程理论的学科基础。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支撑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要素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一)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哲学分析
哲学对课程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程的目标和课程的结构。哲学对教育理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都有其主流的关于人性本质的认识和价值论,本体论的研究也为课程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学校课程是相关哲学本体论的基本媒介[9]P95。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主流的本体论和方法论,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我国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包括物质生产基础论、以人民为中心论与社会关系本质论[10],体现在老年教育的课程内容选择上,要求以发展为主题、以老年人为中心和以基本矛盾为驱动来选择课程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论包括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论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论,确定了建构老年教育课程内容的主要遵循,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实际相结合、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论确定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1]为老年教育的核心教育目标。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持续发展和丰富,老年教育也将与时俱进地产生新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
(二)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对课程的研究属于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范畴,教育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等流派对老年教育课程理论均产生重要影响。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社会学的研究具有指导地位[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提出了我国社会领域改革发展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的根本立场[13],而老年群体在“人民”中占比巨大,具有明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也是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的群体。
如何维护老年群体的稳定从而维持社会和谐,让老年群体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是老年教育课程的基本功能。社会中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在权力、财富与地位上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群体间的冲突,冲突带来一定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变迁,也会引发社会变革,通过构建老年教育的显性课程(即正规课程)和隐性课程(即潜在课程)[14]P233-235的课程体系对老年群体进行教育和引导,可缓和社会冲突和推动社会变革。
如何让老年人从社会的边缘回归到社会的中心,继续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从而找到价值,对实现老年教育课程“对老年群体进行‘社会意义’教育”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以老年人为中心,从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目标出发确定老年教育的目标,从发挥老龄人口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出发构建老年教育课程体系,从积极老龄化的需求出发设计老年教育课程内容,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老年教育提出的重要需求。
(三)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心理学分析
对课程发展有深刻影响的主要有三种心理学理论,即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体现为以老年人为中心。
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心理学分析基础是老年群体的心理学特征,即:老年人具有相对成熟固化的认知过程,多年学习生活形成的认识方法也相对固化,因此,需求驱动是老年人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驱动力。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心理学分析要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以老年人已有认知为基础,以满足老年人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让老年人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心理学分析主要体现在课程实施上。老年人具有独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制订学习目标等[15]。在教学硬件设施上,打造适老化的教学环境和活动空间;在教学方法上,要基于老年人已有的认知模式、思维习惯和行为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师资队伍上,要选择热爱老年教育并擅长和老年人沟通的教师承担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型和老年人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线上或线下教学方式。
总之,老年人的已有认知是其学习的基础,已有的学习方法会帮助也会制约其新知识的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老年人内在的学习动机。
三、新时代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目标
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构建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需求为现实基础。教育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从宏观层面来看是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是教育要满足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新时代老年教育理论构建,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着眼于当前发展的主要矛盾,满足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需要,这决定了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目标。
(一)新时代是老年教育理论构建的历史方位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嬗变,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16]。我国老龄化是在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中发展的,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来实现的。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中,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0‰,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我国人口增长拐点已过。适龄劳动人口比例持续下降,老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经济的快速增长与适龄劳动人口的大量供给正相关,根据日本的研究表明[17],日本的劳动要素在经济增长各要素中的贡献量,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左右到90年代日本快速进入老龄社会后转为负值,中国也即将面临适龄劳动力不足的严峻形势。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措施中最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延缓退休、退而不休或老龄人口重返工作等方式,来增加劳动人口的数量和占比。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和比例的下降难以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稳定等关联反应。
(二)主要矛盾是老年教育理论构建的驱动力
课程理论应与社会经济的现状相适配,主要矛盾是课程理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城乡二元、东西差距等特征。社会创造的财富还不足以全部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的需求;养老服务等在规模城市相对较好,在城镇乡村相对不足;老龄化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呈现不一样的分布特点。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存在不匹配、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让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更高难度、更复杂局面和更高的要求。
新时代我国国情和主要矛盾对老年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有:
1.如何引导老年群体再就业,从个体角度能增加老年人的收入,从社会角度能缓解养老负担,从经济角度能增加劳动人口数量;
2.如何能让老年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与老年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等;
3.如何能让老年人发挥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者、文明风尚的引领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4.如何能够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老年教育搭建学习的平台、社交的平台、自我实现的平台。
(三)新时代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目标
老年教育课程与外部的联系,即老年教育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确定了老年教育的课程目标。根据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老年教育课程的总目标为:发挥老年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老年教育课程的分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引导老年群体再就业,二是让老年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三是让老年人成为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者和传播者;四是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四、新时代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主要原则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老龄化情况、未来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与西方已步入老龄化的国家不一样,这决定了我国的老年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承担的功能、教育的目标、课程的内容、实施的路径和评价的标准均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要扎根中国大地办老年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选择、特征要求是课程开发理论的主要组成,在确定了发挥老年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的老年教育课程目标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老年教育的特殊性要求等原则性的思考如下。
(一)需求导向是选择老年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主要有课程内容的知识本位取向、课程内容的社会本位取向和课程内容的学习者本位取向[14]P208-212。因为老年教育的教育对象年龄都在五六十岁以上,知识不再是老年人的主要学习取向,怎样使老年人社会化以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如何尊重老年人的自主性和个性的发展,是老年教育的主要学习取向,需求导向在老年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需求包括国家要求和个体需求,需求导向的课程内容选择就包括课程内容既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提出的要求,也要结合老年人的安全、社交、自我实现等个体需求。老年人参加老年教育,有的是希望通过老年教育能学习技能再就业,从而增加退休后的收入;有的是希望能通过老年教育认识更多的老年朋友;有的是希望在老年群体中培养和展示自己的某种特长,获得大家的认可;有的是希望能通过老年教育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一些公益等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因此,需求是影响选择老年教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因素。
要协同考虑老年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和不同地区差异化的老年教育需求的关系,总目标起牵引作用,主要发挥课程的社会控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突出课程的政治性和未来性等要求。在总目标的牵引下,结合不同地区老龄化的具体情况和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分类分层设计老年教育课程。在老年人经济困难相对较多的地区,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这部分老年人的基础需求,课程设计要重点考虑发展能力和促进社会化等,让老年人通过老年教育能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能重返社会再就业,从而获得一定的收入摆脱经济困难。在大中城市中,大部分老年人具有较高的收入,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是这部分老年人更高层次的要求,课程设计要考虑文化传承和社会化发展等,满足老年人的兴趣、素养、健康等更高的要求。
(二)适老化是老年教育课程的特征要求
适老化是社会作出调整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过程,适老化也体现在老年教育课程的全链条。适老化在老年教育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选取、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均有重要体现。
老年教育课程的总目标是发挥老年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程内容的选取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要求和老年人个体发展的微观需求。课程内容的选取以需求为导向,从国家需要和个体需求出发,教学内容呈离散状,老年人已具有一部分知识基础,因此老年教育课程的内容组织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需求出发,补充缺失的知识拼图。课程计划突出政治性,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计划中落实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课程思政,并将思政课程作为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教学设计要结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思维特点和行为习惯,选用适合老年人的教学方法。加强老年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选择热爱老年教育事业、熟悉老年教育规律、掌握适合老年人的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学设施要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在教学环境、场地设施、音视频设备等方面考虑老年人的安全、视力、行走、舒适等需求。
(三)高质量课程是老年教育课程的重要基础
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目标规划设计老年教育的课程,构建高质量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提出“通识课程+专业(实训)课程+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组合,将思政课程纳入通识课程,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教育、智慧生活、大健康等影响老年人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主要组成,覆盖到社会上的所有老年人。专业(实训)课程充分考虑中国老龄化城乡二元、东西差距的特点,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分别开设技能培训、再就业和创业、卫生保健、兴趣爱好等课程,满足部分老年人再就业、培养兴趣爱好或专业特长、健康快乐生活等差异化的需求。活动课程是老年教育重点开发的课程,通过组织党建、公益、文体等实践活动让老年人更好地回归和服务社会;组织展示、交流等主题式活动课程,满足老年人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建立班级活动课程,实现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以老年人为中心设计老年教育机构的物质环境,通过适老化的设计体现对老年人的安全保障和人文关怀,建立以老年人为导向的管理和服务体系,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快乐、造福社会的氛围。
新时代的老年教育课程理论是老年教育理论的主体理论,老年教育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实施路径。在我国迈向深度老龄化的过程中,如何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稳定等问题,化危机为机遇,发挥老年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新时代老年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和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消费日报.育娲人口研究研究发布《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EB/OL].(2023-02-17)[2024-07-18].http://www.xfrb.com.cn/article/council/11064312518 875.html.
[2]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EB/OL].(2021-11-18)[2024-07-18].https://www.gov.cn/gongbao /content/2021/content_ 5659511.html.
[3]朱荟,陆杰华.积极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理念突破、脉络演进与体制再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2):13.
[4]杨德广.建立老年教育学刍议[J].教育研究,2018,(6):16-23.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4-49.
[6]中国青年报.2023年国家老年大学已成立40家分部3000个老年学习中心[EB/OL].(2024-01-26)[2024-07-1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912 3098115980143wfr=spiderfor=pc.
[7]叶忠海.老年教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11-16,23.
[8]马丽华.我国老年教育转型发展:理论重构与策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7):28-35.
[9]杨明全.课程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0]陈胜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J].广西社会科学,2022,(1):91-99.
[11]李德顺,孙美堂.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发展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6):5-11.
[12]赵万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学理论再出发[J].社会科学辑刊,2019,(1):29-33.
[13]魏礼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J].社会治理,2020,(10):5-9.
[14]靳玉乐.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5]耿燕川,雷英.心理学视域下老年教育目标及实现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21,(11):136-141.
[16]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4.
[17]张季风.少子老龄化社会与家庭——中日政策与实践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1-14.
(责任编辑王志琼/文字校对贾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