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讲:“自古英雄出少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涌现了很多名垂千古的少年英雄,如年仅十二岁的甘罗,小小年纪就被拜为秦国上卿;霍去病不足十八岁,带领军队奔赴漠北,大败匈奴大军,被封为“冠军侯”……这些故事无一不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少年英雄的魅力。这些英雄故事隐藏在一篇又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文本当中,它们有着独特的文学韵味。在语言上,它虽不像诗词歌赋那样严格遵循格律,但也有一定的韵律属性。比方说,在《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中,一儿说:“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另一儿说:“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前后两句形成回环,让人读后记忆尤深。在内容上,它短小精悍,用最精准的语言来表现最深刻的主题,更为重要的是,当中的故事更能体现人物形象的鲜明性、立体性、生动性,这也是我们探讨的重点。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学习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文本,一起领略古代少年英雄的魅力。
一、超越同龄的生活智慧
每个人都要经历生活,这是每一个人注定难以回避的印记,不管一个人的学识有多么渊博,视界有多开阔,都要回归生活的点滴,换言之,那些在书本上得到的理论如果不能在现实中运用,那只会被束之高阁。这个道理看起来很深奥,但却是最基本的学习和生活哲理。不妨看王戎,小小年纪的他就显现了高超的生活认知,《王戎不取道旁李》谈及: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篇文言短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七岁的王戎跟小伙伴们去游玩,在一条山道上看见了很多李子树,面对美食的诱惑,这些小伙伴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纷纷跑去采摘,但奇怪的是王戎居然“按兵不动”。难道是王戎不喜欢吃李子吗?非也。在王戎看来,这些李子本身就长在路旁,天气炎热,过往的行人为什么不去采摘呢?唯一的原因就是李子是苦的。只有这样,路人才不会“染指”,事实的结果正是如此。那些采摘的人要么是信奉李子是甜美的信条,要么是没有考虑到生活的实际情况。就这一点而言,王戎都绝对是超越了同龄人的清醒。
同样地,在《司马光》这篇短文当中,也让我们目睹了另一个少年英雄的伟绩: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 ,儿得活。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这个故事讲述他小时候的事情,年幼的他与一群小孩在庭院里面玩耍,但其中一个小孩子实在太调皮了,居然爬到了装满水的水缸上,一不小心就掉进了水缸当中,当时所有的小孩看到这一幕都吓得纷纷跑掉了,唯独司马光能够沉着应对,他拿起石头就将水缸砸破了,水缸中的水很自然地倾泻而出,小孩子得以活命。究竟是怎样的思维才能撑得起如此的临时应变能力呢?那就是对生活超凡的认识,别的小孩逃跑可能一方面是向大人求救,毕竟在小孩子的生活经历中,大人绝对是最坚强的后盾,但他们并没想到的是当大人来到了,小孩可能已错过了救助的时间。何况,能否找到大人还是未知之数。另一方面,这些小孩也可能是因为太过害怕而逃跑。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光能够沉着应对,其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的品质让他超越了同时期的同龄儿童,至今让我们津津乐道。
二、虽是少年,仍敢维护家族声誉
所谓“年少不更事”,说的就是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从而缺乏经验,但缺乏经验和人事不代表凡事都要顺从,这里谈论的是那些敢在成年人面前表露自己的观点,不卑不亢,让人充满敬畏之心的孩子的故事。比方说在《杨氏之子》这篇文言短文当中,原文如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文章先是对杨氏的儿子“定品性”——是一个聪明的人(“甚聪惠”)。短文讲述的是他九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一个叫孔君平的人来拜访杨氏,他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官至廷尉,人称“孔廷尉”,在当地颇有权威。他看见杨氏不在家,于是把杨氏的儿子叫了出来。这里有点违反常理,既然大人不在家,一般都会离开而适时再来,把人家的儿子叫出来意义其实不大。但杨氏的儿子毕竟是一个有家教的人,既然有客人呼唤自己出来,自己照做就是了,杨氏的儿子还奉上了水果,礼数不可谓不周到。孔君平看见杨氏儿子有如此的修养,心中应该有一“惊”:杨氏之子在大人不在的情况下居然礼数周到,心中不觉衍生一份戏弄的心态。当时,杨氏的儿子奉上的水果里面有杨梅,孔君平联想到杨氏姓“杨”,便灵机一动就说:“杨梅是你家的水果。”这个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在孔君平看来很幽默,也很有趣,可能认为笑笑就过去了。但杨氏之子却认为自己有被调侃的意味,于是以一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回怼过去,这一句回应很巧妙。其一,杨氏之子用孔雀的“孔”来直接回应杨梅的“杨”,两者都用姓氏做文章,可谓是“针锋对麦芒—各不相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极强的临时反应能力,让人惊叹。其二,杨氏之子的回应相比于孔君平较为委婉,因为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你孔君平的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形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确实懂礼数,用婉转的对答来表现自己的不满—“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也不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让孔君平也不敢承认“孔雀是自己家的鸟”,于是只能无言以对。这样的对话,我们不但看到了杨氏之子那难得的、周全的礼数,还看到了他的委婉和思维敏捷,既不伤两家的和气,又给孔君平一个台阶下,更为重要的是,杨氏之子敢于维护自己家族、父亲的声誉,虽是一个玩笑,但也据理力争。如果是一个真正少不更事、胆小怕事的人,可能会被迫接受或者溜之大吉呢?就这一点而言,杨氏之子都注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少年。
三、比肩成年的艰苦努力
少年在很多人眼中,应该是个玩耍的阶段,这就是我们俗话讲的“儿童的天性”,似乎勤奋、努力与此儿童擦肩而过。但实际上,勤奋是在人生每一个年龄段都应该有的优良品质。不妨看《囊萤夜读》,全文非常简短,原文如下: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车胤的少年,由于家里非常贫穷,用不起油灯,但自身又非常热爱阅读,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往里面装几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凭借着一点微弱的光芒来作为灯光,从此他的学识与日俱增,最终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这样的故事无疑更为励志,在物质条件非常困乏的古代社会里,能根据现实生活来创造条件,这样的人无疑就赢得先机,毕竟时间对于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车胤能利用晚上的时光,这就无形当中增加了学习的时间,就这一点而言,车胤这个少年都付出了比肩成年的艰苦努力,具有创造能力,让人惊叹不已。
四、虽是少儿,却敢谈论宇宙天地
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在一个少年只知道玩的时代里已经有小孩子把目光投向了宇宙天地,居然让伟大的教育先驱者——孔子都难以解答。这就是本文开头谈及的对偶句子的由来。话说孔子东游,遇见了两个小孩子在争吵,孔子感觉很奇怪,发现他们争吵的内容如下: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故事讲述的是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这两个小孩子居然能够谈天说地,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这也反映了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这值得我们每一个少年儿童深思和学习。
人生最宝贵、最活泼的阶段莫过于少年时期,这个阶段不但是我们思想萌芽的重要时期,更是我们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虽是年少,但并不妨碍我们也能干出一番成就。诚然,成就有大小,只要肯学习,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善于从生活中锤炼出坚强的品质,顺着这样的思路,笔者相信每一个学子都能取得属于我们这个年纪的小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