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杯在手,诗境满怀。”“视富贵如浮云,飘然去国尤恋园。”“笛吹黄鹤楼中,尽显无限骚情;舟泊翠螺山下,青莲居士谪仙人。”以上都是对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美誉。诗人李白器宇轩昂,有仙风道骨之气;梦笔生花,尽显飘逸如仙;加之一壶仙酒,诗情满怀,飘然如风,“诗仙”之谓恰到好处。他一生恃才傲物,淡泊名利,忧国忧民,骑着白鹿,佩着宝剑,云游天下,把酒论诗,是何等神气,何等洒脱,何等惬意!真乃“神仙诗酒空千古,青莲文苑第一家”。
一、诗赋李花,梦笔生花
李白名字的由来有一段佳话传说,据说李白的父亲在李白襁褓之时,为了能给儿子起个好名字绞尽脑汁。李白在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父亲满心欢喜,预示着儿子将来能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但又苦于自己学识浅薄,怕给儿子起的名字太俗而贻笑大方,因此一直拖到李白7岁之时,名字也没有定夺。到了一年春天,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李白的父亲一时心血来潮,兴致勃勃地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我已经写好开头两句,你们母子每人给我添一句。”“前两句是: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他先来。”此时母亲苦思冥想,说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飞”,而李白看到自家院中李树,心领神会指向李树,不禁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父闻后拍案叫绝,脸上顿时笑容如菊,随后向儿子竖起大拇指,“还是儿子有才”,感觉李花圣洁如雪,灵机一动,儿子就叫李白吧,李白之名由此而来。少年时,李白梦见自己所用之笔,笔头生花,后来果然才华横溢,天下扬名;李白嗜酒,酒兴之时诗情大发,用自己的生花妙笔,给后世留下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飘逸如仙,吟诗当歌
唐玄宗年间,有位仙道叫司马承祯,此人博学多才、卓尔不群,器宇不凡,不仅精通道家学术,而且篆书出神入化,诗也飘逸如仙,满身散发着仙气,深受皇上恩宠。唐玄宗亲召其入殿,以贵宾待之,并且为之修造阳台观,派玉真公主随之学习道家经典。李白在江陵漫游之际,幸遇仙道司马承祯,满心欢喜,并且呈上自己诗文。此时,司马承祯初见太白,因太白器宇轩昂,眉宇间气质不凡而叹为仙人;再欣赏李白佳作,情感热情洋溢,笔力峻拔又清新俊逸,无人能及,便由衷赞美太白为“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后来大诗人贺知章也赞美李白为“谪仙人”。此后太白在仙道司马承祯鼓励之下,开始张开自由的翅膀,去游览祖国的青山秀水,把酒言欢,吟诗当歌,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开始追求豪放飘逸自由生活了。
三、脱靴研墨,赐金放还
天宝元年,唐玄宗赏识李白绝世之才华,李白进宫降辇步迎,并亲自为之调羹,后又令李白供奉翰林,陪侍左右。唐玄宗每次郊游狩猎,大宴宾客,都会令李白赋诗助兴。传说玄宗带着宠妃杨贵妃和亲信宦官高力士到沉香亭赏花,召李白吟诗助兴,一时兴起,赏赐美酒与李白饮之,并命杨贵妃铺纸研墨,叫高力士为其脱靴,高力士为此心生嫉恨。李白这种敢于向强权挑战的勇气值得赞赏,但因得罪了权贵被赐金放还。于是才有后来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名句,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悲情。这些诗句既表达了李白对权贵的极大蔑视,同时也表达了李白的浩然之气。他最终不得不远离官场纷争,仗剑云游大江南北,意气风发去憧憬未来,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漫漫旅途中去挥洒人生悲壮的篇章。
四、梦游天姥,仰观庐山
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善于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力,巧妙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诗中艺术地融入梦中幻境、历史典故、文化传说等内容,巧妙进行情节时空穿越,善于进行移情于物、托物言志的描绘,进而使人吟诵起来爱不释手。同时,李白诗歌语句不拘于声律,清新有韵味,气势豪迈,绚丽多彩,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从而在拜读李白的诗歌时,能体会到诗中带有的强烈主观色彩,蕴含着真挚的浪漫主义情怀,能与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李白因得罪权贵,被赐金放还,出走京城。虽然官场失意,快乐梦游天姥,举杯畅饮。从写作目的看,此诗是写给东鲁的友人,要看淡名利,返璞归真。从写作的思路看,这是一首记梦诗,虚实结合,先以“我欲因之梦吴越”由现实转入梦境,后以“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由梦境转现实。描写诗人从梦游之景再到梦醒之叹,同时通过衬托描写,再运用对比、夸张修辞手法,唤起作者神游雄峻巍峨的天姥山。通过明月照送,清猿啼鸣的视听结合,使读者感受天姥山的清幽旷远,暗示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李白在诗中先后描绘了四个画面,每个画面描写都折射出意味深长的意境。第一幅画面:月夜飞度画,是借描写谢灵运寄情于山水,来表达自己鄙弃俗世;第二幅画面:登山奇观画,通过描写山景壮丽奇艳,流露出作者移情于山水,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第三幅画面:山中夜景画,通过山中夜景阴森恐怖,衬托出此时李白孤寂、怅惘、失意之情;第四幅画面:洞天奇景画,描述诗人此时心境完全释然自由了,即使被赐金放还,仍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和遐想。
(二)《望庐山瀑布》赏析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通过融情于景,蕴含着“谪仙人”对祖国锦绣山河的热爱;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将飞泻的瀑布写得雄伟奇丽,气氛万千,字里行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下面我们来逐句赏析其中的韵味:
“日照香炉生紫烟”,通过“香炉”和“紫烟”巧妙点化,增添了动态之感,寄情托意,为瀑布勾勒一幅隽丽壮美的背景图画。
“遥看瀑布挂前川”,“挂”很妙,既描写瀑布如同一条壮美的白练,灿若珠帘,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又蕴含诗人对伟力神奇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巧用两个动词“飞流”“直下”,极为生动地说明山之陡峻,导致水急势不可挡,又运用“三千尺”的夸张手法,把声势宏大的白练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疑是银河落九天”,“疑”非常传神,表达诗人仰望瀑布的心灵感受,又巧借“银河”渲染瀑布的飞动之势,新奇而真切。
这首诗显示出“谪仙人”横空飘逸的才华、豪放不羁的性格,也充分说明李白是前无古人的浪漫主义艺术大师,绝非浪得虚名。
总之,李白一生恃才傲物,鄙视权贵,因怀才不遇而忧国忧民;漫游祖国大好河山,以“霓”为衣,以“风”为马,把酒言诗,对月当歌;梦笔生花,才华横溢,徜徉于青山秀水之间,挥洒人生浪漫自在。“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作为“谪仙人”李白人生的真实写照,尽显其风流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