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学习的四把钥匙

2025-02-21 00:00:00姜永玲
课外语文·上 2025年1期
关键词:张继夜泊枫桥

冬阳里,阅读王崧舟老师的课例《枫桥夜泊》。只是一个课堂实录,笔者却读出了散文的蕴藉悠长、诗词的浓郁情致、小说的引人入胜。读完,许久,寒山寺钟声的余音似乎还一直在耳畔回旋。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里变得鲜活,散发出诗性的光辉,氤氲着文化的氛围,传递着经典的魅力。学习古诗当如此!从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一课中,笔者觅得了小学古诗阅读的四把钥匙。

一、反复诵读,层层深入文本

诵读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把钥匙。王崧舟老师曾经说:“在古诗学习中,诵读、吟诵是对诗最大的保护。”纵观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一课,没有逐字释义,没有枯燥解说,从开课伊始到最后结束,诵读贯穿始终。王崧舟老师巧妙采用丰富多样的诵读方式,如个别读、齐读、配乐读、创设情境读、师生合作读等,并在朗读中巧妙指导,智慧点拨,一切自然流淌,达到无痕的境界。看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引导语言:

1.“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2.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3.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像这样贴切的话语还有很多,王崧舟老师就是这样根据学情逐步指导,层层深入,让我们从读准字音开始,渐渐读出节奏和韵律,读得有板有眼,再到进一步读出味道、读出感觉、读出情绪,在诵读中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感。在王崧舟老师的课上,诵读犹如一把有魔力的钥匙,打开了通往古诗的幽径,也打开了我们的心灵。诵读在诗歌、诗人与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互通的桥梁。

二、涵泳意象,品悟诗情诗境

王崧舟老师提倡:诗歌学习要重意象,古诗要“举象”,“举”就是打开,就是呈现,就是营造。意象是诗人情感的投射,在小学语文古诗学习中,意象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可以透过意象与诗人对话,体会诗人的情感,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

《枫桥夜泊》中运用了多种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整首诗包含有月落(描绘了夜晚时分,月亮渐渐落下的景象)、乌啼(指乌鸦的叫声,表达了夜晚的寂静和神秘)、霜满天(表现出夜晚寒霜的降临,增加了诗篇的寒意和凄美氛围)、江枫(指的是江南水乡的枫树,寓意着秋天的美景)、渔火(点缀在江面上的渔船灯火,为夜晚的水乡增添了一丝温暖和生机)、钟声(诗中的夜半钟声使其更具神秘和悠远的氛围)等意象。王崧舟老师把这些意象一个个列举出来,引导我们想象诗人眼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想象张继所处的情境,想象张继的所见所闻,在画面的想象中,张继当时的情感也一点点呈现出来。同时随着这些意象不断地叠加与出现,通过对这些意象具体画面的想象,我们也跟着慢慢融入这些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中,走进诗人的情感。

在《枫桥夜泊》一课中,王崧舟老师尤其抓住“钟声”这一意象,如一条主线般贯穿整堂课。王崧舟老师在开课之初以《涛声依旧》歌词引入,用钟声意象巧妙铺垫,引导同学们朗读不同时代的诗人创作的含有钟声意象的诗歌,这些诗人纵贯200年、600年、800年,直至当代,在反复的比较阅读中,我们被厚重的历史气息和文化气息所浸染。课中,在王崧舟老师的情感渲染下,我们更是化为钟声,直接和张继对话。此时,在我们心中,钟声意象不仅仅是情感载体,更是经典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课末,王崧舟老师再一次带领我们诵读不同时代诗人有关钟声意象的诗句。这钟声,一点点响在我们耳畔,更敲打着我们的心弦。王崧舟老师就是这样围绕钟声意象一咏三叹,回环往复,诗情诗境也如余音绕梁般回旋在我们的心头。

三、创设情境,引领多重对话

王崧舟老师的声音和语言里有一种特别的魔力,他特别善于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和舒缓悠扬的音乐创设情境,引领我们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最终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在《枫桥夜泊》一课中,王崧舟老师在引领我们声情并茂地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我们与文本对话,让“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一个个抽象的词语,在想象中具体化为一幅幅形象可感的画面,想象也丰富了体验,让我们的感受更为丰满。王崧舟老师还引导我们用言语捕捉自己对文本的感觉。

你看,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了,你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谁能用一个词语表达?

当情感水到渠成时,王崧舟老师让我们进入诗人当时所处的情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甚至化为钟声,与诗人对话,并在对话中移情。

我们想一想,在这个霜气满天月落乌啼的晚上,张继独自一人背井离乡,浪迹天涯。这个晚上泊船在枫桥边上,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你想一想,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张继最希望谁来陪伴他?

(播放课件,课件展示出诗人夜半卧船,辗转反侧,忧愁难眠,寒山寺的钟声一声一声,由远及近,传到客船上的画面)

钟声传来,一声,又是一声,还是钟声。这钟声,一声,一声,又一声,声声敲打着张继的愁眠。想一想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些什么?拿起笔,在书的空白的地方,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学完了《枫桥夜泊》整首诗,王崧舟老师又把诗中的情怀延伸至生活中,让我们跳出课堂,与未来的自己对话,让这一份感触、感受、感动深植心中,潜移默化,在未来,在恰当的情境中不断闪现。

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枫桥),想到一个人(张继)。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枫桥夜泊》。

王老师就是这样善于创设情境,通过反复诵读,利用直观画面,不遗余力地渲染,启发我们大胆想象、积极对话,将我们带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使我们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四、巧妙拓展,浸润传统文化

王崧舟老师的课充满浓浓的文学味儿和文化味儿。在《枫桥夜泊》一课中,王崧舟老师以《枫桥夜泊》这首诗为载体,以一带多,巧妙拓展,带领我们在诗词的海洋里遨游。

王崧舟老师课上补充的诗歌不是随意而发,而是紧扣古诗里的重要意象进行丰富有效的拓展。“夜半钟声到客船”,以“钟声”为诗眼,用“钟声”这一意象拓展诗句,歌曲《涛声依旧》中,“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还有陆游的《宿枫桥》、王士祯的《夜雨题寒山寺》、高启的《泊枫桥》。这些拓展的诗句是创设情境的重要铺垫,是引领我们进入情境的重要基石,也是引导我们丰富深化情感体验的巧妙方式。

王崧舟老师的拓展不是诗词的生硬堆砌,而是敏锐抓住诗歌中的生成点,由这一点辐射开去,深入进去。王崧舟老师抓住《枫桥夜泊》里的愁眠情绪,延伸阅读有关思乡愁绪的诗句,并引导我们发现思乡与明月之间的关系。

说到愁眠,其实那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感情,所以写愁眠的作品数不胜数,尤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当中,有很多作品都写到了愁眠,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除了拓展寄月思乡、钟声意象的古诗,在感受《枫桥夜泊》张继的情感时,王崧舟老师还巧妙地拓展了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阅读比较诗歌里体现出的诗人的不同情感。

在反复吟诵中,在诗歌的情境里,枫桥的钟声、淡淡的愁绪萦绕在我们心间,传统文化浸润着、滋养着我们的心灵。王崧舟老师也把某种情绪、情怀种植在了我们心间,我相信,即便若干年后,当我们看见明月,听见钟声,内心一定会涌起不一样的感受和情怀。

猜你喜欢
张继夜泊枫桥
《枫桥夜泊》中的爱情故事
科教新报(2024年12期)2024-05-04 19:31:37
宠儿 短篇小说
滇池(2022年8期)2022-10-22 15:49:34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当代音乐(2020年11期)2020-11-24 05:15:27
坚持发展“枫桥经验” 创新枫桥警务模式
———记诸暨市公安局枫桥派出所
少壮当自强的张继
枫桥夜泊
北方音乐(2017年21期)2018-01-25 02:22:24
夜泊(外五首)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40
“政经分开”的“枫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