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新”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建设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需求与社会经济形势,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了“四新”建设与微专业建设的内在耦合关系,强调了微专业在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剖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特性,揭示了微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包括:依据“四新”理念,明确微专业的定位与目标;结合学校特色,设计个性化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施灵活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优化评价体系,确保微专业的质量。这些路径旨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终身学习习惯,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四新”建设;建设逻辑;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60-06
2018年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举措,要求全面推进、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实现“四新”建设。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四新”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巨大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机遇,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专业精、创新能力强、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微专业建设以及实践不仅能提升教育的灵活性、高效性以及针对性,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四新”建设与微专业建设的耦合逻辑
(一)学科交叉实现微专业知识整合
在“四新”建设的背景下,学科交叉不仅是知识创新的源泉,也是微专业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学科交叉的本质是不同知识领域间的深度融合,它能够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创新,从而培养出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与新文科的提出,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试图通过交叉融合的方式,创造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新型学科领域和专业。
学科交叉的阶段性演进是微专业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知识整合的初期阶段,往往是不同领域的知识初步融合,形成一些跨学科的课程或项目。随着知识生产的深入,这些交叉领域逐渐成熟,形成新的学科分支,如精准医学、智慧农业等,这些正是微专业设置的理想选择。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把握不同学科交叉的阶段性特征,有助于设计出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微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需求。
在实现知识整合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四新”建设理念,设计出个性化且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应当将传统学科与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如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传统医学教育,或是将大数据分析应用于农学研究。这种课程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还能够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同时,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便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自由选择,实现个性化学习。
学科交叉是“四新”背景下微专业建设的内在逻辑,它通过实现知识的整合,为培养多元化、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了可能。应用型本科院校需敏锐把握学科交叉的阶段性特征,设计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实施灵活的教学模式,并优化评价体系,以期在“四新”建设的潮流中构建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微专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发展驱动微专业课程改革
“四新”建设的进程中,课程改革作为教育创新的核心环节,对于微专业建设的推进至关重要。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面临挑战,它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结构和技能需求,以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能适应未来发展的学生。创新发展驱动的课程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创新是基础。在微专业设计中,需要将“四新”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能纳入课程体系,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行业实践技能。例如,新工科的微专业可以引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新医科微专业则应关注基因编辑、远程医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新农科微专业可以结合精准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新文科微专业则强调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如大数据分析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与个性化是关键。微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让学生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不同的模块,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课程之间应有机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的教学能力,能够将不同领域知识融合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评价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是课程改革的保障。评价应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成绩,而是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考、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应为微专业课程评价的主体,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持续改进,同时通过考核学生参与项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其知识应用能力。
创新发展驱动的课程改革是微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更新课程内容、个性化课程结构、创新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四新”建设的背景下,应积极推动课程改革,以微专业为载体,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产教融合重塑微专业教育模式
产教融合是“四新”建设背景下微专业教育模式革新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一逻辑下,教育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将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以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产教融合不仅要求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更强调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构建协同育人的新生态。
产教融合推动微专业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多样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基地、设立企业课程、聘请行业导师、开展实习实训、推行学徒制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深度对接。例如,新医科微专业可以与医院合作,设立临床实践课程,让学生在临床环境中学习医学知识,培养临床技能。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产教融合推动微专业课程模式的创新改革。以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为代表的新型课程模式,能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微专业中,可以设置校企合作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通过引入企业导师,将行业需求直接融入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实际,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还促进了评价模式的改革。评价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笔试和实验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的考核。例如,新文科微专业可以设置项目展示、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四新”背景下,产教融合重塑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的教育模式,通过实现实践教学的核心地位、多样化校企合作、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以及改革评价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确保学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具备竞争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建设优势
(一)敏捷设置、灵活调整,紧密对接社会需求
在“四新”建设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微专业建设拥有显著的优势,微专业的核心特性是其快速响应能力和适应性,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迅速捕捉并满足新兴领域和行业的需求。
微专业的设置过程相比传统专业更为敏捷。由于微专业通常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技能,其设计和实施阶段无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学科体系的构建和验证。这样,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在短时间内响应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开设相关微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或新能源技术。这种灵活性使得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
微专业能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行业需求常常发生迭代,而微专业可以迅速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这些变化。例如,当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时,新医科微专业可以迅速新增人工智能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课程,确保学生能紧跟行业前沿。这种动态调整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保持竞争力。
微专业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和市场需求,灵活选修不同的微专业模块,这使得他们既能专攻某一领域,又能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多元化的工作环境。这种个性化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是微专业在“四新”背景下的一大优势。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四新”背景下,通过微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能够迅速响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出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知识创造、技术共享,推动多方协同育人
在“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微专业建设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创造和共享,通过多方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协同育人机制强调开放性、合作性和共享性,旨在打破教育、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微专业建设鼓励知识的创新生成。通过使“四新”领域的前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研究,探索新知识、新技术。例如,在新工科微专业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将学术前沿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驱动,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微专业教学过程中,技术共享成为关键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允许学生接触并使用行业内的先进工具和技术。例如,新医科微专业可以与医院、医药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直接使用最新的医疗设备和数据分析工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行业前沿技术,也有利于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培养技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资源的跨领域整合,推动多方协同育人。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多方合作,微专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课程资源以及丰富的实践平台,如实习、联合培养、协同研究等。这种整合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促进了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四新”背景下构建的微专业,通过知识创造、技术共享实现多方协同育人,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也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于我国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三)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突出人才培养应用性
在“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的建设逻辑与实践路径尤其强调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旨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产教融合是指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而科教融汇则是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两者共同构成微专业建设的核心优势。
产教融合的实施强化了微专业教育的应用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设计微专业课程,确保学生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相关。通过设立实训基地、企业课程、聘请行业导师等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学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这种产教融合的实践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适应职业环境,也能够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科教融汇使得微专业教育更具前沿性和创新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方法融入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例如,新医科微专业可以结合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尝试最新的医疗技术。这样的科教融汇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培养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接纳和应用能力。
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还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微专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而是采取项目式学习、工作室模式等实践性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知识。例如,新农科微专业可以设计绿色农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以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四新”背景下,借助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策略,构建出以应用性为导向的微专业教育模式。这一模式通过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及科研成果的紧密对接,不仅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数字资源、智能网络,推动教学方式变革
在“四新”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领域的关键驱动力,数字资源和智能网络的广泛应用正深刻地改变着高校的教学方式,也为微专业教学方式的应用提供了便利。这些变革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从而推动了微专业教育的创新与优化。
数字资源的丰富性与易获取性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的壁垒,为微专业教学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在线课程、电子图书、开放教育资源等数字化内容的广泛使用,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拓宽了他们的学习视野。例如,在新文科微专业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学习跨文化的沟通技巧,或者在新工科微专业中探索最前沿的人工智能算法。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使得微专业的课程设计更加灵活,能够快速响应学科发展和行业需求。
智能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模式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在线教学平台和智能教学工具的出现让教师能够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教学。例如,借助智能题库和在线测验,教师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辅导。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广,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和深度学习,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智能网络技术促进了教学资源的全球化共享。微专业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合作,能够获取到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跨文化的学习体验。例如,新医科微专业可与国际医疗研究机构合作,让学生了解全球最新的医疗实践和研究成果。这种全球化的视野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智能网络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协作学习的平台,通过项目协作、在线讨论等方式,促进了知识的共创和分享。在新农科微专业中,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区,与不同地域的农业专家和同行交流,共同探讨绿色农业的新技术、新理念。这种网络协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四新”背景下,数字资源和智能网络的整合运用,正在重塑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字资源、互动化教学模式、全球化合作和创新评价体系,微专业教育正在迈向更加个性化、高效和国际化的未来,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知识经济需求,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建设的路径
(一)调研人才需求,做好顶层设计
在“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中,调研人才需求、做好顶层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这种前瞻性的工作不仅能够确保微专业的设置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能为学生提供与未来职业紧密相连的教育。因此,高校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市场进行深入剖析,以明确微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高校应与企业、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紧密合作,定期开展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这一过程,可以了解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领域对人才的具体技能要求、知识结构以及未来趋势,为微专业的定位提供实证依据。例如,新工科可能需要关注编程能力、人工智能技术、数据科学等领域的技能需求,新医科则要关注生物信息学、精准医疗和远程诊疗等技术在医疗岗位上的应用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将调研结果与国家政策和教育战略相结合,确保微专业与国家发展方向相吻合。例如,“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新医科微专业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的医疗人才,而乡村振兴政策则强调新农科微专业要培养既能应用现代科技,又懂农业经济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顶层设计时要兼顾国家战略与地方特色,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微专业设置。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结合国家教育政策,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准确把握未来人才需求,从而做好微专业的顶层设计,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深入行业企业,交流合作意向
在“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中,深入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交流合作意向是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推进微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还能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当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高校应主动出击,与各类企业,特别是处于“四新”领域前沿的企业建立联系。这可以通过组织定期的校企交流会、研讨会,或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进行。通过这些活动,高校与企业可以共享信息,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为微专业建设提供精准的指导。
高校应鼓励教师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项目。教师可以与企业共同设计实践课程、研究课题,甚至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这种合作不仅可以将最新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还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实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建立企业导师制度也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企业导师可以定期来校授课,分享行业经验,或者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创新项目等,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提前了解行业动态,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为促进产教融合,高校应推动校内实践平台与企业资源的结合。例如,设立校内实验室,与企业共享或共建产学研平台,使学生能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同时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研发项目中。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升专业技能,增强实践能力。
高校还应定期评估与企业的合作效果,根据反馈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这包括定期收集企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反馈以及对合作项目的评估,以确保微专业建设始终与行业需求保持同步,并且能不断适应社会变迁。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交流合作意向,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能够确保微专业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前沿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这种深度合作机制对于培养符合“四新”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三)针对人才需求,设置核心课程
在“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设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步骤。微专业定位明确后,课程的设计需紧密围绕人才培养需求,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核心专业知识与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为此,高校需遵循以下原则和策略来设置微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内容应当紧密贴合“四新”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趋势。应明确微专业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或新文科中的具体定位,然后聚焦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应用和行业实践。例如,在新工科的微专业中,可以设置关于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在新医科中,可开设基因组学、精准医疗、远程医疗技术等课程;新农科则可以涵盖生物技术、智能农业、农业信息化等课程内容;新文科则应强调跨学科交叉,如数据驱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媒体传播策略等。
课程结构应体现模块化和个性化。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微专业可提供不同模块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让他们在掌握核心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根据个人需求和行业趋势进行个性化拓展。模块化的课程设计也可以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设计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不仅应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通过实验室实践、企业实习、项目合作等环节,让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合作,引入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或者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对于增强课程的实践性至关重要。
课程设置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行业需求。教学中,不仅需要定期更新微专业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动态,还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毕业后仍能自主更新知识体系,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
针对人才需求设置核心课程,需要紧密结合“四新”背景,强调课程的前沿性、模块化和实践性,体现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和灵活性。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确保学生通过微专业学习获得跨学科知识,掌握前沿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满足未来社会对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四)联合行业企业,建设师资队伍
在“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建设的实现路径中,联合行业企业,建设一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素养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微专业教育质量与行业需求相契合的关键。为此,院校应采取一系列策略,包括引进、培养和激励行业专家,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
高校应建立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或客座教授,参与微专业的教学与指导工作。这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还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实际工作场景,增强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新工科微专业可以邀请人工智能领域的工程师作为客座讲师,分享产业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和实践机会,提升教师的行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这可以通过设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让教师定期参与企业项目,了解行业动态,体验实际工作环境,从而将最新行业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同时,企业也可以为教师提供项目指导、课题合作等机会,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优化师资结构,强调跨学科和综合性能力,是微专业建设的另一重要环节。学校应招聘和培养具备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尤其是那些能够将“四新”领域知识融合的专业人才。这种跨学科的师资力量能够设计出更具创新性的课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多变的就业市场。
激励机制的建立是保持师资队伍活力的关键。高校应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承担企业项目、提升教学质量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这包括但不限于职称晋升、科研经费支持、荣誉表彰等,以激励教师保持与行业的紧密联系,持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以适应“四新”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师开展微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如项目式学习、案例研究等,也包括与“四新”相关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还能促进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通过联合行业企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构建一个既具备深厚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能够将行业需求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教育,培养出适应“四新”背景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双重需求。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对于微专业教育的长期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它确保了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五)整合校企资源,拓宽实践平台
“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中,整合校企资源、拓宽实践平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实践平台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在真实的产业环境中接触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与行业需求保持紧密联系。为此,高校应采取多维度的策略,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体系。
高校应与企业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空间和机会。这样的基地能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接触和使用行业内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从而提高其专业技能。例如,在新工科微专业中,可以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设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工业4.0的关键技术。
实施“双导师制”是整合校企资源的有效方式。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生实践的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或课题。双导师的指导不仅能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还能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行业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同时,高校应推动企业实习常态化,鼓励学生在学期间到合作企业进行长期或短期实习。实习既能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职场环境,也有助于他们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了解岗位需求,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
高校应利用项目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研发项目中,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可以通过设立校企合作项目基金或设立“产学研”项目,鼓励学生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
加强与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的联系,参与行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解行业动态和未来趋势的窗口,同时也能为学校与企业搭建沟通的桥梁。这些活动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也有助于高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计划,确保微专业教育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整合校企资源,拓宽实践平台是微专业建设实践路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高校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也能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推动高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微专业的建设以及实践,不仅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有重要意义,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人才提出的要求。未来还需要不断优化微专业的教育体系,构建具有较强影响力以及特色的微专业品牌,为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梁昌慧, 郗艳华, 张玉叶,等.“双万计划”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3(9):33-35.
[2] 张美佳, 张永鑫.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大学(思政教研),2024(6):98-101.
[3] 张君诚, 龚兵丽, 许明春.底色、成色和特色:应用型院校的一流本科教学建设[J].教育评论,2024(3):59-64.
[4] 罗飞飞.“大智移云”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2):129-131.
[5] 陈杰, 倪颖.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海外英语,2023(24):98-100.
[6] 刘涛.“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3(7):148-151.
[7] 王金龙, 张晓莉, 牛胜芹.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对外经贸,2023(4):157-160.
[8] 史芳芳.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6):236-238.
[9] 赫兵, 姜龙, 王帅, 等.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农业院校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思路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9):85-91.
[10] 蔡昌茂, 史庆南, 焦丽丽.面向新工科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产业创新研究,2024(4):178-180.
(责任编辑:刘洁)
*基金项目:2022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委托项目,“‘四新’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新基建’实践路径研究”(SJGZ20220164)。
作者简介:张萍(1980—),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