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课程。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场所。“大思政课”在高校建设不仅是对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而且是对高校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的优化升级,是高校高质量培养人才的体现。“大思政课”在高校建设中存在教材体系建设、实践教学难拓展、教师队伍难建设、课程群难融合等方面的难点。为此,要通过开发数字教材、加强教学实践、建强教师队伍、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配合,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在高校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难点;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2"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88-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1]。要完善高校“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需解决好各课程与“大思政课”融合的问题及其他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教学上能否相辅相成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推进“大思政课”在高校建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及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分析“大思政课”在高校建设存在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推动“大思政课”建设。
一、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意义
(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大思政课”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支撑,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强化“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精神上得到激励,在行动上得到指导,为其成为社会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大思政课”建设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素养、构建学生的使命担当、完善大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能够为其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及理论指导。因此,要始终坚定“大思政课”的引领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既有道德修养又有专业才能的国家栋梁之材。
(二)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创新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坚持以创新“润心”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讲好思政课要注意方式方法,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思想方法。“大思政课”建设,意味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教育理念的更新转化为实践教学的改革,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力量。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取得成效,但仍需优化教育环境,实现课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形成协同联动的育人生态,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三)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并在全国两会上首次提出“大思政课”的原创性概念,其提出致力于培养更多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4],并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5]。因此,高校在培育时代新人时,愈发需要在立德树人上下功夫。高校“大思政课”要在立德树人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关键是要从“重视与否”“适应与否”“能否做好”出发。“大思政课”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用其铸魂育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
二、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难点
(一)教材体系建设难点
教材体系建设是“大思政课”实施的重要基础。它不仅为“大思政课”提供了内容支撑,有助于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专业体系、教材教学体系建设,全面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系统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体系”[6],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7]。说明加快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教材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载体,当前,随着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面临着挑战。首先是新媒体技术与教材融合的挑战。传统的教材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材,学生难以通过自身的理解去提取知识。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更乐于通过新媒体去获取知识,而从新媒体渠道获得信息良莠不齐,因此如何将新媒体与教材结合,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成为一大挑战。其次是教材体系建设存在不足。部分教材内容未能及时跟进时代主题和社会变化,影响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二)实践教学创新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8]。这说明要重视“大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将教学场域向社会大课堂拓展。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学生将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化、记忆化、实践化,加强实践教学是教学的方法论基础。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难题。首先,存在网络教学平台运用不足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允许资源共享、支持互动和协作学习、能够实现个性化学习等。当前,部分教师在授课中仍以电脑、投影仪和课件的传统方式,这些方式未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有待深化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应丰富多样,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的问题仍然出现。一是存在“形式化”倾向。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采取“形式化”的应对策略,仅满足于活动形式的到位,未能深入探究其对学生思想、行为及价值观产生的实际影响。二是存在重“观察”、轻“参与”的现象。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实际的操作和体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仍有部分实践教学活动仅限于参观、旁观等被动形式,学生的参与度不足。
(三)教师队伍建设难点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实现思想政治目标的关键,是“大思政课”建设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9]”。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能担大任、可堪重任、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在“大思政课”建设中的地位,要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首先,尚未形成完善的思政课教师平台。“大思政课”强调整体性原则,思政课工作涵盖学校各个部门和全体师生,间接性地为广大师生提供皆可成为思政教育参与者的机会。其次,存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兼顾不均的情况。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主要的工作任务,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和塑造价值观的基本途径,科研是推动知识创新、促进学科发展、提升学术水平的关键活动,统筹兼顾两者是高校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由于现行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往往偏重于科研成果的量化指标,相对忽视了教学质量的定性评估,因此教师在职业发展压力下倾向于投入更多资源于科研活动。
(四)课程群融合难点
“群”是指同类相聚,思政课程群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延伸,强调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协同效应,侧重于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以及课程实施的系统化。不同课程相互结合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思政课程群融合不仅要从党史、新中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等过去的历史层面延伸;还要从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伟大实践、抗疫精神、抗洪精神、建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等层面延伸。由此可见,课程体系不只是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是将过去的历史事实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相结合,主科科目与其他科目相融合。在思政课课程融合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难点问题。首先,部分教师可能会对课程群理解不充分,一时难以转换自己的备课内容。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能将传统课程与新设课程结合起来,导致主科科目与其他科目的课时比例失衡。其次,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缺陷。协同育人机制对“大思政课”建设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它要求各部门、教师、学生等主体形成有效的配合、沟通、协调、监督等工作机制。
三、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开发数字教材,加强教材规划和管理
教材体系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重要途径。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各学科教材体系中,形成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面对当前教材体系建设存在的难点问题,需开发数字教材,加强教材的规划和管理,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开发数字教材。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应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丰富的新形态教材,开发数字教材,使其能够适应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的新需求。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和推荐一批科学权威实用的课件、讲义,推动一线教师统一使用。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建设,推出一批思政“金课”。其次,加强教材规划和管理,提升教材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教材体现的问题在于如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反映最新的社会动态和学科前沿,提高教材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一是加强教材的规划和管理。根据教育部相关政策和文件,明确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整体规划、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材建设。同时,加强教材管理制度建设,确保教材编写、修订、审核、出版发行等各环节管理要求的落实。二是针对教材内容陈旧、水平不高、原创性不足、修订不及时的问题,定期更新教材内容,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社会需求,确保教材的时代性和适应性。
(二)提高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频率,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需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方式向现代化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10]。“大思政课”在高校建设的关键在于引领学生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将所学的知识融入社会生活中,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合,发挥“大思政课”广泛育人的作用。首先,增加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频率,创造性运用网络新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深入应用,为线上网络教学提供了便捷灵活的途径,运用网络新技术成为“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革新的关键策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11]。“大思政课”立足于数字时代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当前教育部牵头建设了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集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将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网络技术,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增强实践教学的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12]。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活动相结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精选当下的志愿素材,讲好志愿精神内容,提升志愿理论的吸引力。此外,拒绝“走马观花式”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观摩见习、模拟教学、集中学习等形式,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提升实践效果。
(三)建强“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的选配、培养和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13]。这表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对加强“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培养教师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标准。“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强有利于高校铸魂育人工作的稳定开展,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要从选配、培养和考核三个方面着手,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培养一支政治上可靠、业务上精通、教学上高效、育人上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首先要优化配选机制。思政课教师既要有高尚的师德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创新思维。思政课教师选配过程中,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的综合考察。其次要完善培养机制。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在培养思政课教师时,要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方法能力。最后要建立更加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制度,依据人才的岗位要求和职责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和侧重点的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加大教学质量在评价中的比重。通过调整现有的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在教师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中占有适当的比重。
(四)加强顶层设计和协调配合,推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引领
加强顶层设计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保障;协调配合是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效途径。要坚持系统观念,进行统筹规划,持续优化思政课教学体系,推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引领。首先,加强与其他课程的协调配合,把“大思政课”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效整合,确保它们在目标和发展上保持一致,协同推进。在教学内容上,从中国故事中寻找优秀的先进事迹融入教学内容。主要可以围绕新时代“伟大精神”、先进英雄人物等事迹。如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劳模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其次,家庭是学生成长和生存的首要基地,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主要平台,社会是体现学生交往、发展的“检验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14]。因此,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着力打造一个教师与学生互动、家庭与社会合作、课堂内外联动、校园内外结合、传统与现代教育手段互补的立德树人新格局。此外,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协调配合,开门办好“大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利用各级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场馆),如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遗址纪念碑、纪念园等,开展现场教学专题;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和网络渠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和利用各种社会活动和文化活动,开展实践体验教学。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善于用好“大思政课”,做好思政课这篇“大文章”。“大思政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思政课”在高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难点剖析和对策制定,可以有效地推动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更多合格的时代新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33-197.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24-9-6.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4][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
[6]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4-5-6.http://(www.gov.cn)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12/content_6919662.htm.
[7][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8]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9]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八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N].中国教育报,2023-06-08.
[10]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
[1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3]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14]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280.
(责任编辑:孟冬冬)
*基金项目:2023 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广西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意识形态斗争本领提升研究”(23FDS008);桂林理工大学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GUT23FC19)。
" "作者简介:李海萍(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