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人才,推进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夯实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大局的必然选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聚焦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匹配,切实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红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84-0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1]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在重大决策和相关文件中,反复强调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地位,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地发展。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职业教育必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改革与创新,培养更多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赋能。
一、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关联
(一)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技能需求的耦合
职业教育担负着创新、积累与传承国家技术技能的主要任务,需要及时了解掌握新技术的突出优势、潜在价值、应用场景和推广成效。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技术革新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扎实掌握技术理论和技术技能为导向的传统职业教育观念会不断向技术创新、技术多元、技术复合化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其中具备创新思维、高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会更受欢迎。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传统职业教育内容发起了冲击,新的教育模式要及时反映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坚持“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形成衔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真正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源头上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基本技能和协作创新能力。[2]
(二)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职位要求的耦合
职业教育能对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新的职位要求提供支持,通过构建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之间深度对接的专业设置方式,建立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特点、符合职业教育培养规律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职业教育会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针对受教育者年龄特点、就业结构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建立灵活开放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职业教育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职业准备、职业选择和职业转换所需要的知识技能。[3]
(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形成途径的耦合
中国正在进入以数字技术为通用基础技术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已有产业要升级、新兴产业要发展、前沿产业要培育。[4]对职业教育来说,服务新质生产力技术转化应用成为新的关注重点,需要努力搭上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快车道,通过教育实践加快技术技能积累,进行差异化人才培养,缩短劳动力市场向教育系统的反馈,着力使新的复合型人才在不同领域创造价值的能力持续提升。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亟待在应用领域大力推广新型技术,离开推广应用,就不可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职业教育通过搭建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与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的合作,以科教融通推进技术创新路径,形成多种类型的研发创新合作平台,以更高质量及更高知识含量的协同创新、整合创新、迭代创新、开放创新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或自主研发新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5]
二、职业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难点和困境
(一)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匹配
尽管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甚至一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6]首先是以普通教育思路抓职业教育。一些职业院校按照普通高校的模式进行办学,由于理念上的偏差和对职业教育规律认识的不足,偏离了职业教育应有的办学方向。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迎合升学要求,部分地区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向普教倾斜,甚至出现合并升级原有的重点、骨干职业院校,在经费投入、职称评聘、设备配置等方面优先考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地位相对较低。其次,大众对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的偏见导致职业教育受青睐程度较低。因此,很多职业院校在招生方面存在瓶颈,一定程度上出现只有差生才去职校的尴尬局面。最后,受“唯学历论”的影响,职校毕业生在就业择业方面会遭受歧视,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社会地位均低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和服务一线的劳动者做出的成就没有得到社会相应的认可。
(二)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匹配
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配备方面还存在同质化、竞争性现象,对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长远发展亟待做出更好的统筹规划。首先,部分职业院校专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需要,专业的重叠和滞后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没有充分凸显职业教育的专业特色,职业教育的品牌打造缺乏动力。职业教育中大规模班级授课模式的缺陷逐步显现,职校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分离,学校很难做到专业上的“宽进严出、高度匹配”,直接导致职业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大众化、批量化培养出的人才普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且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其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和双重性。职校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知识,更要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针对上述标准,“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不均衡一直是职业教育需要破解的难题。最后,职业院校教师整体的科研水平与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和学,科研工作相对式微,教师的科研素养难以胜任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在新课开发、课程标准实施方面出现短板,最终体现在职校毕业生只有动手技能,欠缺创新思维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7]
(三)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匹配
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部分职业院校在办学中弱化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过度强调升学率,偏离了职业教育以实践需求为根本的初衷。首先,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主渠道的职业教育没有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自身价值,教育理念和教材选用调整不及时,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不广泛、不全面,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及相关技术要求对接不紧密,工学结合缺乏有效的实际参考。其次,一些职业院校受市场化思维驱动,过分追求经济效益,通过扩招和盲目跟风设置热门专业来迎合市场的短期需求。面对这种社会现实,职业教育的规模虽然逐渐扩大,但是真正培养出满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求的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考虑,这一趋势值得深思。最后,职业教育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略了对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职业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和文化基础教育上缺乏深度融合,间接导致学生职业认同和职业自信不强,在培育学生爱岗敬业、严谨规范、灵活创新的工匠精神方面还待提升。[8]
(四)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匹配
职业教育是跨界教育,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制度优势和市场规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还未完全发挥作用。首先,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初、中、高三个层次的教育体系,但是三个层次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课程内容没有做到递进延续,加之各个阶段培养目标条块分割,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完全规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连接与互补也不充分,致使职校毕业生缺乏继续深造的可能。其次,新质生产力蕴含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开放协同的发展理念,但职业教育中职业培训的社会功能尚未完全体现,国家所提倡的终身教育理念还未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充分应用,全民学习、自主学习的终身教育教学网络尚未形成,学习者持续学习和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力需求还待提升。[9]最后,职业教育宏观层面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有赖于行业组织积极参与,新质人才的培养需要相关企业在微观层面参与教学标准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深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不充分导致职业教育存在“去行业化”现象,宏观、微观方面的指导不到位,加剧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不适应性。
三、职业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一)以教育赋能产业发展为导向,提升对职业教育的认知
职业教育要面向新兴行业的人才缺口,将教育链条延伸至高精尖技术创新、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等板块,通过科技、产业、教育的相互促进和同频共振,形成高技能人才增长极,将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新兴人才。[10]第一,构建内部通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建立从中职、专科、本科,甚至更高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拓宽高层次职业院校的招生通道,为职校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在某些急需人才的职业领域,实行中高本一体化贯通培养,提升职业教育含金量,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开展工学交替、双元制、终身技能训练等学习方式灵活的职业教育,打通一线劳动者纵向有阶梯、横向可转换的继续学习深造路径,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第二,社会认同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全社会要形成尊重技术技能人才,尊重职业院校师生,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误区,为技术型人才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让技能型人才有更可观的收入,让手握一技之长成为普遍的价值追求,从法律意义上确定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彻底扭转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地位。第三,要破除“唯学历论”,从制度层面为新质人才提供支撑,搭建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学分、课程及生源转换平台,打通普教与职教联合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渠道,更新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明确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尝试学历资格证书和技能职业资格证书互认机制,切实推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培养使用待遇相结合,让技术技能人才拥有与创造价值相匹配的获得感。
(二)以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为定位,建立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未来,要统筹职业教育、科技、人才的协调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第一,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类课程,开发有针对性的小班化教学,使课程开设趋于精准。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代发展和产业需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加强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就业、创新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第二,完善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培养体系,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据实际需求,采取灵活的职业院校教师聘任制度,加大职校教师聘用自主权,与企业进行联合,倾向于招收具有实践经验,具备“双师”素质的精兵强将到职业院校任教,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不断扩大兼职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兼职教师比例,设法打通企业技术职称与职校教师职称的转聘、互认通道,使职业教育的师生比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第三,职业教育应将科研视作与教学同等重要的常规工作,经常组织教师的科研能力培训,促进教学、科研同步发力。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定期更新培养标准,创新教育模式,充分开发利用数字化资源,重点促进教育与产业、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的衔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11]
(三)以产教融合驱动职业教育改革,实施工匠精神进校园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要勇于变革职业教育的办学、教学及实习实训方式,让产业发展和职业教育在实践探索中不断融合升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第一,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要着力创造产教融合、行业实习的机会,不断寻找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结合点与平衡点,突破教学实施与职业需求分离的界限。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训培养,安排学生到具体工作岗位顶岗实习,主动参与到真实的职业角色中去,强化学生的跨界视野和协同合作能力,通过双轨制管理,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与未来面向的岗位需求一致。第二,推进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由校企联合制定,教学任务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学生考核由校企共同完成,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发教学模块,制定学生学业合格标准和符合实际的现代学徒制教学管理制度,实现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目标。第三,职业教育要倡导工匠精神,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起来,通过职业院校与工匠学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链接互动,形成一套系统化、哲学化教学的思维和方法,将工匠精神中所蕴含的道技合一、传承创新的品质发扬光大,培养凝聚中国力量的工匠人才。[12]
(四)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重塑职业教育新形态
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人才类型角度讲,不同阶段、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让学生具备必须和够用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第一,各级各层次职业院校要明确定位,发挥“双高计划”学校的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分类招考制度,规范“中、高、本”招生专业目录之间的对接关系,将生源层次的专业课程和技术技能考核纳入升学考试科目,保障衔接培养质量。在贯通培养方面,适当增加院校参与数量,拓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职普融通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第二,加强职业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活动、国际职业技术教育论坛、技能大赛等途径加强同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骨干职业院校“走出去”,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将适应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引进来”,既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也分享中国职业教育的智慧。第三,筑牢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落实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的理念,继续强化“1+X”证书制度、混合所有制办学制度、职教集团办学制度等,使职业院校专业与地区、产业、企业需求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营造更加宽松的职业教育环境,鼓励类型多样的发展模式,创新产业链、科技链、教育链相互驱动的人才培养新形态。
职业教育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把先进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推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双向互构,逐步形成面向全体公民、贯穿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催化产业变革、加速创新驱动的策源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和多样化成才需求,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汤霓,曾天山,唐以志.发展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如何赋能[N].中国青年报,2024-04-01(7).
[3]郑蓓,阮红芳.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2):12-21+38.
[4]林毅夫,王贤青,等.新质生产力:中国创新发展的着力点与内在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4:147-157+231.
[5]彭绪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发展路径与关键着力点[J].经济纵横,2024(3):23-30.
[6]贺耀敏,丁建石.职业教育十大热点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56-57.
[7]童世华,崔延强.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理论逻辑、实践困境及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4(6):62-69.
[8]刘立新,周凤华.新职业教育: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76-92.
[9]孙慧哲,徐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同困境及解决策略——基于“主体—过程—结果”协同治理分析框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7):77-83.
[10]王飞,韩晓媛,陈瑞华.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OL].当代经济管理.https://link.cnki.net/urlid/13.1356.F.20240228.1804.002.
[11]张培,南旭光.伴生与耦合: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OL].高校教育管理.https://doi.org/10.13316/j.cnki.jhem.20240409.005.
[12]刘建军.工匠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0:277.
(责任编辑:孟冬冬)
作者简介:杜彦佳(1983—),女,硕士,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群团教研部,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