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跨学科主题学习倡导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对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聚焦“立定跳远交互式美育课”这一创新模式,将美术教材元素与体育活动有机结合,从教材融合、课堂融合、作业融合、评价融合四个方面,探寻小学体育与美术跨学科融合的实践路径,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与美术学科融合的育人功能,并提出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小学体育;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实践探索
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引领下,学校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为小学体育教学赋予新价值。跨学科融合教学在新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立定跳远交互式美育课”为例,将美术教材中的元素与体育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促进体育与美育的深度融合,旨在为小学体育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并为小学体育与艺术美学的融合提供实践指导。
一、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概述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每天一节体育课”政策使小学体育教学步入新发展阶段。体育课时增加、教师授课频次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强度加大……如何让体育课堂更丰富有趣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跨学科融合教学应运而生,成为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关键方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鼓励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多学科元素。跨学科融合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整合,打破学科界限,以更整体性、情境性和探究性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美术课程中的节奏、形态、色彩等艺术元素为体育活动赋予美感。体育与美术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维学习体验,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身体运动中感受艺术韵律和空间变化。引入美术“动态”表现力,有助于学生掌握体育动作节奏与韵律,感知和创造美感。教师可在体育课堂灵活运用美术表现手法,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真实情境和问题驱动教学,让学生将美术知识应用于体育活动,在实践中获得更加立体的学习体验。
二、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体育与美术融合教学的意蕴
在跨学科融合教学的视角下,将小学体育与美术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有助于实现多学科的协调发展与互补。
1.舞动身心韵律,绘出艺术华彩
在跨学科融合的视角下,将体育与美术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协调能力的培养,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运动形态美感的独特渠道。体育与美术的融合,使得肢体动作与艺术表现相得益彰,学生在动态运动中感知形体的韵律与美感,通过视觉艺术将这种感知进行创造性表达,在运动中体验艺术之美,在艺术中找到运动活力。
2.美学观照运动,韵律共鸣心灵
跨学科融合教学将体育与美术巧妙结合,通过美学视角观照运动,不仅让学生在身体训练中体验美感,更让他们深入感知运动中的力量、节奏、韵律等美学元素。美术赋予运动更丰富的表现力,学生在肢体韵律中寻找美感,在艺术创作中呈现运动之美,培养创新能力与审美意识,在运动与艺术共鸣中全面和谐发展。
3.素养涵育全人,多维铸就成长
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使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受到冲击,教师需转变单学科教学理念与行为,推动学科融合教学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与美术相互渗透,学生在运动中感受艺术流动之美,在艺术创作中展现运动的力量、节奏与韵律,形成一种独特的学习体验,培养了对审美与运动的深度认知,实现素养涵育与全人发展目标的统一。
4.融合创新课堂,描绘未来蓝图
跨学科融合教学创新为未来教育带来启发和无限可能。体育与美术相结合,不仅丰富了课程形式与内容,还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多元潜能。课堂在体育与美术的有机融合中焕发出新活力,学生既能在运动中感受艺术之美,又能在艺术创作中展现运动节奏与韵律,为未来教育描绘出一幅多彩蓝图,为自身成长奠定广阔基础。
三、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体育与美术融合的实践策略
在小学教育中,体育与美术的跨学科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教材资源的整合、课堂情境的创设、作业联动的设计以及评价体系的创新四个方面入手,开展富有实效的融合实践策略。
1.融汇艺体教材资源,展示多元教学活力
在小学体育与美术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与美术教师紧密协作,充分运用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资源,将体育与美术特色有机结合,构建了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多元化课堂。在立定跳远与美术的融合课程中,设计“艺韵跳环”主题,巧妙地将体育中的动态运动与美术的静态观赏结合起来,为学生打造出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运动场景。这一主题紧密契合了三年级美术下册中的“动起来 动起来”一课,通过动画效果和分解动作的视觉体验,为立定跳远教学提供了自然的连接,让学生不仅能在运动中体验美感,还能通过动作感知艺术的韵律与动势,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在具体实施中,体育与美术教师密切配合,精心布置跳远场地,将字画设计成辐射状的“跳环”,运用美术教材中的色彩搭配和视觉引导设计,吸引学生关注。课程开始,体育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热身拉伸活动,配合节奏舒缓的背景音乐,营造放松且专注的运动氛围。随后,体育教师讲解立定跳远的分解动作要领,强调动作规范性和协调性,并将分解动作组合训练与美术课中的动画效果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视觉暂留”效果,理解动作连贯性和跳跃姿态美感。
同时,美术教师在跳远练习中引导学生以艺术视角观察“艺韵跳环”的色彩和构图设计。在每次跳跃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跳跃体验,启发他们将跳跃动作与跳环上的图案和色彩进行联想,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色彩运用和构图的形式美。比如说,美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跳环的色彩搭配来思考跳跃过程中如何呈现动静结合的视觉效果,更好地体会跳环所传达的艺术韵律和跳跃姿态的美感,从而巧妙融合美术教材中的“动起来 动起来”内容,让学生体验到美术与体育的双重魅力。如此,“艺韵跳环”实现了体育与美术的深度融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跳跃技巧和协调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色彩感知和审美理解,充分激发了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2.情境引领美育课堂,演绎运动审美之美
情境创设是立定跳远交互式美育课堂中联系体育与美术的重要纽带。“艺韵跳环”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境加持的美育课堂,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艺术之美。课程设计以三年级小学美术教材中“动起来 动起来”主题为基础,将其融入跳跃运动之中,帮助学生建立色彩和构图的直观认知。
课堂初始,美术教师布置跳环场地,结合教材色彩知识为跳环赋予颜色,并描述这些颜色所传递的情感,如红色的活力与力量、蓝色的宁静与专注,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色彩所代表的情绪。体育教师则带领学生在色彩区块中进行热身活动,并讲解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让学生熟悉跳远的基本动作,并建立对色彩的基础审美认知。美术教师还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的跳环对场地的装饰作用,领会色彩布局对空间的美化效果。
随着学生逐渐熟练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课程进入连续跳跃环节。体育教师通过随机点名不同颜色的跳环,组织学生按照指令进行连续跳跃训练,进一步强化跳跃时的姿态与节奏感。美术教师在学生跳跃时提示观察色彩组合,引导他们通过视觉感受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与协调关系,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颜色的搭配和层次变化来营造视觉美感。
最后阶段,体育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规划跳跃路径,并根据跳环的颜色布置和构图特点,以最少跳跃次数到达目标。美术教师则鼓励学生在选择路径时考虑色彩的搭配与构图美感,通过自主选择跳跃路径,学生在运动中逐渐形成了色彩搭配和构图的审美意识。通过体育教师对动作规范与跳跃策略的指导,以及美术教师的色彩、构图引导,学生在“识色彩、跳色彩、讲色彩”的互动中既强化了对动作的控制力,又感受到艺术的表现力,最终实现体育与美术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
3.巧设作业联动体艺,激发创意跃动灵感
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在课堂上彰显其独特魅力,也在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中得以延续。在作业的设计中,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与美术能力水平,采用分层策略,灵活调整立定跳远的跳跃距离与难度,使学生在作业练习中找到适合自身的挑战,达到充分锻炼与自我提升的效果。融入互动与合作的理念到作业设计中,通过小组合作、团队竞赛等形式,使作业成为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平台。
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注重课堂反馈与评价的持续跟进,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美术审美表现提供及时、具体的指导,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找到提升空间。同时,还通过跨学科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与创作,如要求学生以立定跳远的动作表现某幅字画的情感主题,或者在美术作品中融入跳远姿态的线条美感与动势,实现艺术表达与体育动作跨界交融。这种体艺结合的作业形式,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美学视野,还激发了他们的灵感跃动与创造热情,展现出体育与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丰富内涵与教育价值。
4.创新多维评价体系,激励全面素养成长
“艺韵跳环”教学模式营造趣味与挑战共存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激发了课堂活力。学生在连续跳跃、远近结合及自主选择路径等多样化练习中,不仅锻炼了跳跃技能和身体协调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策划能力。通过与字画的互动,学生在运动中直观感知色彩、构图和作品背景,提升了审美素养,实现了在体育运动中对艺术之美的深层次体验与表达。
为提升教学效果,基于此创新模式进一步设计“立定跳远”表现性评价流程,主要涵盖体育与美术的核心素养指标。体育评价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具体考察体能状况、运动技能、比赛展示、锻炼意识、健康知识运用、情绪调控和体育道德等方面;美术评价则侧重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全面衡量学生的艺术认知和表达力。评价体系设计了多维反馈机制,包括参与态度、小组合作、问题引领和课堂展示四个维度,分为一星、二星、三星等级,分别对应“全部完成”“基本完成”和“初步完成”,确保对学生表现的准确评估。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获得多维度的反馈,既关注技术和艺术理解,又强调合作与成长。这一评价体系帮助教师全面考查学生在体育和美术上的多维表现,并提供针对性反馈,促进学生在自我反思、互评和教师点评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最终实现艺体素养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体育与美术的融合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体育与艺术的协调发展。“立定跳远交互式美育课”充分展现了“艺韵跳环”教学法的独特优势,既培养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又激发了他们的艺术感知与审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本文系常州市武进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立项课题“基于任务驱动的体育与艺术融合共育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wjk2023-17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阿囡.小学“五育”融合育人体系构建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3(08):120-122.
[2]黄敏洁,刘捷,王丹.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小学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J].人民教育,2024(11):67-70.
[3]黄碧珊.小学体美音课程的合作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24(02):95-97.
[4]罗智文.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美术与体育融合教学研究——以《那一刻的我——活力大课间》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4(15):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