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的地方探索

2025-02-20 00:00:00仁青道吉
中小学班主任 2025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

[摘要]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入手,分析其融入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现状,进而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以甘南州为例,通过多学科融合、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培训等,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和情感认同。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育人实践

如何于多元文化交流之中保持民族特色、增进文化自信,成为当下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于拥有56个民族的中国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但关乎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学校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及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阵地,在这一进程里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的教育教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仍存在不足。如何将这一重要理念有机融入,使其成为学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丰富,不仅是责任共担、家园共建、辉煌共创、荣耀共享的意识体现,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精神纽带,强调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石和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核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历史演进的必然,凝聚了各族人民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认同,肩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民族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使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对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维护民族团结和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大价值。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的意义

1.培育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既是知识传授,更是情感浸润和价值观塑造。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计“中华法律文化探源”主题单元,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及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豪感和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责任感,为维护国家法治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奠定思想基础。

2.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科课程可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丰富课程内容,使学科知识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结合,增加课程深度和广度;二是促进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多角度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世界观;三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素养。

3.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一是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接触和了解中华文化精髓的机会,缩小不同地区、不同背景学生的文化差距;二是消除学生偏见和歧视感,形成互相尊重与包容的和谐氛围;三是提高学生国家认同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识到自己作为合格公民的责任。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的实践路径

甘肃省甘南州教育系统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甘南州教育局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主线,制定了“1234678”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其次,通过举办“名师大讲堂”等专项培训活动,邀请知名教育家和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民族团结意识。这些培训内容不仅涵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着重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再者,甘南州教育系统注重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当中,从党的建设、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等多个维度入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此外,甘南州还充分发挥本地特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使命感,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推动了甘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体的育人实践如下:

1.课程内容深度融合共同体理念

将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入课程内容,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学科当中,此策略的核心在于借助时事政治教学以及相关活动,引领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国际形势,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与核心素养,进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可在思政课程中系统地融入共同体理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时政知识竞赛、主题讨论会等。这些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助力他们更好地理解并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同时,教师在设计课程活动内容时,应注重将共同体理念与时事热点、国家政策、国际形势等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当前国家发展和国际局势的进程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对此,甘南州合作市高级中学思政学科组举办了“青春奋进,爱国力行”时政知识竞赛活动。来自高一、高二的24名学生分为6组参加,竞赛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国防等多个领域,形式包括必答、抢答与论述答题三个环节。学科组教师精心设计了具有时效性的题目,并制作了相应的课件,以确保竞赛内容的丰富性与时效性。竞赛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踊跃发表个人观点,这既体现了学生们平时对时事政治的高度关注,也反映出他们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战略实施的了解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心。通过这样的活动,学校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国内外大事,培养了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和核心素养,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而这些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2.教学方法创新展现共同体风貌

通过多元化、互动性的教学手段,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进而培养其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一方面,需构建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建立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交流平台。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参与热情,让其在交流中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运用问题导向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提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式,自主探索答案。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也能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理解。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教学中,甘南州合作市第五小学采用多媒体互动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数字平台创建 “国家机构导览”,让学生自主探索全国人大、国务院等机构的职能和关系。同时,设置探究性问题,如“国家机构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学生通过查阅政府工作报告、法规和新闻,分析国家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成效,并以小组形式编写研究报告。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国家机构职能,还通过实例认识到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努力,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3.师资队伍强化共同体教育能力

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播者,更是价值观引导者和文化认同塑造者。因此,强化教师队伍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能力是提升相关教育质量的关键。一要完善培训体系,构建系统的、分层次的培训机制,包括入职培训、定期进修和专题研讨等,涵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知识、多元文化教育方法和跨学科教学技能等,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二要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教师交流互访,拓宽视野、增进理解、提高跨文化教学能力;三要建立评估激励机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能力纳入考核体系,设立相关奖项和荣誉称号,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编写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校教育实践中,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是开展多元化的红色文化传承活动,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此策略的核心在于营造多样化的教育场景,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情感体验,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奋斗历史的理解,培养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烈认同感。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红色文化传承活动,例如邀请不同民族的老兵进行宣讲、组织各民族红色歌曲演唱、开展民族团结主题诵读等。在活动中,要注重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教育,通过真实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展现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程。同时,鼓励有不同民族背景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分享本民族的革命故事、演绎具有民族特色的节目等,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深化对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

合作市初级中学的“老兵永远跟党走”红色记忆宣讲活动就是这一策略的成功案例。该校邀请甘肃省老兵宣讲团成员进行宣讲,活动以“讲故事、唱红歌、读经典”的形式展开。活动中,一等功臣贺建军分享了老山防御作战的英雄事迹,张尚梅讲述了“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的感人故事,老兵歌唱家任平演唱了红色歌曲。这种多元化的形式不仅增进了学生对各民族共同革命历史的了解,也深化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

5.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认同感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实践当中,需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班级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借助主题化、多元化的教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可以围绕爱党爱国等主题来设计一系列班级活动,例如主题班会、文化节等。同时,要注重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享个人感悟等方式,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此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参与社区服务、民族团结联谊等活动,在实践中深化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

比如,合作市初级中学于2024年9月召开了一场别具特色的爱党爱国主题班会。班会上,学生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了《观沧海》,充分展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通过提问互动、知识竞答等方式,生动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的艰辛历程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增进了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党爱国之情。通过这样的教育实践,学生们加深了对祖国的认识与热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坚定了报国之心。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来说,这无疑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主人翁意识,提升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厅、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2024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立项课题“借助学科课程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邓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2):97-99.

[2]蔡雪飞,戴英杰.铸牢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寻[J]. 小学教学研究,2024(12):16-18.

[3]刘慧囡.“一体三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J]. 辽宁教育,2024(08):24-27.

[4]白雨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研究[D].银川:北方民族大学,2023.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现代交际(2018年9期)2018-08-31 09:42:44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28:18
让高中政治教学走入生活
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研究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