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2025-02-20 00:00:00张婷婷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5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模态高中语文

摘 要:在新课改持续推进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中,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部分,教师需应用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方法,落实新课改教学要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高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对此,本文针对多模态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展开分析,结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采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鉴赏古诗词,在提高阅读质量的同时,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多模态视角 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 古诗词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41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期间,比较阅读法作为一种高效教学手段,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整体思维能力,使其鉴赏古诗词内容。在教学期间,教师需从阅读材料、阅读主题、阅读策略、阅读活动设计等方面入手,优化教学方案,增强比较阅读法的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基于多模态视角,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使其有效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阻碍、问题,深入剖析古诗词内涵,进而提高整体阅读水平。

一、多模态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价值

在多模态视角下,教师应用古诗词比较阅读法可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入手,为学生讲解作家创作风格、古诗词鉴赏方法、作家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其增强自身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从教师角度来看,比较阅读法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教师教学视角,使其转变以往模块化的教学理念、方法,从整体入手,选择合适的比较策略,将自身预先整理的比较内容直观呈现给学生,高效提高教学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过洞庭湖》这两首词为教学对象,对其年代、写作内容进行整理。其分别处于北宋、南宋时期,一个讲述咏史怀古,一个则是描绘山水风光。同时,教师对诗人写作风格进行对比分析,苏轼整体的写作风格较为鲜明,往往以精炼的文字结构充分展示自然景物的动态变化。结合古诗词内容分析,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整体风格较为豪放,主要是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为主。张孝祥是豪放派代表作家之一,写作风格具有宏伟豪放的特点。从这一方面进行对比,可强化学生对豪放派词的理解,使其掌握表达技巧与内涵。另外,还可对诗人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进行对比教学,拓展学生思维,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分析,古诗词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而比较阅读法的应用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增强思维的判断性、严密性,全面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使其即使面对陌生的诗歌仍旧能够体会其内部的思想感情、历史情怀,弱化鉴赏难度。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不断进行头脑风暴,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思维能力。另外,古诗词作为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应用比较阅读法可拓宽教学范围,注重学生主体性,提升课堂教学深度,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二、多模态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1.注重选择比较阅读材料

在高中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期间,教师需基于多模态视角,合理选择阅读材料,保证其具体结构、内容能够符合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使其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深入体会古诗词内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基于语文教材,科学选择比较阅读材料,深入分析各文本之间的可比性,从内容、形式入手,挖掘古诗词之间的相似性,确保所选阅读材料具有一定联系。

以《书愤》《蜀相》两首诗为例,在挖掘过程中,教师发现二者整体感情基调处于一致状态,主要是以诸葛亮为对象,表达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仔细分析教材文本,明确材料之间的共性,例如,作者、诗词内容、意象运用、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效。以诗词内容为角度分析,在《书愤》一诗中,整体情感较为激昂,主要表现作者对于年华逝去的悲愤之情,与其年轻时建功立业壮志相比,抒发诗人功业难成、壮志未酬的情感。而《蜀相》则分为两部分,前两联主要是通过描述景物表达诗人内心情怀,体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感。而后两联则是对才困时艰的感慨,通过感物思人,表达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憧憬。从诗词内容方面来看,两首诗均体现诗人怀才不遇,却渴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情感,将其进行对比教学,可提高学生对诗词内部思想感情的理解,落实古诗词教学目标。

在选择阅读材料期间,教师应注重呈现教学价值,通过应用比较阅读法,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强化古诗词教学效果、丰富整体阅读量、强化对所学知识的感受。对此,在选择材料期间,教师需明确课程教学方向,确立教学重点、难点。例如,《书愤》一诗主要教学重点为作者思想感情,结合诗词内容分析,由于其没有直接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需要学生对创作背景等因素进行分析。为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将其与作者其他作品对比,如《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等,综合分析两首诗词中的共性,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应根据班级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阅读材料,以课时要求为标准,综合分析材料篇幅、难度等问题,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比较阅读教学效果。另外,在应用比较阅读法期间,教师需严格遵守教材为主、材料为辅的原则,以高中语文教材为核心,避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实现高效教学目标。

2.注重确立比较阅读主题

教师需确立比较阅读主题,作为高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其对学习质量、效率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结合古诗词特点分析,意象作为诗人情感的主要寄托,内部蕴含一定意象,对此,教师可以古诗词意象为比较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人时代背景、自身经历,进行知识迁移,完善自身对意象含义的了解。以《琵琶行》《蜀道难》两首诗为例,结合前者分析,白居易引入杜鹃作为意象,奠定全文悲愁的感情基调。为强化意象学习效果,教师挑选《蜀道难》与其比较阅读,通过描绘杜鹃哀啼的现象,可再添悲凉之情。教师可进一步分析古诗词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词意境。从古诗词内容方面来看,白居易通过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表达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并结合自己在仕途中受到的打击,表达对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受。而李白在《蜀道难》中则是以浪漫主义手法展现蜀道的奇丽惊险,以此为切入点,描绘祖国山河的壮观雄伟。通过对蜀道的艰险进行描述,深入反映自身仕途的坎坷,并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写作手法是重要部分。教师可以古诗词思想感情为主题开展教学,从根本上来说,思想感情作为古诗词的基调,是诗词内容的灵魂。从作者角度来看,主要是采用间接性、隐晦性的方式表达自身情感,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具有一定差异性,教师可以此为主线,促使学生深入挖掘作者内心世界,进而实现比较阅读教学法的应用目标。

3.科学选择比较阅读策略

在比较阅读教学中,由于古诗词文体较为特殊,教师需注重科学选择比较阅读策略,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第一,坚持同中求异,在古诗词教学中,同中求异主要是以求异思维为主,引导学生在古诗词文本中挖掘作者的特色。结合高中古诗词类型,通过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实施比较,感受古诗词中的不同节奏,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在不断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可结合自身的阅读体验、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生活经历等方面因素进一步了解诗歌背后的含义,在精准梳理古诗词知识点的情况下,明确作者创作意图。在同中求异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讲解,可提升学生对诗人的整体认知水平,为古诗词鉴赏提供依据。

第二,异中求同,在比较阅读期间,主要是从独立性的文本中发现共性,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间的相似点对比,可明确文本的共同特征,掌握古诗词规律。在教学期间,可对相同时代的古诗词进行比较,促使学生可以感受不同作者的不同情感。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可基于新知识回顾以往的旧知识,强化古诗词理解能力,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目标。例如,教师选用《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过洞庭》进行对比,作为不同时代的作品,均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虽然二者词风不同,但整体基调相同,在比较阅读期间,学生可逐步寻求意境思想方面的共鸣,落实比较阅读目标。

4.合理设计比较阅读活动

为强化教学效果,教师需科学、合理设计比较阅读活动,提高比较阅读教学效果。在具体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学生自行搜集材料等任务,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合理设计预习任务之后,教师应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检查,根据预习情况,调整后续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期间,教师需巧妙设计比较环节,根据课堂、教材实际情况,优化课堂气氛。在此基础上,根据古诗词全文基调,对其研读赏析,具体包含题目含义、作者描述内容、诗歌大意、写作手法、意象类型等。以《书愤》为例,在研读赏析环节,教师可结合诗歌类型,为学生布置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在比较鉴赏环节,结合上述案例,可将其与《诉衷情》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对书中的共同之处深入分析,以思想感情为比较阅读主题,促使学生深入掌握古诗词整体内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加大对课后归纳总结的重视力度,作为比较阅读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教师需及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并根据课时安排,为学生预留一定的总结时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并检验学生的比较阅读效果,使其巩固学习成果,顺利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

三、多模态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实践

为提高古诗词比较阅读法的应用效果,本文以《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为例,优化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实践要求,做好教学反思与改进工作,强化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效果。

1.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多模态视角,在设计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方案期间,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风格、韵律,教师为学生预先搜集了相关视频、音频,便于在后续阅读期间播放,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入手,促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针对学习目标,结合《短歌行》文章结构分析,教师以曹操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时光流逝的感慨为目标,引导学生感悟诗词内涵。与之相比,在鉴赏《归园田居(其一)》的过程中,则主要是对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情感进行深入分析,促使学生明确陶渊明的人生理念,领悟其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做好学习准备之后,教师将本次教学实践设计为两课时:一是围绕诗眼,带领学生比较作者不同的诗意;二是知人论世,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课时一为例,在教学期间,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两首诗的音频、视频,促使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将预先搜集的作者生平经历呈现给学生,奠定前期情感基调。在寻找诗眼的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基础,利用现有的资源,促使学生初步自主探究。如《短歌行》,其主要是曹操对人生苦短的感叹,作为一首悲壮、忧愁之诗,诗眼为“忧”。与之相比,《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不忘初心之作,主要强调陶渊明自然之性,表示其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心,诗眼为“归”。在做好初步品读之后,教师设计实践反思环节,再次为学生播放诗歌视频,并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诗人诗歌情感,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总的来说,通过从多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可帮助学生体会两首诗词的意境,并辨析作者的情感意图,取得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2.教学反思与改进

结合教学设计应用效果,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做好教学反思与改进工作。在实际优化过程中,应将学情作为教学出发点,合理设定学习目标与内容。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阅读与鉴赏环节的基础上,可以增设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教学环节,基于多模态理念,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并开展语言建构类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比较阅读教学法特点,在教学期间,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思维。

模态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感官的应用,通过借助人类感官,使其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在语文古诗词教学期间,教师可丰富教学模式,将多媒体技术与感官渠道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使其深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思想情感,在明确诗词结构、韵律的情况下,提升学生鉴赏能力。在多模态模式下,教师应结合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方法特点,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对不同年级的古诗词进行比较,以思想情感、写作手法等因素为引领,全面整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在赏析、评判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在高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应用比较阅读法,全面整合高中阶段的古诗词内容,将古诗词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中,深入体会古诗词中的文化情感、思想,提升欣赏能力。从教师角度出发,通过选择比较阅读材料、确立比较阅读主题、科学选择比较阅读策略、设计比较阅读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感受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卢丹《基于大单元教学视角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1年第12期。

[2] 李畅《比较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年第12期。

[3] 侯琼《比较阅读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世纪之星—高中版》2022年第12期。

(张婷婷,1983年生,女,汉族,陕西安康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古诗词比较阅读的教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模态高中语文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公民与法治(2016年3期)2016-05-17 04:09:04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计算物理(2014年2期)2014-03-11 17: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