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备技能。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将阅读教学的重心聚焦在教材内容,而是融入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整本书阅读的形式,优化课外阅读教学流程,引导学生从整体角度探究阅读文本,促进学生深入剖析文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外阅读读物的价值意义,进而为自身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做好相应的铺垫。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5.01.004
整本书阅读是指教师基于一本完整的经典书籍,引导学生建立系统性的阅读思维,从宏观角度剖析阅读文本,了解阅读文本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而持续性帮助学生优化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性阅读思维,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全面把握。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教材上的阅读内容,导致课外阅读的时间逐渐缩短,学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课内阅读内容,缺乏延伸阅读视野的机会,从而降低了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成效。基于此,教师采用整本书阅读的方式,有效解决传统课外阅读的问题,突出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对课外阅读的正确认知,使学生主动探究课外阅读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整体水平。
一、整本书阅读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意义
在整本书阅读实施的背景下,小学阶段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开展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其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提高语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效果,落实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顺应新课程标准发展的趋势,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提高阅读思维能力,从不同角度感知阅读的趣味性。
对教师来说,阅读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语文学习技能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言逻辑思维,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课外阅读能够帮助教师获取更多的阅读教学资源,使教师获得源源不断的阅读教学灵感,为学生带来新的教学模式,让阅读教学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由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融合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方式,能够完整、系统性地建立阅读教学结构,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阅读指导服务,以此促进自身阅读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文字类的学科知识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更偏向图片类的内容,其能够直接帮助他们从中获取信息,不需要经过细致的分析。针对小学阶段语文课外阅读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降低语文阅读的学习难度,从整体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阅读学习框架,使学生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文本的同时,拓宽语文阅读的视野,从不同的书籍中感受作者或主人公的不同经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
二、整本书阅读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综合能力,在整本书阅读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推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工作,为学生创新阅读学习的路径,引导学生从课外阅读视角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除此之外,教师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优化语文课外阅读教育的途径,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单一的局限,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整体教学质量。
1.科学选择文本,建立阅读认知
在开展正式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文本的选择是首要环节,教师需要考虑各种因素,为学生选择科学合理的阅读文本,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带来更好的效果,帮助学生提高语文阅读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能够通过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形成对阅读的正确认知,使学生逐渐关注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自身阅读综合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以课外阅读《绿野仙踪》整本书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阅读需求,即: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阅读文本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不愿意主动阅读,甚至排斥阅读,但是他们对童话类、科幻类等富有想象力色彩的阅读读物有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的特点,选择一些具有想象、冒险风格的读物,以此缓解学生语文阅读的焦虑情绪,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之后,教师需要根据阅读文本的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细致选择,旨在为学生提供正能量的阅读体验,避免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基于此,教师选择《绿野仙踪》作为学生课外整本书阅读的载体,其是美国作家弗兰克·鲍姆创作的童话作品,属于成长类型的小说,讲述一个勇敢、善良的小姑娘多萝西与自己的三个小伙伴没有脑子的稻草人、没有爱心的铁皮人、胆小的狮子在奥兹国发现自我、经历成长,探索心灵之旅的故事。通过《绿野仙踪》的整本书阅读,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友谊的力量,同时,促进学生以一颗友善的心帮助他人、对待他人。为此,教师结合阅读的内容和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设置如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流程,使后续阶段的教学活动能够有序开展。
目标一,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本书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
目标二,引导学生明确本书的主要人物,从具体的故事情节剖析人物的性格,感受其性格变化的过程。
目标三,联系实际生活,要求学生围绕本书的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悟,加深学生与本书的联系,使学生学习人物身上的品质。
2.创建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情境教学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学科知识,感受学科知识的价值意义,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营造相关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探究欲。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从而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外阅读活动,帮助教师提高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效果。在小学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的内容,为学生创建相关的阅读情境,进而激发学生语文阅读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教师和学生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
以课外阅读《绿野仙踪》整本书为例,教师提出问题:“你最喜欢哪个故事和人物呢?为什么?”以此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探究欲,为后续阶段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工作。紧接着,教师依据《绿野仙踪》的内容,为学生创建相关的阅读情境:班级将举办以“阅读冒险故事,感受心灵之旅”为主题的阅读交流会,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绿野仙踪》整本书,完成“成长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VR技术,为学生模拟出奥兹国的景象,并让学生根据以下的情境任务,完成整本书阅读。
情境一,“多萝西的成长”。
内容:学生以第一视角感受多萝西和小狗托托被龙卷风吹到奥兹国之后的紧张心理,并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从多萝西的视角体会她的心灵成长过程,感受多萝西身上勇敢、善良的品质。
情境二,“稻草人的成长”。
内容:学生通过文本中对稻草人的描述,画出自己心中的稻草人形象,并由人工智能创建出稻草人的虚拟形象,引导学生探究稻草人的故事情节,如:它会摘很多水果给多萝西;会挺身而出救遇到危险的铁皮人等,使学生感受稻草人细心、勇敢、积极乐观的品质。
情境三,“铁皮人的成长”。
内容:学生通过阅读,了解铁皮人的需求,即:他认为自己没有爱心,需要一颗心脏。之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整理出关于“铁皮人”成长变化的故事情节,最终将其整合在一起,感受铁皮人的成长。
情境四,“狮子的成长”。
内容:学生需要梳理出“狮子”相关的故事情节,感受狮子胆小的特点,同时品味关于狮子逐渐克服自己的恐惧,最终勇敢成长的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自己的成长之路。
在情境任务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任务成果通过信息技术,上传至相应的课外阅读学习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从中互相观看、欣赏,加深学生对《绿野仙踪》中不同主人公成长发展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能够从中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剖析阅读内容,探究阅读技巧
在语文阅读学习中,阅读技巧是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本的中心思想,剖析文本关键语句的重要方法,能够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作为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引导人,教师不但需要指导学生明确阅读文本的内容,而且需要为学生提供技巧方面的学习帮助,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学习效果。为此,基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师可以从整本书阅读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细致剖析阅读内容,促进学生探究阅读技巧,使学生建立完整的阅读学习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课外阅读《绿野仙踪》整本书为例。首先,教师需要科学运用信息技术,借助X-Mind的软件,为学生搭建本次课外阅读教育的思维导图,逐步引导学生构建系统性的阅读思维,进而落实整本书阅读的育人成效。之后,教师以《绿野仙踪》为核心,开启两个方向的教学,一部分是“阅读内容”,一部分是“阅读技巧”,以此明确思维导图的设计流程,使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方向一,“阅读内容”。该方向主要围绕《绿野仙踪》的情节展开,教师可以依据文章的目录进行细化,如:在“龙卷风”情节中,主要介绍多萝西的背景,她一直和亨利叔叔、艾姆婶婶生活在一个小农场,却因为一场意外的龙卷风,和自己的小狗托托踏上奥兹国的冒险之旅,帮助学生逐一明确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发展。
方向二,“阅读技巧”。该方向主要围绕“阅读技巧”展开,教师可以围绕“小说”的体裁,对《绿野仙踪》进行技巧方面的剖析,帮助学生从“人物、情节、语言”方面探究阅读的技巧,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让为学生未来阶段的小说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分支一,“人物”。
内容:人物层面的阅读技巧主要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点。“正面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各方面的描写,直接突出该人物的性格,包括外貌、语言、神态、心理、动作,以此反映该人物的形象。如:“不多一会儿,她轻快地走上了通往翡翠城的道路,她的银鞋踩在坚硬的黄砖路上,发出欢快、清脆的声响”,这句通过“走、踩、发出声响”的描述,以动作描写的方式写出多萝西塔上翡翠城的旅途,其中“轻快、欢乐”的词语,反映出多萝西想到能够回家的心情,突出多萝西的单纯性格。“侧面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人,环境描写等方式,侧面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如:“这片原野上到处是碧绿的青草地,十分温馨、美丽,还有一些挂满了香甜水果的大果树。缓缓的斜坡上到处是美丽的鲜花,漂亮的鸟儿在树丛里歌唱”,这句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环境,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侧面反映多萝西内心的愉悦心情。
分支二,“情节”。
内容:情节技巧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主要包括悬念法、抑扬法、对比法、衬托法等。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展开相应的分析,帮助学生明确情节技巧的具体使用,加强学生对阅读情节结构的把握。
分支三,“语言”。
内容:小说语言风格具有多样性,包括质朴自然、清新明丽、幽默风趣等,以此决定阅读的对象以及阅读主题的体现。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优美、风趣、生动、易于理解,能够让小学阶段的学生有效进行阅读学习。
4.开展阅读活动,深化读写能力
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以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二者相互渗透,阅读能够为写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写作能够为阅读提供转化语文知识的途径,促进学生形成语文逻辑思维。
以课外阅读《绿野仙踪》整本书教学为例。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语文学习小组,要求小组所有成员共同完成活动。之后,教师采用读写结合的模式,为学生创建以下的活动内容:
活动一,小组成员需要共同阅读文本,明确文本中的主人公,在将其罗列出来的同时,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活动二,小组成员需要任选一章故事内容,共同编写相关的剧本,分工合作,将其内容表演出来。
活动三,小组成员需要各自写一篇关于阅读本书的读后感,并在完成之后,彼此交换阅读、批改,给予对方细致的写作修改意见。
当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各小组轮流展示活动成果,促进学生之间有效交流,让学生能够共同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与作者的情连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拓宽自己的语文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选用《绿野仙踪》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载体,能够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主人公身上美好的品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翠芹《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探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年第13期。
[2] 陈素青《小学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的开展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14期。
[3] 王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年第11期。
[4] 余媛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教师博览》2024年第30期。